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97章 春寒辨膏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397章 春寒辨膏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惊蛰刚过,倒春寒裹着细雨扑在葆仁堂的窗上,晕开一片水痕。陈砚之正在药碾旁捣着苍术,石碾子碾过药材,发出细碎的咯吱声,空气中飘着股清苦的药香。

“林薇,把去年的陈艾叶拿来,张大爷那风湿是老寒证,得用陈艾才够劲儿。”他头也不抬地喊。

林薇从药柜最底层翻出个布包,解开时一股醇厚的草木香漫出来:“这艾叶晒足了三年,颜色都成深褐色了,比新艾沉不少。”她抓了一把扔进铜锅,“爷爷说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就是这个理吧?”

“可不是,”爷爷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手里摩挲着本线装书,“新艾火气大,贴在皮肤上容易燥得慌,陈艾温而不燥,才能慢慢渗进骨头缝。”

正说着,门帘被掀开,一个穿薄羽绒服的中年男人扶着个老太太进来,老太太被风呛得直咳嗽,捂着膝盖直咧嘴:“小陈大夫,快给看看,我这膝盖昨儿还好好的,今儿一受凉,又肿又烫,摸不得。”

陈砚之上前按住老太太的膝盖,指腹贴着皮肤能感觉到温热,他又翻开老太太的眼睑看了看:“舌苔黄腻,脉数,这是湿热痹阻,跟张大爷的老寒腿不一样。”

林薇正准备拿黑膏药,闻言停住手:“那不用加肉桂和细辛了?”

“加了反而火上浇油,”陈砚之摇头,“得换方子,用黄柏、苍术各15克,再加牛膝引药下行,熬药油时多搁点紫草,凉血解毒。”他转头对老太太说,“您这不是单纯的寒,是湿郁化热,贴温膏药准起泡。”

老太太皱着眉:“可我冬天贴你们加了辣椒面的膏药就舒服,今儿怎么就不行了?”

“冬天气候干冷,湿邪被压着,开春湿气重,湿郁成热,性质就变了,”爷爷在一旁搭话,“就像一块木头,冬天冻得硬邦邦,开春一潮,就容易发霉。”

林薇恍然大悟,转身换了药材:“那外治的膏药得改改,我把苦参和地肤子碾成粉,掺在膏药里,能清热止痒。”她边碾药边问,“要不要加冰片?上次王奶奶说加了冰片透皮快。”

“加两钱,”陈砚之正在写药方,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内服方用四妙丸加减,黄柏12克、苍术12克、薏苡仁30克、牛膝10克,再加点忍冬藤,清热解毒。”他把方子递给男人,“熬药时放三枚大枣,中和一下苦味,每天两次,喝的时候别太热。”

男人接过方子有点懵:“大夫,我妈这到底是寒还是热啊?前阵子社区医生还让她贴暖宝宝呢。”

“辨寒热跟看天似的,”爷爷放下书,指着窗外,“冬天冷,夏天热,可春天就没准了,忽冷忽热的,人身上的病也这样,得跟着变。”他拿起林薇刚摊好的膏药,“你看这膏药,黑糊糊的看着都一样,其实内里的药差得远——寒证加肉桂、细辛,热证加黄柏、紫草,湿重加苍术、茯苓,这才叫对症。”

林薇把膏药往老太太膝盖上贴,手指避开红肿最厉害的地方:“这膏药晾了三天,火毒去得差不多了,贴着不烧得慌。您要是觉得痒,别抓,那是湿气往外排呢。”

老太太试着动了动腿:“哎?还真不烫得慌了,比刚才舒服点。”

正说着,张大爷裹着棉袄进来,手里攥着个热水袋:“小陈大夫,我的膏药熬好了没?这几天下雨,膝盖又跟揣了冰坨似的。”

林薇赶紧从里屋拿出个油纸包:“早给您备着呢,加了双倍的生姜和花椒,药油熬了五个时辰,您摸摸,比上次的稠不少。”

陈砚之笑着说:“张大爷您这是寒湿,得用‘重炮’,药油熬得稠,药性才够沉,能压得住寒气。”他又叮嘱,“贴之前先用生姜擦皮肤,打开毛孔,药效进得更快。”

张大爷接过膏药,闻了闻:“这味儿冲得很,准管用!”他看见老太太膝盖上的膏药,好奇地问,“你这膏药看着跟我的差不多,闻着咋没辣味?”

“她这是热证,我的是寒证,”老太太自己先答了,“小陈大夫说了,跟种地似的,旱了浇水,涝了排水,不能一刀切。”

爷爷闻言笑了:“这老太太悟性高。治病就像种庄稼,得看天、看地、看苗情,哪能一副药方贴到底?”

雨还在下,铜锅里的药油咕嘟冒泡,陈砚之往里面加了把桑枝,林薇正仔细地给膏药边缘刷上一圈麻油防粘。药香混着雨气在屋里飘,墙上挂着的“辨证施治”四个字,被水汽润得越发清晰——这葆仁堂的膏药,看着是黑糊糊一片,实则每一张都藏着学问,就像这春雨,看似一样,落在不同的地里,却能长出不同的苗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