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一点多,23栋二层大教室。
杨曼曼站在讲台正中,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
“大家好,我是杨曼曼,未来科技投资的CEO,也是园丁科技的CEO,目前在华清读大四,金融专业。”
清亮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教室。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三百多号人脸上或多或少都露出了诧异和几分不以为然。
金融系?大四在读?
让他们这群搞AI的,听一个学金融的来讲AI大模型的架构和算法?
不少人下意识地调整了下坐姿,身体微微后靠,眼神里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
杨曼曼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却并不在意,直接切入主题。
她操作电脑,将准备的PPT投影到大屏幕上,开始讲解量化交易AI大模型的整体架构设计、核心算法逻辑,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关系。
起初,台下还算平静,甚至有些人心不在焉。
毕竟,杨曼曼讲的前面部分确实比较基础,属于AI领域的通用知识。
然而,随着讲解的深入,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模型、优化算法、以及她独创性地将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与深度学习模型结合的全新思路时,台下渐渐变得安静起来。
不少人原本随意靠在椅背上的身体,不知不觉间坐得笔直。
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眼神里的轻视早已被专注和思索取代。
王一哲坐在第一排侧方,虽然完全听不懂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和天书般的公式,但他看得懂气氛。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整个教室的气场在慢慢改变。
从最初的质疑和散漫,变成了现在的凝重和投入。
许多人脸上开始浮现出惊讶,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神情。
当杨曼曼流畅地推导出一个复杂的损失函数,并给出一种极其巧妙的优化方法时,台下甚至响起了几声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叹。
“还能这样?”
“这思路……绝了!”
……
两个小时的讲解,中间没有任何停顿。
杨曼曼的语速始终平稳,逻辑清晰缜密,仿佛不是在阐述一个复杂的前沿课题,而是在讲述一个早已烂熟于胸的故事。
当她在屏幕上打出“谢谢聆听”四个字时,时间正好是下午三点。
台下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落针可闻。
几秒钟后,雷鸣般的掌声猛然爆发出来,比他们刚进来时热烈了何止数倍!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震撼,以及毫不掩饰的钦佩。
“现在可以提问了。”杨曼曼微微一笑,语气轻松,“关于这个模型,或者任何AI相关的问题,都可以。”
这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台下众人立刻踊跃举手,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
有询问模型细节的,有探讨算法可行性的,甚至有人拿出自己研究中遇到的瓶颈来请教。
无论问题多么刁钻冷僻,杨曼曼总能立刻给出解答。
她几乎不需要思考,答案便脱口而出,深入浅出,直指核心,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让提问者茅塞顿开。
没有一个问题能让她思考超过三秒钟!
这下,台下众人不仅仅是佩服,简直快要变成崇拜了。
到了下午三点半,提问环节结束。
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声:“杨总!我们服了!以后您指哪我们打哪!”
“对!杨总,我们都听您的!”
“您就吩咐吧!让我们干啥就干啥!”
“杨总!请布置任务!”
……
呼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到了顶点。
杨曼曼笑了笑,示意大家安静:
“具体的任务文档,我已经上传公司内网。
大家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认领任务,奖金与任务完成度和质量直接挂钩。”
这时,王一哲走上讲台,从杨曼曼手中接过话筒。
他环视台下那一张张激动而又带着期盼的脸,咧嘴一笑:
“漂亮话我就不多说了。”
“我就说点实在的。”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清晰地传遍教室每个角落:
“在座的三百三十三位,有一个算一个!
只要这个量化交易AI大模型搞成了,挣了钱,我拿出利润的一半,给你们分红!”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王一哲伸出食指,语气斩钉截铁:
“但是,我给你们设个上限!每个人,最多拿一个亿的分红!”
“拿到一个亿之后,后续就没有分红了!”
“轰——!”
整个大教室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炸弹!
静默之后,是无比精彩的众生相。
有人张大了嘴巴,眼珠子都快瞪出来,满脸的难以置信。
有人脸色涨红,呼吸急促,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有人互相交换着眼神,仿佛在确认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还有人脸上写满了“老板你是不是在吹牛”的怀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