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13章 —“非洲故事"系列服装秀

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后台像被按下慢放键的万花筒,丝绒幕布边缘垂落的金线在暖黄灯光里浮沉,混着非洲蜡染布料特有的草木香与发胶的甜腻气息,在空气中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顾星晚指尖划过衣架上一件“马赛落日”主题的连衣裙,靛蓝底布上手工绣制的橙红渐变太阳纹还带着绣娘指尖的温度,针脚里裹着她三个月前在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上收集的晨光——那时她蹲在部族村落的篝火旁,看老妇人用骨针将晚霞缝进布料,而今这些霞光正悬在衣架上,等着被模特的脚步带向聚光灯下。

“星晚,你看媒体区第三排那个戴银框眼镜的,是《时装周刊》的主编林棠,去年把你的‘沙漠之花’系列评为年度最佳新锐设计的那位。”娜迪莎的声音裹着埃及棉麻特有的粗糙质感,她从身后递来一杯温柠檬水,杯壁上凝的水珠沾湿了顾星晚手腕上的银手链——那是她们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市集淘来的,链节上刻着柏柏尔文的“相遇”。顾星晚顺着娜迪莎的目光望向台下,林棠正低头和身边的摄影师说着什么,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纸面反射的灯光像落在湖面的星子。

后台左侧的化妆间里,化妆师小米正给模特阿依莎调整头饰。那是一顶用鸵鸟羽毛和椰壳串珠制成的冠冕,羽毛根部还沾着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的细沙,是顾星晚特意让当地工匠保留的“自然印记”。“阿依莎,待会儿走秀到第三幕‘草原晨曲’时,记得抬手时让羽毛顺着灯光方向飘,去年在巴黎秀场你这个动作被路透拍了,全网都在问头饰链接呢。”小米用发夹固定住最后一根羽毛,指尖不小心蹭到阿依莎耳后的刺青——那是索马里传统的“哈马尔”花纹,和她身上穿的条纹长袍上的图案正好呼应。阿依莎对着镜子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放心吧米姐,我昨晚还对着视频练了十遍,保证羽毛飘得比去年还好看。”

布料整理区传来细碎的拉扯声,设计师周屿正蹲在地上调整一条“刚果雨林”主题的阔腿裤。深绿色的亚麻布上印着手绘的热带蕨类植物,裤脚处缝着三层不同材质的纱,走路时会发出像树叶摩擦的沙沙声。“星晚,你看这纱的垂坠感是不是差了点?”周屿抬头时,眼镜滑到了鼻尖,他伸手推眼镜的动作让顾星晚想起三个月前在刚果盆地的雨林里,他为了采集一种会变色的蕨类植物,差点摔进沼泽。顾星晚蹲下身,指尖捏起纱料轻轻晃动:“你还记得我们在雨林里遇到的那个老向导吗?他说雨林的风是有声音的,我们要的就是这种‘不规整的灵动’,现在这样刚好。”周屿愣了愣,随即笑起来,指尖在纱料上轻轻敲了敲:“还是你懂我,当初我坚持要手工印这些蕨类,工作室的人都觉得我疯了,现在看来没白熬那些通宵。”

后台入口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公关部的李姐快步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叠打印好的媒体名单。“各位老师,待会儿秀结束后有个简短的媒体群访,重点要突出‘非遗融合’这个点,尤其是星晚和娜迪莎从非洲带回的那批传统绣样,很多媒体都等着问细节呢。”李姐的高跟鞋踩在地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她走到娜迪莎身边,递过去一份名单:“娜迪莎老师,有几位非洲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也来了,他们特意说想和你聊聊埃塞俄比亚的十字绣工艺。”娜迪莎接过名单,指尖在“埃塞俄比亚”那几个字上停留了片刻,眼眶微微发红——去年她在埃塞俄比亚的拉里贝拉古城,跟着一位七十岁的老绣娘学十字绣,老绣娘握着她的手说:“这些针线里藏着我们的历史,你要把它们带到更远的地方去。”

