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65章 —共设计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265章 —共设计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暮色像一匹浸了墨的软缎,悄无声息地漫过苏曼卿工作室的窗棂。屋内还亮着一盏暖黄的落地灯,光线透过细竹编织的灯罩,在青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空气中弥漫着丝线特有的清香,混着浆糊淡淡的黏性气息,安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簌簌飘落的声音。

苏曼卿正坐在一张老式的梨花木绣绷前,指尖捏着一枚细如发丝的银针,针尾穿着一截绛红色的桑蚕丝线。她的眼神专注得像是凝固了一般,落在绷面上那片尚未完成的绣纹上——那是一朵半开的玉兰花,花瓣边缘晕着浅浅的粉,花心处用极细的套针绣出层次感,每一针的起落都精准得如同刻在纸上的印记。她的手指算不上纤细,指腹和指尖都带着一层薄茧,那是几十年与针线打交道留下的痕迹,粗糙却灵活,捏起银针时稳得纹丝不动,引线穿梭间,丝线在绸缎上留下细密而均匀的针脚,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纹路。

“咔哒”一声,门锁转动的轻响打破了室内的静谧。苏曼卿没有抬头,只是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她太熟悉这个声音了,是顾星晚。

果然,下一秒就传来年轻女孩清脆又带着点急促的声音:“曼卿老师,我来啦!”

顾星晚推门而入,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凉意,她随手将一件米色的羊绒外套搭在门边的衣架上,快步走到苏曼卿身边,手里捧着一个半开的文件夹,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她穿着简单的白色针织衫和黑色阔腿裤,头发随意地扎成一个低马尾,几缕碎发贴在额前,显得干练又有活力。作为一名新锐服装设计师,顾星晚身上总有种不拘一格的灵气,与苏曼卿身上沉淀的古朴气质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看您又在绣这个,”顾星晚的目光落在绣绷上的玉兰花上,眼神里满是赞叹,“每次看您刺绣,都觉得像是在给布料赋予生命一样,这针脚也太细腻了。”

苏曼卿这才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眼角的皱纹随之舒展,像是被阳光熨平了一般。“刚勾勒出个轮廓,还早着呢。”她的声音轻柔,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语速也比顾星晚慢了许多,“你今天过来,是有什么新想法了?”

“对!”顾星晚立刻把文件夹递到苏曼卿面前,手指在纸上指点着,“您看,我这几天把之前的设计稿又改了改,针对禾服的廓形做了些调整。传统的禾服虽然大气,但有些过于厚重,尤其是裙摆,现在的年轻人穿起来可能不太方便,我想着把下摆做得稍微收一点,保留马面裙的形制,但长度改到脚踝上方,这样既不失古典韵味,又能显得利落些。”

苏曼卿接过文件夹,戴上鼻梁上的老花镜,仔细看着纸上的设计图。图上的禾服整体沿用了传统的交领右衽、宽袖收腰的样式,但在细节处做了不少改良:领口的盘扣从传统的圆形改成了玉兰花的形状,袖口收紧了些许,避免了过于宽大的累赘感,裙摆处用虚线标注出了收窄的弧度,旁边还附着几张面料的小样,有细腻的真丝缎,也有带着暗纹的提花绸。

“想法是好的,”苏曼卿一边看,一边缓缓说道,“禾服的精髓在于‘礼’,形制上不能改得太离谱,不然就失了本味。你说的收窄裙摆,我觉得可行,但要注意保留马面裙的褶裥,那些褶裥不是多余的,行走时流动起来的弧度,才是禾服最动人的地方。”

“我明白!”顾星晚连忙点头,“我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褶裥的数量没减,只是把每个褶裥的宽度调整了一下,这样既不会影响走动,又能保持那种飘逸的感觉。还有领口的盘扣,我想做成可拆卸的,这样用户平时穿的时候也能换成简单的样式,实用性更高一些。”

苏曼卿放下设计稿,看向顾星晚,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你考虑得很周全,这就是你们年轻人的优势,既懂传统,又懂当下。”她顿了顿,又说道,“不过,禾服最核心的还是刺绣。传统的禾服多以龙凤、牡丹、鸳鸯这些纹样为主,寓意吉祥,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喜欢雅致一些的图案。你之前提的玉兰花,我觉得就很好,高洁又清雅,很符合现在的审美。”

“我也是这么想的!”顾星晚眼睛一亮,“而且玉兰花的花瓣线条流畅,很适合用苏绣的针法来表现。我查了一些资料,苏绣里的套针、滚针、施针都能把玉兰花的层次感和细腻感绣出来。曼卿老师,您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在领口、袖口和裙摆的边缘都绣上玉兰花,从浅到深,形成渐变的效果?”

