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15章 —去非洲采风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215章 —去非洲采风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顾星晚在晨光里最后检查了一遍行李箱,指尖划过叠得整齐的亚麻衬里——那是她为这次非洲之行特意定制的工作装,透气又能遮住画布上蹭到的油彩。艺术中心的实习生小周抱着一摞素描本跑过来,帆布包上挂着的非洲地图挂坠叮当作响:“顾老师!设备都清点好了,相机、卷尺、还有您要的可水洗颜料,一个没落下!”

“别急,”顾星晚笑着按住她晃悠的肩膀,目光落在门口——娜迪莎正站在晨光里,酒红色的头巾裹住发尾,耳垂上的银饰是家乡手作的几何纹样,“娜迪莎,你今天的头巾配色,倒让我想起上次看的桑给巴尔岛织物。”

娜迪莎抬手摸了摸头巾边缘,眼底亮了起来:“这是我妈妈织的,她说等我们到了村里,让女人们教你染这种茜草红。”她侧身让开门口的位置,身后停着一辆印着“星隅艺术中心”字样的越野车,司机老陈正帮着搬最后的画架,“走吧,从内罗毕转机到阿鲁沙,再开三个小时就能到村子,路上我们可以先看我带的家乡照片。”

小周第一个跳上车,把素描本摊在膝盖上:“娜迪莎姐,你说村里的孩子们会喜欢我画的长颈鹿吗?我昨天特意查了马赛马拉的长颈鹿花纹,据说每一只的斑纹都不一样呢!”

“他们会喜欢的,”娜迪莎坐进副驾,转头看向顾星晚,“去年我回去的时候,带了几本儿童绘本,孩子们围着我看了一下午,还问我能不能教他们画飞机——他们只在天上见过。”

顾星晚指尖在速写本上勾了一笔,将娜迪莎说话时的侧脸轮廓记下来:“这次我们带的画材够多,说不定能在村里搭个临时画室。对了,你之前说村里的女人们还在用植物染布?”

“是,”娜迪莎点头,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是几块巴掌大的织物,深褐、靛蓝、还有带着泥土质感的赭石色,“这是用猴面包树的树皮煮的,这个靛蓝是用野靛草,最难得的是这个赭石色,要去山里挖一种红土,还要加木薯粉才能固色。只是现在年轻人都去镇上打工了,会染布的只有我妈妈和几个阿姨。”

越野车驶出市区,高楼渐渐变成低矮的房屋,路边开始出现卖水果的小摊,橙黄色的芒果堆得像小山。顾星晚打开车窗,风里带着潮湿的草木香,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娜迪莎来艺术中心应聘时的样子——这个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却戴着精致银镯的姑娘,说想让家乡的传统手艺被更多人看见。

“顾老师,”小周忽然指着窗外,“你看那棵树!是不是猴面包树?”

顾星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粗壮的树干像撑开的伞,枝桠稀疏地伸向天空,阳光透过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娜迪莎笑了:“对,这就是猴面包树,我们叫它‘生命树’,树皮可以做绳子,果实能吃,连叶子都能当蔬菜。等我们到了村里,我带你去看我家后院的那棵,有一百多岁了,我小时候还在树洞里藏过糖果。”

车子一路向南,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他们抵达了内罗毕机场。办理转机手续时,小周盯着机场商店里的马赛族木雕看个不停,顾星晚拉了拉她的袖子:“先别看了,等我们到了村里,能看到真正的手作木雕,说不定还能让工匠教你刻个小摆件。”

深夜的航班上,小周靠在椅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画着长颈鹿的素描本。顾星晚和娜迪莎坐在相邻的座位,舷窗外是漆黑的夜空,偶尔能看到下方城镇的点点灯光。

“顾老师,你会不会觉得村里条件太差?”娜迪莎忽然轻声问,“没有热水,晚上可能会停电,吃饭也都是玉米糊和烤香蕉。”

顾星晚转头看向她,借着舷窗透进来的微光,能看到她眼底的忐忑。她伸手拍了拍娜迪莎的手背:“我大学的时候去云南支教过,比这更艰苦的条件都待过。再说,我们是去做有意义的事,不是去度假的。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聊方案时说的吗?要把传统手艺和现代设计结合,让那些染布、木雕,能变成年轻人喜欢的样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娜迪莎用力点头,眼眶有点发红:“我妈妈总说,我走出去就别再回来了,可我总觉得,要是连我们都忘了这些手艺,以后就真的没人记得了。去年我回去,看到我妈妈染布的大铁锅都生锈了,她说没人学,染了也没人要。”

