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35章 —聊天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235章 —聊天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牡丹与时光的对谈

暮春的风带着微醺的暖意,穿过上海老洋房雕花的铸铁栏杆,落在露台的藤编椅上。顾星晚刚把最后一只青瓷茶杯摆上竹制茶盘,就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皮鞋声——吉卡尔总爱穿那双深棕色的手工德比鞋,鞋跟敲在青石板路上的节奏,像他设计稿里精准的线条,每一下都带着恰到好处的韵律。

“星晚!”吉卡尔推开竹编院门时,手里还提着一只半旧的牛皮纸袋,亚麻色的卷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却丝毫不影响他眼中的光亮,“你说的‘最后一茬晚牡丹’,我可是特意提前结束了面料展会赶来的。”

顾星晚笑着迎上去,接过他手里的纸袋,指尖触到袋口露出的布料边角,是她上周跟他提起过的、想用来做茶席的桑蚕丝。“我还以为你要被米兰的订单绊住脚,”她把纸袋放在露台的矮柜上,转身给茶杯里注满碧螺春,水汽氤氲里,远处弄堂里卖花姑娘的吆喝声隐约传来,“今年的晚牡丹开得迟,昨天去复兴公园看,还剩几株‘姚黄’开得正好。”

吉卡尔在藤椅上坐下,目光落在茶盘旁那只青花小碟里——碟中放着两朵刚摘下的牡丹,一朵姚黄,花瓣层层叠叠如蜜蜡般温润;一朵微紫,紫得像被暮色染透的丝绒。他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姚黄的花瓣,指尖传来的柔软让他忽然笑了:“你还记得吗?三年前在佛罗伦萨,我们去看乌菲兹美术馆的波提切利展,你站在《春》的画像前,说画里的花不如洛阳的牡丹有‘劲儿’。”

“当然记得,”顾星晚端起茶杯递给他,眼底泛起细碎的笑意,“那时候你还反驳我,说文艺复兴的花是‘安静的诗’,结果去年去洛阳看牡丹,你站在王城公园的牡丹丛里,盯着一朵‘豆绿’看了足足十分钟,最后说‘原来花真的可以有筋骨’。”

吉卡尔接过茶杯,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他低头啜了一口茶,碧螺春的清香混着牡丹的淡香在舌尖散开。“其实我一直没告诉你,”他放下茶杯,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的青花纹路,“去年在洛阳,我不是在看牡丹的样子,是在想怎么把它的‘筋骨’放进我的设计里。你知道,我做高级定制这么多年,一直想找一种能代表东方的元素,但不是那种刻意的龙凤、祥云——太符号化了,就像把明信片印在衣服上,没有灵魂。”

顾星晚点点头,她太懂吉卡尔的纠结。作为欧洲时装界少有的、坚持手工定制的设计师,吉卡尔的作品里总带着一种对“细节”的执念——他会为了一块面料的垂坠感,在工坊里试验十几种织造方法;会为了一颗纽扣的光泽,跑遍意大利的手工作坊。而东方元素,对他来说就像一团雾,看得见轮廓,却抓不住核心。

“我之前尝试过用苏绣做礼服的袖口,”吉卡尔说着,从随身的笔记本里翻出一张草图,纸上画着一件鱼尾礼服,袖口处用淡墨勾勒出几片牡丹花瓣,“但总觉得不对,苏绣的针脚太细了,像把牡丹绣成了标本,少了那种不管不顾的生命力。后来我又想,是不是可以用提花工艺?把牡丹的纹路织进真丝里,结果织出来的面料,牡丹的形状太规整,像机器印出来的,没有风吹过的动感。”

顾星晚凑过去看那张草图,指尖划过纸上的牡丹花瓣:“其实你不用刻意去‘画’牡丹,你看这朵姚黄,它的花瓣不是对称的,有的地方卷起来,有的地方舒展开,就像人抬手时的袖子——有动态的弧度。还有它的颜色,不是纯黄,靠近花心的地方偏暖,边缘又带点浅白,就像阳光落在上面,自然形成的渐变。”

她一边说,一边拿起桌上的铅笔,在草图的空白处画了几笔——不是完整的牡丹,而是几片零散的花瓣,有的半卷,有的微张,花瓣的边缘用虚线勾勒,像是被风吹得轻轻颤动。“你看,”她把铅笔递给吉卡尔,“不用把整朵花都放上去,只取几片花瓣的形态,放在裙摆的开衩处,或者领口的弧度里。当人走动的时候,裙摆晃动,花瓣的线条就会跟着动,那时候牡丹的‘劲儿’就出来了。”

吉卡尔盯着那张修改后的草图,眼睛慢慢亮了。他接过铅笔,顺着顾星晚画的花瓣,在裙摆处又添了几笔——他把花瓣的边缘画得更柔和,又在花瓣的根部加了一道淡淡的阴影,像是阳光透过花瓣留下的痕迹。“对,就是这样!”他抬头看向顾星晚,语气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我之前总想着‘呈现’牡丹,却忘了它的美是流动的——就像你说的,是风吹过的样子,是阳光照下来的样子,不是静止的标本。”