苏曼卿拿起绣绷上的半成品,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细密的针脚。“渐变的效果很好,但难度也大。苏绣讲究‘丝细如发,色艳如霞’,要把玉兰花的浅粉、绛红、米白自然地过渡在一起,需要把丝线劈得极细,一针一线都不能出错。”她看向顾星晚,“而且,光有玉兰花可能还不够,我们可以在花间加几只小小的蝴蝶或者蜜蜂,这样画面会更生动一些,也符合‘鸟语花香’的意境。”

顾星晚凑近绣绷,仔细看着那些针脚,忍不住感叹:“您的手艺也太厉害了,这么细的丝线,我劈都劈不开,更别说绣出这么均匀的针脚了。”她之前也尝试过刺绣,但绣出来的图案总是生硬呆板,线条也不流畅,和苏曼卿的作品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这都是练出来的,”苏曼卿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淡然,“我十三岁就跟着师傅学绣,一开始也是劈线劈得手疼,绣出来的针脚歪歪扭扭,师傅不知道骂了我多少回。但只要静下心来,日复一日地练,自然就能找到感觉。”她拿起一根丝线,示范着给顾星晚看,“你看,这根桑蚕丝线,我们可以把它劈成八丝、十六丝,甚至三十二丝,丝越细,绣出来的图案就越细腻。就像这玉兰花的花瓣,边缘部分要用最细的丝,才能绣出那种通透的感觉。”

顾星晚认真地看着苏曼卿的动作,指尖不自觉地跟着比划起来。“我明白了,那我们接下来就先确定纹样的布局,然后您负责刺绣,我来跟进面料和版型的调整,怎么样?”

“可以,”苏曼卿点点头,“面料方面,我建议用真丝软缎,质地柔软,光泽也好,能把苏绣的色彩衬托得更鲜亮。而且真丝的垂坠感好,做成禾服穿在身上,行走时的姿态会更优美。”

“我也是这么打算的!”顾星晚说道,“我已经联系了一家专门做真丝面料的厂家,他们给我寄了几个小样,您看看哪个更合适。”她说着,从文件夹里拿出几张面料小样,递到苏曼卿面前。

苏曼卿拿起一张乳白色的真丝软缎,放在灯光下仔细看着,又用手指轻轻摩挲着面料的表面。“这个质地不错,光泽柔和,手感也细腻,很适合绣玉兰花。颜色方面,乳白色作为底色,能更好地突出玉兰花的粉和绛红,不会显得杂乱。”

顾星晚连忙记下:“好,那我就定这个面料了。对了,曼卿老师,还有袖口的设计,我想在袖口内侧绣一圈小小的玉兰花苞,这样抬起手的时候就能看到,有种‘藏而不露’的美感,您觉得怎么样?”

“这个想法很别致,”苏曼卿赞许地说道,“细节处的用心,往往最能打动人。袖口内侧的花苞,用滚针绣出轮廓,再用施针填充颜色,就能显得饱满又精致。”

两人就这么一边讨论,一边完善着设计方案。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落地灯的光线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墙上,像是一幅流动的画。顾星晚年轻有活力,想法新颖大胆,总能提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而苏曼卿沉稳内敛,经验丰富,总能在顾星晚的创意基础上,融入传统苏绣的精髓,让设计既时尚又不失底蕴。她们一个懂设计,一个精刺绣,像是两块互补的拼图,组合在一起,就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几乎天天泡在工作室里,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衣服的制作。顾星晚负责联系面料厂家,确定版型,制作纸样,还要不断地调整细节,确保衣服穿在身上既美观又舒适。她经常拿着纸样在人台上比划,对着镜子调整领口的高度、腰围的尺寸,一点点地优化设计,有时候一个细节要修改十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而苏曼卿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刺绣工作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漱完毕后就坐在绣绷前,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吃饭喝水,几乎很少起身。她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绣绷、银针和丝线,外界的喧嚣都与她无关。为了绣好玉兰花的渐变效果,她把丝线劈成了三十二丝,每一种颜色都要经过反复的调试,确保过渡自然。绣花瓣的时候,她用套针一层一层地叠加,让花瓣显得饱满有层次;绣花萼的时候,她用滚针细细勾勒,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绣花蕊的时候,她用施针轻轻点缀,显得灵动又逼真。

