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知舟下学归来时,天色已近黄昏。家里飘出的饭菜香气比往日更显浓郁复杂。走进堂屋,只见桌上已摆好了碗筷,除了自家人,竟还有一位客人——王承绪王老板正与母亲何氏说着话。
见到季知舟,王承绪笑着颔首致意。很快,饭菜上桌,除了那锅依旧喷香的老鸭笋干汤,还有一道他从未见过的新菜——酱色浓郁、散发着奇异辛香的芋儿鸡。
王承绪也是第一次品尝这两道菜,尤其是那芋儿鸡,入口的辛辣鲜香让他眼中瞬间爆发出惊喜的光芒,鸡肉软烂,芋艿粉糯吸汁,那种复合而强烈的味觉体验让他赞不绝口:“妙!真是妙极!季娘子,这芋儿鸡的风味独特,辛香开胃,王某从未尝过如此做法!”
见他喜欢,何氏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又亲自给他盛了一碗老鸭汤:“王老板喜欢就好,再尝尝这汤,炖了快两个时辰了。”
王承绪接过汤碗,喝了一口,点头道:“这老鸭汤我也喝过不少,但如府上这般汤色奶白、醇厚不腻、鲜香十足的,确是少见。火候和用料都恰到好处。”
听着他止不住的夸赞,季知舟和旁边早已坐好的季知蘅交换了一个眼神,小脸上都带着几分与有荣焉的小自豪——看,我阿姐就是这么厉害!
一顿饭在融洽愉悦的气氛中结束。王承绪心满意足地告辞离去
送走王承绪,季知棠心里还惦记着外卖餐具的大事。第二日一早,她便托了经常往来县城与桃源镇的熟人捎信回去,信中附上了详细的图纸和一笔定金,请老钟叔帮忙尽快定制一批特殊的餐盒。
季知棠设计的餐盒可不一般,她巧妙结合了当下食盒的样式,又融入了现代保温桶的理念。
图纸上画着的餐盒共分四层。最下层空间被充分利用,设计用来盛放免费赠送的热例汤,利用汤的热气向上蒸腾,能为上层的饭菜起到一定的辅助保温作用。
往上一层专门用来放置米饭,确保米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再往上的两层,则用于盛装各种小碗菜,荤素分开,避免串味。
最妙的是顶盖,她设计成了可以旋转拧紧的样式,密封性更好。最上方还保留了一个提手,方便配送人员提拿运输。
这种新颖实用的设计在当前可谓独一份,为了保密,找手艺好、人品又可靠的老钟叔是最佳选择。
信是捎回去了,但定制餐盒非一日之功,急也急不来。季知棠便将注意力转向了从桃源镇带来的那一大筐柿子,一部分送人,还剩下半筐左右。秋阳正好,那一只只橙红色的果实挤在筐中,宛如一团温暖的火焰,但秋柿不易久存,需得尽快处理。
制作柿饼是柿子最传统也最有效的深加工方式,核心是通过晾晒和发酵来降低水分,浓缩糖分,从而得以长期保存。她挑选的这批柿子果形端正,果肉紧实,捏上去弹性十足,蒂头完好,正是晒制柿饼的上佳材料。
做柿饼工序繁琐,需要极大耐心。季知棠叫来季知蘅和姚小星一起来帮忙。两人听说要做零嘴,都兴奋不已。
第一步是去涩。此时没有现代化学脱涩技术,主要依靠“物理脱涩”。季知棠烧了一大锅温水,用手腕内侧试了试温度,保持在“温热不烫手”的恰到好处的程度。
将柿子轻轻放入一个大木桶中,倒入温水,水面要没过所有柿子。然后用干净的稻草盖住桶口,再加盖保温。此后每天需换一次温水,连续浸泡三到四天,直到柿子尝起来完全没有涩味,只留下清甜之感,才能捞出。
“小星,记得明日这个时辰也要换水,水温一定要恰到好处,太烫会伤果肉,太凉则脱涩不净。”季知棠仔细叮嘱。
姚小星认真点头:“姑娘放心,我记下了。”
三日后,柿子已无涩味。接下来是第二步削皮。季知棠找来薄而锋利的竹刀,示范着从柿子顶部开始,沿着果身螺旋式地削去外皮,动作轻柔而精准,务必保留完整的果蒂——果蒂不仅能固定柿子形状,更是后续晾晒时穿绳悬挂的关键。
“看,要这样,刀尖微微向上挑,皮要削得薄而匀,不能伤到果肉。”她边说边做,一个柿子很快削好,果肉光滑完整,没有一处破损。
季知蘅学着她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柿子,却差点削到手。季知棠忙握住妹妹的手,耐心地引导她:“慢些,不着急,手腕要放松。”
削好皮的柿子被小心地放在铺了干净稻草的竹筛上,晾上一两个时辰,让表面水分略微蒸发,防止后续晾晒时相互粘连。一个个去了皮的柿子如鹅黄色的灯笼,排排坐着,甚是可爱。
第三步是最关键的晾晒。鄞县秋季天高气爽,阳光充足,且近海有风,正是“先晒后晾”的好时节。
季知棠早在院子里搭好了数根竹竿,现在将削好皮的柿子用细麻绳穿过果蒂,一个个间隔开悬挂起来。为了避免阳光直射暴晒导致果肉干裂,她还在竹竿上搭了一层薄薄的纱布遮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