顾星晚注意到娜迪莎的情绪变化,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目光落在衣架最末端那件“希望之树”礼服上。象牙白的真丝面料上,用金线和银线绣出一棵枝繁叶茂的猴面包树,树上结着用彩色宝石镶嵌的果子,每颗宝石都来自非洲不同的国家——南非的钻石、坦桑尼亚的坦桑石、赞比亚的祖母绿。“还记得我们在马达加斯加看到的那棵千年猴面包树吗?当地人说它是‘生命的容器’,我们把各国的宝石绣在树上,就是想告诉大家,非洲的美是多元的,是连在一起的。”顾星晚的声音很轻,却像一股暖流涌进娜迪莎心里,她吸了吸鼻子,笑着点头:“待会儿群访时,我要把老绣娘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还要让他们看看,我们把非洲的针线,缝进了江南的丝绸里。”

化妆间里的时钟指向晚上七点四十五分,离秀开始还有十五分钟。模特们陆续换好衣服,在镜子前做最后的整理。阿依莎对着镜子转了个圈,鸵鸟羽毛冠冕上的羽毛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她转头对身边穿“沙漠之花”礼服的模特莉莉说:“莉莉,你这件礼服上的珠片也太闪了吧,待会儿在聚光灯下肯定像撒了一把星星。”莉莉笑着拉起礼服的裙摆,露出裙撑里缝着的小灯串:“你没发现吗?这些珠片是按北斗七星的位置排列的,星晚姐说,在沙漠里迷路时,北斗七星就是方向,她想让这件礼服带着‘希望’的意思。”

后台的广播突然响起,秀导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各位准备,还有五分钟秀就要开始了,请模特们按顺序站到出场口,设计师们请到观礼区就坐。”顾星晚最后检查了一遍衣架上的衣服,确认每件衣服的标签都整齐地缝在领口内侧——标签上除了设计师名字,还印着对应的非洲国家名称和传统工艺名称,这是她和娜迪莎特意要求的,她们想让每一件衣服都“记得自己的来处”。

娜迪莎走到顾星晚身边,两人一起朝观礼区走去。路过布料整理区时,周屿正对着一件“尼罗河之波”主题的长裙发呆,那裙子的蓝色真丝上,用晕染工艺做出了水波的效果,裙摆处缝着细小的珍珠,像河面上的晨露。“周屿,别发呆了,秀要开始了。”顾星晚笑着喊他,周屿回过神,快步跟上他们的脚步,手里还攥着一块没来得及收拾的蓝色布料——那是他从尼罗河岸边捡来的一块染布碎片,现在成了“尼罗河之波”系列的灵感来源。

观礼区设在后台的二楼,透过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台下的情况。顾星晚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娜迪莎坐在她身边,周屿则在她们旁边的位置坐下,手里还在摆弄那块蓝色布料。台下的观众已经坐满了,媒体区的相机镜头像一个个黑色的眼睛,对准了t台的入口。林棠还在低头写着什么,偶尔抬头和身边的摄影师交流几句,笔尖在笔记本上留下一串娟秀的字迹。

晚上八点整,全场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只有t台上方的聚光灯亮了起来,一束暖黄色的光落在t台入口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那是顾星晚和娜迪莎特意请非洲音乐人制作的曲子,里面混着马赛人的吟唱、刚果雨林的鸟鸣和尼罗河的流水声。第一个模特阿依莎踩着音乐的节奏走了出来,鸵鸟羽毛冠冕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马赛落日”连衣裙上的太阳纹随着她的脚步起伏,像真的有一轮落日在裙摆上缓缓移动。

台下传来一阵细碎的惊叹声,相机的快门声像雨点一样密集。顾星晚紧紧盯着阿依莎的脚步,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她想起三个月前在马赛马拉草原上,阿依莎第一次试穿这件衣服时,兴奋地在草原上跑了起来,裙摆上的太阳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老妇人笑着说:“这是草原的太阳,现在它有了新的家。”娜迪莎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小声说:“你看林棠,她在拍阿依莎的裙摆,肯定是喜欢这件。”顾星晚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林棠正举着相机,镜头对准阿依莎的裙摆,脸上带着赞赏的笑容。