顾星晚有时候看着苏曼卿专注的样子,都会忍不住放慢脚步,生怕打扰到她。她见过很多手艺人,但像苏曼卿这样,对手艺有着极致追求的人,却不多见。有一次,苏曼卿绣到一半,发现其中一根丝线的颜色稍微深了一点,不符合渐变的效果,她毫不犹豫地把那一片绣好的图案全部拆了,重新开始。顾星晚看着她拆下来的那些细密的针脚,心疼地说:“曼卿老师,就一点点差别,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何必这么麻烦呢?”

苏曼卿却严肃地摇了摇头:“做手艺,差一点都不行。我们做的是禾服,是要穿在新人身上的,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最好,不能有半点马虎。”她的语气很平淡,但眼神里却透着一种坚定,“苏绣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靠的就是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敷衍了事,那这门手艺早晚都会失传。”

顾星晚被苏曼卿的话深深打动了。她以前做设计,更多的是考虑美观和时尚,很少会想到这么深层次的东西。但自从和苏曼卿合作以来,她从这位老艺人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苏绣的技艺,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手艺的执着。她开始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无论是面料的选择,还是版型的调整,都反复琢磨,力求完美。

有一次,顾星晚为了确定腰围的最佳尺寸,找了十几个不同身材的模特来试穿纸样,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累得腰酸背痛。苏曼卿看在眼里,递给她一杯温热的菊花茶,说道:“不用这么拼,慢慢来,好作品是需要时间打磨的。”

顾星晚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一直蔓延到心底。“我就是想尽快把版型定下来,不耽误您刺绣的进度。”她说道,“您绣得这么认真,我也不能拖后腿啊。”

苏曼卿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膀:“我们是合作伙伴,不分谁拖谁的后腿。你负责把架子搭好,我负责把里面的‘灵魂’填进去,我们一起把这件禾服做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禾服的制作也逐渐有了雏形。顾星晚已经把版型确定好,面料也送了过来,乳白色的真丝软缎铺在工作台上,泛着柔和的光泽。而苏曼卿也已经完成了领口和袖口的刺绣,领口的玉兰花从浅粉到绛红,渐变自然,花间的几只小蝴蝶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面料上飞起来;袖口内侧的花苞小巧精致,滚针绣出的轮廓线条流畅,透着一股含蓄的美感。

当顾星晚第一次看到绣好的领口和袖口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些绣片,放在灯光下仔细看着,每一针每一线都那么精致,那么细腻,玉兰花的花瓣像是带着露珠一样,鲜活而灵动。“曼卿老师,太漂亮了!”她忍不住赞叹道,“这简直就是艺术品!”

苏曼卿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还只是一部分,等裙摆的刺绣完成了,整体效果会更好。”她说道,“裙摆的面积大,我打算绣一幅‘玉兰花海’,从裙摆的下摆一直延伸到腰侧,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行走的时候,就像置身在花海中一样。”

顾星晚想象着那样的画面,眼神里充满了期待。“那一定非常惊艳!”她说道,“对了,曼卿老师,我还设计了一款配套的头纱,用轻薄的真丝纱制成,边缘也绣上小小的玉兰花,和禾服搭配起来,应该会很和谐。”

“好啊,”苏曼卿点点头,“头纱的刺绣不用太复杂,简单精致就好,重点还是要突出衣服本身的纹样。”

接下来的日子,苏曼卿开始专注于裙摆的刺绣。裙摆的面积很大,图案也很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每天依旧早早地起床,坐在绣绷前,一针一线地绣着,手指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经常会酸痛难忍,有时候晚上睡觉,手指都蜷缩不起来。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只是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一泡手,缓解一下疲劳,第二天依旧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

