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181章 ——回国参加爸妈结婚纪念日

苏念安将最后一份风险评估报告归档时,办公室的落地窗外正悬着一轮将落未落的夕阳。橙红色的光淌过曼哈顿鳞次栉比的高楼玻璃,在她手腕上的细表链上折出细碎的光斑——距离起飞还有十七小时,她的行李箱此刻正静静立在公寓玄关,里面叠着为父母挑选的羊绒围巾,还有那条母亲念叨了半年的苏州刺绣披肩。

“叩叩。”

两声轻叩打断了她收拾桌面的动作。苏念安抬头,看见乔治·沃克正站在办公室门口,他身后的玻璃门还敞着半扇,晚风卷着楼下咖啡馆的焦糖香气漫进来。

“还在忙?”乔治推开门走进来,他笔挺的西装袖口沾着点烟灰,大概是刚在露台抽完烟,“我还以为风险部的铁娘子早就收拾好行李了。”

苏念安合上笔记本电脑,起身时椅腿在地毯上蹭出轻微的声响:“刚把q3的汇率波动报告发出去,总不能带着工作回家。”她笑了笑,目光掠过乔治身后——那里站着玛莎,她今天没穿惯常的香奈儿套装,米白色连衣裙外搭了件针织开衫,手里还拎着个印着莫奈睡莲的帆布包。

“玛莎也来了?”苏念安有些意外。乔治夫妇虽然常来公司,但多半是在年会或者季度总结会上,像这样随意地出现在她办公室,还是头一回。

玛莎晃了晃手里的帆布包,笑容里带着点狡黠:“听说我们的苏要回中国,我和乔治就来做个不速之客。”她走到窗边,指尖轻轻点着玻璃上夕阳的倒影,“说起来,我还从没去过亚洲呢,乔治总说我该多看看世界,别整天窝在画廊里。”

乔治在沙发上坐下,从西装内袋里摸出个银质打火机转着玩:“上周在董事会上听你说要回去给父母过三十周年纪念日,玛莎就吵着要跟你去中国转转。”他抬眼看向苏念安,眼神里带着点认真,“我们俩正好这个月有空,想着不如借你的光,去体验下东方风情。”

苏念安愣了愣。她忽然想起去年圣诞宴会上,玛莎抱着她的胳膊说自己最爱的电影是《花样年华》,还问她上海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穿旗袍的女人。那时她只当是随口闲聊,没想到这对夫妇真的动了心思。

“你们要去中国?”苏念安走到饮水机旁倒了两杯温水,“可是我这次回去主要是陪父母,可能没时间——”

“不用你专门陪我们。”乔治打断她的话,打火机在他掌心停下,“我们就是想让你给点建议,比如哪些地方值得去,哪些美食不能错过。玛莎已经把行程表做得差不多了,就差个本地向导给把把关。”

玛莎立刻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活页本,翻开的那页上贴满了打印出来的照片:故宫的红墙黄瓦、丽江的青石板路、还有一张拍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旁边用铅笔写着“一定要吃”。

“你看,我做了好多功课呢。”玛莎指着照片给她看,“我想去看长城,乔治非要去成都看大熊猫,我们还在为第一天该去北京还是上海吵架。”

苏念安看着那页密密麻麻的行程计划,忽然觉得喉咙有点发紧。她想起父母每次视频时总说“你在国外照顾好自己”,却从没问过她工作累不累;想起去年生日那天独自在公寓煮速冻饺子,乔治却让玛莎送来了亲手做的苹果派。这些细碎的温暖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此刻正一圈圈荡开涟漪。

“其实不用那么纠结。”苏念安在沙发上坐下,指尖划过那张火锅照片,“中国很大,但值得去的地方其实可以串成一条线。”她抬头看向玛莎亮晶晶的眼睛,忽然笑了,“如果你们信得过我,我来帮你们调整行程吧。”

玛莎立刻把活页本推到她面前,乔治也凑了过来,夕阳透过百叶窗在他们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念安拿起笔,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画了个箭头,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

“第一天先到上海吧,你们可以住在外滩附近的酒店,早上沿着滨江大道散步,能看见老洋房和新地标‘三件套’撞在一起的样子。”她想起母亲总说外滩的夜景像打翻了珠宝盒,“晚上去豫园看灯,玛莎肯定会喜欢那里的九曲桥,据说走一遍能带来好运。”

“那火锅呢?”玛莎指着照片追问,眼睛瞪得圆圆的。

“上海的本帮菜偏甜,火锅要去重庆吃才够味。”苏念安在“重庆”两个字旁边画了个红圈,“那里的老巷子藏在半山腰,随便找家路边摊,红汤锅里煮着毛肚和黄喉,配着冰啤酒喝——”

