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73章 —苗绣绣娘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273章 —苗绣绣娘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车子驶出蜿蜒的山路时,顾星晚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嵌在群山褶皱里的土坯房,屋顶的茅草被晨风吹得微微晃动,石阿婆站在门槛边的身影,像一株扎根于此的老茶树,瘦小却透着韧劲。娜迪莎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还攥着石阿婆塞给她的一小袋晒干的野山楂,指尖摩挲着粗糙的布袋,眼神里满是新奇与不舍。“星晚,石阿婆的手也太巧了吧,那个绣在衣襟上的小蝴蝶,好像下一秒就要飞起来了。”她转头看向顾星晚,语气里满是赞叹,带着非洲姑娘特有的爽朗。

顾星晚握着方向盘,嘴角弯了弯:“等到了曼卿的工作室,让阿婆慢慢绣,你有的是机会看。”她的目光落在后视镜里,石阿婆坐在后座,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旧木盒,那是她装绣线和绣绷的宝贝。老人一路上没怎么说话,只是偶尔掀开一点车窗,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致,眼神里有迷茫,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苏曼卿的工作室在城郊一处安静的文创园区里,白墙黛瓦,被一圈翠竹环绕着,推门进去,便能闻到淡淡的丝线与木材混合的清香。车子刚停在门口,苏曼卿就已经迎了出来。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苏绣旗袍,领口绣着几枝清雅的兰草,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举手投足间都透着江南女子的温婉雅致。

“阿婆,一路辛苦了。”苏曼卿快步走上前,声音轻柔得像春风拂过水面,她小心翼翼地扶着石阿婆从车上下来,目光落在老人怀里的木盒上,眼底闪过一丝敬意。“这是您的绣具吧?快进屋,我给您收拾了一间向阳的屋子,光线好,绣东西也舒服。”

石阿婆抬起头,打量着眼前的苏曼卿,又看了看周围精致的院落,有些局促地抿了抿嘴,双手下意识地把木盒抱得更紧了。“姑娘,麻烦你了……”她的口音带着浓重的地方特色,语速又慢,顾星晚连忙在一旁轻声翻译。

“阿婆您别客气,曼卿也是做刺绣的,您来了,我们都高兴。”顾星晚扶着石阿婆的另一边胳膊,慢慢往屋里走。娜迪莎跟在后面,手里提着给石阿婆带的行李,好奇地打量着院子里的一切——墙角摆着几盆长势旺盛的绿萝,廊下挂着几幅苏绣作品,有灵动的花鸟,也有雅致的山水,针脚细密,色彩温润,看得她忍不住啧啧称奇。

进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宽敞的工作室,几张宽大的木质工作台并排摆放着,上面整齐地放着绣绷、丝线、剪刀等工具。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绣品,既有传统的苏绣代表作,也有一些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创新作品。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给整个房间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阿婆,您先坐会儿,喝口水。”苏曼卿扶着石阿婆在一张藤椅上坐下,转身给她倒了一杯温水,又拿出一盘刚洗好的水果放在桌上。“我给您收拾的房间就在二楼,离工作室近,您要是累了,随时可以上去休息。”

石阿婆端着水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那份局促似乎稍稍缓解了一些。她环顾着这间明亮整洁的工作室,目光落在那些绣品上,眼神渐渐亮了起来。虽然苗绣和苏绣的风格截然不同,但同为刺绣人,那种对针丝的热爱是相通的。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旁边工作台上的一块苏绣半成品,那细腻的针脚,柔和的色彩,让她忍不住点了点头。

“曼卿,你的手艺真好。”石阿婆缓缓说道,语气里满是赞赏。

苏曼卿笑了笑:“阿婆您过奖了,我不过是跟着祖辈学了点皮毛。您的苗绣才是真本事,色彩浓烈,图案有讲究,每一针都藏着故事呢。”

提到苗绣,石阿婆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她打开怀里的旧木盒,里面整齐地放着几卷色彩鲜艳的绣线,还有一个用了多年的竹制绣绷,绣绷上还绷着一小块没完成的苗绣,上面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羽毛的纹路清晰可见,色彩搭配大胆而和谐。“这是我们苗家的凤凰,寓意着吉祥如意。”石阿婆指着那块绣品,眼神里满是自豪,“我们苗家姑娘,从小就跟着阿妈学绣花,衣裳上、头巾上、背小孩的背扇上,都要绣上好看的图案,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

