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177章 ——顾星晚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服装要求

顾星晚是在暮春的一个午后接到那个电话的。窗外的雨刚停,青石板路上洇着水痕,倒映着双面江南艺术中心飞翘的檐角,像幅被打湿的水墨画。她正趴在案头改旗袍盘扣的设计图,手机在红木桌面上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一串陌生的北京号码。

顾小姐吗?我是沈砚的助理。电话那头的男声很沉稳,带着金属质感的冷意,沈先生想请您做一件衣服。

顾星晚握着笔的手顿了顿。沈砚这个名字,在圈子里像块投入湖心的玉,悄无声息却分量十足。他是近年声名鹊起的收藏家,据说手里藏着半座江南的旧梦,却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连财经杂志的封面都只用侧影。

什么样的衣服?她问,笔尖在宣纸上洇出个小小的墨点。

一件礼服。助理的声音没什么波澜,沈先生希望您能闭关一年,专门为它构思。报酬方面,您可以开任何条件。

顾星晚笑了。她的双面江南开在平江路深处,一半是旗袍定制,一半是当代艺术展,来的多是熟客或懂行的人。有人为了她袖口的一片苏绣等三个月,也有人嫌她太固执,不肯用流水线的亮片。但闭关一年,还是头一次听说。

抱歉,她指尖敲了敲桌面,我这里接不了这么急的活。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没想到会被拒绝。顾小姐,助理的语气稍微沉了沉,沈先生说,这件衣服,需要您懂的那种。不是博物馆里的灰,是还在呼吸的那种。

这句话像根细针,轻轻刺中了顾星晚。她想起去年在苏州老宅里看到的那扇雕花木窗,雨水打在上面百年,木纹里渗着潮湿的绿,却依然透着清亮的光。

我能看看参考吗?她问。

三天后,一个黑丝绒盒子被送到了艺术中心。顾星晚拆开层层包装,里面躺着块巴掌大的织物碎片。不是丝绸,也不是锦缎,摸起来像雾一样轻,底色是褪了色的月白,上面绣着几缕银线,细看竟是半只振翅的蝶,翅膀边缘的针脚细得像蛛丝,在光下会透出淡淡的虹彩。

这是沈先生在民国老宅的梁上发现的。随盒子来的便签上写着一行瘦金体,他说,这件礼服,要配得上这半只蝶。

顾星晚把碎片凑到鼻尖,闻到一股淡淡的樟木味,混着时间沉淀下来的、说不清的香气。她突然想起小时候在祖母的樟木箱里翻出的那件嫁衣,也是这样,像个还没醒透的梦。

告诉沈先生,她拨通了助理的电话,一年,可以。但这一年里,我需要绝对安静。

闭关的地方选在了太湖边的一座旧茶园。沈砚的人早就打理好了,三间平房,带一个临湖的小院,院里那棵老梅树据说有百年了,枝桠歪歪扭扭地探向湖面。顾星晚带来的东西不多:几匹素色的布,一套绣针,祖母留下的那把裁布剪刀,还有她常用的几支毛笔。

头一个月,她什么都没做。每天清晨沿着湖边散步,看雾气从水面漫上来,把远处的山变成淡墨画;午后坐在廊下,把那块织物碎片翻来覆去地看,研究上面的针法。那银线很特别,不是普通的银箔线,烧过后会留下细微的闪光,像星子落在灰烬里。

她托人去打听这种线的来历,得到的回复都说早已失传。民国年间,只有苏杭一带的老绣娘会用一种水缠丝的技法,把银箔裹在蚕丝里,再用露水浸泡七七四十九天,绣出来的东西才会有这种虹彩。但那手艺,据说在抗战时就断了。

顾星晚开始试着复刻。她买来了最细的蚕丝和银箔,在院子里架起陶罐,接雨水浸泡。头几次都失败了,银箔要么化在水里,要么缠不紧丝线,绣出来的东西硬邦邦的,像块碎镜子。

七月的太湖多雷阵雨,有天夜里,她被雷声惊醒,想起陶罐还放在屋檐下,急忙披衣出去收。雨太大,她脚下一滑,摔在泥地里,手肘磕在石阶上,渗出血来。但她第一反应是护住怀里的陶罐,里面的丝线刚泡到第三十天,已经有了点朦胧的光泽。