“听起来像打仗。”乔治挑眉,却把打火机放进口袋,显然是听进去了。

“成都就不一样了。”苏念安翻到下一页,在大熊猫基地旁边画了个笑脸,“早上在巷子里吃碗担担面,下午去茶馆听川剧变脸,晚上去九眼桥的酒吧坐坐,那里的人说话都慢悠悠的,连时间都好像走得特别慢。”

玛莎突然指着一张梯田的照片:“这个地方叫什么?看起来像绿色的波浪。”

“元阳梯田。”苏念安的声音软了些,“在云南,我小时候跟着外婆去过一次,清晨的时候,雾气从山谷里漫上来,梯田里的水映着天光,像撒了满地的碎镜子。”她顿了顿,忽然想起外婆去世前总说,等她退休了要再去看看那些梯田,“那里的村民会用竹筒盛米酒招待客人,喝起来有点甜,后劲却很足。”

乔治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敲了敲桌子:“就按你说的来,把这些地方都加进行程里。”他掏出手机,调出日历,“我们下周三出发,先飞上海,你看怎么样?”

苏念安点头时,窗外的夕阳刚好沉进楼宇之间,天空被染成温柔的粉紫色。她忽然想起自己刚进公司那年,因为一个项目失误被董事会批评,是乔治在茶水间递给她一杯威士忌,说“风险部的人不能怕犯错,怕的是不知道错在哪里”。那时她就想,这个总是板着脸的上司,其实心里藏着片柔软的地方。

“对了。”玛莎忽然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盒子,“这个给你父母的,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盒子里装着对银质袖扣,上面刻着缠枝莲纹样,“我在古董店淘到的,老板说这图案在中国象征着长久,正好适合三十周年纪念日。”

苏念安捏着那沉甸甸的盒子,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她想起父母结婚时只有一对搪瓷杯当嫁妆,现在却能收到来自异国他乡的祝福,时光真是件奇妙的东西。

“谢谢你们。”她把盒子放进包里,声音有点发哑,“我爸妈肯定会很开心的。”

乔治看了眼腕表:“不早了,该让你去赶飞机了。”他起身时,西装的褶皱里掉出张机票,苏念安捡起来递给他,才发现是去上海的机票,日期正是下周三。

“你们早就买好机票了?”苏念安又气又笑。

“总得给你个惊喜。”乔治挑眉,拉着玛莎往门口走,“到了上海给我们发信息,我们可是把自己交给你这位向导了。”

玛莎回头朝她挥手,开衫的衣角在晚风中轻轻摆动:“记得多拍点你父母的照片给我们看,三十周年的爱情,听着就很浪漫。”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带上,晚风卷着最后一点夕阳的余晖退了出去。苏念安坐在沙发上,手里还捏着那张写满行程的纸页,上面的字迹被夕阳晒得暖融融的。她忽然想起母亲总说,人生就像条河,有时候你以为只是独自漂流,却不知道早有人悄悄乘上了你的船。

手机在桌上震动起来,是父亲发来的视频请求。苏念安接起电话,屏幕里立刻出现父母的笑脸,背景是家里的客厅,墙上挂着他们年轻时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母亲穿着的确良衬衫,父亲的军绿色书包斜挎在肩上,两人站在老槐树下,笑得比阳光还灿烂。

“念念,明天就能到家了吧?”母亲的声音带着点雀跃,“我把你房间的被子晒过了,还买了你爱吃的桂花糕。”

“爸炖了排骨汤,就等你回来喝了。”父亲抢过手机,镜头晃了晃,能看见厨房灶台上冒着热气的砂锅。

苏念安看着屏幕里熟悉的场景,忽然笑出声来。她对着镜头挥了挥手里的行程表:“爸妈,告诉你们个好消息,我带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回家——”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曼哈顿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苏念安拎起包走向门口,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风。她知道,当飞机降落在故土的那一刻,等待她的不仅有父母的拥抱,还有一场跨越山海的约定,在三十周年的时光里,在东方与西方的交汇处,正悄悄发芽。

苏念安赶到机场时,值机柜台前的长队刚好拐过弯。她摸出手机给乔治发了条信息,附上去上海的航班号,指尖悬在屏幕上犹豫片刻,终究还是加了句“落地记得报平安”。安检口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目的地城市的天气,北京多云,上海晴,成都有阵雨——那些被她写进行程表的城市,此刻像串在银线上的珠子,在脑海里明明灭灭。