娜迪莎凑了过来,睁大眼睛看着那块苗绣,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哇,太漂亮了!这颜色好鲜艳,和我们非洲的织物颜色一样有活力。”她从包里拿出手机,翻出几张非洲传统织物的照片给石阿婆看,“阿婆您看,这是我们家乡的布,上面也有很多好看的图案,都是手工做的。”

石阿婆看着照片里那些色彩斑斓的织物,脸上露出了笑容:“好看,都好看。手工做的东西,就是有灵气。”

顾星晚看着三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心里也跟着高兴。她当初之所以费尽心思找到石阿婆,就是希望能让这门濒临失传的苗绣手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而苏曼卿的工作室,既有传统刺绣的底蕴,又愿意接纳不同的刺绣风格,无疑是石阿婆最好的去处。

“阿婆,接下来您就安心在这里住下。”顾星晚说道,“曼卿这里有很多年轻的学徒,他们都很想学习传统手艺,您要是愿意,就教教他们苗绣;要是不想教,就安安心心做自己的绣品,我们都支持您。”

苏曼卿也点了点头:“是啊,阿婆。工作室里的工具和材料您随便用,要是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我还想向您请教苗绣的针法呢,您可千万别藏私。”

石阿婆看着眼前这三个真诚的姑娘,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这辈子,大半辈子都守在大山里,靠着一双巧手绣绣品,换些钱补贴家用。年轻的时候,村里还有不少姑娘学苗绣,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她曾经以为,这门手艺到她这里,也许就要断了。可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记着苗绣,愿意为它付出心血。

“好,好……”石阿婆眼眶有些湿润,连连点头,“我教,我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只要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就不会断。”

苏曼卿见石阿婆答应,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那太好了!阿婆,我这就带您去看看您的房间,您先好好休息一下,倒倒时差,晚上我给您做些清淡的江南小菜。”

石阿婆的房间在二楼,朝南的窗户让整个房间都显得格外明亮。房间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柔软的大床,一个原木色的衣柜,还有一张放在窗边的书桌,书桌上已经摆好了一套崭新的绣具。窗外就是一片翠绿的竹林,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阿婆,您看还缺什么吗?”苏曼卿问道,“要是觉得床不舒服,或者需要什么生活用品,我再去给您添置。”

石阿婆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竹子的清香。她望着窗外的景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不缺,什么都不缺。这里很好,比山里舒服多了。”

安顿好石阿婆后,顾星晚和娜迪莎陪着她在工作室里转了转。苏曼卿给她们介绍着工作室里的学徒和作品,那些年轻的学徒们听说石阿婆是苗绣传承人,都围了过来,好奇地向她提问。

“阿婆,苗绣的针法和苏绣不一样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问道。

石阿婆笑了笑,拿起桌上的一根针和一缕丝线,在绣绷上轻轻挑了几针:“不一样的。苏绣讲究精细,针脚要密,色彩要柔和;我们苗绣,针法更活泼一些,色彩也更鲜艳,每一针都要透着我们苗家人的精气神。”

说着,她手指翻飞,短短几分钟,一朵小小的苗家山花就出现在了绣绷上,虽然简单,却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周围的学徒们都看呆了,忍不住鼓起掌来。

“太厉害了!阿婆,您教我们好不好?”

“是啊是啊,我们也想学长这么好看的花!”

石阿婆看着孩子们热切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好,你们想学,我就教。不过,学绣花可不能心急,要静下心来,一针一线都要认真。”

“我们知道了!谢谢阿婆!”孩子们高兴地说道。

娜迪莎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也充满了感动。她来自非洲,深知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不易。在她的家乡,很多古老的手工艺也正在慢慢消失。看到石阿婆的苗绣能在这里受到如此重视,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她由衷地为石阿婆感到高兴。

“星晚,你看阿婆多受欢迎。”娜迪莎小声对顾星晚说,“我觉得,这里就是阿婆最好的归宿。”

顾星晚点了点头,目光落在石阿婆身上。老人正耐心地给一个小姑娘讲解着苗绣的针法,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那是一种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笑容。顾星晚知道,她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中午的时候,苏曼卿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清淡可口的江南小菜。有鲜嫩的清蒸鱼,有爽口的炒时蔬,还有软糯的桂花糯米藕。石阿婆虽然吃不惯江南的口味,但看着大家热情的样子,还是吃得很开心。

“阿婆,您尝尝这个藕,是本地的特产,又甜又糯。”苏曼卿给石阿婆夹了一块桂花糯米藕。

石阿婆咬了一口,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点了点头:“好吃,比我们山里的红薯甜。”

