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笫183章—继续游玩时刻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笫183章—继续游玩时刻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回去的地铁上,苏念安把项链摘下来放在掌心看。茶叶吊坠的边缘被磨得光滑,刻着的字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邻座的老太太抱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买的新鲜菱角,棱角上还挂着湿漉漉的泥。“姑娘,这菱角要现剥才好吃,”老太太递过来一个,“我家老头子就爱吃这个,说比超市里泡在水里的有劲儿。”

苏念安接过菱角,指尖触到冰凉的壳,忽然想起玛莎在茶园里捧着竹匾的样子。那时她蹲在太阳底下,把摘好的茶叶一片片摆整齐,说要带回去夹在书页里。“这样翻开书的时候,就能闻到中国的味道了。”她当时笑得一脸满足,乔冶在旁边举着相机,镜头里全是她的影子。

进家门时,母亲正在厨房蒸桂花糕,蒸汽从锅盖缝里钻出来,在纱窗上凝成细密的水珠。父亲坐在客厅里看报纸,老花镜滑到鼻尖上,看见她进来,立刻把报纸折起来:“乔总他们顺利起飞了?玛莎女士是不是很喜欢那套蓝印花布?”

“何止喜欢,”苏念安把项链重新戴上,“她还跟卖布的大婶讨教怎么染布,说要回家在伦敦的窗帘上试试。”母亲端着蒸笼出来,糯米的香气瞬间漫了满屋子,她往苏念安嘴里塞了块刚出锅的糕:“烫慢点吃,乔总这次来,没给你穿小鞋吧?我听说你们公司最近在评优秀员工。”

“妈,乔总不是那种人,”苏念安含糊不清地说,“他昨天还跟我聊起您和爸的婚礼,说三十年能把日子过成诗,比签任何大合同都厉害。”父亲在旁边嘿嘿笑,从抽屉里翻出个铁盒子:“你看这是什么?”里面是一沓泛黄的信,信封上的邮票都卷了边,“这是我跟你妈处对象时写的,那时候打长途贵,有事就靠写信。”

苏念安拿起最上面的一封,信纸薄得像蝉翼,父亲的字迹龙飞凤舞:“今天厂里发了奖金,给你买了块的确良布料,湖蓝色的,像你上次说的西湖水……”母亲红了脸,抢过信塞进盒子:“老东西,净翻这些陈年旧事。”转身却偷偷抹了抹眼角,被苏念安看了个正着。

第二天去公司,苏念安刚把咖啡放在乔冶桌上,就看见他正对着电脑屏幕笑。屏幕上是玛莎发来的照片:她把从茶园带回去的茶叶铺在阳台上晒,旁边摆着那把乔冶做的木梳,梳齿上还缠着根红绳。“她说伦敦今天出太阳了,”乔冶指着照片角落,“那盆茉莉也开花了,说是沾了中国的灵气。”

“玛莎女士手真巧,”苏念安想起那串红绳,“我妈说红绳能带来好运。”乔冶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个小罐子,里面装着浅金色的粉末:“这是玛莎让我带给你的,她把晒好的桂花磨成了粉,说可以拌在糯米粉里做糕。”罐子打开的瞬间,甜香漫了开来,像把整个秋天都装了进来。

中午去茶水间时,苏念安遇见部门新来的实习生,小姑娘正对着手机发愁:“我妈让我带特产回去,可我不知道带什么好。”苏念安想起玛莎行李箱里的茶叶、木梳和蓝印花布,笑着说:“不如带点能让人想起这里的东西,比如街角那家店的芝麻糖,或者老槐树底下的香包。”

实习生眼睛亮了:“苏姐你说得对!我妈总说,看一个地方好不好,就看能不能让人记住味道。”苏念安往咖啡里加了勺桂花粉,甜香混着微苦漫开来,忽然明白玛莎为什么要带那么多东西——那些物件不是累赘,是把日子串起来的线,一头在他乡,一头在心上。

下午开项目会时,乔冶忽然提到古城区的老房子:“那里的门墩上刻着的貔貅,让我想起小时候祖父书房里的铜镇纸,上面也刻着类似的图案。”他顿了顿,看向苏念安,“你说的‘烟火气的智慧’,其实就是把日子过成能触摸的样子吧。”

