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左右,店铺里的准备工作暂告一段落,叶氏和两位新来的帮工婶子已经能够上手。季知棠准备的饭团和饮品也已妥帖地装入了竹篮。何氏、季知蘅和徐阿妹也都收拾停当,几人便锁了店门,由胡禄领着,一路说说笑笑往镇东南的望桃山行去。
沉重的竹篮自然落在了胡禄肩上,里面装着十来个油纸包好的饭团、几个裹着厚布的竹筒茶饮,还有几条备用的汗巾。他生得高大壮实,拎着这分量不轻的竹篮依旧步履轻松,毫不费力。
望桃山藏于桃源镇东南约三里处,虽无那些名山大川的巍峨险峻,却以“浅峰含翠、古寺映霞”的秀美宁静,成了镇上居民平日踏青、礼佛的好去处。山高不足三百丈,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约莫一个时辰便能到达山顶,下山若选择更平缓的坡路,则只需半个多时辰,大半天便可轻松往返,最是适合寻常百姓携家带口出游。
季知蘅才走到山脚,望着蜿蜒而上的石阶就忍不住扯住季知棠的衣袖,软声撒娇:“阿姐~还没开始爬呢,蘅蘅就走不动了……得要阿姐的好喝的补补才行!”
季知棠看着她那小可怜样,忍俊不禁,点了点她的鼻尖:“小馋猫,借口找得倒快。”说着从竹篮里取出一个竹筒,拔开布团递给她,又为何氏、徐阿妹和胡禄各分了一筒。“爬山费力,都喝些润润喉,补点糖分。”
季知蘅迫不及待喝下一大口温热的桂花蜜枣茶,幸福地眯起眼。其他人也纷纷品尝——清冽的桂花香率先漫开,似带着晨露的清新;接着蜜枣醇厚的甜味渐显,温和不腻,偶尔嚼到软烂的枣肉,更添一份满足。
徐阿妹小口喝着,忍不住轻声赞叹:“真好喝。”
胡禄正站在她身侧,闻声转头看来,憨实地笑了笑:“这桂花香,确实配得上这山景。”
他声音不高,却温沉,徐阿妹耳根微热,只轻轻“嗯”了一声,没敢抬头,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竹筒粗糙的边缘。
何氏将两人这细微的互动尽收眼底,与季知棠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休息片刻,众人正式开始登山。
望桃山入口藏在一片老桃林后,林边山涧“桃溪”潺潺而下,溪水清浅,可见水下卵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
时值九月初,桃叶绿得深沉,偶有早黄的叶子飘落溪面,随水流打旋漂远。溪边石板路被踩得光滑,石缝间生着青苔,雨后行走需格外小心。
路旁野菊打着青白色花苞,星星点点,再过些时日便会绽成遍野金黄。贴地生长的马兰头叶片肥厚,常有妇人顺手掐一把,回家焯水凉拌,便是一道清爽小菜。
行至半里,溪边立着一块青石碑,刻着略显模糊的“望桃山”三字隶书,据说是前朝一位老秀才所题。碑角爬满苍翠藤蔓,如盖着一枚天然绿印。
胡禄始终稳健地走在最前,不时放缓脚步,提醒身后人注意湿滑石阶。不巧徐阿妹脚下微微一滑,险些没站稳,胡禄几乎立即停下,手臂下意识抬了抬,似想搀扶,却又迅速收回,只沉声问:“没事吧?”
徐阿妹脸颊微红,飞快地看他一眼,摇头低语:“没事,谢谢禄表哥。”
这短暂一幕被季知棠看见,她用胳膊轻轻碰了碰母亲,何氏笑了笑,低声对女儿说:“是个知道护着人的,心思也细。”
又走了约半个时辰,石板路蜿蜒进入一片茂密毛竹林。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下细碎光斑。行走其间,连秋阳都变得温柔。竹径旁偶有野兔惊窜,引得竹叶簌簌作响。
季知蘅有些喘气,小声嘟囔:“还有多远呀?”
“就快到了。”季知棠鼓励道,顺手帮她捋了捋鬓边散落的发丝。
胡禄闻言,回头看了看众人,目光尤其在徐阿妹微红的脸颊上停留一瞬,说道:“前面再拐个弯就能看到桃隐寺了。大家若累了,不如稍歇片刻?”
何氏接口:“不如一鼓作气到了寺前再歇吧,也好安心用些吃食。”
众人同意,继续前行。穿过幽深竹径,拐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小小寺庙的飞檐露出一角——那便是“桃隐寺”了。
寺庙不大,仅一进院落,青瓦土墙,古朴宁静。山门旁两株老桂花树正值盛花期,金黄桂花缀满枝头,甜香沁人心脾。山风拂过,花瓣如碎金簌簌落下,给石阶铺上一层香毯。
寺门常开,门内天井中石制香炉插着几炷细香,烟气袅袅,与寺内传来的沉稳木鱼声交融,令人不自觉放轻脚步。
时辰已近**点,大家一早空着肚子,早已饥肠辘辘。胡禄提着竹篮虽不说,额角也沁出了细汗。
季知棠便提议在寺外休息处的石桌石凳上先吃早饭。
众人围坐,季知棠打开油纸,打开油纸,露出圆滚滚的饭团。海苔的鲜香混合着米饭的热气扑面而来。季知棠做的饭团,外皮用的是全麦杂粮米,并非精白米那般软糯,咀嚼起来能感受到明显的颗粒感和麦麸的微粗质地,越嚼越能品出杂粮特有的天然淡香和清甜,绝不寡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