顾星晚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想起去年在洛阳的清晨。那天他们起得很早,去看王城公园的牡丹在晨光里开放。当时天刚亮,露水还挂在花瓣上,吉卡尔蹲在一朵“赵粉”前,手里拿着相机,却没有按快门,只是静静地看着。后来他说:“你看,露水从花瓣上滑下来的时候,牡丹好像在呼吸。”

“其实牡丹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不完美’,”顾星晚拿起那朵魏紫,轻轻晃了晃,花瓣上的露珠滚落到碟子里,发出细微的声响,“你看这朵魏紫,右边的花瓣比左边的稍微短一点,边缘还有个小缺口,可就是这样,它才不像假花。就像我们做设计,有时候刻意追求对称和规整,反而失去了灵气。”

吉卡尔若有所思地看着那朵魏紫,忽然起身走到露台的栏杆边。露台外是一条窄窄的弄堂,弄堂两旁的老房子爬满了爬山虎,绿得发亮。远处的天际线里,几栋现代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夕阳的光,老弄堂的青砖灰瓦和高楼的金属线条,在暮色里形成一种奇妙的和谐。

“你看那里,”吉卡尔指着远处的景象,“老房子的屋顶是斜的,线条很软,而高楼的线条是直的,很硬,但放在一起并不违和。就像牡丹和你的设计,”他转头看向顾星晚,眼底带着恍然大悟的清明,“牡丹是软的,是自然的;我的设计是硬的,是结构化的。之前我总想着把软的塞进硬的里,所以才会别扭。其实应该让它们互相‘让步’——设计的结构给牡丹留出动的空间,牡丹的形态软化设计的硬线条。”

顾星晚走到他身边,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夕阳把老房子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弄堂的青石板上,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就像这弄堂里的光,”她轻声说,“阳光是软的,能穿过树叶的缝隙,落在青砖上;而青砖是硬的,能接住阳光的影子。它们不是谁包容谁,是互相成全。”

“互相成全……”吉卡尔重复着这四个字,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件白色的丝绸衬衫,领口处用金线绣了几片半卷的牡丹花瓣,金线的光泽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亮一点,有的地方暗一点,像是阳光照在花瓣上的反光。“这是我上周在工坊里做的样衣,”他指着领口的花瓣,“我让绣工不用把金线拉得太直,留一点自然的弧度,就像你说的,‘有呼吸感’。昨天模特试穿的时候,她转身的瞬间,领口的花瓣好像真的在动。”

顾星晚凑过去看照片,白色的丝绸衬着金线,不张扬,却像月光落在花瓣上,有种含蓄的亮。“这才是对的,”她笑着说,“牡丹不是用来‘炫耀’的,是藏在细节里的惊喜。就像我们喝茶,刚开始只觉得清香,喝到后来,才品出牡丹的淡香——是慢慢渗出来的,不是一下子扑到你面前。”

吉卡尔把手机收起来,转身靠在栏杆上,风轻轻吹起他的衣角。“其实我还有个想法,”他看着顾星晚,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明年的巴黎高定周,我想做一个以‘牡丹’为主题的系列,但不是我一个人做,我想和你一起。你知道,你对东方的审美,对牡丹的理解,比我更透彻。我负责设计的结构和面料,你负责把控牡丹的‘魂’——比如花瓣的形态,颜色的渐变,甚至是配饰的细节。”

顾星晚愣了一下,随即眼底泛起惊喜的光。她一直喜欢吉卡尔的设计,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手艺,更是因为他对“美”的尊重——他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元素上,而是愿意倾听元素本身的“声音”。而和他一起做牡丹系列,对她来说,更像是一场“对话”——不是设计师和元素的对话,是东方与西方,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我当然愿意,”顾星晚点点头,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开心,“不过我有个要求——我们不能只在工作室里画图纸,要去实地看牡丹。春天去洛阳看早开的牡丹,看它们在寒风里怎么冒芽;夏天去菏泽看晚牡丹,看它们在烈日下怎么保持饱满;秋天去收集牡丹的种子,看它们的纹理;冬天去看牡丹的枝干,看它们在雪地里的姿态。只有见过它所有的样子,才能把它的‘魂’放进衣服里。”

吉卡尔笑着拍手:“太好了!我正想跟你说这个。我之前查过资料,牡丹的生长周期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美——春天的花苞像攥紧的拳头,夏天的花瓣像展开的裙摆,秋天的种子像小小的宝石,冬天的枝干像水墨画里的线条。这些都可以变成设计的灵感,不是吗?”