第二个模特莉莉走了出来,“沙漠之花”礼服上的珠片在灯光下闪烁着,像撒在沙漠里的星星。裙摆里的小灯串随着她的脚步亮起,勾勒出北斗七星的形状,台下的观众发出一阵惊呼,有人忍不住鼓起掌来。周屿激动地拍了拍顾星晚的肩膀:“星晚,你看!他们喜欢‘沙漠之花’!”顾星晚笑着点头,眼眶却有些发热——她想起去年在沙漠里,为了找到合适的珠片,她和莉莉在沙漠里的小镇上转了三天,最后在一个老银匠的铺子里找到了这种会反光的珠片,老银匠说:“这是用沙漠里的沙炼制的,带着太阳的温度。”

随着模特们陆续出场,t台上仿佛展开了一幅流动的非洲画卷——“刚果雨林”的阔腿裤在模特的走动中发出沙沙的声响,像雨林里的风吹过树叶;“尼罗河之波”的长裙裙摆轻轻晃动,珍珠在灯光下像河面上的晨露;“希望之树”礼服上的猴面包树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彩色宝石折射出的光芒落在观众席上,像撒了一把彩虹。台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大,有人在小声讨论衣服上的工艺,有人在猜测灵感来源,还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想把这美丽的瞬间记录下来。

林棠放下相机,和身边的摄影师小声说:“这些衣服太有生命力了,每一件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你看那件‘希望之树’礼服,猴面包树的针脚多细腻,宝石的排列也很有讲究,肯定花了不少心思。”摄影师点点头,又举起相机对准t台:“我刚才拍了细节,回去一定要好好修图,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美丽的衣服。”

非洲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们也在小声交流着,埃塞俄比亚的参赞指着一件“十字绣”主题的衬衫,对身边的同事说:“你看那上面的十字绣,和我们拉里贝拉古城教堂里的壁画图案很像,这位设计师肯定去过我们国家,不然不可能这么了解我们的传统工艺。”另一位肯尼亚的参赞则盯着“马赛落日”连衣裙,笑着说:“这是马赛人的太阳纹,我小时候妈妈就给我绣过这样的图案,没想到能在江南的秀场上看到,太亲切了。”

后台的观礼区里,顾星晚、娜迪莎和周屿紧紧盯着t台,脸上满是激动和紧张。当最后一个模特穿着“希望之树”礼服走到t台尽头,转身向观众鞠躬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闪光灯像星星一样在黑暗中闪烁。顾星晚再也忍不住,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娜迪莎轻轻抱住她,声音也有些哽咽:“我们做到了,星晚,我们把非洲的故事,讲给了江南听。”周屿也红了眼眶,他拿出那块蓝色布料,轻轻擦了擦眼角:“是啊,我们做到了,那些熬夜、那些奔波,都值了。”

秀结束后,媒体群访在后台的会议室里举行。林棠第一个提问,她看着顾星晚和娜迪莎,笑着说:“两位设计师好,我想问一下,‘非洲故事’系列的灵感主要来自哪些地方?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们印象深刻的事情?”顾星晚接过话筒,轻轻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我们的灵感来自非洲的很多地方,马赛马拉的草原、刚果盆地的雨林、尼罗河的岸边、拉里贝拉的古城……每一个地方都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埃塞俄比亚遇到的一位老绣娘,她握着我的手说,‘这些针线里藏着我们的历史,你要把它们带到更远的地方去’,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想把非洲的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了解非洲的美。”

娜迪莎接过话筒,补充道:“我想补充一下,在创作‘十字绣’系列时,我们特意保留了传统的十字绣针法,但在面料上选择了江南的丝绸,希望能让非洲的针线和江南的丝绸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就像今天的秀场,双面江南艺术中心既有江南的婉约,又有现代的大气,很符合我们‘融合’的理念。”

埃塞俄比亚的文化参赞举起手,笑着说:“娜迪莎老师,我想问一下,你们带回的十字绣样,是不是来自拉里贝拉古城?我刚才在秀场上看到一件衬衫,上面的图案和我们古城教堂里的壁画很像。”娜迪莎点点头,笑着说:“是的,参赞先生,我们去年在拉里贝拉古城待了一个月,跟着老绣娘学习十字绣,那些绣样都是老绣娘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衣服,让更多人了解埃塞俄比亚的传统文化。”