飞机穿越云层时,她翻开玛莎送的那本莫奈画册。夹在扉页里的便签上,玛莎用花体字写着“期待和你在东方遇见另一种光影”。苏念安忽然想起乔治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那幅画,据说是他祖父从巴黎带回的真迹,画里的塞纳河总泛着雾蒙蒙的蓝。她那时总觉得,西方的河流是忧郁的,不像故乡的江,无论早晚都奔涌得热气腾腾。

落地那天恰逢周末,父母早已等在到达口。母亲扑过来抱她时,鬓角的白发蹭得她脖子发痒,父亲接过行李箱的手背上,还留着年轻时修机器烫出的疤痕。车驶出机场高速,路两旁的梧桐叶正落得簌簌作响,母亲指着窗外新建的商务区:“你看那几栋楼,去年才盖好的,晚上亮灯时比外滩还好看。”苏念安望着那些玻璃幕墙反射的天光,忽然觉得故乡既熟悉又陌生,像幅不断被添色的油画。

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砂锅腌笃鲜,白瓷碗里的笋片嫩得能掐出水。父亲打开珍藏的绍兴黄酒,杯沿碰出轻脆的声响:“你乔治叔叔真要过来?我得把书房收拾出来,让他们住家里。”苏念安赶紧摆手:“他们订了酒店,说想体验当地生活。”母亲却不依,筷子在砂锅里翻找着百叶结:“那怎么行?客人来了哪有住外面的道理,我明天就去买新床单。”

夜里躺着 childhood 的房间,墙上还贴着大学时的海报。苏念安打开电脑,调出为乔治夫妇做的详细行程:上海三天,建议住在法租界附近,那里的梧桐树影能遮住大半个夏天;去豫园要避开周末,清晨的九曲桥最适合拍照片;田子坊的咖啡馆藏在老弄堂里,玛莎一定会喜欢那家卖手工皂的小店。她忽然想起玛莎说过,最讨厌旅行手册上的“必去景点”,总觉得那些地方像包装好的糖果,尝不到真正的滋味。

第二天陪母亲去菜市场,刚到巷口就听见熟悉的吆喝声。卖活鱼的摊主挥着木槌敲晕一条鲈鱼,鱼鳞溅在水泥地上亮晶晶的;豆腐摊的阿婆用荷叶包好嫩豆腐,说这是给“念安丫头”留的。母亲指着红案上的酱鸭:“乔治他们能吃辣吗?这家的酱鸭是甜口的,我多买点。”苏念安笑着点头,忽然看见母亲鬓角的白发又多了些,像落了层薄薄的霜。

下午接到玛莎的视频电话,背景是纽约的肯尼迪机场。玛莎举着手机转了个圈,镜头里的乔治正背着两个巨大的登山包,活像只笨拙的企鹅。“我们带了防晒霜和冲锋衣,你说的元阳梯田会不会很冷?”玛莎的声音里满是期待,苏念安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去云南时,也是这样背着满满一包不必要的东西,结果梯田的阳光把胳膊晒脱了皮。

父母的纪念日晚宴定在老城区的酒楼。父亲提前三天就去订了靠窗的位置,说从那里能看见护城河的游船。苏念安帮母亲挑选旗袍时,发现衣柜最深处藏着件枣红色的旧旗袍,领口的盘扣掉了两颗。“这是结婚时穿的。”母亲抚摸着布料上的暗纹,“那时你爸说,等过三十年,就给我买件真丝的。”苏念安拿起针线,把新买的珍珠扣缝上去,针脚歪歪扭扭的,母亲却笑得眼角堆起了皱纹。

纪念日当天清晨,苏念安被窗外的鸟鸣吵醒。推开窗看见父亲正在院子里修剪月季,母亲端着喷壶跟在后面,两人的影子被朝阳拉得很长。她忽然想起乔治说过,他最羡慕中国夫妻的相处模式,不像西方人总把爱挂在嘴边,却能在递一杯水的瞬间,让你看见藏了一辈子的温柔。

手机在这时震动起来,是乔治发来的定位,显示他们已经到了上海浦东机场。玛莎的消息紧跟着进来,附带一张照片:乔治正举着手机对着入境处的汉字发呆,背景里的电子屏滚动着“欢迎来到中国”。苏念安笑着回复:“先去酒店放行李,晚上带你们去吃生煎包,记得要配姜丝醋。”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她仿佛听见黄浦江的汽笛声,正穿过时空,和曼哈顿的晚钟,撞出了温柔的回响。

乔治夫妇到酒店时,苏念安已经在大堂等了半小时。玛莎一看见她就张开双臂,身上的栀子花香混着机舱里的冷气漫过来:“亲爱的,你家乡的空气都是甜的!”乔治跟在后面,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里,领带松松垮垮系着,眼里带着长途飞行的疲惫,却还是笑着晃了晃手里的相机:“刚在机场拍了朵玉兰花,比玛莎画廊里的油画还鲜活。”

