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98章 寻常语里藏医理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98章 寻常语里藏医理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晨露刚漫过药圃的石阶,陈砚之正蹲在畦边拔除蒲公英,就听见药铺门口传来木轮碾地的声音。抬头一看,是李寡妇推着独轮车来了,车斗里装着半筐新收的红薯,冒着白气。

“陈大夫,刚从灶上掏出来的,热乎着呢。”李寡妇擦了擦手,把红薯往石阶上摆,“柱子说要跟您学认药,这不,一早就催着我来。”

柱子从车后探出头,手里攥着片紫苏叶,脸蛋冻得通红:“陈大哥,这是紫苏,对不?”

陈砚之笑着点头:“对,紫苏叶能解表散寒,紫苏梗能理气宽中,一身都是宝。”

“啥叫解表散寒?”柱子眨巴着眼睛,把紫苏叶凑到鼻尖闻。

“就是着凉感冒了,浑身发冷,用它煮水喝,能把寒气赶出去。”陈砚之刚说完,爷爷从药铺里出来,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里是冒着热气的小米粥。

“爷爷。”陈砚之站起身。

爷爷点点头,看向柱子:“小家伙,昨天教你的‘四气五味’,还记得不?”

柱子挺直腰板:“记得!四气是寒热温凉,五味是酸苦甘辛咸。”

“那紫苏是啥气啥味?”爷爷呷了口粥。

“紫苏性温,味辛!”柱子答得脆生生的,李寡妇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

正说着,药铺的铜铃“叮铃”响了,进来个穿灰布棉袄的老汉,是镇上的篾匠张师傅,手里拎着个竹编的小筐,里面装着几捆晒干的芦苇花。

“陈大夫,给我抓点治腰疼的药。”张师傅把竹筐放在柜台上,“前儿编竹筐蹲久了,这腰就直不起来,夜里翻身都费劲。”

陈砚之扶他坐下,按了按他的腰眼,张师傅“哎哟”一声:“就是这儿,像针扎似的。”

“是不是还觉得腿麻?”陈砚之搭着脉问。

“是!左腿麻得像过电。”张师傅皱着眉,“去年您给我开的方子管用,今年再照方抓点?”

“今年跟去年不一样。”陈砚之摇头,“去年您脉沉紧,是寒湿;今年脉沉涩,多了点瘀,得加点活血的。”他提笔写方,“独活10克、杜仲15克、牛膝12克……再加桃仁8克、红花6克。”

爷爷在一旁看着,忽然开口:“用什么药引?”

陈砚之抬头:“黄酒?”

“张师傅是篾匠,常年泡在水里编竹器,湿气比去年重。”爷爷指了指张师傅的裤脚,“裤脚还沾着露水呢,用生姜三片、葱白三段当药引吧,生姜温胃,葱白通阳,俩加起来,能把药气往腰上引。”

张师傅愣了愣:“这葱白生姜,不是治感冒的吗?”

“药引不在乎治啥病,在乎引啥经。”爷爷放下粥碗,“您这腰疼在腰脊,属督脉,葱白能通督脉,生姜能散寒湿,俩搭着用,比黄酒更对路。”

陈砚之赶紧在方子上添了药引,张师傅抓药时,柱子凑过去看,小声问:“陈大哥,药引真有那么神?”

“你看这竹筐。”陈砚之指着张师傅的竹筐,“竹条再好,没有篾刀牵引,编不成筐;药材再好,没有药引带路,到不了病处。”

柱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李寡妇笑着拍他后背:“跟你陈大哥好好学,以后也能当个好大夫。”

张师傅走后,药铺里来了个熟客——县城药行的掌柜,手里捧着个锦盒,里面是支鹿茸。“陈大夫,小女的咳嗽全好了,这鹿茸您收下,补补身子。”

“您太客气了。”陈砚之推辞,“令嫒好利索了就好。”