顾星晚也没有闲着,她一边跟进头纱的制作,一边开始准备衣服的配饰。她挑选了一对玉兰花形状的银质耳坠,搭配一条细细的银项链,项链的吊坠也是一枚小小的玉兰花,和禾服的纹样相呼应。她还找了一双白色的真丝绣鞋,鞋面上绣着简洁的玉兰花苞,整体造型雅致又不失灵动。

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转眼就到了禾服即将完成的日子。这天,苏曼卿终于绣完了裙摆上最后一针,她放下银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伸了伸酸痛的腰肢,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顾星晚刚好从外面回来,看到苏曼卿停下了手中的活,连忙走过去问道:“曼卿老师,您绣完了?”

禾服的整体造型是传统的交领右衽,宽袖收腰的形制保留着中式礼服的庄重,却在顾星晚的巧思下褪去了往日的厚重感。交领边缘用极细的绛红丝线滚了一圈窄边,与领口绽放的玉兰花刺绣恰好呼应,领口正中的玉兰花盘扣可拆卸,扣合时是完整的一朵盛放玉兰,取下后露出简洁的暗门襟,兼顾了仪式感与日常穿着的实用性。宽袖被收紧了些许,袖口呈柔和的喇叭状,外侧绣着从浅粉过渡到米白的玉兰花枝,内侧则藏着三两枚小巧的花苞,抬手时,花苞便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像有暗香在袖间流转。

收腰的设计巧妙勾勒出腰线,却不似西式礼服那般紧身,依旧保留着中式服饰的宽松意蕴,腰间两侧各绣着一只振翅的粉蝶,蝶翼用施针绣出轻薄的通透感,仿佛下一秒就要扑向裙摆的花海。裙摆是改良后的马面裙样式,长度恰好落在脚踝上方,既避免了行走时的拖沓,又保留了马面裙特有的褶裥,每一道褶裥都熨烫得平整服帖,展开时如同盛放的花瓣,行走间则随着步伐流动,裙摆上的玉兰花海从下摆一直延伸到腰侧,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浅粉的初绽、绛红的盛放、米白的含苞,三种色调通过苏曼卿精湛的套针技法自然过渡,花间点缀的蜜蜂与蝴蝶形态各异,有的停在花蕊上吮吸花蜜,有的振翅穿梭在花枝间,针脚细密到几乎看不见痕迹,唯有在灯光下仔细端详,才能发现每一片花瓣的纹理、每一只蜂蝶的绒毛,都被细致地勾勒出来。

苏曼卿走上前,指尖轻轻拂过裙摆的刺绣,真丝软缎的质地柔软顺滑,带着天然的光泽,将刺绣的色彩衬得愈发鲜亮。“你看这里,”她指着一朵绛红的玉兰花,“这片花瓣用了三十二丝的丝线,才能绣出这种饱满又通透的质感。”顾星晚凑近细看,果然见那花瓣边缘薄如蝉翼,中间部分则色泽饱满,层次分明,仿佛能感受到花瓣的柔嫩触感。

“还有这些褶裥,”顾星晚伸手轻轻拨动裙摆,褶裥随之开合,花海仿佛也跟着涌动起来,“我们调整了褶裥的宽度,既保留了马面裙的形制,又让它更轻便,刚才我试穿的时候,走起来完全没有束缚感。”她说着,忍不住拿起衣架上的衣服,走到穿衣镜前比划着,“搭配我们准备的头纱和配饰,效果肯定更好。”

头纱是用极轻薄的真丝纱制成,边缘绣着一圈细小的玉兰花苞,与袖口内侧的花苞遥相呼应,纱质通透,披在肩上不会遮挡禾服的刺绣,反而能增添几分朦胧的美感。耳坠是银质的玉兰花造型,花瓣边缘打磨得圆润光滑,中间镶嵌着细小的珍珠,项链则是一条细银链,吊坠是一枚小巧的玉兰花苞,与头纱、禾服的纹样完美契合。白色的真丝绣鞋鞋面上,绣着一朵简洁的玉兰花苞,鞋跟不高,行走时稳当又雅致。

