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169章 ——秦先生引荐一位特殊的客人

鎏金勾勒的雕花窗棂将暮色筛成细碎的光斑,落在顾星晚素色旗袍的盘扣上。她正站在宴会厅东侧的回廊里,指尖拂过陈列架上那件名为“月魄”的礼服——真丝与苏绣交织的裙身泛着月华般的光泽,领口处用银线绣就的缠枝莲纹,是她耗时三个月才定下的纹样。今晚是“东方美学之夜”的慈善晚宴,衣香鬓影间浮动着檀香与香槟的气息,而她设计的这一系列作品,正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接受着来自各界名流的审视。

“顾小姐的手艺,真是把东方的骨血都缝进了针脚里。”一个温润的男声自身后响起。顾星晚转过身,撞进秦聿之含笑的眼眸里。他穿着一身深灰色暗纹西装,袖口露出的腕表是低调的铂金款式,与他周身沉稳的气质相得益彰。作为圈内知名的投资人,秦聿之总能精准地发掘有潜力的创作者,三年前正是他力排众议,将还在工作室里埋头缝制的顾星晚推向了更大的舞台。

“秦先生又来取笑我了。”顾星晚浅笑着拢了拢鬓边的碎发,“这些设计能站在这里,多半是沾了您的光。”

“是金子总会发光,”秦聿之的目光落在“月魄”的裙摆上,那里用极细的珍珠绣出半轮残月,“不过今晚我来,确实是想给你介绍一位特别的客人。”他侧身让出身后的人,“这位是沈老夫人。”

顾星晚的呼吸微微一顿。眼前的老夫人穿着一身墨色织锦旗袍,领口别着一枚翡翠胸针,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她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银丝在鬓角整齐地挽成发髻,眼角的皱纹里沉淀着岁月的从容,唯独那双眼睛,锐利得仿佛能穿透织物的肌理,直抵设计的灵魂。顾星晚在设计圈摸爬滚打多年,自然认得这位沈老夫人——沈氏集团的掌舵人,也是出了名的东方美学收藏家,传闻她的私人衣橱里藏着从民国到当代的百余件旗袍珍品,每件都有不寻常的来历。

“沈老夫人,您好。”顾星晚微微颔首,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旗袍的开衩处。她知道沈老夫人对设计的要求近乎苛刻,去年某知名品牌为她定制寿宴礼服,只因盘扣的纹样用了机器压制而非手工缝制,便被她当场退回。

沈老夫人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缓步走到“月魄”前,枯瘦却有力的手指轻轻拂过珍珠绣成的残月。“这珍珠用的是淡水珠,磨得太圆了。”她的声音带着岁月打磨过的沙哑,却字字清晰,“真正的月魄,该有几分残缺的锋芒,就像十五过后的月亮,总缺那么一角,才让人惦记。”

顾星晚的心跳漏了一拍。她确实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圆润,让工匠将珍珠打磨得格外光滑,却没料到沈老夫人竟能从一颗珍珠里读出这样的深意。“是我考虑不周。”她诚恳地低下头,“下次定会注意。”

“知错能改,是好事。”沈老夫人转过身,目光落在顾星晚身上,“秦先生说你能做‘有故事’的衣服,我倒想看看,你能不能听懂我的故事。”她示意身后的女佣递过一个紫檀木盒子,打开时,一股淡淡的樟木香气漫了出来。盒子里铺着暗红色的绒布,静静躺着一件半旧的月白色旗袍。

旗袍的领口已经有些泛黄,袖口的滚边磨出了细毛,但针脚依旧细密工整。最特别的是衣襟上的纹样——不是常见的花鸟鱼虫,而是用青灰色丝线绣出的几株芦苇,风一吹似的往左边倾斜,芦苇丛里藏着一只小小的白鹭,正偏着头啄理翅膀。