他说着,从牛皮纸袋里拿出那块桑蚕丝面料,展开在露台的石桌上。面料是淡杏色的,织得很密,却透着细微的光泽。“你看这块布,”吉卡尔用手指拂过面料,“我特意让工坊的老师傅织的,用了三种不同粗细的丝线,所以在光线下会有渐变的效果,就像牡丹花瓣的颜色变化。我想把它做成一件拖尾长裙,裙摆处用手工缝上几片牡丹花瓣——不是绣的,是用真丝剪出来,然后一层一层叠上去,边缘用手缝的针脚固定,故意留一点毛边,像自然生长的花瓣。”

顾星晚凑过去,手指轻轻抚过面料,指尖能感觉到丝线的纹理,像牡丹花瓣上细微的脉络。“毛边的想法很好,”她说,“就像花瓣边缘自然的褶皱,不是刻意修剪的整齐。对了,我们还可以在裙摆的内衬里,缝上一点点牡丹精油的香包——不是很浓的香味,是淡淡的,只有当人走动的时候,裙摆晃动,香味才会慢慢散出来,就像牡丹在开花的时候,悄悄释放香气。”

“香气!”吉卡尔眼睛一亮,“我怎么没想到!这太妙了!你知道,高级定制的衣服,不只是给人看的,更是给人‘感受’的——视觉、触觉,还有嗅觉。如果衣服能带着牡丹的淡香,那穿上它的人,就像把一整个春天带在身上。”

他越说越兴奋,从笔记本里又翻出几张草图,有短款的夹克,有收腰的西装,还有一件斗篷。“你看这件斗篷,”他指着草图,“我想用法式的剪裁,领口是硬挺的立领,斗篷的下摆却做得很软,像牡丹的花瓣一样垂下来。然后在斗篷的里衬,用苏绣绣上细小的牡丹花蕊——不是显眼的颜色,是淡金色,只有当人抬手的时候,才能看到里衬的花纹,像藏起来的秘密。”

顾星晚看着草图,想象着那件斗篷穿在模特身上的样子——立领的硬挺衬出人的脖颈线条,软垂的下摆随着步伐晃动,偶尔露出里衬的淡金花蕊,像阳光落在牡丹的中心。“太漂亮了,”她轻声说,“这不是把牡丹‘贴’在衣服上,是把牡丹的‘感觉’融进衣服里。穿这件衣服的人,不会让人觉得‘她穿了件有牡丹的衣服’,而是觉得‘她身上有牡丹的气质’。”

“对!就是气质!”吉卡尔用力点头,“我一直追求的就是这个。去年在洛阳,我看到一位老太太,穿着蓝布衫,坐在牡丹丛里摘菜,她的动作很慢,手指很粗糙,但当她抬头笑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她身上有牡丹的气质——不是娇艳,是从容,是经历过岁月还能保持的柔软。那时候我就想,我的设计里,也应该有这种气质。”

顾星晚看着吉卡尔,忽然觉得有些感动。很多设计师做东方元素,只是为了迎合市场的“东方热”,把元素当成噱头。但吉卡尔不一样,他想找的是东方的“魂”——是藏在牡丹背后的,那种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包容。

“其实牡丹最打动我的,不是它开花时的热闹,”顾星晚拿起那朵魏紫,轻轻放在石桌上,“是它不开花的时候。冬天的时候,牡丹的枝干光秃秃的,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有点丑,可到了春天,它能一下子开出那么大、那么艳的花。就像人一样,经历过沉寂,才能有惊艳的绽放。”

吉卡尔沉默了一会儿,他想起自己刚入行的时候。那时候他在巴黎的一家高级定制工坊当学徒,每天要做的就是剪线头、熨面料,整整三年,都没有机会碰设计稿。有一次,他因为把一块珍贵的羊绒面料熨坏了,被师傅骂了整整一个下午,他躲在工坊的角落里,看着窗外的梧桐叶落下来,差点想放弃。

“你说得对,”吉卡尔轻声说,“就像我刚做学徒的时候,觉得自己永远也做不出好的设计,可现在回头看,那些剪线头、熨面料的日子,才是最珍贵的。因为我知道了一块面料的脾气,知道了一针一线的重量——就像牡丹,冬天的沉寂不是浪费,是在为春天的开花积蓄力量。”

暮色渐渐浓了,弄堂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露台上,给那两朵牡丹镀上了一层金边。吉卡尔拿起那朵姚黄,轻轻放在顾星晚的手心:“我们把这两朵花压在笔记本里吧,等明年巴黎高定周结束,我们再打开看——看看那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把牡丹的‘魂’,放进了设计里。”

顾星晚握紧手心的牡丹,花瓣的柔软透过指尖传来,像一颗小小的、温暖的太阳。她抬头看向吉卡尔,他的眼睛在暮色里亮得像星星,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会变成一件件穿梭在巴黎高定周t台上的华服,被不同肤色的模特带着,走过聚光灯下的红毯,让全世界看见东方牡丹与西方剪裁碰撞出的惊艳。顾星晚指尖轻轻划过魏紫的花瓣,忽然想起之前在古籍里看到的句子——“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此刻她觉得,牡丹的“富贵”从不是金银堆砌的张扬,是历经时光沉淀后,依然能自在绽放的从容,就像她和吉卡尔此刻的对话,没有急着要一个完美的结果,只是慢慢聊,慢慢把灵感的碎片拼凑成完整的画面。