顾星晚将头纱披在肩上,戴上耳坠和项链,又换上绣鞋,缓缓转过身,看向苏曼卿。此时,阳光透过工作室的窗户,恰好落在她身上,真丝禾服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刺绣的玉兰花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栩栩如生。交领贴合脖颈,宽袖垂落时线条流畅,收腰处勾勒出纤细的腰线,裙摆自然垂落,褶裥整齐,花间的蜂蝶仿佛在光影中活了过来,正要展翅飞舞。

苏曼卿看着镜中的顾星晚,眼中满是欣慰与赞叹。“真好,”她缓缓说道,“传统的纹样,现代的版型,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这件禾服,既有苏绣的魂,又有你们年轻人喜欢的韵。”她想起自己年轻时学绣的日子,那时的禾服纹样多是龙凤牡丹,虽然华丽,却少了几分清雅,而眼前这件,用玉兰花为主题,以苏绣为骨,以现代设计为形,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

顾星晚看着镜中的自己,心中充满了感动。她抬手抚摸着领口的刺绣,指尖能感受到丝线的细腻与针脚的力道,那是苏曼卿几十年手艺的沉淀,是传统文化的温度。“曼卿老师,这不仅仅是一件禾服,”她转头看向苏曼卿,眼中闪着泪光,“这是我们一起完成的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苏绣手艺的传承。”

苏曼卿走上前,轻轻整理了一下顾星晚肩上的头纱,语气温柔却坚定:“手艺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守住的是针法,是匠心,而你们年轻人要做的,就是给这些老手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喜爱。”她顿了顿,看向衣架上那件禾服,“就像这件玉兰花禾服,它带着苏绣的根,也长着时尚的叶,这样才能在新时代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竹制灯罩,在禾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花间的蜂蝶仿佛在光影中轻轻颤动。顾星晚拿起手机,对着镜中的禾服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传统的交领右衽与现代的改良版型相得益彰,苏绣的细腻刺绣与真丝的柔和光泽相互映衬,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匠心与巧思。她把照片发给之前联系的秀场策划,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对方用一连串的感叹号表达了惊艳,说一定要把这件禾服作为秀场的压轴作品。

“曼卿老师,秀场那边说,要让这件禾服压轴出场!”顾星晚兴奋地说道,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苏曼卿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她走到衣架前,再次抚摸着那件衣服,指尖划过那些细密的针脚,仿佛在与每一朵玉兰花、每一只蜂蝶对话。“好啊,”她说道,“让更多人看看,苏绣可以这么美,传统禾服也可以这么年轻。”

顾星晚看着苏曼卿的侧脸,在夕阳的映照下,她眼角的皱纹显得格外温柔,指尖的薄茧在光影中若隐若现,那是时光与手艺留下的印记。她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像她们这样,一老一少,一守一创,用匠心守住根本,用创意开拓未来,让那些沉睡的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新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几天后,秀场如期举行。当灯光暗下,一束追光打在舞台中央,那件玉兰花禾服被模特穿着,缓缓走上t台时,全场瞬间安静了下来。交领右衽的传统形制透着庄重,改良后的版型显得利落雅致,苏绣的玉兰花在灯光下栩栩如生,随着模特的步伐,裙摆的花海轻轻流动,蜂蝶仿佛在花间飞舞,袖口的花苞若隐若现,引来全场观众的阵阵惊叹。

后台,苏曼卿和顾星晚并肩站在屏幕前,看着舞台上的禾服,眼中都充满了骄傲与感动。“曼卿老师,您看,大家都喜欢它。”顾星晚轻声说道。

苏曼卿点点头,眼中泛起了泪光,却笑得无比欣慰:“是啊,它们看到了,看到苏绣的美,看到传统的力量了。”

舞台上,模特走到t台尽头,缓缓转身,交领的弧线、袖口的花苞、裙摆的花海,在灯光下一览无余,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而后台的苏曼卿和顾星晚,相视一笑,她们知道,这件融合了传统苏绣与现代设计的禾服,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是一次成功的传承,它将带着苏绣的匠心与现代的创意,走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爱上传统,爱上这份沉淀了时光的美好。

掌声如潮,久久未歇。t台尽头的模特迎着万千目光,再次优雅转身,裙摆旋开的瞬间,仿佛整座玉兰花海都被卷入这一方舞台,浅粉、绛红、米白的纹样在灯光下流转,花间蜂蝶似被人声惊动,振翅欲飞。后台的屏幕上,清晰地映着观众们惊艳的神情,有人举着相机不停拍摄,有人低声赞叹,还有几位年长的服饰研究者,眼中满是动容,指尖不自觉地跟着裙摆的弧度轻轻晃动。