“这是我母亲留给我的。”沈老夫人的指尖轻轻落在白鹭的翅膀上,那里的丝线已经有些褪色,“她去世那年,我才十六岁。这件旗袍是她二十岁生辰时,我外祖父请苏州最好的绣娘做的,芦苇是她家乡的芦苇,白鹭是她常去湖边看的那只。”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悠远的怀念,“可惜后来战乱,旗袍的下摆被炮弹碎片烧了个洞,我找了无数绣娘修补,都没能找回原来的味道。”

顾星晚凑近细看,果然在旗袍的左下摆处看到一块不明显的补丁。那补丁用的是相近的月白色面料,绣工也算精致,但针脚的走向与原版截然不同,就像在流畅的乐章里突然插进了一个生硬的音符。

“沈老夫人的意思是……”顾星晚试探着问。

“我想请你重绣这处补丁。”沈老夫人抬眼看向她,目光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不是简单的修补,是要让这只白鹭,重新站在原来的芦苇丛里。”

顾星晚的呼吸骤然收紧。修补旧衣比设计新衣难上百倍,尤其是这种承载着岁月与情感的老物件。她不仅要匹配面料的质地、丝线的色泽,更要揣摩当年绣娘的心境——那芦苇倾斜的角度,白鹭啄翅的姿态,都是绣娘对沈老夫人母亲的理解,稍有偏差,便是对这份记忆的亵渎。

“顾小姐不必急于答复。”秦聿之在一旁轻声道,“沈老夫人给了你三个月时间考虑。”

沈老夫人却摇了摇头:“不必三个月。我要看的不是犹豫,是底气。”她将紫檀木盒子推到顾星晚面前,“三天后,你到我府上,告诉我你的答案。”说完,她便在女佣的搀扶下,转身走向宴会厅深处,墨色的旗袍裙摆扫过光洁的大理石地面,留下淡淡的樟木香气。

回廊里只剩下顾星晚和秦聿之。顾星晚捧着那个沉甸甸的木盒,指尖能感受到绒布下旗袍的温度,仿佛还残留着穿这件衣服的人走过的岁月。

“这对你来说,确实是个挑战。”秦聿之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沈老夫人的要求,从来不止于手艺。”

顾星晚低头看着盒子里的旧旗袍,忽然想起自己祖母的樟木箱。小时候她总爱蹲在箱子前,看祖母一件件翻出那些蓝布衫、盘扣袄,每一件衣服都藏着一个故事——那件打了补丁的棉袄,是祖父当年冒雪走了三十里山路给祖母买的;那条绣着并蒂莲的围裙,是祖母嫁过来时,母亲连夜赶制的嫁妆。那些针脚里藏着的,哪里是布与线,分明是寻常日子里最温热的情感。

“我去。”顾星晚抬起头,眼里闪着清亮的光,“三天后,我去沈府。”

秦聿之看着她笃定的模样,嘴角的笑意深了些:“我就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他抬手看了看腕表,“晚宴快开始了,我先去应酬,你……”

“我想再看看这件旗袍。”顾星晚轻轻抚摸着褪色的白鹭翅膀,“或许能从里面,找到些答案。”

秦聿之颔首离去,回廊里复归寂静。顾星晚抱着木盒走到窗边,晚风带着庭院里玉兰的香气吹进来,拂动她旗袍的衣角。她将旧旗袍小心翼翼地取出来,铺在窗台上——月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上面,月白色的面料泛着朦胧的光晕,倒像是给那件旧衣镀上了一层时光的滤镜。

她忽然注意到,白鹭的眼睛用的是一粒极小的黑玛瑙,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当年的绣娘定是费了不少心思,才找到这样一粒大小刚好的玛瑙,既不抢眼,又让白鹭的神态活了过来。而那块补丁的位置,恰好遮住了芦苇丛最密的地方,想必当年被烧毁的,是芦苇深处藏着的另一抹细节。

顾星晚拿出随身携带的卷尺,仔细测量着旗袍的尺寸。衣长三尺二寸,袖长一尺八寸,领口的弧度是微妙的弧线,比现代旗袍的领口更贴合脖颈。她又用指尖捻起一根褪色的青灰丝线,放在鼻尖轻嗅,闻到了淡淡的艾草味——那是苏州绣娘常用的处理丝线的方法,用艾草水浸泡过的丝线,不易褪色,还带着草木的清香。