吉卡尔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拿起铅笔在草图旁画了一颗小小的牡丹种子,种子的纹路画得格外细致,像用放大镜观察过一般。“你看这颗种子,”他把笔记本推到顾星晚面前,“外面有一层坚硬的壳,像保护着里面的生命力,就像我们做设计,结构是‘壳’,而牡丹的魂是‘生命力’。之前我总把壳做得太硬,把生命力困住了,现在才明白,壳要刚好能托住生命力,让它能在里面轻轻呼吸。”顾星晚点头,想起之前见过的一件吉卡尔设计的礼服,硬挺的缎面裙摆上绣满了繁复的花纹,当时只觉得华丽,现在想来,那些花纹就像被束缚住的生命,少了几分自在。

“对了,”顾星晚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锦盒,打开后里面是几片干燥的牡丹花瓣,“这是我去年在洛阳收集的,用古法炮制过,能保存很久。我原本想用来做书签,现在觉得或许可以缝在衣服的领口内侧——不是作为装饰,是作为‘印记’,就像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只有穿着它的人才能摸到。”吉卡尔拿起一片干燥的花瓣,放在手心轻轻揉搓,花瓣没有碎,反而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他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们可以在每件衣服的领口内侧,都缝上一片这样的干花瓣,再绣上小小的编号,从001到020,代表这个系列的二十件作品。这样一来,每件衣服都有了自己的‘身份’,也有了牡丹的气息。”

他们越聊越投入,不知不觉间,露台上的路灯已经亮了很久,远处偶尔传来汽车驶过的声音,却一点也不影响这份宁静。吉卡尔起身走到栏杆边,看着弄堂里偶尔走过的行人,忽然说:“我之前在巴黎的工作室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现在才明白,是少了这样的‘烟火气’。在巴黎,我讨论设计的时候,周围都是面料、图纸、模特,很专业,却少了点温度。而在这里,有茶,有牡丹,有你,聊设计的时候,就像在聊生活里的一件平常事,很舒服。”顾星晚笑着说:“其实设计本就该和生活有关啊,不是躲在工作室里凭空想象。就像牡丹,它长在院子里、公园里,和阳光、露水、行人在一起,才有了那么多不同的姿态。如果只在画纸上看牡丹,永远也抓不住它的魂。”

吉卡尔走回石桌旁,重新坐下,拿起那杯已经凉了的茶,却还是喝了一口。“你说得对,”他放下茶杯,“明年我们去洛阳的时候,一定要住在老院子里,早上跟着当地人去公园看牡丹,中午在巷口吃一碗洛阳水席,晚上坐在院子里听老人讲牡丹的故事。我想把这些‘生活里的牡丹’,都放进设计里。比如那件拖尾长裙,我们可以在裙摆的毛边里,缝上一点点洛阳泥土的颜色——不是鲜艳的土黄色,是淡淡的、像被雨水冲刷过的浅褐,让裙子带着一点‘土地的气息’。”顾星晚被他的想法逗笑了:“泥土的颜色?会不会太特别了?”吉卡尔认真地说:“我觉得不会,高级定制本来就是要做‘独一无二’的东西,不是吗?如果每件衣服都只是好看,没有自己的故事,那和商场里的成衣有什么区别?”

顾星晚想想,确实是这样。她之前见过很多所谓的“高级定制”,面料昂贵,工艺复杂,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现在才明白,少的是“故事”——是衣服背后的人、事、情感。就像吉卡尔说的,那件带着洛阳泥土颜色的长裙,穿在模特身上,走过t台的时候,看到的人或许不知道这颜色的由来,但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土地的踏实和温暖,这就够了。

“对了,我们还可以用牡丹的根做配饰,”顾星晚忽然说,“我之前查过,牡丹的根质地坚硬,还带着天然的纹理,可以做成小小的胸针或者纽扣。我们可以找手工匠人,把牡丹根打磨成圆形,再在上面刻上细小的牡丹花纹,不用刻得太完整,就刻一半,像藏在石头里的花。”吉卡尔眼睛一亮:“牡丹根!这个我从来没想过!你知道吗,我之前一直在找一种‘有温度’的配饰材料,金属太凉,宝石太亮,都不合适。牡丹根是自然生长的,带着阳光和雨水的痕迹,用来做配饰,刚好能和衣服的‘魂’呼应。”