娜迪莎一边吃着菜,一边给大家讲着她家乡的美食和习俗。她说,在非洲,她们会用一种叫“萨杂”的谷物做主食,还会用各种香料煮肉,味道非常浓郁。石阿婆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问上几句,苏曼卿和顾星晚也听得很入神。

一顿饭下来,几个人的关系又拉近了不少。石阿婆脸上的拘谨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和自在。她发现,这三个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背景的姑娘,心里都装着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这份热爱,让她们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隔阂,成为了一家人。

下午,石阿婆没有立刻开始教大家绣苗绣,而是坐在窗边,打开自己的旧木盒,拿出绣线和绣绷,慢慢绣了起来。她的动作很娴熟,手指像有魔力一样,丝线在她手中穿梭,很快,一只色彩斑斓的苗家蝴蝶就渐渐成型了。

苏曼卿坐在不远处的工作台前,一边做着自己的苏绣,一边时不时地看向石阿婆。她发现,苗绣的针法虽然和苏绣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匠心却是相通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绣者的情感和心血。

顾星晚和娜迪莎没有打扰她们,而是坐在一旁的沙发上,小声地聊着天。

“星晚,你说阿婆在这里,会不会想家啊?”娜迪莎问道。

顾星晚看了一眼窗边的石阿婆,轻声说道:“肯定会的。毕竟,大山是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不过,我想,在这里,她能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能让苗绣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慰藉。等过段时间,我们可以陪她回去看看。”

娜迪莎点了点头:“嗯,这样最好了。对了,我想把阿婆的苗绣拍下来,发给我家乡的朋友看看,让他们也看看这么神奇的中国手艺。”

“好啊,不过要经过阿婆同意。”顾星晚说道。

她们起身走到石阿婆身边,说明了来意。石阿婆笑着点了点头:“拍吧,拍吧。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苗家的绣品,我高兴。”

娜迪莎拿起手机,小心翼翼地拍着石阿婆的绣品,还拍了几段石阿婆刺绣的视频。她一边拍,一边给石阿婆讲解着手机的用法,教她怎么看照片、看视频。石阿婆学得很认真,虽然动作有些笨拙,但脸上却满是新奇。

傍晚的时候,夕阳透过窗户洒进工作室,给所有的东西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石阿婆放下手中的绣活,走到窗边,看着夕阳缓缓落下。她想起了大山里的夕阳,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棵老茶树,想起了村里的乡亲们。但与此同时,她也感受到了这里的温暖和热情,感受到了传承苗绣的希望。

“阿婆,在想什么呢?”顾星晚走了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

石阿婆接过茶杯,喝了一口,说道:“在想,要是早几年能来这里就好了。”

顾星晚笑了笑:“现在也不晚啊。阿婆,您还能绣很多很多好看的绣品,还能教出很多很多会苗绣的徒弟。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苗绣,喜欢苗绣。”

石阿婆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坚定:“是啊,不晚。我要把我知道的都教给孩子们,让我们苗家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苏曼卿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幅刚完成的苏绣小品,上面绣着一枝清雅的墨兰。“阿婆,这是我给您绣的,您拿着做个纪念。”

石阿婆接过苏绣,仔细地看着,眼里满是喜爱:“真好看,谢谢你,曼卿。”她从自己的木盒里拿出一小卷红色的苗绣丝线,递给苏曼卿,“这是我们苗家最好的丝线,你拿着,绣在你的作品上,肯定好看。”

苏曼卿接过丝线,心里暖暖的:“谢谢阿婆,我一定会好好用的。”

娜迪莎看着她们互相赠送礼物,忍不住说道:“你们这样真好,就像一家人一样。我也要给阿婆准备一份礼物,明天就去买!”

石阿婆笑着拍了拍娜迪莎的手:“孩子,不用麻烦。你们对我这么好,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夜幕降临,工作室里渐渐安静了下来。苏曼卿给石阿婆准备了热水,让她好好泡个澡,缓解一下旅途的疲惫。顾星晚和娜迪莎也准备回自己的住处了。

“阿婆,我们明天再来看您。”顾星晚说道,“您要是有任何不舒服,或者有什么需要,随时给我们打电话。”

“好,路上小心。”石阿婆送她们到门口,看着她们的车子渐渐远去,才转身回到房间。

苏曼卿则坐在一旁的工作台前,手里捧着石阿婆送的那卷红色苗绣丝线,指尖细细摩挲着。那丝线比她常用的苏绣线更粗一些,色泽浓烈如烈火,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野性张力,与苏绣丝线的温润细腻截然不同。她取过一根针,试着将红线穿入针孔,又拿起一块素色绸缎,在上面轻轻勾勒出一朵兰草的轮廓,而后尝试用苗绣的针法去点缀花瓣边缘。