“原来如此。”她低声呢喃。想要修补这件旗袍,光靠手艺不够,还得找回当年的“气”。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沉静与温柔,是绣娘坐在窗前,一针一线里融进的耐心与情意。

三天后,顾星晚准时出现在沈府门前。沈家的老宅藏在市中心一条僻静的巷子里,朱漆大门上挂着铜环,门楣上的匾额是苍劲的“沈府”二字,透着百年世家的底蕴。女佣引着她穿过庭院,脚下的青石板路缝隙里长着青苔,廊下挂着的鸟笼里,画眉鸟正清脆地鸣叫。

沈老夫人坐在客厅的梨花木沙发上,面前的茶案上煮着今年的新茶,水汽氤氲里,她的轮廓显得格外柔和。“顾小姐想好了?”

顾星晚将一个素色棉布袋放在桌上,里面是她这三天的成果——一小块月白色的面料,几缕青灰色的丝线,还有一张用铅笔勾勒的草图。“沈老夫人,我需要找到当年的绣娘。”

沈老夫人挑了挑眉:“当年的绣娘若还在世,怕是已有百岁高龄。”

“我知道。”顾星晚指着那块面料,“这是我托人在苏州老宅的库房里找到的,民国二十三年的真丝,和您母亲旗袍的面料出自同一家作坊。”她又拿起那几缕丝线,“这是用艾草水浸泡过的桑蚕丝线,和旗袍上的丝线褪色程度一致。”最后,她展开那张草图,上面是她根据白鹭的姿态推演的芦苇丛全貌,“被烧毁的地方,应该藏着一只停在芦苇上的蜻蜓。”

沈老夫人的目光落在草图上,久久没有说话。客厅里只有水壶沸腾的轻响,画眉鸟的叫声从院外传来,带着几分悠闲。

“你怎么确定是蜻蜓?”她忽然问。

“因为白鹭的眼神。”顾星晚指着旗袍上白鹭的眼睛,“它不是在啄理翅膀,是在看什么东西。它的头偏向左侧,视线落在芦苇深处,那里的针脚密度比别处大,显然藏着更精细的纹样。而那个年代的江南绣娘,最爱在芦苇丛里绣蜻蜓,取‘蜻蜒点水,岁月安宁’的意思。”

沈老夫人沉默了片刻,忽然笑了。那笑容像冰封的湖面裂开一道缝隙,露出底下涌动的暖流。“我母亲生前,最喜看蜻蜓点水。”她站起身,走到顾星晚面前,“明天开始,你就住到我府上的西厢房,那里有我收藏的所有绣谱和老面料,你要什么,尽管开口。”

顾星晚没想到沈老夫人会如此干脆,一时间竟有些怔忡。

“怎么?怕了?”沈老夫人打趣道。

“不是。”顾星晚摇摇头,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只是觉得,能亲手修补这样一件有故事的衣服,是我的荣幸。”

接下来的一个月,顾星晚几乎把自己埋在了西厢房里。沈府的西厢房藏着一个巨大的樟木书柜,里面摆满了从清代到民国的绣谱,还有沈老夫人多年收集的面料样本。顾星晚每天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清晨伴着鸟鸣起床,泡一杯艾草茶,然后坐在窗边的梨花木桌前,对着那件旧旗袍琢磨。

她先是将旗袍的下摆拆开,用特制的溶剂轻轻擦拭被烧毁的边缘,一点点清理掉残留的焦痕。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周围的面料,她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直到指尖发麻才肯停下。秦聿之偶尔会来看她,每次都带些她爱吃的苏州点心,却从不多言,只是坐在一旁看着她专注的侧脸,眼底带着温柔的笑意。

“你这性子,倒是和当年的绣娘有几分像。”沈老夫人有时会来西厢房坐坐,看她低头穿针引线。“我外祖父说,当年那个绣娘为了绣好芦苇的层次感,在湖边坐了整整七天,就为了看不同时辰的阳光落在芦苇上的样子。”