他说着,从笔记本里又翻出一张空白的纸,快速地画了一个胸针的草图——圆形的牡丹根底座,上面刻着半朵牡丹,牡丹的花蕊用细小的珍珠点缀。“你看,”他把草图递给顾星晚,“这样的胸针,别在那件斗篷的领口,既不张扬,又能点明主题。而且牡丹根的颜色是深褐色,和斗篷的米白色形成对比,会很有层次感。”顾星晚看着草图,想象着胸针别在斗篷上的样子,忍不住点头:“太合适了!而且牡丹根是天然的材料,每一块的纹理都不一样,所以每一个胸针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这个系列的每件衣服一样。”

夜色更浓了,露台上的风也带了点凉意,顾星晚起身去屋里拿了一条薄毯,递给吉卡尔一条,自己也裹了一条。“其实我还有个担心,”吉卡尔裹紧薄毯,轻声说,“我怕这个系列做出来,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牡丹不是绣得满满的,为什么颜色不是鲜艳的大红大紫。毕竟现在很多人对东方元素的理解,还停留在‘符号化’的阶段。”顾星晚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觉得没关系。真正懂的人,自然能看懂衣服里的魂;不懂的人,或许也能被那份从容和温暖打动。就像牡丹,它不会因为有人不喜欢,就不开花了。我们做设计,也应该像牡丹一样,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用刻意去迎合别人。”

吉卡尔看着顾星晚,忽然笑了:“你总是能说到我心里去。其实我之前也想过,要不要加一些更‘显眼’的牡丹元素,但每次画草图的时候,都觉得不对劲,就像给牡丹戴上了不合适的首饰,反而遮住了它本来的美。现在听你这么说,我更确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真实的牡丹’,不是别人想象中的牡丹。”他说着,拿起桌上的那朵姚黄,轻轻放在笔记本上,然后用铅笔沿着花瓣的轮廓,画了一条淡淡的线。“你看,”他指着那条线,“这就是我们要的牡丹——不是完整的花,是花的‘影子’,是花留在心里的感觉。”

顾星晚凑过去看,那条淡淡的线,确实像姚黄花瓣的影子,在灯光下,好像真的在轻轻晃动。“对,就是这种感觉,”她说,“就像我们记忆里的牡丹,不是每一片花瓣都清晰,却记得它的柔软,它的香气,它在阳光下的样子。我们的设计,就是要把这种‘记忆里的牡丹’,变成可以触摸的衣服。”吉卡尔点点头,把笔记本合上,小心地把那朵姚黄夹在里面。“明天我就回米兰,”他说,“先和工坊的老师傅沟通,把面料和工艺确定下来,然后等春天的时候,我们就去洛阳。”顾星晚笑着说:“好,我明天就开始整理洛阳牡丹园的资料,再联系一下当地的朋友,让他们帮我们留意一下早开的牡丹品种。”

他们又聊了一会儿,聊到春天去洛阳要住在哪家老院子,聊到要去尝一尝当地最正宗的牡丹饼,聊到要去看凌晨五点的牡丹,看它们在晨光里慢慢绽放。吉卡尔忽然说:“我现在已经开始期待了,期待看到那些牡丹在春风里的样子,期待把它们的魂放进衣服里,期待明年在巴黎高定周的t台上,看到模特穿着我们设计的衣服,慢慢走过聚光灯。”顾星晚也笑了:“我也是。其实有时候,期待的过程,比结果更美好。就像牡丹,从花苞到开花,那个等待的过程,充满了惊喜。我们做这个系列,也是一样,从现在开始,每一步都是惊喜。”

露台上的茶已经彻底凉了,石桌上的草图被风吹得轻轻翻动,那两朵牡丹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吉卡尔看了看手表,站起身:“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明天还要赶早班飞机回米兰。”顾星晚也站起身,帮他把牛皮纸袋收拾好,里面放着那块桑蚕丝面料,还有几张草图。“路上小心,”她说,“到了米兰记得给我报平安,有什么想法随时跟我联系。”吉卡尔接过纸袋,点了点头:“好,你也早点休息。春天见。”

他转身走出院门,皮鞋敲在青石板路上的声音,渐渐远去。顾星晚站在露台上,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弄堂的拐角,然后低头看向石桌上的两朵牡丹。她拿起那朵魏紫,轻轻放在鼻尖闻了闻,香气依然清淡,却好像比之前更清晰了。她知道,从今天开始,一段关于牡丹的旅程,已经悄悄启程。明年春天的洛阳,明年夏天的菏泽,明年秋天的工坊,明年冬天的巴黎,每一个季节,每一个地方,都会留下他们追寻牡丹魂的痕迹。而那些痕迹,最终会变成一件件华服,在聚光灯下,诉说着东方牡丹与西方剪裁的故事,诉说着两个设计师对美的执着与热爱。