群访结束后,顾星晚、娜迪莎和周屿回到后台,看着衣架上空荡荡的挂钩,心里满是成就感。小米和李姐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束非洲菊——那是李姐特意让人买的,花瓣的颜色和“马赛落日”连衣裙上的太阳纹一模一样。“恭喜你们,秀太成功了!”小米笑着说,把花递给顾星晚,“刚才阿依莎还说,走秀的时候听到台下的掌声,差点哭出来呢。”李姐也笑着说:“很多媒体都跟我说,这是今年最有意义的一场秀,既展示了设计的美,又传播了文化,太了不起了。”

顾星晚接过非洲菊,放在鼻子前闻了闻,淡淡的花香混着布料的气息,让她想起在非洲的日子。她看着娜迪莎和周屿,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功,是我们大家的成功,是非洲的老工匠们的成功,是所有支持我们的人的成功。”娜迪莎点点头,拿起一件“希望之树”礼服的标签,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文字:“以后,我们还要去更多的地方,收集更多的故事,把它们缝进衣服里,让世界看到更多元的美。”

周屿也笑着说:“下次我们可以去南美洲,看看那里的传统工艺,或者去欧洲,把东方的丝绸和欧洲的刺绣结合起来,说不定会有新的灵感。”顾星晚笑着点头,目光望向窗外——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灯光在夜色中而她知道,属于“非洲故事”的旅程还没有结束,属于他们的设计故事,才刚刚开始。

后台的时钟指向晚上十点,工作人员陆续收拾着东西,布料整理区的蓝色布料被叠得整整齐齐,化妆间里的化妆品也被收进了箱子,只有衣架上还残留着布料的气息,和空气中弥漫的非洲菊香混在一起,在夜色中静静诉说着一个关于相遇、融合与希望的故事。顾星晚指尖捏着“希望之树”礼服的标签,那上面印着的“非洲故事·2024·双面江南”还带着油墨的微热,她把标签轻轻塞进钱包内侧的小口袋里——那里已经躺着三张类似的卡片,分别是去年“沙漠之花”系列的秀场门票、在肯尼亚马赛村落收集的晒干花瓣,还有娜迪莎手写的柏柏尔文便签,如今又多了这枚小小的标签,像一串串珍珠,串起她和非洲的联结。

“星晚,要不要去楼下的咖啡馆坐会儿?刚才李姐说附近有家24小时的店,能喝到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娜迪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已经换下了白天的工作装,穿了件米色的亚麻衬衫,袖口随意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那串刻着“相遇”的银手链,和顾星晚手腕上的那串在灯光下泛着相同的光泽。顾星晚回头时,正看见娜迪莎手里拎着两个帆布包,一个装着她们白天没吃完的摩洛哥坚果,另一个鼓鼓囊囊的,里面是周屿塞过来的“尼罗河之波”系列布料小样——下午群访结束后,周屿抱着一堆布料找到她们,把不同深浅的蓝色小样分装成三份,说“以后再想做水波纹,就能直接拿出来比对”,说话时眼睛亮得像刚果雨林里的萤火虫。

两人并肩走下艺术中心的楼梯,楼道里的声控灯随着脚步逐一亮起,墙上挂着的往期展览海报在昏暗中若隐若现,有印象派画展的,有现代舞剧的,此刻却都比不上她们脑海里反复回放的t台画面——阿依莎裙摆上跳动的太阳纹、莉莉礼服上闪烁的北斗七星、“希望之树”上折射出的彩虹光,还有台下观众眼里的惊叹,像电影镜头一样一帧帧闪过。走到一楼大厅时,正好遇到抱着相机的林棠,她正和摄影师说着什么,看见顾星晚和娜迪莎,立刻笑着迎上来:“两位设计师,刚才没来得及细聊,你们这系列真的太打动人了,尤其是‘十字绣’衬衫上的纹样,我查过资料,是埃塞俄比亚拉里贝拉古城的传统图案,能把这种小众非遗做得这么现代,太难得。”

顾星晚没想到林棠会特意去查纹样的来历,心里一阵暖意,刚要开口,娜迪莎已经接过话头:“其实最该感谢的是当地的老绣娘,去年我们在拉里贝拉待了一个月,她每天早上五点就叫我们起床学绣法,说‘针线要跟着呼吸走’,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手指被针扎破的地方,都像是带着纹样的温度。”林棠听得认真,从包里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下“拉里贝拉老绣娘”几个字,又抬头看向顾星晚:“我下周想做个深度专访,能不能请你们讲讲收集灵感时的故事?比如去马达加斯加看猴面包树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

