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97章 风平浪静处,医理蕴微澜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97章 风平浪静处,医理蕴微澜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王大夫的药箱在青石板路上磕出最后一声闷响时,陈砚之正蹲在药圃里补种薄荷。霜降后的泥土带着凉意,指尖插进土里时,触到块圆润的鹅卵石——是去年春天埋下的,爷爷说“药圃里藏块石头,能镇住燥气”。

“砚之,把那株紫苏移到篱笆边去。”爷爷的声音从药铺门口传来,他手里拿着把竹耙,正把晒好的艾叶归拢成小堆。

陈砚之应声起身,抱起那株被虫蛀了几片叶子的紫苏。这紫苏是前几日从李寡妇家移栽来的,柱子病好后,李寡妇非要把院里最好的紫苏送来,说“这草能治风寒,留着总有用”。

“柱子今天怎么样了?”陈砚之边挖坑边问。

“早上他娘来说,能跑着追鸡了。”爷爷把艾叶装进麻袋,“就是还不敢吃油腻,喝小米粥喝得香。”他忽然顿了顿,“那王大夫,昨夜托人把诊金送来了,还附了张字条,说‘受教了’。”

陈砚之手里的锄头停了停。晨光穿过紫苏的叶片,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我不是故意要让他难堪的。”

“医道里没有‘故意’,只有‘该不该’。”爷爷把麻袋扛到肩上,“他开错了药,你指出来,是救他,也是救以后可能被他治坏的人。但记住,点到为止就好,谁都有走岔路的时候。”

正说着,药铺的铜铃“叮铃”响了,进来个穿青布短打的汉子,怀里抱着个瓦罐,罐口用布盖着,散出淡淡的酒香。“陈大夫,我爹让我送坛米酒来,谢您上次的方子。”

是县城药行掌柜的儿子。陈砚之想起那株雪莲——老者用雪水煎药,加了米酒作引,三日后派人来说,女儿的低热退了,夜里能睡安稳了。“令妹怎么样了?”

“好多了!”汉子把瓦罐放在柜台上,“就是还有点咳嗽,我爹让我再来抓几剂药,还说……还说想请您去县城坐坐,跟城里的大夫们聊聊。”

陈砚之笑着摆手:“治病是本分,不用这么客气。咳嗽没好利索,是肺里还有点余邪,我加点百部、桔梗,药引还用米酒,只是这次少放些,免得燥着。”

汉子走后,爷爷翻着那本旧脉案,忽然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个案子,跟药行掌柜女儿的病像不像?”

陈砚之凑过去看,上面记着:“光绪二十七年,治城西妇人咳血,用桑杏汤,以梨汁为引,初效甚佳。后因梨过季,改用蔗汁,效减。细究方知,梨汁润肺而能清痰,蔗汁润肺却偏滋腻,虽同属甘凉,性情却异。”

“这就是我昨天没说透的。”爷爷合上脉案,“药引不光要引经,还得合病性。那姑娘的病是‘寒郁化热’,雪水清寒能透邪,米酒温醇能通络,俩合在一起,是‘寒温相济’;若换成蜂蜜,虽也能润肺,却偏甜腻,反而会把余邪裹住,就像用棉被盖着火炭,看着灭了,实则闷得更凶。”

陈砚之恍然大悟,刚要说话,门口却来了个不速之客——是邻县的刘郎中,背着个比他人还高的药箱,脸色灰败,见了陈砚之就作揖:“小陈大夫,求您救救我儿子!”

刘郎中的儿子去年得了场大病,落下个半身不遂的病根,刘郎中用了不少活血通络的药,总不见好。“前儿听人说您用灶心土救了柱子,就想着……”他从药箱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药方,“您帮我看看,是不是哪里错了?”

陈砚之接过药方,上面全是桃仁、红花、地龙之类的活血药,剂量都不轻。“令郎是不是总说腿沉,像灌了铅?”