顾星晚停下手里的活,抬头看向沈老夫人:“我前几天去了趟湿地公园,看芦苇在风里摇晃的样子,才发现原来芦苇的茎不是直的,是有弧度的,风大的时候弯得厉害,风小的时候只是轻轻摆动。”她指着旗袍上的芦苇,“当年的绣娘一定也观察了很久,你看这几株,茎的弧度都不一样。”

沈老夫人凑近细看,果然如顾星晚所说。她年轻时只觉得这件旗袍好看,却从未留意过这些细微的差别,此刻经顾星晚一提,才发现那芦苇丛里藏着的,竟是一整个有风的午后。

“你比我懂它。”沈老夫人轻声道,语气里带着一丝释然。

修补工作进入最关键的阶段——绣蜻蜓。顾星晚选了最细的桑蚕丝线,用苏绣里最难的“虚实针”来绣蜻蜓的翅膀,这种针法能让丝线在光线下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像极了蜻蜓翅膀的薄翼。她屏息凝神,右手持针,左手轻轻按着面料,每一针都要精准地落在当年绣娘可能留下的针脚位置上。

有一次,她绣到深夜,眼皮越来越沉,针尖不慎刺破了手指,血珠滴落在月白色的面料上。她慌忙用清水去擦,却怎么也擦不掉那抹暗红。那一刻,她忽然想起沈老夫人说过的话——衣服是有记忆的,它会记住穿它的人,也会记住绣它的人。或许,这滴血,也是一种缘分。

她没有换掉那块面料,而是将血珠绣成了蜻蜓翅膀上的一个斑点。远看几乎看不见,近看才发现那抹暗红,像时光不小心留下的印记。

一个月后,顾星晚终于完成了修补工作。她将旗袍熨烫平整,重新放回那个紫檀木盒子里,送到沈老夫人面前。

沈老夫人打开盒子,手指抚过修补的地方,那里的芦苇依旧倾斜,白鹭依旧歪头,而芦苇深处,一只蜻蜓正停在穗上,翅膀上的暗红斑点若隐若现。她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十六岁那年,母亲穿着这件旗袍站在湖边,风拂过裙摆,惊起芦苇丛里的白鹭与蜻蜓。

“好,好啊。”沈老夫人的声音带着哽咽,眼角沁出了泪水,“它回来了,我的母亲,回来了。”

顾星晚看着沈老夫人颤抖的肩膀,忽然明白了秦聿之为什么要把这个客户介绍给她。这不仅仅是一份订单,更是一场关于传承的对话——她用自己的手艺,让一段沉睡的记忆重新苏醒,让一份跨越岁月的情感得以延续。

晚宴结束后,秦聿之送顾星晚回家。车里放着舒缓的钢琴曲,窗外的霓虹灯在车窗上流淌成彩色的光带。

沈老夫人寿宴前一月,顾星晚将设计稿送到沈府时,廊下的紫藤萝正开得泼泼洒洒。她站在雕花月洞门前,看着女佣捧着那件新制的旗袍走进内室,指尖还残留着云锦面料特有的凉滑触感。这次的设计以“岁朝清供”为主题,襟上用赤金与孔雀蓝的丝线绣了整幅水仙,花瓣边缘故意留了几处不规整的针脚,像极了冬日窗台上自然舒展的花苞。

秦聿之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手里把玩着一枚玉扳指:“沈老夫人最近总在念叨,说你绣的水仙比去年花窖里开的还要有生气。”顾星晚回头时,正撞见他眼底的笑意,混着廊外的天光,竟比紫藤花还要温润几分。她低头理了理裙摆,想起前几日赶工到深夜,他遣人送来的那笼蟹壳黄,芝麻粒落在绣绷上的模样,倒像是不小心洒进纹样里的星子。