“这次我们来了,就不一样了,”顾星晚从包里拿出平板,打开之前画的设计图,“你看,我把你妈妈染的那种靛蓝色,设计成了连衣裙的底色,再用银线绣上马赛族的几何纹样,袖口用猴面包树的叶子形状做装饰,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又符合现在的审美。等我们收集够了素材,就能做一个系列,说不定能在艺术中心办个展览。”

娜迪莎凑过来看设计图,手指轻轻划过屏幕上的纹样,嘴角慢慢扬了起来:“这个好看,我妈妈肯定会喜欢。她年轻的时候,也是村里最会绣花的姑娘,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她绣的小动物。”

航班在凌晨降落在阿鲁沙机场,走出舱门的那一刻,顾星晚就被一阵带着暖意的风裹住,空气里有淡淡的花香。老陈已经联系好了当地的向导,一辆破旧的皮卡车停在机场外,车斗里堆着他们的行李和画材。

“这位是卡鲁,”娜迪莎介绍道,一个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的男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顶草编帽,“他是我们村的,特意来接我们。”

卡鲁用不太流利的英语打招呼,把草编帽递给顾星晚和小周:“太阳大,戴这个凉快。去村里的路不好走,可能要慢一点。”

皮卡车行驶在土路上,车轮碾过碎石子发出咯吱的声响。路边的景色渐渐变得开阔,草原上能看到成群的斑马,低头啃着青草,远处的火山轮廓在晨光里若隐若现。小周兴奋地拿着相机拍照,顾星晚则打开速写本,快速勾勒着草原的线条——天空是透亮的蓝,云朵像一样飘着,连风都好像带着形状。

“快到了,”娜迪莎指着前方,“看到那片猴面包树林了吗?村里就在树林后面。”

顾星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一片猴面包树整齐地排列在草原上,树干粗壮得要几个人才能抱住。走近了,能看到树林后面的茅草屋,屋顶是圆锥形的,墙壁是用红土和稻草混合砌成的,门口挂着彩色的布帘。

皮卡车停在村口的时候,一群孩子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他们,手里拿着用草编的小篮子。一个穿着蓝色印花裙的女人走过来,娜迪莎立刻跳下车,扑进她怀里:“妈妈!我回来了!”

女人抱着娜迪莎,眼眶红红的,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发,又看向顾星晚他们,用当地语言说了句什么,娜迪莎翻译道:“我妈妈说,欢迎你们来家里做客。”

顾星晚走上前,笑着递过带来的礼物——一盒子彩色铅笔,还有几本儿童绘本。女人接过礼物,连忙招呼他们进屋,茅草屋里很宽敞,地面是夯实的红土,墙上挂着晒干的玉米和辣椒,还有几幅用植物染布做的装饰画。

“这是我妈妈染的布,”娜迪莎指着墙上的画,“她把村里的景色画在布上,用的就是野靛草和红土。”

顾星晚仔细看着那些布画,画面上有草原、斑马、还有正在染布的女人,色彩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命力。她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娜迪莎,你妈妈的布画,能不能做成抱枕或者挂毯?现在很多人喜欢这种有手工温度的东西。”

娜迪莎的妈妈听到翻译,眼睛亮了起来,拉着顾星晚的手,走到屋角的大铁锅边——铁锅里装着深蓝色的液体,旁边放着一堆野靛草。她拿起一块白布,放进铁锅里,用木棍搅拌着,嘴里说着什么,娜迪莎解释道:“我妈妈说,要煮三个小时,布才能染上颜色,而且煮的时候要不停搅拌,不然颜色会不均匀。”

小周蹲在旁边,认真地看着,手里的速写本已经画满了半页:“阿姨,我能试试吗?”

女人笑着点头,把木棍递给小周。小周小心翼翼地搅拌着,深蓝色的液体溅在她的牛仔裤上,她却毫不在意,反而笑得很开心:“顾老师,你看,布好像慢慢变蓝了!”