那天晚上,她坐在灯下,看着伤口在白纱布上洇出的红,突然有了个念头。她找出那块蝶纹碎片,用放大镜仔细看,发现银线的缝隙里,竟嵌着极细的朱砂粉末。

她开始往浸泡的水里加东西。不是朱砂,是她托人从黄山采来的朱砂梅汁,又加了点松烟墨。丝线在罐子里慢慢变了颜色,银箔被染成淡淡的琥珀色,在光下转动,真的有了虹彩,像雨过天晴时的湖面。

秋天的时候,顾星晚开始构思礼服的样式。沈砚没说要给谁穿,也没说用途,只说要配得上这半只蝶。她想起那块碎片的形状,像被风撕走了一半,剩下的半只蝶,翅膀刚好停在月白的底色上,有种残缺的张力。

她决定做一件鱼尾裙。上身用紧身的旗袍领,盘扣只做一半,从领口斜斜下来,到腰间突然断开,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裙摆要散开,一层叠一层,用不同深浅的月白面料,最外层用半透明的乔其纱,上面就绣那只不完整的蝶,翅膀要一直延伸到裙摆边缘,仿佛下一秒就要飞出布料。

最难的是刺绣。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从天亮绣到深夜。银线太细,常常刚穿好针就断了,手指被扎得全是小血点,她就用院里的紫苏叶汁涂一涂,继续绣。有次绣到凌晨,晨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蝶翅上,那淡淡的虹彩突然活了过来,像真的要振翅飞走,她盯着看了许久,眼泪突然掉了下来。

冬天来得很快,茶园里落了第一场雪。顾星晚裹着厚厚的棉袄,坐在火盆边,看着窗外的梅树。枝桠上积着雪,像开满了白色的花。她突然想到,蝶的另一半,或许不需要补全。就像这梅树,少了几片花瓣,反而更见风骨。

她开始调整设计,把蝶的翅膀故意绣得参差,有些地方的银线故意留得松散,像被风雪吹过的痕迹。又在月白的底色上,用淡青的丝线绣了几缕风纹,从蝶尾延伸出去,仿佛那半只蝶正在被风带走。

除夕那天,助理派人送来一篮年货,还有沈砚的一张便条:听说你总熬夜,让厨房给你炖了些燕窝。顾星晚看着窗外的雪,突然想家了。她打开手机,翻到去年和母亲在艺术中心门口的合影,照片里母亲穿着她做的墨绿色旗袍,鬓角别着朵珠花。

开春的时候,礼服的雏形渐渐出来了。顾星晚开始处理细节。她在领口内侧绣了行极小的字,是她祖母常说的一句话:旧的东西,都是带着魂的。又在裙摆的暗处,用银线绣了半粒梅子,只有在特定的光线下才能看见。

最后一个月,她几乎住在了工作室里。每天对着镜子比划,调整肩线的弧度,修改裙摆的长度。有次试穿时,她站在湖边,风一吹,裙摆像朵突然绽放的云,那半只蝶仿佛真的要从布上飞出来,融入湖面上的天光里。

闭关期满那天,沈砚亲自来了。他穿着件深色长衫,戴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很亮,像藏着片湖。顾星晚把礼服从防尘罩里取出来,挂在院子里的梅树枝上。晨光穿过薄纱,银线的虹彩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半只蝶像是在光影里轻轻颤动。

沈砚站在那里看了很久,没说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伸手,指尖轻轻碰了碰蝶翅的边缘,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

谢谢。他说,声音比电话里听起来温和些,我母亲年轻时,最喜欢在旗袍上绣蝶。

顾星晚愣了愣。

她走得早,沈砚看着那半只蝶,语气很轻,我总觉得,她还在哪个地方等着。这件衣服,是给她留的。

那天下午,沈砚的车离开时,后备箱里放着那件礼服,用特制的盒子装着,像装着一个被小心呵护的梦。顾星晚站在茶园门口,看着车影消失在路的尽头,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又好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她回到艺术中心时,平江路的紫藤开得正盛,一串串紫花垂下来,像挂了满架的香雪。熟客们围过来问她这一年去了哪里,她笑着没说,只是把那块蝶纹碎片装裱起来,挂在了旗袍区和艺术区交界的墙上。