散会后,苏念安收到茶农大叔发来的微信,是段小视频:茶园的早晨,雾气像纱一样绕在茶树尖,他手里举着个竹篮,里面是刚摘的茶叶。“乔先生和玛莎女士要是还来,我教他们炒雨前茶,”大叔的声音带着山里的回响,“比上次的更香。”

苏念安把视频转发给玛莎,很快收到回复:“太漂亮了!乔说等项目结束就申请年假,我们要住茶园旁边的小木屋,看日出时的露水怎么从茶叶上滑下来。”后面跟着个雀跃的表情,像个盼着春游的孩子。

下班回家的路上,苏念安路过古城区,看见磨剪刀的老人还在巷口,担子旁边多了个小马扎,上面坐着个老太太,正给他递水。夕阳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像幅褪了色的画。老人看见她,笑着挥挥手:“外国姑娘寄来的照片收到啦,就贴在我家堂屋墙上,邻居都夸拍得好。”

苏念安想起那张照片:老人站在斑驳的砖墙前,手里举着磨亮的剪刀,笑得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玛莎说,那是她拍过最好的照片,因为里面有“活着的劲儿”。此刻风吹过巷口,带着包子铺的热气和老人身上的艾草香,苏念安忽然觉得,所谓远方,不过是有人把你的日子,当成了风景。

走到小区门口,苏念安看见父亲正等在路灯下,手里提着个保温桶。“你妈说桂花粉得用新磨的糯米粉才香,让我去老王家的磨坊磨了点,”父亲把桶递给她,“刚出锅的糕,还热乎着呢。”保温桶打开的瞬间,甜香漫出来,和巷子里的桂花香缠在一起,像条温柔的河。

上楼时,苏念安听见邻居家的电视在响,是首老歌:“……日子像流水,流过了春秋,留下的都是暖……”她想起父母三十年的那锅汤,想起乔冶替玛莎理头发的动作,想起茶园里的阳光和古城区的石板路,忽然明白,所谓圆满,不过是有人愿意陪你,把每个寻常日子,都过成值得回味的片段。

打开家门,母亲正把桂花糕摆在盘子里,父亲在旁边翻着相册:“你看你小时候,非要抢你妈做糕的木模子,结果把面团抹得满脸都是。”苏念安走过去,看见照片里的小女孩,手里举着个歪歪扭扭的桂花糕,笑得缺了颗门牙。窗外的月光漫进来,落在颈间的茶叶项链上,像撒了把温柔的星子。

苏念安站在酒店宴会厅的露台边缘,指尖还残留着香槟杯壁的凉意。暮色正沿着城市天际线漫上来,把远处的摩天楼轮廓晕成模糊的金红色,像极了父亲西装口袋里那条酒红色领带——那是母亲三十年前亲手绣了蕾丝花边的礼物,此刻正随着父亲略显笨拙的舞步,在宴会厅暖黄的灯光里轻轻晃动。

“念安,过来帮我看看领带歪没歪。”父亲的声音穿过喧闹的音乐飘过来,他手里还牵着母亲的手,母亲鬓角的碎发被汗濡湿了,却笑得眼睛弯成月牙,“你爸刚才跟乔总敬酒时,差点把红酒洒人西装上,幸好我眼疾手快。”

苏念安笑着走过去,指尖替父亲把领带系得更紧些。乔冶站在不远处,正和妻子玛莎低声说着什么,玛莎今天穿了条墨绿色丝绒长裙,颈间的珍珠项链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听见这边的动静,转过头来冲她笑:“苏小姐,你父母的感情真好,刚才看他们跳第一支舞时,我都差点哭了。”

“他们年轻时候总吵架,”苏念安想起小时候衣柜里被母亲剪碎的父亲的衬衫,还有父亲在深夜悄悄给母亲热牛奶的背影,嘴角的笑意更暖了些,“我爸总说,三十年就像熬一锅汤,刚开始火太旺,差点烧干了,后来慢慢调小火,才熬出味儿来。”

乔冶走过来,手里端着两杯新倒的香槟,递给苏念安一杯:“很生动的比喻。中国人对感情的理解,总带着这种烟火气的智慧。”他的中文带着点温和的语调,尾音微微上扬,像怕惊扰了什么似的,“明天的行程,就麻烦你了。”

“您太客气了,乔总。”苏念安举杯和他轻碰了一下,“明天上午先去古城区,下午安排了茶园,玛莎女士之前说想看看传统的制茶工艺。”

玛莎眼睛亮了亮:“我在网上看到那种用竹匾晒茶叶的照片,阳光照在上面,像铺了一层绿色的星星,是真的吗?”