顾星晚紧紧攥着拳头,手心全是温热的汗,嘴角却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她侧头看向身边的苏曼卿,这位平日里沉稳淡然的老艺人,此刻眼眶泛红,双手交握在身前,指尖微微颤抖。“曼卿老师,我们做到了。”顾星晚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充满了力量。

苏曼卿缓缓点头,抬手拭了拭眼角,脸上是释然又欣慰的笑容。“是啊,做到了。”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从未有过的轻快,“你看,这些年轻人,这些懂行的老先生,他们都看见了,苏绣不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它能穿在身上,能走进现在的舞台,能被这么多人喜欢。”

正说着,秀场策划人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脸上满是激动:“曼卿老师,星晚!太成功了!这件禾服一出场,全场的气氛都到顶了!好多品牌方和媒体都围着我问,想了解这件衣服的设计和刺绣,还有一对准备结婚的新人,说一定要定制一件一模一样的!”

顾星晚和苏曼卿相视一笑,所有的疲惫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珍贵的回报。

秀场结束后,这件玉兰花禾服成了全场最受瞩目的焦点。媒体记者们蜂拥而至,将苏曼卿和顾星晚围在中间,闪光灯此起彼伏。

“曼卿老师,请问这件禾服上的苏绣,耗费了您多长时间?”一位记者问道。

苏曼卿想了想,轻声答道:“从确定纹样到完成全部刺绣,前后大概三个月。领口、袖口这些小面积的绣片还好,最费功夫的是裙摆的玉兰花海,面积大,纹样复杂,光是劈线、配色,就反复调试了几十次。有时候绣到深夜,眼睛都花了,就歇十分钟,泡杯浓茶,接着绣。”她顿了顿,补充道,“每一针都不能急,苏绣讲究‘慢工出细活’,要让丝线顺着纹样的走势走,让颜色自然过渡,这样绣出来的东西才有灵气。”

另一位记者转向顾星晚:“顾设计师,您是怎么想到将传统禾服改良,并且和苏绣结合的呢?”

顾星晚接过话筒,目光落在不远处衣架上的禾服上,眼中满是深情:“我一直觉得,传统服饰不应该被时代淘汰。很多年轻人喜欢中式婚礼,但又觉得传统禾服过于厚重、繁琐,穿起来不方便。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在保留传统形制精髓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良,让它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穿着习惯和审美。而苏绣是我们江南的瑰宝,针法细腻,色彩温润,用来表现玉兰花这种清雅的纹样再合适不过。曼卿老师的手艺,给了这件禾服灵魂,我的设计只是给了它一个更贴合当下的外壳。”

她的话刚说完,周围就响起了阵阵赞同的掌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走上前,握着苏曼卿的手,感慨道:“曼卿女士,我研究传统服饰几十年了,很少能看到这么有灵气的作品。你把苏绣的精髓融入禾服,星晚又给它赋予了现代的生命力,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啊!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让老手艺活起来。”

苏曼卿握着老教授的手,心中百感交集。她想起自己年轻时,跟着师傅学绣,师傅常说:“苏绣要想传下去,不能只靠我们这些老骨头,得让年轻人喜欢,让年轻人愿意学。”那时她还不太懂,总觉得只要把针法练精,把纹样绣好,就是对传承最大的贡献。直到遇到顾星晚,她才明白,传承不仅仅是守住手艺,更要给手艺一个走向未来的出口。

那天晚上,工作室里灯火通明。顾星晚把秀场上的照片和视频一张张、一段段地翻看,嘴角始终带着笑意。苏曼卿则坐在绣绷前,手里拿着一根丝线,却没有刺绣,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件挂在衣架上的衣服。

“曼卿老师,您在想什么?”顾星晚察觉到她的沉默,走了过去。

苏曼卿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悠远:“我在想我师傅。我十三岁学绣,第一次绣玉兰花,绣得歪歪扭扭,花瓣不像花瓣,花萼不像花萼,师傅把我的绣片扔在地上,骂我不用心。我哭着捡起来,一遍遍地拆,一遍遍地绣,直到师傅点头说好。那时候,我绣的玉兰花,都是规规矩矩的纹样,师傅说,传统的东西不能改,改了就不是苏绣了。”