顾星晚拿出相机,拍下这一幕——阳光从茅草屋的缝隙里透进来,照在小周和女人身上,铁锅里的靛蓝色液体泛着光,整个画面温暖得让人想落泪。她忽然觉得,这次非洲之行,不仅仅是为了收集设计素材,更是为了寻找一种被遗忘的温度——那些用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图案,用草木一点一点染出来的颜色,都藏着最朴素的热爱。

傍晚的时候,村里的女人们都来娜迪莎家做客,她们手里拿着自己染的布,还有绣好的手帕,围坐在院子里,用当地语言聊着天,偶尔夹杂着几句英语。顾星晚拿出设计图,给她们看自己画的连衣裙、衬衫,女人们凑过来看,指着图案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娜迪莎在一旁翻译:“她们说,这个花纹像斑马的条纹,这个像猴面包树的叶子,很好看。”

“如果我们一起做这个系列,”顾星晚看着女人们,“你们负责染布和绣花,我们负责设计和销售,赚的钱我们平分,这样你们就能靠自己的手艺生活,不用再去镇上打工了。”

女人们听到翻译,都安静下来,然后爆发出一阵欢呼。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走过来,握住顾星晚的手,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着她的手背,娜迪莎说:“她是村里最老的染布师傅,她说谢谢你,让她们的手艺能继续传下去。”

那天晚上,村里举办了篝火晚会,男人们弹着非洲鼓,女人们唱着传统的歌谣,孩子们围着篝火跳舞。顾星晚坐在火堆旁,看着娜迪莎和女人们一起唱歌,小周则跟着孩子们学跳传统舞蹈,脸上沾着红土,却笑得无比灿烂。她打开速写本,借着篝火的光,画下了这热闹的场景——火焰的红色、女人们头巾的彩色、孩子们笑脸的橙色,都被她揉进了画里。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顾星晚躺在茅草屋的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和远处的鼓声,忽然想起自己当初选择做服装设计师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用衣服传递情感,让每一件衣服都有自己的故事。而现在,她似乎找到了最珍贵的故事素材——那些藏在非洲草原上的手艺,那些女人们眼里的光,还有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

第二天一早,顾星晚就和女人们一起去山里挖红土。山路不好走,她们踩着露水,手里拿着篮子,娜迪莎的妈妈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停下来,指着路边的植物,告诉顾星晚哪些可以用来染色。小周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拍照,还把路边的小野花插进头发里。

“这种草叫‘染草’,”娜迪莎指着一种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用它的叶子煮水,能染出淡紫色,不过很难固色,要加很多木薯粉。”

顾星晚蹲下来,仔细看着那种草,用手摸了摸叶子,指尖沾了一点绿色的汁液。她忽然有了灵感,拿出速写本,画了一件用淡紫色染布做的衬衫,领口和袖口用红土染的赭石色做镶边,胸前绣上紫色的小花——就像她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挖完红土回到村里,女人们就开始准备染布。她们把红土磨成粉,和木薯粉混合在一起,加水调成糊状,然后涂在白布上,画出各种图案——有的是几何纹样,有的是动物形状,还有的是花草。顾星晚也试着涂了一块布,画了一只长颈鹿,虽然线条有点笨拙,女人们却笑着鼓掌,还帮她修改了长颈鹿的花纹。

接下来的几天,顾星晚和小周每天都和女人们一起工作——白天染布、绣花,晚上就整理设计图,有时候还会教孩子们画画。孩子们学得很快,从一开始只会画简单的线条,到后来能画出完整的草原景色,还会在画里加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有一天,一个叫卡姆的小男孩拿着自己的画来找顾星晚,画纸上是一棵猴面包树,树上挂着很多彩色的衣服,树下站着几个女人,手里拿着针线。“老师,”卡姆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我想让村里的女人都能做漂亮的衣服,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

顾星晚蹲下来,摸了摸卡姆的头,眼眶有点湿润:“会的,一定会的。我们会把你们的画和女人们的染布,做成很多漂亮的衣服,带到很原的地方去,让所有人都知道,在非洲的草原上,有一群很厉害的手艺人。”

半个月后,顾星晚和小周带着收集好的染布、绣品和设计图,准备离开村子。女人们都来送她们,手里拿着自己做的礼物——有染布做的围巾,有绣花的手帕,还有用猴面包树果实做的手链。娜迪莎的妈妈拉着顾星晚的手,说了很多话,娜迪莎翻译道:“我妈妈说,等你们下次来,她会染更多颜色的布,还会教更多女人绣花,让你们有更多素材。”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顾星晚点头,“等我们把这个系列做出来,办了展览,就带你们去看,让你们看看自己的手艺变成衣服的样子。”

皮卡车驶出村子的时候,孩子们跟在车后面跑,挥手喊着“再见”。顾星晚从车窗探出头,看着越来越远的猴面包树林,看着那些站在村口的女人们,忽然觉得心里装满了东西——那是感动,是希望,是对未来的期待。

小周靠在顾星晚肩膀上,看着手里的速写本,笑着说:“顾老师,这次回去,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系列做好,我已经想好名字了,就叫‘赤道风’,你觉得怎么样?”