“明天您就能亲眼看见了,”苏念安点头,“那边的茶农还会教我们怎么炒茶,就是有点烫,得小心手。”

母亲这时走过来,往苏念安手里塞了个温热的红包:“这是给你的辛苦费,带着乔总他们好好玩,别怠慢了。”红包的厚度隔着薄薄的红纸传过来,苏念安正要推辞,父亲已经把她往乔冶夫妇那边推了推:“快去忙你的,这里有我们呢,晚上早点休息,别耽误明天的事。”

回去的路上,苏念安坐在出租车后座,看着窗外掠过的霓虹灯。手机里弹出乔冶助理发来的信息,确认了明天出发的时间,她回了句“没问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个红包。其实她知道,父母哪是担心她怠慢客户,分明是怕她一个人忙不过来。上周她加班到凌晨三点,在公司楼下遇见同样晚归的乔冶,他看见她手里的咖啡杯空了,让司机在便利店停了车,给她买了瓶热可可,说:“年轻人别总喝咖啡,伤胃。”

那时她才发现,这位总是西装革履、眼神锐利的上司,西装口袋里常年揣着薄荷糖,说是玛莎有偏头痛,闻着薄荷味能舒服些。

第二天清晨,苏念安在酒店大堂等乔冶夫妇时,看见玛莎正对着玻璃门后的花架出神。架子上摆着几盆茉莉,晨露挂在花瓣上,被初升的太阳照得像碎钻。

“这些花是昨天刚换的,”苏念安走过去,“酒店的园艺师说,茉莉的香味最适合清晨,能让人一天都有精神。”

玛莎轻轻碰了碰花瓣,露水沾在她的指尖:“在伦敦,我家院子里也种了茉莉,但是总养不好,乔冶说是因为雨水太多了。”她转头看向苏念安,眼里带着点孩子气的期待,“今天去的地方,会有很多花吗?”

“古城区有个百年的石榴园,这个季节正好结果,”苏念安想起去年秋天去时,满枝头的石榴像红灯笼似的,“不过花已经谢了,但是能看见石榴籽,像红宝石一样。”

乔冶这时背着双肩包走过来,里面鼓鼓囊囊的:“玛莎昨晚把相机、望远镜、笔记本都塞进去了,说要记录下每样新鲜东西。”他无奈地摇摇头,却伸手替玛莎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她一遇到喜欢的事物,就像个第一次进糖果店的孩子。”

古城区的石板路被晨露打湿了,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两旁的老房子门扉紧闭,门环上的铜绿在晨光里泛着幽光。玛莎举着相机不停地拍,镜头从斑驳的砖墙移到窗台上晒着的蓝印花布,又对准墙缝里钻出来的几株小雏菊。

“这些房子都有几百年历史了吗?”她蹲下来,看着一块刻着花纹的门墩,“上面的图案是龙吗?我在博物馆里见过类似的。”

“是貔貅,”苏念安解释,“传说能招财,以前的商户都喜欢在门口摆这个。”她指着门楣上挂着的一串红辣椒,“这个是辟邪的,也是希望日子过得红火。”

乔冶站在一旁,看着玛莎专注的侧脸,忽然笑了:“她在家里研究中国文化半年了,买了一堆书,说要像当地人一样旅行,不要走马观花。”

“那她一定知道‘慢品人间烟火色’这句话,”苏念安想起书里的句子,“这里的生活就是这样,早上七点,包子铺的蒸笼开始冒热气,下午三点,茶馆里的评书先生刚开嗓,晚上八点,巷口的老太太们就搬着小马扎出来聊天了。”

正说着,巷子里传来“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一个挑着担子的老人慢悠悠地走过来,肩上的铃铛随着脚步叮当作响。玛莎眼睛一亮,举着相机追上去,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问:“爷爷,我能给您拍张照吗?”