“还得多谢您的药引。”掌柜的感慨,“城里的大夫总说药引是噱头,哪成想雪水配米酒,真能把病治透。”他忽然压低声音,“那刘郎中昨天来我药行抓药,说您给改的方子管用,他儿子腿麻轻多了,还问我您收不收徒弟。”

陈砚之笑了笑:“我哪敢收徒弟,还在学呢。”

掌柜的走后,爷爷把鹿茸放回锦盒:“刘郎中能低头,不容易。他年轻时总说‘药引是乡下人的讲究’,现在该知道,医道不分乡下城里,管用才是真的。”

“爷爷,您说药引是不是都得用特别的东西?”柱子凑过来问,手里还攥着那片紫苏叶。

“不一定。”爷爷拉他到药圃边,指着畦里的萝卜,“萝卜籽能当药引,治食积;萝卜叶也能当药引,治咳嗽。寻常东西,用对了就是宝。”他摘下片萝卜叶,“就像你娘做的小米粥,看着普通,柱子病刚好时,比啥补药都管用。”

李寡妇脸一红:“老爷子又取笑我。”

正说着,门口传来争执声——是王大夫和他徒弟,徒弟手里捧着个药箱,王大夫满脸通红:“我说用醋当药引,你偏说用酒,这跌打损伤,醋能软坚散结,比酒管用!”

徒弟嘟囔:“可书上说酒能活血……”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王大夫一眼看见陈砚之,愣了愣,走上前抱拳道,“小陈大夫,刚才的话您听见了?这跌打损伤,到底用醋还是用酒?”

陈砚之想了想:“若是新伤红肿,用酒引,酒能活血;若是老伤瘀结,用醋引,醋能软坚。得看病是新是旧。”

王大夫眼睛一亮:“对!我咋没想到?这新伤老伤,药引得换着来。”他拍了拍陈砚之的肩,“受教了,改天我请您喝酒。”

看着王大夫师徒走远,柱子忽然问:“爷爷,陈大哥比王大夫厉害吗?”

爷爷蹲下身,指着药圃里的蒲公英:“你看这蒲公英,能治疮痈,也能治肝炎,不是它比别的药厉害,是它懂在哪种病里该咋使劲。行医也一样,不是谁厉害,是谁更懂病人的痛。”

李寡妇要带柱子回家时,柱子把那片紫苏叶小心地夹进陈砚之的脉案本里:“陈大哥,我明天还来学认药。”

“好啊。”陈砚之笑着点头,“明天教你认薄荷,薄荷能治头疼,用冰糖当药引,又能治嗓子疼。”

日头偏西时,药铺里渐渐安静下来。陈砚之正在整理药柜,爷爷拿着那本旧脉案走进来,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案子,光绪年间,有个大夫治疟疾,总用青蒿,效果时好时坏,后来才发现,用井水浸青蒿当药引,比用自来水好,因为井水凉,能助青蒿退虚热。”

“原来水也能当药引。”陈砚之恍然大悟。

“天地万物,都能当药引。”爷爷合上脉案,“关键是你得知道,病人缺啥,药缺啥,药引能补啥。就像张师傅缺阳气,用葱白补;王大夫的徒弟缺变通,用‘新伤老伤’点醒。医道不光是开方子,是啥时候说啥话,啥病用啥引,都得恰到好处。”

陈砚之望着窗外的夕阳,药圃里的紫苏在风中轻轻摇曳。他忽然明白,爷爷的提醒从来不是大道理,而是藏在寻常对话里——像张师傅的竹筐,像柱子手里的紫苏叶,像王大夫争执的醋与酒,都在说同一个理:医道就像走山路,有时得用拐杖(猛药),有时得用石阶(缓药),有时得用路标(药引),能让人稳稳走到山顶的,才是好路。

他给脉案本换了根新绳,刚才柱子夹进去的紫苏叶从书页间露出来,带着淡淡的清香。陈砚之忽然想,明天该教柱子认当归了,当归能补血,用羊肉汤当药引,冬天喝了,浑身都暖和。就像爷爷说的,医道藏在日子里,日子里藏着治百病的方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