顾星晚把两朵牡丹小心地夹进笔记本里,然后收拾好石桌上的茶杯和草图。夜色里,老洋房的窗户透出温暖的光,露台上的风依然带着牡丹的清香,像是在轻轻诉说着,一个关于期待与绽放的故事。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或许会有困难,会有争执,会有不被理解的时刻,但只要想起此刻的宁静与心动,想起牡丹在寒风里冒芽、在烈日下绽放的勇气,就会有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因为她和吉卡尔都相信,那些用心浇灌的灵感,终会像牡丹一样,在属于它们的季节里,惊艳绽放。

顾星晚回到屋里,将夹着牡丹的笔记本轻轻放在书桌中央。台灯暖黄的光落在纸页上,白天吉卡尔画的那些草图仿佛有了生命——领口的金线花瓣在光影里微微颤动,斗篷下摆的软垂弧度像正被风轻轻托起。她指尖划过笔记本里那片干燥的牡丹花瓣,忽然想起吉卡尔说要给每件衣服缝上编号的话,便从抽屉里翻出一支细笔,在花瓣旁写下“001”,又画了个小小的花苞,像是在给未来的设计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第二天清晨,顾星晚被窗外的鸟鸣唤醒。推开窗,巷口的梧桐树抽出新绿,风里带着雨后泥土的湿润气息。她习惯性地摸出手机,刚解锁就看到吉卡尔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米兰工坊的照片:几位老师傅正围着那块杏色桑蚕丝面料,指尖在布面上轻轻比划,照片下方配着一行字:“他们说这布的光泽像极了洛阳晨光里的牡丹,已经开始研究花瓣叠缝的针法了。”顾星晚忍不住笑了,指尖在屏幕上敲下回复:“我联系了洛阳的朋友,下周初就能去看早牡丹的花苞,到时候给你拍视频。”

日子在忙碌又充满期待的节奏里慢慢推进。顾星晚每周都会和吉卡尔通一次视频,有时是在洛阳的牡丹园里,镜头对着裹着绒毛的花苞,她轻声说着“你看这花苞的弧度,像不像西装收腰的线条”;有时是在菏泽的花田里,她举着手机走过盛放的牡丹丛,让吉卡尔看花瓣边缘自然的卷边,讨论如何用面料褶皱还原这份灵动。吉卡尔也会分享工坊的进展——发来手工缝制花瓣的特写,展示牡丹根胸针初胚的纹理,甚至会拿着不同色卡对着镜头比对,纠结“牡丹根的褐和斗篷的米白,差一度会不会少了层次感”。

转眼到了深秋,顾星晚带着收集的牡丹种子和枝干标本,飞到了米兰。走进吉卡尔的工坊时,她一眼就看到了挂在衣架上的第一件样衣——正是那件用杏色桑蚕丝做的拖尾长裙。裙摆处手工叠缝的花瓣泛着柔和的光泽,毛边像被秋风吻过的自然褶皱,凑近了还能闻到淡淡的牡丹精油香。吉卡尔从工作台后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枚牡丹根胸针:“你看,匠人按我们说的,只刻了半朵花,珍珠花蕊嵌进去的时候,刚好卡在根的天然纹路里,像从里面长出来的一样。”顾星晚接过胸针,指尖触到牡丹根粗糙的纹理,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那些在露台上聊过的细节,那些跨越山海的讨论,终于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美好。

离巴黎高定周还有三个月,工坊里的节奏却越发从容。顾星晚和吉卡尔不再急着赶进度,反而会在午后泡上一壶碧螺春,对着样衣慢慢调整细节:把斗篷里衬的金花蕊绣得再淡一点,让牡丹精油香包的香气再散得慢一点,给每件衣服领口的干花瓣再缝上一层薄纱,让它像藏在时光里的秘密。有天傍晚,夕阳透过工坊的玻璃窗,落在那件拖尾长裙上,裙摆的花瓣在光影里仿佛真的开了起来。吉卡尔忽然说:“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聊牡丹时,你说它有‘劲儿’吗?现在我终于懂了,这‘劲儿’不是张扬的艳,是藏在细节里的坚持,是不管多久都愿意等它慢慢绽放的耐心。”顾星晚望着夕阳里的长裙,轻轻点头——原来最好的设计,从来都不是急出来的,就像牡丹,要等过寒冬,等过春雨,才能在属于它的季节里,开出最动人的模样。

顾星晚回到屋里,把夹着牡丹的笔记本轻轻放在书桌上。书桌上还摊着一本翻到一半的《洛阳牡丹谱》,书页间夹着几片去年收集的牡丹叶脉,干枯的脉络像精心绘制的地图,标注着每一种牡丹的生长秘密。她指尖划过书页上“姚黄魏紫,冠绝群芳”的字句,忽然想起吉卡尔傍晚说的话——原来真正的美,从不是文字能完全描绘的,就像他们要做的设计,终究要靠一针一线、一寸面料去传递温度。