“是!”刘郎中眼睛一亮,“还总说心口发堵,吃不下饭。”

陈砚之再看他带来的脉案,脉象沉涩,舌体胖大,苔白腻。“这不是单纯的血瘀,是‘湿瘀互结’。您用的药太燥,活血是活血,却把湿气逼得更深了,就像用干柴去烧湿木头,火越旺,烟越浓。”

他提笔写方,在刘郎中的方子基础上加了茯苓15克、白术12克,又在末尾写了药引:“生姜三片,大枣五枚,用陈米泔水(第二遍淘米水)煎药。”

“米泔水?”刘郎中皱眉,“这水寡淡得很,能当药引?”

“米泔水性凉而润,能中和活血药的燥性,还能护着脾胃。”陈砚之解释,“令郎吃不下饭,是脾胃被燥药伤了,用米泔水引药,就像给赶路的人带壶清茶,既能解渴,又不伤脾胃。”他顿了顿,“另外,让令郎每天用艾叶煮水泡脚,加两滴黄酒,脚是根,把根泡活了,气血才能往上走。”

刘郎中半信半疑地走了,爷爷却叹了口气:“这刘郎中,年轻时是出了名的‘快手’,开方从不带药引,总说‘药够猛就行’,没想到……”

陈砚之望着刘郎中蹒跚的背影,忽然想起王大夫。这两人,一个是用药太猛忽略药引,一个是辨证不细错用药引,说到底,都是把医道当成了“死方子”,忘了“活法”。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药铺,陈砚之正在整理药引——灶心土装在陶罐里,雪水盛在瓷瓮中,米酒泡在陶坛里,旁边还摆着晒干的葱白、生姜、大枣,像一排待命的小卒。

“砚之,过来。”爷爷在里屋喊他。

里屋的桌上摆着两碗药,一碗清苦,飘着药香;一碗浑浊,带着淡淡的土腥味。“你能分出哪碗是用灶心土煎的吗?”

陈砚之凑近闻了闻,清苦的那碗带着股冲鼻的药味,浑浊的那碗虽也苦,却多了点温润的底味。“这碗是灶心土煎的。”他指着浑浊的那碗。

爷爷点点头:“药引的妙处,有时候就藏在这‘说不出道不明’里。就像这灶心土,你说不清它具体含什么成分,可它就是能护胃;米泔水也一样,论药效远不如茯苓、白术,可它就是能调和燥性。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土智慧’,看着不起眼,实则比书本上的条文更贴地气。”

他拿起那碗清苦的药,倒在院子的石榴树下:“行医就像种这石榴树,光施化肥(猛药)不行,还得浇点淘米水(药引),松松土(调理脾胃),它才长得旺。”

傍晚收摊时,李寡妇带着柱子来了。柱子穿着件新做的蓝布衫,手里捧着束野菊花,怯生生地递给陈砚之:“陈大哥,这个给你。”

陈砚之接过花,花瓣上还带着露水。“会认紫苏了吗?”他笑着问。

柱子点头,指着药圃里的紫苏:“那个是紫苏,能治感冒;那个是薄荷,能治头疼。”李寡妇在一旁笑:“这孩子,天天缠着要来看药圃,说长大了也要当大夫。”

送走母子俩,爷爷坐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袋,烟圈在暮色里慢慢散。“你看这柱子,遭了回罪,反倒长了记性;那王大夫和刘郎中,碰了壁,才知道回头。”他磕了磕烟袋锅,“医道上的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波澜起来时,别慌;风平浪静了,别忘。就像这药引,平时看着可有可无,真到了节骨眼上,却是能救命的。”

陈砚之望着药圃里摇曳的紫苏,忽然觉得心里踏实得很。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药引”,如今像老朋友一样亲切——灶心土的烟火气,雪水的清冽味,米酒的醇厚香,都藏着医道的真谛:所谓“大道至简”,不过是在细微处见功夫,在寻常里藏玄机。

他给药圃里的薄荷浇了最后一遍水,水珠在叶片上滚,像撒了把碎银。明天太阳升起,又会有新的病人,新的方子,新的药引,等着他用这颗越来越沉静的心,去一一读懂。而爷爷的话,就像药圃里的那块鹅卵石,稳稳地镇在他心里,让他知道:无论遇到多少波澜,守住“医道”二字,守住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智慧,就永远不会走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