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89章 草木有本心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89章 草木有本心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秋雨淅淅沥沥下了半宿,清晨的药铺里弥漫着潮湿的药香。陈砚之正在翻晒受潮的当归,指尖捻着片卷曲的药材,忽然听见巷口传来木杖点地的声音——是南坡的吴婆婆,手里挎着个竹篮,篮底铺着油纸,里面是几个烤熟的栗子,还冒着热气。

“砚之,趁热吃。”吴婆婆的拐杖在门槛上磕了磕,裤脚沾着泥点。上个月她来的时候,半边身子还麻得抬不起来,说话含混不清,喂药都得用小勺慢慢灌。陈砚之记得她当时舌头歪向一边,脉象沉涩得像结了冰的河,用了补阳还五汤加减,加了地龙通经络,嘱咐她每天用艾草煮水擦身。

“婆婆,您这手能抬起来了?”陈砚之接过竹篮,见她右手能稳稳地拎着篮子,指节虽还僵硬,却比上次灵活多了。

“能了能了。”吴婆婆试着抬了抬胳膊,脸上堆起皱纹,“昨天还自己梳了头呢,就是这腿还沉,走快了像灌了铅。”

陈砚之扶她坐下,看她舌苔薄了些,只是舌尖还有点紫。“雨天湿气重,您这是经络里的淤水还没排净。”他转身抓药,在原来的方子上加了些薏苡仁,“这药能渗湿,煮的时候多放些水,药汤晾温了泡泡脚,比光喝管用。”

吴婆婆刚走,药铺的门被风撞开,卷进股雨丝。进来的是个穿蓑衣的汉子,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浑身裹在油布里,只露出张通红的小脸,呼吸时胸口起伏得厉害。

“大夫,救救娃!”汉子的蓑衣淌着水,说话时牙齿打颤,“昨儿淋了雨,半夜就烧起来,现在浑身烫得像火炭,还总抽风。”

陈砚之解开油布,孩子的小拳头攥得紧紧的,眼皮上翻,嘴唇泛着青。他摸了摸孩子的后颈,热得灼手,又翻看眼睑,结膜充血得厉害。“什么时候开始抽的?”

“刚在路上抽了两次,牙咬得咯咯响。”汉子急得直跺脚。

陈砚之取来银针,在孩子的人中、合谷穴上轻轻扎了两针。片刻后,孩子的哭声终于断断续续冒出来,虽还微弱,却比刚才的沉寂让人安心。他又摸了摸孩子的脉,跳得又急又乱,像惊惶的鼓点。

“是急惊风,淋雨受了寒,寒邪化热堵在心里。”他抓药时手没停,“麻黄、杏仁各3克,宣宣肺;生石膏10克,清清热;再加钩藤、蝉蜕,镇惊安神。这药得大火煎,煎出半碗就行,分三次喂,中间给孩子喂点温开水,别让他脱水。”

汉子揣着药方冲进雨里时,爷爷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块干毛巾,递给陈砚之擦手。“刚才扎针的手法稳了些。”爷爷的声音里带着水汽,“去年给李家娃扎针,你手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针都没扎稳。”

陈砚之笑了笑,想起那回确实慌了神,扎完针手心全是汗。现在握着针,指尖虽还能感觉到孩子皮肤的温热,心里却稳当多了——就像爷爷说的,针是死的,手是活的,心里有底,手才不抖。

雨小了些时,药铺里来了个熟客——镇上的教书先生,手里捧着本湿透的线装书,纸页皱巴巴的。“陈大夫,这几日总觉得头晕,看书久了眼冒金星。”先生的眼镜片上沾着雨珠,说话时声音发飘。

陈砚之记得他上个月来讲课,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编教材,当时就说过心慌。现在看他脸色发白,眼下有淡淡的青影,伸手搭脉,脉细得像头发丝,按下去软软的。

“您这是劳心过度,气血跟不上了。”陈砚之取了些黄芪、当归,又加了点枸杞,“回去用这几味药炖老母鸡,少放盐,连汤带肉吃三天,保管见效。另外,晚上别熬那么晚,书是教不完的,身子垮了可咋教?”

先生推了推眼镜,苦笑:“你这话说得,倒像我娘。”他放下药钱,又从怀里摸出本新的《论语》,“给你看,上次说你喜欢古籍,特意给你寻的。”

陈砚之接过书,封面上还带着墨香,心里暖烘烘的。

午后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药铺的青石板上,映出亮闪闪的水洼。陈砚之正在晾晒被雨淋湿的药草,听见门口传来争执声——是北巷的张屠户和他媳妇,张屠户捂着腮帮子,媳妇在一旁数落:“让你别吃那冰镇西瓜,偏不听,现在牙疼得嗷嗷叫,活该!”

张屠户一进门就咧嘴,半边脸肿得老高,牙龈红得发亮。“小陈大夫,快给我止止疼,这疼得钻心,连猪肉都切不了。”

陈砚之看他舌苔黄厚,口气热烘烘的带着腥气。“是胃火上冲,您这几天是不是还喝了烈酒?”

张屠户梗着脖子:“就喝了两盅……”他媳妇在旁边抢话:“啥两盅?昨天跟人赌钱,喝了大半瓶!”

陈砚之取了些黄连、石膏,研成粉末,又加了点冰片:“这药粉用温水调开,敷在牙龈上,能暂时止疼。再给您开付汤药,清清热,回去别吃辣的、凉的,尤其别喝酒,不然再好的药也没用。”

张屠户捂着腮帮子走后,爷爷坐在竹椅上,看着陈砚之收拾药材,忽然说:“你看这雨,下得急了伤庄稼,下得缓了润土地;这药也一样,用得猛了伤身子,用得巧了能救命。”他指了指窗外的梧桐,“树得顺着节气长,病也得顺着性子治,急不得。”

陈砚之望着被雨水洗得发亮的梧桐叶,忽然明白爷爷的意思。就像吴婆婆的中风后遗症,得慢慢调;那惊风的孩子,得先镇住急症;教书先生的虚损,得靠补养;张屠户的牙疼,得先清热……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性子,每种病都有自己的路径,医道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子,而是顺着病的脉络,找到最妥帖的法子。

暮色漫进药铺时,陈砚之给最后一位病人包好药。那人是个货郎,腿上长了个疮,流脓水,用了陈砚之配的药膏,现在已经结痂。“这药膏真管用,比城里买的强多了。”货郎笑着,从担子上取下个拨浪鼓,“给你家娃玩,下次来还找你。”

陈砚之接过拨浪鼓,摇了摇,“咚咚”的声音在药铺里回荡,混着药香和雨后的泥土气,格外踏实。他想起爷爷说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或许医者也是如此,不求声名远扬,只求手里的药能解人病痛,心里的道能对得起这身白褂。

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的,打在药铺的屋檐上,像首温柔的曲子。陈砚之关上门,给爷爷泡了杯热茶,自己则翻开那本新的《论语》,就着油灯的光慢慢看。书页间夹着片晒干的紫苏叶,是上个月给吴婆婆抓药时落下的,现在闻起来,还带着淡淡的药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