她拿出手机,给洛阳的朋友发了条消息,询问明年早春牡丹花苞的生长情况。朋友很快回复,说今年冬天不算冷,预计三月初就能看到初绽的花苞,还拍了几张牡丹园里枝干的照片发过来。照片里,褐色的枝干在寒风里舒展着,虽然没有一片叶子,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像水墨画里刚劲的线条。顾星晚把照片转发给吉卡尔,附上一句“你看,牡丹的筋骨藏在枝干里”,没过多久,就收到吉卡尔发来的一个惊叹的表情,还有一张快速勾勒的西装肩线草图——肩线的弧度,竟和照片里牡丹枝干的曲线惊人地相似。

第二天一早,顾星晚收到吉卡尔发来的消息,说他已经平安抵达米兰,刚和工坊的老师傅聊了面料的事。老师傅听说要用牡丹的“魂”做设计,特意拿出了几种压箱底的丝线,有像牡丹晨露般透亮的银灰色,也有像花瓣边缘晕染开的浅粉色,还说原意尝试用古法织造的方式,在面料里织进细微的牡丹叶脉纹理。顾星晚看着消息,忍不住笑了,她仿佛能想象出吉卡尔在工坊里,拿着丝线和老师傅比划的样子,眼里一定满是藏不住的兴奋。

接下来的日子里,顾星晚和吉卡尔每天都会通一次电话,有时是讨论面料的颜色,有时是修改配饰的细节。有一次,吉卡尔在电话里说,他发现米兰的一家老香氛工坊,能根据植物的香气调制专属精油,他想带着之前收集的牡丹干花去试试,能不能调出和洛阳牡丹一样的淡香。顾星晚立刻支持,还提醒他记得多带几种牡丹干花,毕竟姚黄的清香和魏紫的甜香,本就该有不同的层次。后来吉卡尔反馈,香氛师用牡丹干花加了一点铃兰的香气,调出的味道很特别,不像市面上浓郁的花香,倒像清晨牡丹园里,混着露水的清新气息。

春节过后,顾星晚提前一周去了洛阳,为即将到来的牡丹花期做准备。她住在朋友推荐的老院子里,院子里种着两株百年牡丹,枝干粗壮,虽然还没开花,却能让人想象出春天花开满枝的盛况。每天清晨,她都会去牡丹园里散步,看着花苞从紧紧攥着的“小拳头”,慢慢舒展成微微张开的“小喇叭”,然后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有的花苞顶端先透出一点嫩黄,有的则在花瓣边缘晕开一抹浅紫,这些细微的色彩变化,都被她仔细地记在笔记本里,晚上整理好发给吉卡尔。

吉卡尔抵达洛阳的那天,刚好赶上第一株姚黄初绽。顾星晚带着他直奔牡丹园,远远地就看见那株姚黄在晨光里立着,花瓣半开,像被阳光吻过的蜜蜡。吉卡尔快步走过去,蹲在花前,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花瓣的纹理。“你看这里,”他指着花瓣边缘,“花瓣的纹路不是均匀的,靠近边缘的地方更细,像手工绣的细线,而靠近花心的地方更粗,带着点绒感。我们之前定的面料纹理,还得再调整一下,要把这种粗细变化做出来。”顾星晚点点头,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晨光落在他们身上,落在牡丹花瓣上,连空气里都飘着温柔的气息。

在洛阳的日子里,他们几乎每天都泡在牡丹园里。有时会遇到同样来赏牡丹的老人,老人会给他们讲牡丹的传说——比如哪一株是百年前宫里移栽来的,哪一朵曾被画家写生入画。有一次,一位老奶奶看着吉卡尔对着牡丹草图发呆,笑着说:“年轻人,看牡丹不用总盯着样子,要用心闻,用心摸,它会告诉你想知道的。”吉卡尔听了,真的闭上眼睛,俯身轻嗅牡丹的香气,手指轻轻抚过花瓣的绒毛,过了好一会儿,他睁开眼对顾星晚说:“我好像懂了,牡丹的软不是没力气,是温柔里带着韧性,就像我们要做的裙摆,既要垂得软,又要挺得起来。”

离开洛阳前,他们去牡丹园的工坊里,找匠人定制牡丹根配饰。匠人拿出几块打磨好的牡丹根,每一块的纹理都不一样——有的带着天然的节疤,像牡丹枝干的缩影;有的布满细小的裂纹,像花瓣自然的褶皱。吉卡尔拿起一块带着节疤的牡丹根,说要把它做成斗篷的纽扣,“你看这个节疤,多像牡丹花苞刚冒出来的样子,藏在枝干里,却有无限的生命力。”顾星晚则选了一块有裂纹的,想做成胸针的底座,“这些裂纹不是瑕疵,是时光留下的痕迹,就像我们的设计,不用追求完美的对称,自然的不完美才更动人。”