赤道风与针线下的故乡(续)

车子驶离草原,重新踏上柏油路时,小周还在对着相机里的照片反复翻看,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孩子们沾满红土的笑脸:“顾老师,你看卡姆画的那棵猴面包树,我把它扫描进平板里了,说不定能做成连衣裙的印花图案,肯定特别有意义。”

顾星晚接过平板,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摩挲着画里歪歪扭扭的彩色衣服,嘴角弯起:“这个想法好。我们回去后先整理素材,把女人们染的布分类标注颜色和工艺,再结合这些孩子们的画,让整个‘赤道风’系列既有传统手艺的厚重,又有孩子般的鲜活。”娜迪莎坐在旁边,正用手机给妈妈发语音,说着路上的情况,偶尔抬头补充:“我妈妈说,等雨季来的时候,山里会开出一种黄色的花,用它染布能出很亮的鹅黄色,让我们下次一定要赶在雨季前过去。”

回程的航班上,顾星晚难得没有画图,而是靠在椅背上梳理思路。她想起在村里看到的那些细节——女人们染布时手腕转动的弧度、绣花时专注的眼神、孩子们追着斑马奔跑的身影,这些都可以转化成设计语言。比如把染布时木棍搅拌的轨迹,做成裙子的褶皱纹路;把孩子们奔跑的轮廓,绣在衬衫的衣角。正想着,小周忽然递过来一块叠得整齐的布:“这是卡姆妈妈偷偷塞给我的,说让我转交给你,是用野靛草染的,还绣了小长颈鹿呢。”顾星晚展开布,深蓝色的底布上,一只小小的长颈鹿歪着头,针脚不算精致,却透着满满的心意,她小心地把布收进贴身的包里,像是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回到艺术中心的那天,同事们早就等在门口,围着他们问东问西。负责展览策划的小林凑上来,眼睛亮晶晶的:“顾老师,娜迪莎姐,你们这次去非洲收获肯定特别大吧?‘赤道风’系列的展览方案我都初步拟好了,就等你们的素材了!”顾星晚笑着点头,把带来的染布和绣品一一铺开在工作台上,深蓝色、赭石色、淡紫色的布料在灯光下泛着自然的光泽,上面的花纹和图案让在场的人都发出惊叹。“这些都是村里的女人们手工做的,”娜迪莎拿起一块绣着几何纹样的布,“这个纹样是马赛族的吉祥图案,代表着平安和丰收。”

接下来的一个月,艺术中心里一片忙碌。顾星晚带领团队把收集到的素材转化为设计图,小周负责把孩子们的画做成印花模板,娜迪莎则每天和村里的妈妈们视频,沟通染布的细节。有一次视频时,娜迪莎的妈妈拿着一块新染的鹅黄色布料出现在镜头里,布料上还沾着新鲜的草木气息,顾星晚立刻让小林记录下颜色参数:“这个黄色太特别了,比我们在市场上买的染料更有层次感,一定要用在重点款式上。”视频那头,女人们围在手机旁,看着设计图叽叽喳喳地讨论,虽然语言不通,但彼此眼里的兴奋和期待却清晰可见。

设计图定稿后,顾星晚带着团队去了附近的服装厂,和厂长沟通生产细节。“这些布料都是手工染的,每一块的颜色都有细微差别,”顾星晚指着样品布,“所以裁剪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尽量让同一件衣服的布料颜色保持一致,同时也要保留手工的质感,不能做得太规整。”厂长拿着布料反复查看,点头道:“放心,我们之前做过手工织物的订单,知道怎么处理这种细节,保证不辜负这些好手艺。”

生产期间,顾星晚还特意组织了一场线上分享会,邀请村里的女人们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她对着镜头展示设计图和半成品衣服,小周则播放了在村里拍摄的视频,从挖红土到染布,再到孩子们画画的场景,一一呈现在屏幕上。当看到自己染的布变成了漂亮的连衣裙时,视频那头的女人们激动地鼓起掌,卡姆更是举着自己的画,大声说:“老师,我的猴面包树也在衣服上!”顾星晚笑着点头,对着镜头说:“等展览开始,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也一起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衣服背后的温暖。”

离展览还有半个月的时候,顾星晚收到了一个来自非洲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村里的女人们寄来的新染的布料和绣品,还有一张手写的纸条,娜迪莎翻译道:“她们说,知道展览要开始了,特意赶染了这些布,希望能帮上忙。还说等展览成功了,她们就更有信心教村里的年轻人染布了。”顾星晚拿着那些布料,心里一阵温暖,她立刻把布料交给设计团队,加班加点地赶制了几件新的款式,把这些“迟到的心意”也加入到展览中。