傍晚的南京路挤满了人,霓虹招牌在湿漉漉的地面投下彩色光斑。玛莎盯着路边糖画摊挪不动脚,看老师傅用融化的糖稀画出条鳞爪分明的龙,惊叹得捂住嘴:“这简直是魔法!”乔治举着相机追着拍,不小心撞到卖气球的小贩,五颜六色的气球飘向夜空时,玛莎突然拽着苏念安的手跑起来,笑声混着晚风里的烤红薯香,在人群里荡出涟漪。

生煎包铺子藏在巷尾,木桌木凳泛着油光。老板认得苏念安,隔着玻璃柜喊:“丫头回来啦?还是要荠菜馅的?”玛莎学着苏念安的样子用筷子戳开包子皮,热气熏得她眯起眼,吸溜着喝掉汤汁:“原来面包可以不用烤箱做,里面还能藏着肉汤!”乔治蘸着姜丝醋吃了三个,忽然抬头:“明天去你说的豫园,能不能带我们来买这个做早餐?”

夜里陪他们回酒店,电梯里遇见对上海老夫妻,老先生正给老伴整理围巾,用吴侬软语念叨:“风大,把领子竖起来。”玛莎悄悄碰了碰苏念安的胳膊,眼睛亮晶晶的:“你听,他们说话像唱歌。”乔治望着那对夫妻的背影,忽然低声说:“等我们结婚三十年,我也要学中文,每天这样跟你说话。”

第二天去豫园时刚过七点,晨雾还没散尽。九曲桥的石栏上凝着露水,玛莎扶着栏杆看水里的红鲤,忽然指着远处飞檐上的琉璃瓦:“那颜色跟梵高调的蓝黄一样妙!”乔治举着相机拍个不停,镜头里的亭台楼阁裹在薄雾里,像从古画里走出来似的。卖早茶的铺子飘出茶香,苏念安领着他们进去,点了三碗阳春面,细面卧在清汤里,撒着葱花和虾籽,玛莎用筷子卷着吃,说比意大利面多了点草木的清香。

从豫园出来往田子坊走,路过家旗袍店。玛莎被橱窗里的孔雀蓝旗袍勾住脚步,老板娘是苏念安母亲的朋友,笑着拉她去试穿:“外国姑娘穿旗袍才好看,衬得皮肤像牛奶。”玛莎穿上旗袍站在镜子前,乔治突然红了脸,挠着头说:“早知道该带支口红来,你涂正红色肯定好看。”苏念安在一旁笑,想起母亲说过,真正的喜欢,藏在连自己都没察觉的细节里。

下午去法租界看老洋房,梧桐叶落在玛莎的卷发上。她摸着斑驳的红砖墙:“这些房子比我祖母的城堡还有故事。”乔治发现墙缝里长着丛三叶草,蹲下来拍了张照:“在英国,找到四叶草能许愿,你们中国有什么说法?”苏念安想起小时候外婆说,墙头草能顺着风找到回家的路,正想开口,却看见玛莎对着三叶草闭眼默念,睫毛在夕阳下投出浅影。

晚饭定在苏念安父母家,母亲从下午就开始忙,厨房飘出糖醋排骨的甜香。父亲在客厅摆水果,看见乔治就拉着他看墙上的老照片:“这是念安三岁时在**拍的,那时候她还掉着鼻涕呢。”玛莎凑过来看,指着照片里穿的确良衬衫的母亲:“她跟你现在一模一样,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母亲端着菜出来听见,脸一下子红了,围裙上还沾着面粉。

饭桌上玛莎学着用筷子夹鱼,鱼肉滑掉三次,乔治就默默捡起来吃掉。父亲给乔治倒黄酒,说这是“女儿红”,埋在地下十八年才开封的。乔治抿了一口,眼睛亮起来:“比苏格兰威士忌温柔,像被阳光晒过的丝绸。”母亲趁机问他们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玛莎笑着看乔治:“我们更想先看看世界,等老了就坐在摇椅上,翻着相册数去过多少个国家。”

临睡前苏念安帮他们订好去重庆的高铁票,玛莎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里面记满了这两天的见闻:“生煎包要配醋,穿旗袍不能大步走,老夫妻吵架会用‘你这个杀千刀的’却还会给对方盛汤。”乔治凑过来看,在“杀千刀的”旁边画了个问号,苏念安笑着解释:“这是爱到深处的气话,就像你们说‘该死的,我怎么这么想你’。”窗外的月光淌进房间,落在摊开的本子上,把那些歪歪扭扭的汉字,照得格外温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