回到上海后,顾星晚开始整理在洛阳收集的资料——有不同品种牡丹的颜色样本,有花瓣纹理的拓片,还有和老匠人聊天时记下的工艺细节。她把这些资料分类整理好,寄给米兰的吉卡尔,还附上一张自己画的牡丹花瓣渐变图,标注出从花心到边缘的颜色变化数值。吉卡尔收到后,立刻和工坊的染织师傅沟通,尝试用植物染的方式还原这种渐变,第一次染出来的颜色偏深,第二次又太浅,直到第五次,才终于染出那种像阳光晒过的、带着暖意的浅黄,吉卡尔兴奋地拍了面料小样的照片发给顾星晚,说“这就是姚黄该有的颜色”。

夏天的时候,顾星晚去了一趟米兰,和吉卡尔一起在工坊里盯样衣的制作。工坊里的老师傅们,拿着他们画的草图,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有的在裙摆上手工叠缝真丝花瓣,每一片的角度都要调整好几次;有的在斗篷里衬上绣淡金的花蕊,绣线的粗细要根据光线的变化不断调整。有一次,一位绣了四十年苏绣的老匠人,拿着针对顾星晚说:“姑娘,你要的‘呼吸感’,其实就是让针脚留一点空隙,就像牡丹花瓣之间要留一点风的位置。”顾星晚恍然大悟,原来最精湛的工艺,终究要回归自然的道理。

吉卡尔在工坊里,总爱盯着面料的垂坠感发呆。有一次,他把染好的浅黄面料挂在衣架上,让助手轻轻晃动衣架,自己则蹲在地上,观察面料垂落的弧度。“你看,”他朝顾星晚招手,“当风从左边吹过来时,面料的褶皱像姚黄半开的花瓣;从右边吹过来时,又像魏紫舒展的样子。我们做裙摆的时候,要顺着这个自然的弧度来剪裁,这样模特走动时,裙摆才会像真的牡丹在动。”顾星晚蹲在他身边,看着晃动的面料,忽然觉得那些褶皱里,好像真的藏着牡丹开花的秘密。

秋天来临的时候,第一批样衣终于做好了。顾星晚和吉卡尔在工坊的试衣间里,看着模特穿上那件姚黄面料的拖尾长裙——裙摆上手工叠缝的花瓣,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走动时,裙摆轻轻晃动,像一朵正在缓缓绽放的姚黄;领口内侧缝着的干牡丹花瓣,随着模特的动作,偶尔露出一点淡褐色的边缘,像藏起来的小惊喜。吉卡尔看着镜子里的样衣,忽然红了眼眶,他轻声说:“你看,我们真的把牡丹的魂留住了。”顾星晚点点头,鼻子也有些发酸,那些无数个讨论到深夜的日子,那些反复修改的草图,那些一次次失败的尝试,终究都有了最好的归宿。

他们还特意把香氛工坊调制的牡丹精油,装进细小的棉布袋里,缝在每件样衣的内衬口袋里。当模特穿着样衣转身时,淡淡的香气从裙摆里飘出来,不像香水那样浓烈,却像走在清晨的牡丹园里,偶然闻到的一缕清香。有位来参观的时尚评论家,穿着样衣走了几步后,惊讶地说:“这件衣服好像有生命,它在‘呼吸’,还在‘开花’。”顾星晚和吉卡尔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的笑意——这大概就是他们最想听到的评价。

冬天的时候,他们带着做好的二十件样衣去了巴黎,为高定周做准备。彩排那天,t台的背景没有用华丽的装饰,只是挂了几幅他们在洛阳拍的牡丹枝干照片,暖黄的灯光打在照片上,和样衣的颜色相互呼应。当第一位模特穿着那件米白色的斗篷走出来时,全场都安静了——斗篷的立领挺括利落,下摆却像牡丹花瓣一样柔软垂落,领口别着的牡丹根胸针,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当模特抬手整理斗篷时,里衬的淡金花蕊悄悄露出来,像阳光落在牡丹的中心。台下的掌声渐渐响起,越来越热烈,顾星晚看着t台上缓缓走过的模特,看着身边吉卡尔激动的神情,忽然想起去年暮春的那个露台,两朵牡丹静静躺在石桌上,风里满是期待的气息。

高定周结束后,他们又回到了上海的老洋房。顾星晚从笔记本里取出那两朵压了快一年的牡丹,虽然花瓣已经干枯,却依然保持着绽放的姿态,淡淡的香气也没有消散。吉卡尔把它们重新夹回笔记本里,在旁边写下一行字:“牡丹的魂,藏在时光里,也藏在我们的手里。”那天傍晚,他们又坐在露台上喝茶,风里依然带着牡丹的清香,远处弄堂里卖花姑娘的吆喝声隐约传来,和去年的声音一样,温柔又响亮。顾星晚看着手里的茶杯,忽然觉得,他们和牡丹的故事,从来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或许明年春天,他们会去菏泽看晚牡丹,或许会尝试用牡丹的种子做新的配饰,或许会把更多关于牡丹的故事,缝进一针一线里。而那些故事,终究会像牡丹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惊艳所有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