可刚绣了两针,便忍不住摇了摇头。苏绣讲究“平、齐、细、密、匀、顺、和、光”,每一针都要藏锋收尾,力求线条流畅无痕;而苗绣的针法却带着一股洒脱劲儿,针脚起落分明,甚至故意保留一些线头的粗糙感,反倒更显生动。她习惯了苏绣的内敛含蓄,一时之间竟难以驾驭这种外放的力道,绣出的花瓣不伦不类,既没了苏绣的清雅,也失了苗绣的精气神。

“曼卿,是不是针法不对?”顾星晚恰好走过来,看到她对着绣品蹙眉,便轻声问道。

苏曼卿抬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啊,阿婆的针法看着简单,真正上手才知道难处。我们苏绣讲究藏拙,可苗绣偏偏要把针脚的力道露出来,这股子劲儿,我一时半会儿还学不会。”

石阿婆听到她们的对话,停下手中的活计走了过来。她拿起苏曼卿的绣品看了看,又指了指自己正在绣的背扇片:“曼卿姑娘,你的针太‘软’了。苗绣要的是‘扎’进去的力气,就像我们苗家人在山里扎根,要稳、要实在。”她说着,拿起苏曼卿的针,蘸了红线,在绸缎上重重落下一针,而后手腕一转,丝线利落回弹,一朵小小的、带着棱角的花瓣便跃然其上,虽不及苏绣的精致,却自有一股蓬勃的生命力。

“你看,”石阿婆松开手,示意苏曼卿试试,“不用怕线迹粗,我们苗家的花,就是要长在风里、晒在太阳下,粗一点,才经得住风雨。”

苏曼卿看着石阿婆绣出的那针,若有所思。她深吸一口气,学着石阿婆的样子,沉下心来,将针用力扎入绸缎。起初依旧有些生疏,针脚要么偏软,要么又太过用力扯坏了面料,但石阿婆始终在一旁耐心指点,时不时用粗糙的手指握住她的手腕,带着她感受发力的节奏。

顾星晚在一旁看着,心里感慨万千。苏曼卿是苏绣界出了名的天才,年纪轻轻就已经能复刻出不少失传的苏绣技法,向来是旁人向她请教,如今却像个小学生一样,虚心跟着石阿婆学习苗绣。而石阿婆,一辈子守在大山里,从未接触过外界的刺绣流派,却能以最朴素的道理,点透苏曼卿的困惑。这大概就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相互借鉴、彼此成就。

娜迪莎那边学得正热闹。她性子爽朗,不怕出错,即便绣坏了也只是哈哈大笑一声,重新再来。石阿婆教她的是苗绣中最基础的“打籽绣”,用线在针上绕几圈,再扎入面料,形成一个个圆润的小疙瘩,用来表现花蕊或是图案的肌理。娜迪莎学得很快,没多久就掌握了要领,她突发奇想,用打籽绣在一块布上绣出了非洲草原上的金合欢树,小疙瘩做树冠,再用长线拉出树干,竟别有一番风味。

“阿婆!你看我绣的!”娜迪莎举着自己的作品跑过来,脸上满是得意。

石阿婆眯着眼睛看了看,笑着点了点头:“好看!有你们家乡的样子。绣花嘛,不用非要照着别人的样子,把自己心里想的绣出来,就是最好的。”

这话让苏曼卿豁然开朗。她放下心中对“标准”的执念,不再刻意模仿苗绣的针脚,而是试着将苏绣的细腻与苗绣的力道结合起来。她用苏绣的“套针”铺陈兰草的底色,再用苗绣的“打籽绣”点缀花蕊,两种针法在绸缎上交融,既有兰草的清雅飘逸,又有花蕊的饱满生动,竟比单纯的苏绣或苗绣更具韵味。

“阿婆,您看这样行不行?”苏曼卿把修改后的绣品递给石阿婆。

石阿婆仔细端详了许久,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行!太行了!曼卿姑娘,你是个聪明孩子。手艺这东西,不是死的,能把别人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就是真本事。”