她顿了顿,看向顾星晚,笑了笑:“现在想想,师傅要是能看到这件禾服,不知道会骂我,还是会夸我。”

顾星晚握住苏曼卿的手,她的指尖带着薄茧,却温暖而有力。“我觉得师傅一定会夸您。”顾星晚认真地说,“您守住了苏绣最核心的针法和匠心,又愿意接受新的想法,让苏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更多人看见。这不是背叛传统,而是让传统活得更长久。”

苏曼卿看着她年轻而坚定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轻轻拍了拍顾星晚的手:“是啊,以前我总怕年轻人嫌麻烦,不愿意学这慢功夫。但遇见你,我才知道,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有年轻人的办法,他们能把老手艺和新事物结合起来,让这些老东西重新发光。”

从那以后,工作室变得热闹起来。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人,有的是想定制禾服的新人,有的是想学习苏绣的年轻人,还有的是来自各地的设计师,想和她们探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顾星晚负责接待访客,沟通设计需求,她把每一位客户的故事都记在本子上,根据他们的喜好调整纹样和版型。有一对新人,他们希望衣服上能有飞机和书本的元素。顾星晚就和苏曼卿商量,把飞机设计成小巧的剪影,藏在玉兰花枝间,书本则化作翻开的模样,绣在裙摆的角落,用苏绣的滚针绣出书页的纹理,既隐蔽又有意义。

苏曼卿则成了大家的“苏绣老师”。她把自己的绣绷搬到工作室的中央,每天都会教几个年轻人劈线、穿针、刺绣。一开始,年轻人都觉得劈线太难,一根丝线要劈成三十二丝,手指稍一用力就会断,绣出来的针脚也歪歪扭扭。苏曼卿从不着急,耐心地一遍遍示范,告诉他们:“学苏绣,首先要静下心来,心不静,针就不稳,线就不听话。就像做人一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做好。”

有个叫林晓的小姑娘,学了没几天就想放弃,抱怨说:“曼卿老师,这也太难了,绣一朵小花就要半天,还不如机器绣得快、绣得整齐。”

苏曼卿没有批评她,只是把那件玉兰花衣服拿过来,让她仔细摸一摸裙摆的刺绣。“你摸摸看,机器绣的东西,针脚是整齐,但没有温度,没有灵气。”苏曼卿指着一朵玉兰花,“你看这花瓣,边缘薄如蝉翼,中间饱满厚实,这是机器做不到的。每一针都带着绣者的情绪和心血,高兴的时候,针脚就轻快;静下心来的时候,针脚就沉稳。这是手作的温度,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林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些细密的针脚,指尖能感受到丝线的细腻和针脚的力道,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苏曼卿刺绣时的专注与深情。她低下头,小声说:“曼卿老师,我错了,我会好好学的。”

苏曼卿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膀:“慢慢来,不着急。我学绣的时候,比你还笨,劈线劈得手疼,绣坏的绣片堆起来比我还高。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你也能绣出有温度、有灵气的作品。”

顾星晚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感动。她知道,苏曼卿不仅在传授苏绣的技艺,更在传递一种匠心,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而这种精神,正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所缺少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苏绣和传统禾服,顾星晚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每天都会分享工作室的日常:苏曼卿教大家刺绣的场景、新设计的禾服纹样、客户定制的成品……没想到,账号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粉丝,大家都被苏曼卿精湛的手艺和禾服的美所打动。

有一次,顾星晚拍摄了一段苏曼卿劈线的视频,视频里,苏曼卿的手指灵活地转动着丝线,一根粗丝瞬间被劈成几十根细如发丝的丝线,动作娴熟而优雅。这段视频一经发布,就收获了几百万的播放量,评论区里满是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指尖艺术!”“太厉害了,我连一根线都捏不稳,老奶奶竟然能劈得这么细!”“突然想学习苏绣了,希望这种老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还有很多粉丝在评论区留言,说自己也想定制一件这样的禾服,还有的人问能不能线上学习苏绣。顾星晚和苏曼卿商量后,决定开设线上苏绣课程,由苏曼卿录制教学视频,顾星晚负责讲解和答疑。课程一经推出,就被一抢而空,很多年轻人都报名参加,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有上班族、有宝妈,都怀着对苏绣的热爱,想要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