顾星晚想起在马达加斯加的那个清晨,她和娜迪莎为了看日出时的猴面包树,凌晨三点就跟着向导出发,越野车在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最后停在一片空旷的草原上。当第一缕阳光落在千年猴面包树的树干上时,树皮上的纹路像被镀了层金,向导说“这棵树见证过十代人的出生和离去”,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自己想做的不是简单的“非洲元素堆砌”,而是要把这种“时光的厚重”缝进衣服里。她刚要和林棠细说,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妈妈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跳出妈妈熟悉的笑脸:“星星,我看直播了!那件有树的礼服太好看了,你爸刚才还说,下次去非洲要帮你捡更多的布料碎片。”

顾星晚笑着接起电话,把镜头转向娜迪莎,又对着林棠比了个“稍等”的手势。妈妈在屏幕里看见娜迪莎,立刻热情地打招呼:“娜迪莎姑娘,还记得我吗?去年你和星星来家里吃饭,我做的红烧肉你吃了两大碗呢!”娜迪莎也笑起来,对着镜头点头:“阿姨好,我当然记得,您做的红烧肉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中国菜,下次去家里还要麻烦您。”林棠站在一旁看着,忍不住拿出相机,悄悄拍下了这一幕——屏幕里的老人笑得慈祥,镜头前的两个姑娘眼里满是温柔,背景是艺术中心大厅里柔和的灯光,画面温暖得像一帧家庭电影。

挂了电话,林棠把刚拍的照片递给顾星晚看:“你看,这样的瞬间多珍贵,比任何采访稿都有温度。”顾星晚看着照片,突然想起白天在后台,阿依莎对着镜子整理头饰时,小米悄悄拍下的照片;周屿蹲在地上调整阔腿裤时,李姐用手机记录的画面;还有她们在非洲时,向导帮她们拍的在草原上奔跑的背影。这些照片没有精致的构图,却藏着最真实的感动,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等着被串成项链。

“对了,”林棠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画册,递给顾星晚,“这是我去年去非洲采访时买的《非洲传统纹样图鉴》,里面有很多你可能没见过的部落图案,送给你们,说不定下次能用上。”顾星晚接过画册,封面是用非洲蜡染布做的,摸起来粗糙却温暖,翻开第一页,就是马赛人常用的太阳纹,旁边还标注着“象征生命与希望”,和她设计的“马赛落日”连衣裙的理念不谋而合。她抬头看向林棠,眼里满是感激:“谢谢您,林主编,这本画册对我们来说太珍贵了。”

四人又聊了一会儿,摄影师看了看时间,提醒林棠还有稿子要赶,林棠才依依不舍地和她们告别,临走前还特意叮嘱:“专访的事我让助理联系你们,一定要把你们在非洲的故事都讲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设计不只是好看的衣服,更是文化的桥梁。”看着林棠和摄影师离开的背影,娜迪莎轻轻碰了碰顾星晚的胳膊:“你看,我们做的事情,正在慢慢影响更多人,这就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顾星晚点点头,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画册,又摸了摸钱包里的标签,突然觉得心里充满了力量。她们从非洲带回的不只是布料和纹样,还有老绣娘的叮嘱、向导的故事、部落居民的笑容,这些东西像种子一样,在她们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了“非洲故事”系列的每一件衣服。而现在,这些种子又通过秀场、通过采访、通过每一个看到这些衣服的人,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说不定某天,就会有人因为一件衣服,爱上非洲的文化,踏上前往非洲的旅程。

“走吧,去喝咖啡。”顾星晚拉起娜迪莎的手,两人拎着帆布包,走出了艺术中心的大门。夜晚的风带着江南特有的湿润,吹在脸上很舒服,路边的路灯亮着暖黄色的光,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不远处的咖啡馆里透出柔和的灯光,门口挂着的小黑板上写着“今日推荐:耶加雪菲”,正是她们想去喝的那款咖啡。