工作室里的学徒们也渐渐受到了启发。有人试着用苗绣的色彩搭配苏绣的图案,有人将苗绣的图腾融入现代设计的服饰中,原本略显沉闷的工作室,因为苗绣的加入,变得充满了活力与创意。大家时不时地互相交流,石阿婆教大家苗绣的针法和图案寓意,苏曼卿则给大家讲解色彩搭配和设计理念,顾星晚负责协调沟通,娜迪莎则偶尔会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用非洲的蜡染布料搭配苗绣,做出更具国际范儿的作品。

中午吃饭的时候,娜迪莎特意带来了自己做的非洲杂粮饭和香料炖肉。杂粮饭里混着小米、玉米和豆子,口感丰富,炖肉则香气浓郁,带着独特的异域风味。石阿婆起初有些犹豫,毕竟她一辈子吃惯了山里的粗粮和清淡菜肴,但尝了一口炖肉后,眼睛亮了起来。

“这个肉好吃,有味道。”石阿婆一边吃,一边说道。

“是吧!”娜迪莎得意地扬起下巴,“这是我们家乡的做法,用了十几种香料呢。阿婆,您要是喜欢,我以后经常做给您吃。”

苏曼卿也尝了尝,笑着说:“确实很有特色,和我们江南的菜完全不一样。以后我们可以经常换着口味做,阿婆也能多尝尝不同的味道。”

顾星晚看着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和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心里暖暖的。她原本只是想给石阿婆找一个安稳的去处,让苗绣得以传承,却没想到,这竟是一个相互成就的开始。苗绣给苏曼卿的工作室带来了新的灵感,苏曼卿的理念也让苗绣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娜迪莎的加入,更让这种融合跨越了国界。

下午,顾星晚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市里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的,说他们听说了石阿婆的事,想邀请石阿婆参加下个月举办的传统手工艺博览会,展示苗绣作品。

“阿婆,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您。”顾星晚挂了电话,走到石阿婆身边,“市里要办手工艺博览会,想邀请您去展示苗绣,到时候会有很多人来看您的作品呢。”

石阿婆愣了一下,有些不确定地问道:“我去?我一个山里的老太婆,能行吗?”

“怎么不行!”苏曼卿立刻说道,“阿婆,您的苗绣是宝贝,就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到时候,我们陪您一起去,帮您布置展位,给大家介绍苗绣。”

娜迪莎也附和道:“是啊,阿婆!这是个好机会,我还可以帮您翻译呢!让外国朋友也看看您的手艺!”

石阿婆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心里渐渐动了心。她一辈子都在大山里,最远只去过镇上,从未想过自己的绣品能走出大山,能被那么多人看到。她低头看了看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这双手绣了一辈子花,绣过姑娘的嫁衣,绣过孩子的背扇,绣过乡亲们的头巾,如今,或许真的能绣出一条更宽的路。

“好,我去。”石阿婆缓缓点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忐忑,更多的却是期待,“我要把最好的绣品都带去,让大家看看,我们苗家的手艺,不差!”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里变得更加忙碌起来。石阿婆每天都在加紧赶制参展的作品,她不仅绣了传统的凤凰、牡丹、五谷丰登等图案,还在苏曼卿的建议下,尝试绣了一些更具现代审美的小幅作品,比如将苗绣的图腾简化,绣在书签、手帕上。

苏曼卿则忙着帮石阿婆设计展位,她打算用竹编的屏风搭建一个小小的苗家院落,再挂上石阿婆的绣品,配上一些山里的枯枝、野果作为装饰,既能突出苗绣的乡土气息,又能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顾星晚负责联系博览会的主办方,确认各项事宜,同时还在网上发布了一些石阿婆刺绣的视频和照片,没想到很快就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很多人留言说,第一次看到这么有生命力的刺绣,希望能有机会学习,还有一些文创品牌主动联系她,想和石阿婆合作,开发苗绣相关的产品。

娜迪莎则成了石阿婆的“专属摄影师”,她每天都用手机记录下石阿婆刺绣的瞬间,还有工作室里大家一起学习、创作的场景,然后发到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她的朋友们看到后,都对这门神奇的中国手艺赞不绝口,还有人特意托她购买石阿婆的绣品。

这天下午,工作室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是苏曼卿的外婆,一位退休多年的老苏绣艺人。老人家听说石阿婆来了,特意从乡下赶过来看看。

“石阿婆,久仰大名啊。”苏外婆握着石阿婆的手,笑着说道,“我早就听说苗绣色彩艳丽,针法独特,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石阿婆也笑着回应:“您太客气了,我就是个普通的绣娘,比不得您这样的大家。”