寿宴前五日,沈老夫人突然让人来唤顾星晚。她赶到时,正见沈老夫人坐在镜前,让梳头娘为自己梳发。铜镜里映出那件月白旧旗袍的一角,原来老夫人竟找出了它,打算寿宴当日先穿这件见客。“你瞧这领口。”沈老夫人抬手抚过襟口,那里的盘扣原是普通的一字扣,顾星晚修补时,悄悄换成了螺钿扣,在光线下流转着虹彩般的光泽,“当年我母亲总说,好衣服要配会说话的扣,你倒懂她的心思。”

顾星晚刚要说话,却见沈老夫人从妆匣里取出个小锦袋,倒出几粒圆润的珍珠。“这是我陪嫁时的东珠,磨了做你那件‘月魄’的补子吧。”老夫人指尖捏着珍珠,在灯下转了半圈,“上次说你珍珠磨得太圆,是我苛责了。真正的圆满,原是藏在不完美里的——就像这珠子上的小坑,倒比光溜溜的更有看头。”

寿宴前一夜,顾星晚在工作室里做最后的调整。新旗袍的袖口原是窄窄的马蹄袖,她总觉得少了些灵动感,索性拆了重做,改成随手腕摆动的垂袖,走动时能露出皓腕上的玉镯。秦聿之来送宵夜时,正见她跪在地板上,将细碎的金箔贴在水仙花瓣的尖端,烛光里,那些金箔像落在花上的萤火虫。“明晚有位法国来的设计师会到场。”他放下食盒,“听说特意为了看你的作品来的。”顾星晚头也没抬:“衣服是做给懂它的人看的,不论哪国的。”

寿宴当日,沈府张灯结彩,却不见寻常宴客的喧哗。宾客们穿着素净的衣裳,手里捧着青瓷茶盏,廊下的古筝弹着《平沙落雁》,倒像是场雅集。顾星晚站在屏风后,看沈老夫人穿着那件月白旧旗袍走出时,满堂宾客竟自发地静了静。老夫人走到厅中,转身时,旗袍下摆扫过地面,露出顾星晚补绣的那只蜻蜓,恰与屏风上的水墨芦苇相映成趣。

秦聿之端着两杯茶走过来,将其中一杯递给顾星晚:“你看沈老夫人的步态。”他声音压得很低,带着笑意,“年轻时定是个爱穿旗袍跳舞的性子,你看她转身时,腰肢带的那点弧度,和你设计的垂袖多配。”顾星晚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果然见老夫人抬手举杯时,袖口的垂纱轻轻扬起,像极了蝴蝶振翅,与旧旗袍上的白鹭遥相呼应。

宴席过半,沈老夫人让人将新制的寿宴旗袍呈上来。当那件“岁朝清供”展开时,满堂的目光都聚了过来。有人伸手想摸,却被沈老夫人拦住:“好衣服是要养的,得穿在身上,沾了人气才活。”她说着,竟亲自换上了新旗袍,走到顾星晚面前,转了个圈,“你看,这水仙的影子落在地上,像不像当年我母亲种在院里的那丛?”月光从雕花窗棂漏进来,旗袍上的金线果然在青砖上投下细碎的花影。

夜深时,宾客渐散。顾星晚帮着收拾绣品,却被沈老夫人拉住手。老夫人掌心的温度透过衣袖传过来,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我那孙儿在英国学建筑,总说东方美学太旧,我倒想让他见见你。”她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温柔的沟壑,“让他瞧瞧,旧时光里藏着的新花样,原是能活在钢筋水泥里的。”顾星晚望着窗外的月光,忽然明白,那些被针线缝进面料里的,从来不是过去,而是能在时光里一直生长的生命力。

秦聿之送顾星晚回去时,车里放着她上次提过的评弹。他忽然开口:“沈老夫人把她母亲的绣绷送给你了。”顾星晚一怔,摸了摸随身的包,果然触到一个温润的物件——那是个象牙绣绷,边角被摩挲得发亮,上面还留着细密的针痕。“她说,好手艺要传给肯等的人。”秦聿之的声音混着评弹的琵琶声,像浸了蜜的温水,“就像当年那个绣娘等来了懂芦苇的人,你也会等来懂你的人。”车窗外,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被丝线缝在了一起的两段时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