有天傍晚,一个老太太拄着拐杖走进来,盯着碎片看了很久,突然问顾星晚:姑娘,你见过银线绣的蝶吗?翅膀会发光的那种。

顾星晚想起太湖边的晨光,想起那件礼服在风里舒展的样子,笑着点了点头:见过。它飞得很轻,像带着整个江南的春天。

老太太眼里突然泛起了泪光,她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个穿旗袍的年轻女子,站在一棵老梅树下,旗袍的袖口上,隐约能看到半只振翅的蝶。

顾星晚接过照片的手指微微发颤,照片里的女子眉眼弯弯,鬓边别着一朵珠梅,竟和她记忆里祖母年轻时的模样有几分重合。尤其是那旗袍袖口的蝶,翅膀的弧度、银线的光泽,都和沈砚送来的碎片如出一辙。

“这是……”她声音有些发紧,指尖抚过照片边缘的折痕。

老太太用袖口擦了擦眼角:“这是我家阿姐,民国二十六年走的,那年她刚满二十。”她顿了顿,目光落在墙上的碎片上,“她最会绣这种银蝶,说要等我考上女中,就给我绣件新旗袍当贺礼。”

顾星晚突然想起沈砚说的“母亲”,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她转身从抽屉里取出那个装碎片的丝绒盒子,递到老太太面前:“您看这个。”

老太太戴上老花镜,手指哆哆嗦嗦抚过碎片,突然捂住嘴哭了出来。“是阿姐的针脚,”她哽咽着说,“她绣蝶翅的时候,总爱在最后一针上绕个小圈,说是给蝴蝶留个念想……”

那天傍晚,老太太讲了很多往事。她的阿姐曾是苏州城里有名的绣娘,嫁给一位收藏家后,却在战乱中失散了。那间民国老宅,原是她们的祖屋。顾星晚这才明白,沈砚要的不是一件礼服,是想把半世纪的等待,缝进一针一线里。

送走老太太时,夕阳正斜斜地照在艺术中心的门楣上,“双面江南”四个字被染成了暖金色。顾星晚站在台阶上,看着老太太的背影消失在巷口,突然想知道,沈砚看到那件礼服时,会不会想起母亲年轻的模样。

入夏时,沈砚的助理又来了一次,送来一张支票和一幅画。画是沈砚亲手画的太湖晨雾,雾里藏着半只银蝶,翅膀上的虹彩竟和礼服上的如出一辙。“沈先生说,”助理递过画时低声道,“那件衣服,他放在母亲的樟木箱里了,和当年的嫁衣摆在一起。”

顾星晚把画挂在工作室的墙上,每天裁布绣花时都能看见。有次给客人试穿新做的旗袍,客人指着画笑问:“这蝶怎么只有一半?”她笑着答:“有些东西,留着缝补的余地,才更让人惦记。”

秋深时,艺术中心办了场旗袍展,顾星晚特意把那块蝶纹碎片摆在了展厅中央。来看展的人里,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指着碎片问:“姐姐,这蝴蝶另一半去哪了?”她蹲下身,指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可能跟着风走了,也可能落在某个想念它的人心里。”

冬至前夜下了场冻雨,顾星晚翻出祖母的旧棉袄,发现内衬里竟藏着一小束干花,是半开的朱砂梅,和她泡丝线用的那种一模一样。她突然想起闭关时在茶园的每个清晨,露水打湿裤脚,梅香混着水汽漫过来,原来那些日子里,早有旧时光在悄悄回应她的针脚。

年后第一场春雨,沈砚竟亲自来了。他没提礼服,只是站在展厅里看那碎片,看了许久才说:“我母亲的箱子里,还有半块没绣完的帕子,上面也是银蝶。”他转头看向顾星晚,眼里带着点笑意,“原来两只半的蝶,合起来才是一整个江南。”

顾星晚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青石板路上又积起了水洼,倒映着飞翘的檐角,像幅永远画不完的水墨画。她突然明白,所谓闭关一年,哪里是为了一件衣服,不过是借一针一线,把散落在时光里的念想,慢慢缝成了圆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