两位老人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聊起了各自的刺绣生涯。苏外婆说,她十几岁就开始学苏绣,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现成的丝线,就自己染线,没有绣绷,就用木板代替,一辈子就守着这门手艺,看着苏绣从兴盛到落寞,又在曼卿这一辈渐渐有了起色,心里既欣慰又感慨。

石阿婆也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她十三岁跟着阿妈学绣,十八岁就成了村里最好的绣娘,那时候,村里的姑娘出嫁,都以能穿上她绣的嫁衣为荣。可后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愿意学这耗时费力的手艺,她的女儿也嫌绣活赚钱慢,去了城里打工,只有她一个人,还守着那些绣线和绣绷。

“有时候我也想过,是不是该放弃了。”石阿婆叹了口气,“可每次看到那些旧绣品,就想起阿妈临终前说的话,她说,苗绣是我们苗家的根,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苏外婆握住她的手,轻轻拍了拍:“我懂,我都懂。我们做手艺的,心里都装着一份执念,这份执念,就是让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能一直活下去。”

两位老人越聊越投机,从针法技巧聊到图案寓意,从材料选择聊到传承困境,仿佛找到了知己。苏外婆还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苏绣线,送给石阿婆,石阿婆则回赠了她一块自己绣的苗绣手帕,上面绣着一对嬉戏的鸳鸯。

“以后,我们多交流。”苏外婆说道,“你的苗绣有灵气,我的苏绣有章法,我们互相学习,说不定能琢磨出更多好东西。”

石阿婆用力点头:“好!以后常来看看。”

夕阳西下的时候,苏外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石阿婆站在门口送她,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竹林尽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觉得,自己在这里不仅找到了传承苗绣的希望,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感觉,是她在大山里从未有过的。

博览会的日子越来越近,石阿婆的参展作品也基本完成了。她一共准备了二十多件绣品,有大幅的背扇、壁挂,也有小巧的书签、香囊,每一件都凝聚着她的心血。苏曼卿和顾星晚帮着给每件作品都配上了文字介绍,详细说明了图案的寓意和针法特点。

开展的前一天,大家一起去博览会现场布置展位。石阿婆看着自己的绣品被一一挂起,看着那个充满苗家特色的展位渐渐成型,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一幅绣着凤凰的壁挂,那是她花了半个月才绣成的,凤凰的羽毛用了十几种颜色的丝线,层层叠加,光彩夺目。

“阿婆,您看,多好看。”顾星晚走到她身边,轻声说道。

石阿婆点了点头,眼睛有些湿润:“要是阿妈能看到就好了。”

“阿妈肯定能看到的。”苏曼卿递过来一张纸巾,“她在天上看着您,看着苗绣被这么多人喜欢,一定会很开心的。”

娜迪莎也说道:“明天一定会有很多人来称赞您的作品,阿婆,您要自信一点!您是最棒的绣娘!”

石阿婆擦了擦眼睛,露出了笑容:“好,我自信。”

第二天,博览会正式开幕。石阿婆的展位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大家被那些色彩浓烈、图案生动的苗绣作品深深吸引,纷纷驻足观看、拍照留念。很多人围在石阿婆身边,向她请教苗绣的历史和针法,石阿婆耐心地一一解答,顾星晚和娜迪莎在一旁帮忙翻译和引导。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女儿来参观,小女孩看到石阿婆绣的背扇,眼睛都亮了:“妈妈,这个好漂亮!我也想学绣花!”

石阿婆笑着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喜欢就好,以后阿姨教你。”

年轻妈妈感动地说:“阿婆,现在愿意学这些传统手艺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您能坚持下来,还愿意教大家,真是太不容易了。”

还有一些从事文创设计的人,向石阿婆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能将苗绣元素融入现代产品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苗绣。石阿婆一一记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她说,只要能让苗绣传承下去,她愿意尝试任何新的方式。

苏曼卿的外婆也特意赶来捧场,她还带来了自己的一些苏绣作品,和石阿婆的苗绣摆放在一起,两种风格迥异的刺绣相互映衬,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博览会持续了三天,石阿婆的展位始终是最受欢迎的展位之一。很多人不仅买走了她的小件绣品,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能预订她的作品。更让石阿婆开心的是,有十几个年轻人当场表示,想拜她为师,学习苗绣。

“阿婆,您看,这么多人想跟您学,苗绣有救了。”顾星晚看着登记簿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高兴地说道。

石阿婆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心里充满了希望:“是啊,有救了。以后,我要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把苗绣的故事,也讲给他们听。”

博览会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