工作室的订单也越来越多,顾星晚不得不招聘了几位有缝纫经验的师傅,专门负责衣服的裁剪和拼接。但刺绣部分,苏曼卿依旧坚持亲自把关,重要的纹样都由她亲手绣制,其他的则在她的指导下,由工作室的年轻人完成。苏曼卿常说:“每一件禾服,都是要穿在新人身上,见证他们最幸福的时刻,不能有半点马虎。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花苞,也要绣得精致、灵动。”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绣坏了一片袖口的绣片,因为怕被批评,就想偷偷藏起来。苏曼卿发现后,没有骂她,只是把绣片拿过来,仔细看了看,然后说:“绣坏了没关系,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但我们不能隐瞒,更不能敷衍。这件禾服,承载着新人的期盼,也承载着我们对手艺的尊重。重新绣一片,虽然麻烦,但心里踏实。”

年轻人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然后拿起针线,重新开始绣制。从那以后,工作室里的每个人都更加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都一丝不苟。

日子一天天过去,工作室的规模越来越大,苏绣和古绣禾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苏曼卿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绣绷前刺绣,她变得开朗了许多,愿意和年轻人交流,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她学会了用智能手机,会看顾星晚给她看的粉丝评论,会对着视频里大家的赞叹露出笑容。

顾星晚也在不断成长,她的设计越来越成熟,不仅局限于衣服,还开始将苏绣融入到日常服饰中,设计出苏绣元素的连衣裙、衬衫、围巾等,让苏绣以更生活化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她常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这年秋天,工作室接到了一个特别的订单。一位海外华人女士联系到顾星晚,说她的女儿要在国外举办婚礼,希望能定制一件融合苏绣和西方婚纱元素的禾服,让女儿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顾星晚和苏曼卿非常重视这个订单。她们和这位女士反复沟通,了解她女儿的喜好和婚礼的场景。最终,她们决定设计一款中西结合的禾服:上半身沿用传统的交领右衽形制,绣上淡雅的玉兰花,下半身则采用西方婚纱的裙摆样式,用轻薄的真丝纱制成,裙摆上绣着从玉兰花过渡到玫瑰的纹样,象征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苏曼卿负责刺绣部分,为了绣好裙摆上的玫瑰,她专门研究了西方绘画中玫瑰的形态,结合苏绣的针法,创造出一种新的刺绣方式,让玫瑰既有西方绘画的写实感,又有苏绣的细腻与灵动。顾星晚则负责版型的设计,她反复调整裙摆的长度和蓬松度,确保穿着既美观又舒适。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这件中西结合的禾服终于完成了。当顾星晚把成品照片发给那位海外华人女士时,对方激动地回复:“太完美了!这正是我想要的!我女儿看到一定会非常开心!感谢你们,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婚礼当天,那位女士给她们发来一段视频。视频里,新娘穿着那件中西结合的禾服,在教堂里举行婚礼,阳光透过教堂的彩绘玻璃,洒在禾服上,玉兰花和玫瑰的刺绣交相辉映,美得不可方物。新娘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满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苏曼卿和顾星晚看着视频,眼中都满是感动。“你看,”苏曼卿轻声说,“我们的苏绣,我们的传统服饰,不仅能在中国被喜欢,还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顾星晚点点头:“是啊,这就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意义。让传统活在当下,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冬天来临的时候,工作室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苏绣禾服展,展出了她们这一年来设计制作的所有作品。展厅里,一件件禾服挂在衣架上,有的绣着玉兰花,有的绣着牡丹,有的绣着荷花,每一件都独具特色,每一件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

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老人带着孩子,有年轻的情侣,有服饰研究者,还有来自各地的设计师。大家一边欣赏着精美的禾服,一边听顾星晚讲解设计理念,听苏曼卿讲述刺绣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女儿来看展,小女孩指着一件绣着蝴蝶的禾服,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这件衣服太漂亮了!我以后结婚也要穿这样的衣服!我还要学刺绣,像这位老奶奶一样,绣出这么好看的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