老人愣了愣,看见她手里的相机,咧开嘴笑了,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拍吧拍吧,让外国朋友也看看咱老手艺。”

乔冶走过去,站在玛莎身边,看着老人手里的磨刀石在剪刀上蹭出细碎的火花,轻声说:“小时候在伦敦,也有走街串巷修东西的人,背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各种工具,只是现在很少见了。”

“就像这些老房子,”苏念安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塔吊,那里要建一座新的购物中心,“说不定再过几年,这里也会变样了。”

玛莎拍完照,把相机里的照片翻给老人看:“您看,多精神。”老人笑得更开心了,从口袋里摸出颗水果糖递给她:“给,甜的。”玛莎接过来,剥开糖纸放进嘴里,眼睛弯成了月牙:“谢谢爷爷,真甜。”

中午在巷子里的小饭馆吃饭时,老板娘端上来一盘刚出锅的桂花糕,糯米的白,桂花的黄,氤氲的热气里飘着甜香。玛莎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块,吹了吹,咬了一小口,忽然眼睛红了:“跟我祖母做的味道很像,她以前总在厨房的窗台上摆一小罐糖桂花,说等我放学回来,就蒸糕给我吃。”

乔冶握住她的手,指腹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等回去了,我们也试着做一次,我查过食谱,需要桂花、糯米粉,还有……”他顿了顿,看向苏念安,“是不是还要放猪油?”

“是的,”苏念安点头,“放一点猪油,糕会更软糯,不过现在很多人怕胖,会用黄油代替,但还是猪油的味道最地道。”

老板娘听见了,笑着说:“这姑娘说得对,我奶奶那时候,做桂花糕必放猪油,说这叫‘油水足,日子甜’。”她又端来一碗酸梅汤,“天热,喝点这个解腻,自家腌的,放了冰糖。”

玛莎喝了一口,酸得眯起了眼睛,随即又笑了:“像人生一样,先酸后甜。”

下午去茶园时,天空蓝得像块洗过的蓝宝石。茶农领着他们沿着石阶往上走,两旁的茶树修剪得整整齐齐,像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玛莎走在最前面,裙摆被风吹得飘起来,手里的草帽时不时举起来当扇子。

“这里的空气里都是香的,”她深吸一口气,“有草的味道,还有阳光的味道。”

茶农是个皮肤黝黑的大叔,手里拿着个竹匾,里面铺着刚摘的茶叶:“姑娘说得对,这茶叶啊,就得吸足了阳光和露水,味道才正。”他教他们怎么摘茶叶,“要摘最上面的一芽两叶,像这样,轻轻一掐就下来了,不能用蛮力。”

玛莎学得认真,指尖捏着茶叶梗,小心翼翼地掐下来,放进竹篮里。乔冶在一旁看着,偶尔帮她把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自己却一根茶叶也没摘,苏念安打趣他:“乔总,您这是偷懒呢?”

他笑了:“我手笨,别把好茶叶给捏坏了,还是负责给玛莎拍照吧。”他举着相机,镜头里的玛莎正蹲在茶树丛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她脸上,颈间的珍珠项链闪着光,和周围的绿色相映成趣。

炒茶的时候,玛莎非要亲自试试。铁锅被烧得通红,茶农把茶叶倒进去,教她用手掌快速翻炒。玛莎刚把手伸进去,就被烫得缩回手,却不肯放弃,学着茶农的样子,笨拙地翻着茶叶,额头上很快渗出了汗珠。

“你看她,”乔冶站在苏念安身边,语气里带着点无奈的宠溺,“在家里连煎鸡蛋都会把锅烧糊,现在倒逞强。”

“但是很有趣啊,”玛莎抬起头,脸上沾了点茶叶末,像只偷吃东西的小猫,“这些茶叶在手里慢慢变软,香味一点点出来,就像……就像魔法一样。”

茶农笑着说:“这可不是魔法,是功夫。炒茶得有耐心,火大了不行,炒轻了也不行,就跟做人一样,得掌握好分寸。”

那天傍晚,他们坐在茶园的竹椅上,喝着刚炒好的新茶。茶汤碧绿,带着淡淡的清香,玛莎捧着茶杯,看着远处的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忽然说:“我有点不想走了。”

乔冶握住她的手,轻声问:“那我们就多待几天?”