展览开幕那天,艺术中心里挤满了人。入口处摆放着从村里带来的大铁锅和野靛草,墙上挂着孩子们的画和女人们染布的照片,展厅中央则陈列着“赤道风”系列的衣服——深蓝色的连衣裙绣着几何纹样,鹅黄色的衬衫印着猴面包树,淡紫色的半身裙镶着赭石色的边,每一件都透着手工的温度。顾星晚穿着一件用野靛草染布做的衬衫,站在展厅里,向参观者介绍每一件衣服背后的故事。当听到这些布料是非洲村里的女人们用植物手工染制时,很多人都停下脚步,仔细触摸着布料的纹理,感叹道:“原来衣服也能这么有故事。”

展览进行到一半时,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走到顾星晚面前,递过名片:“我是一家服装品牌的负责人,很喜欢‘赤道风’系列,想和你们合作,把这些衣服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想帮助村里的女人们建立稳定的生产渠道,让她们的手艺能持续发展。”顾星晚接过名片,心里又惊又喜,她立刻把娜迪莎叫过来,一起和男人沟通合作细节。当听到合作后能让更多人知道村里的手艺,还能让女人们有更稳定的收入时,娜迪莎激动地说:“太好了!我妈妈要是知道了,肯定会特别开心。”

展览结束后,顾星晚和娜迪莎带着合作的好消息,再次踏上了去非洲的旅程。这次,她们还特意带了几件展览上最受欢迎的衣服,想亲自交给村里的女人们。车子驶进村子时,女人们和孩子们早就等在村口,手里拿着鲜花和水果。娜迪莎的妈妈接过顾星晚递来的连衣裙,小心翼翼地穿在身上,转了一圈,脸上笑开了花。顾星晚把合作的消息告诉她们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男人们弹起了非洲鼓,女人们唱起了传统歌谣,孩子们则围着新衣服,好奇地摸来摸去。

那天晚上,村里再次举办了篝火晚会,比上次更热闹。顾星晚坐在火堆旁,看着女人们穿着新衣服跳舞,孩子们拿着彩色铅笔在纸上画画,忽然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娜迪莎坐在她旁边,轻声说:“顾老师,谢谢你。以前我总担心家乡的手艺会消失,现在我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去发现和传承,这些美好就不会被遗忘。”顾星晚转头看向她,笑着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一起,还有村里的每一个人,是大家的热爱和坚持,才让这些手艺有了新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几天,顾星晚和合作品牌的负责人一起,在村里考察,计划建立一个小型的染布工坊,帮助女人们改进生产工艺,同时也方便她们培训年轻人。卡鲁主动提出帮忙搭建工坊,村里的男人们也都积极参与进来,搬砖、砌墙,干劲十足。顾星晚看着忙碌的人们,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相信,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手艺传承基地,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手艺的魅力。

离开村子前,顾星晚和娜迪莎去看了后院的那棵百年猴面包树。树干上还留着娜迪莎小时候藏糖果的痕迹,树枝上挂着几个彩色的布条,是女人们特意系上的,代表着希望和祝福。顾星晚靠在树干上,拿出速写本,画下了这棵充满故事的树,旁边写着:“有些美好,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只会因为传承而更加珍贵。”娜迪莎看着画,笑着说:“下次再来,我们就在这棵树下举办一场小型的时装秀,让女人们穿着自己染的布做的衣服,展示给全世界看。”

回程的路上,顾星晚收到了卡姆发来的语音,里面是他稚嫩的声音:“老师,我现在每天都在画画,还跟着妈妈学染布,以后我也要做和你一样的事情,让家乡的手艺越来越有名!”顾星晚听着语音,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她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心里想着,“赤道风”系列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故事要写,更多的美好要去发现,而她会一直带着这份热爱和责任,在传承手工艺术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回到艺术中心后,顾星晚立刻投入到工坊建设的后续工作中,和团队一起制定培训计划,采购设备,还邀请了专业的染布师傅,准备去村里给女人们做指导。小周则忙着整理在村里拍摄的新照片和视频,计划制作一个纪录片,记录“赤道风”系列的诞生和村里手艺的传承故事。艺术中心的同事们也都充满干劲,大家都相信,这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项目,一定会越走越远,让更多人感受到手工艺术的力量,也让更多像非洲村里这样的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