走进咖啡馆,老板娘热情地迎上来,看见顾星晚手里的画册,眼睛一亮:“哎呀,你们也喜欢非洲文化啊?我儿子去年去非洲做志愿者,回来给我带了好多蜡染布,现在还挂在店里当装饰呢。”说着,她指了指墙上挂着的蜡染布,上面的图案和娜迪莎设计的“十字绣”衬衫上的纹样有几分相似。娜迪莎走过去,仔细看着蜡染布,轻声说:“这是埃塞俄比亚奥莫河谷部落的图案,象征丰收,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

老板娘惊讶地看着娜迪莎:“姑娘,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我儿子说这是很小众的图案呢。”娜迪莎笑着解释:“我去年在奥莫河谷待过半个月,跟着当地的妇女学过蜡染,这种图案需要用蜂蜡和植物染料,做起来很费时间,但染出来的颜色特别好看。”老板娘听得入了迷,连忙搬来椅子,让她们坐下慢慢说:“快给我讲讲,你们在非洲还遇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我儿子每次打电话都只说‘好玩’,从来不说细节。”

顾星晚和娜迪莎相视一笑,点了两杯耶加雪菲,开始给老板娘讲起在非洲的故事——讲她们在肯尼亚马赛村落,跟着老妇人学做珠串;讲在刚果盆地雨林,为了采集蕨类植物差点摔进沼泽;讲在马达加斯加,凌晨三点起床看猴面包树的日出;讲在埃塞俄比亚拉里贝拉,老绣娘握着她们的手教十字绣。老板娘听得眼睛发亮,时不时发出惊叹,手里的咖啡都忘了喝。

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混合着非洲菊的清香和蜡染布的气息,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咖啡馆里却温暖得像一个小小的乌托邦。顾星晚看着娜迪莎认真讲述的侧脸,看着老板娘满是好奇的眼神,突然觉得,“非洲故事”从来都不是只在t台上上演的秀,它是藏在布料里的针脚,是咖啡里的香气,是人们口中的故事,是跨越国界的联结。

喝完咖啡,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半,老板娘坚持要送她们两块自己烤的蔓越莓饼干,说“下次来一定要再给我讲非洲的故事”。两人走出咖啡馆,沿着路边慢慢走回酒店,手里的帆布包沉甸甸的,装着画册、布料小样、饼干,还有满肚子的温暖故事。

路过一家24小时便利店时,娜迪莎突然停下脚步,拉着顾星晚走了进去,买了两支香草味的冰淇淋。“还记得在非洲沙漠里,我们顶着四十度的高温,买了一支冰淇淋,结果没吃两口就化了吗?”娜迪莎剥开冰淇淋的包装纸,递给顾星晚一支,自己咬了一口,眼睛弯成了月牙,“现在虽然是晚上,天气也不热,但总觉得该吃支冰淇淋,纪念一下那些又热又开心的日子。”

顾星晚接过冰淇淋,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让她想起在沙漠里的那个下午,她们坐在简陋的小店里,看着冰淇淋化成水,却笑得像个孩子。那时候她们还不知道“非洲故事”系列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不会有机会在这么好的秀场上展示,只知道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缝进衣服里。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迷茫又坚定的日子,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两人坐在便利店门口的长椅上,慢慢吃着冰淇淋,看着路上偶尔驶过的汽车,车灯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光轨。顾星晚突然想起什么,从帆布包里拿出那本《非洲传统纹样图鉴》,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图案说:“你看这个,索马里的‘哈马尔’花纹,和阿依莎耳后的刺青一模一样,下次我们可以做一个‘部落印记’系列,把不同部落的纹身图案绣在衣服上,肯定很特别。”

娜迪莎凑过去看,眼睛立刻亮了:“这个主意好!我还在摩洛哥看到过柏柏尔人的几何纹样,特别有现代感,刚好可以和江南的苏绣结合起来,既有非洲的粗犷,又有东方的细腻。”两人越聊越兴奋,从“部落印记”系列聊到“雨林之声”系列,从面料的选择聊到工艺的融合,手里的冰淇淋慢慢化了,滴在手指上,却浑然不觉。