“可是你的工作……”

“工作可以远程处理,”他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难得你这么开心。”

苏念安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相视而笑的样子,忽然想起父母早上在宴会厅里的眼神。原来真正的感情,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藏在这些细碎的瞬间里——是记得你喜欢的味道,是包容你笨拙的尝试,是愿意为你把脚步放慢一点,再慢一点。

回去的路上,玛莎靠在乔冶的肩膀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片下午摘的茶叶。乔冶替她把滑落的披肩往上拉了拉,对苏念安轻声说:“谢谢你,让她这么开心。”

苏念安摇摇头:“是这里的风景和人打动了她。”她看着窗外掠过的夜景,路灯的光晕在玛莎脸上投下温柔的影子,“其实有时候,我们总想着去远方寻找什么,却忘了最珍贵的,就在身边。”

乔冶笑了笑,没说话,只是轻轻拍了拍玛莎的手背,像是在回应一个只有他们懂的约定。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去了湖边的古镇,玛莎学着用竹篮打水,结果差点把鞋子弄湿;去了老街的手工作坊,乔冶跟着老师傅学做木梳,手指被木刺扎了,却还是坚持把梳子做完,送给了玛莎;还去了夜市,玛莎捧着一碗臭豆腐,皱着眉头尝了一口,立刻被那又臭又香的味道征服了,拉着苏念安说还要再买一份。

最后一天晚上,他们在江边的餐厅吃饭。江风吹拂着桌布,远处的跨江大桥亮着灯,像一条发光的项链。玛莎从包里拿出个小盒子,递给苏念安:“这是给你的礼物,谢谢你这几天的照顾。”

盒子里是一条银色的项链,吊坠是一片小巧的茶叶形状,上面刻着一行小字:“人间烟火,温暖常在。”

“这是我在茶园的时候,让当地的银匠做的,”玛莎有点不好意思,“不知道你喜不喜欢。”

“我很喜欢,谢谢玛莎女士。”苏念安把项链戴在脖子上,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却好像有暖流慢慢涌上来。

乔冶举起酒杯:“这几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风景,更是生活本来的样子。苏小姐,你让我们明白,所谓幸福,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

苏念安举杯和他们碰了碰,江风带着水汽吹过来,把远处的歌声送过来,是父亲最喜欢的那首老歌:“……岁月长,衣裳薄,我们曾笑得那么甜……”

她想起父母三十周年庆典上,父亲牵着母亲的手,在台上说:“我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事,就是没放开她的手。”那时母亲的眼泪落在父亲的手背上,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原来无论是三十年的相守,还是几天的相伴,感情里最动人的,从来都是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柔——是你眼里的光,是我手里的暖,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那些说不完的、带着温度的话。

离别的时候,玛莎抱着苏念安,在她耳边说:“等我们下次来,还要吃巷子里的桂花糕,还要去茶园看日出。”

乔冶站在一旁,笑着补充:“还要请苏小姐当向导,不过下次,我们请你吃西餐。”

苏念安看着他们走进安检口的背影,玛莎手里还提着个袋子,里面装着她买的茶叶和木梳。阳光透过机场的玻璃照进来,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首未完待续的诗。

手机响了,是母亲发来的信息:“乔总他们走了吗?晚上回家吃饭,我给你做了桂花糕。”

苏念安笑着回复:“马上回,给我留两块,要放了猪油的那种。”

走出机场,阳光落在她颈间的茶叶项链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她想起玛莎说的话,原来最美的风景,从来都不在远方,而在那些有人等你回家,有热饭暖着胃,有温柔藏在心间的日常里。

风里好像又飘来了桂花的甜香,像极了父母三十年的那锅汤,熬着熬着,就成了一辈子的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