深夜的风渐渐凉了,顾星晚把外套披在娜迪莎肩上,两人收拾好东西,起身往酒店走。路上,娜迪莎突然说:“星晚,你还记得我们在马拉喀什市集,看到那个卖银饰的老人吗?他说‘每一件首饰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旅程’,我觉得我们的衣服也是这样,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场秀都是一次新的旅程。”

顾星晚点点头,想起白天秀结束后,周屿说的话:“下次我们去南美洲,看看那里的传统工艺。”她突然觉得,“非洲故事”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多地方等着她们去,很多故事等着她们去收集,很多文化等着她们去融合。也许有一天,她们的衣服会带着亚洲的丝绸、非洲的蜡染、欧洲的刺绣、美洲的图腾,走上世界的舞台,告诉所有人,美是没有国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联结的。

回到酒店房间,顾星晚把那本《非洲传统纹样图鉴》放在床头,又从帆布包里拿出“尼罗河之波”的布料小样,放在台灯下仔细看着。蓝色的布料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像尼罗河的水波,轻轻晃动。她想起周屿蹲在地上调整阔腿裤的样子,想起他说“雨林的风是有声音的”,突然觉得,设计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热爱与坚持——是老绣娘的针线,是向导的故事,是同事的陪伴,是观众的认可,这些都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她们的旅程。

娜迪莎洗漱完出来,看见顾星晚还在看布料小样,笑着走过去:“别再想了,今天累了一天,该休息了。明天我们还要和李姐对接专访的事,后天还要去面料市场看看新到的丝绸。”顾星晚点点头,把布料小样放回包里,又看了一眼床头的画册,才躺下盖好被子。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画册上,给封面的蜡染布镀上了一层银辉。顾星晚闭上眼睛,脑海里又浮现出非洲草原的日出、雨林的鸟鸣、尼罗河的流水,还有t台上闪烁的灯光和观众的掌声。这些画面像一首温柔的歌,在她的梦里轻轻流淌,而她知道,明天醒来,又会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又会有新的故事等着她们去书写。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她们的“部落印记”系列走上秀场时,会有更多的人因为一件衣服,爱上一个部落的文化;当她们的“雨林之声”系列展示时,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到雨林的保护;当她们把世界的故事缝进衣服里时,会有更多的人明白,文化的融合不是失去自我,而是相互成就。而这一切,都从那个在双面江南艺术中心上演的“非洲故事”开始,从那些带着温度的针线开始,从一群人的热爱与坚持开始。

娜迪莎回到酒店房间后,先把手机充上电,手指在相册里反复滑动,最终挑出白天秀场录制的完整直播回放——视频里阿依莎穿着“马赛落日”连衣裙走出的瞬间、“希望之树”礼服在聚光灯下闪烁的特写、群访时她提起老绣娘的片段都清晰完整,她还特意用剪辑软件在开头加了一行柏柏尔文字幕:“奶奶,这是我们一起完成的故事”。发送键按下时,她心里还带着点紧张,毕竟非洲村落的网络时好时坏,不知道奶奶能不能顺利收到。等了大概半小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奶奶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她赶紧接起,屏幕里立刻出现奶奶满是皱纹却笑得灿烂的脸,奶奶手里还攥着那枚去年娜迪莎送她的银质顶针,背景里能听到村落里孩子的笑声和鸡鸣声。“我的孩子!”奶奶的声音带着点激动的颤抖,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着回放里“十字绣”衬衫的画面,“这是我们一起绣的纹样!你看,针脚和我教你的一模一样!”娜迪莎看着奶奶眼里闪烁的光,忍不住红了眼眶,刚想说话,就看见奶奶转身从身后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她这半年绣好的新纹样,有奥莫河谷的丰收图案,还有拉里贝拉教堂的壁画纹样,“我知道你还会做新衣服,这些都给你留着,下次回来我们一起缝进布里。”视频里,奶奶还把手机举到村落里其他妇人面前,骄傲地指着屏幕里的秀场,用当地语言大声说着:“这是我的孩子,她把我们的针线带到了很远的地方!”娜迪莎看着屏幕里一张张笑着的脸,听着她们此起彼伏的夸赞,突然觉得,那些跨越山海的距离,都被这一针一线、一帧一画紧紧连在了一起,而这份藏在布料里的温暖,永远都不会褪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