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59章 梅雨季的湿阻与三焦同治

梅雨季的雨下得缠绵,葆仁堂的木窗棂上凝着一层水汽,把药柜上的标签晕得模糊。陈砚之正在用宣纸吸干药材上的潮气,林薇则把刚晒好的陈皮装进陶瓮,瓮口一打开,一股醇厚的陈香混着雨气飘出来。这时,玻璃门被推开,一个穿衬衫的男人扶着墙走进来,脸色发灰,额头上蒙着层黏汗,刚站稳就往椅子上瘫,连说话都有气无力:“陈医生……林医生……救救我,这浑身的沉劲儿,快把人拖垮了……”

林薇赶紧递过杯藿香茶,男人接过一饮而尽,抹了把嘴说:“这雨下了快半个月,我就没舒坦过一天。头重得像裹了块湿布,吃饭没胃口,吃两口就堵得慌,晚上睡觉浑身黏糊糊的,总觉得睡不醒,刚才上楼梯,腿都抬不起来。”

陈砚之示意他伸出手腕,指尖搭上去,眉头慢慢蹙起:“脉象濡缓,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奶油——这是典型的湿阻中焦,梅雨季湿气重,你又总待在空调房,内外湿邪裹在一起,堵在三焦了。”

“三焦?”男人愣了愣,“那是啥?我这到底是啥病啊?西医说我是亚健康,开了堆维生素,吃了跟没吃一样。”

林薇拿过听诊器,听了听他的心肺,又按了按他的肚子:“您这肚子是不是总胀胀的?早上起来还反酸水?”

“对对对!”男人一拍大腿,“尤其吃完午饭,胀得像揣了个皮球,还总打饱嗝,一股馊味儿。”

“这就是湿阻中焦的典型症状,”陈砚之解释道,“湿邪像块烂泥巴,堵在脾胃里,吃进去的东西化不了,就积在那儿,所以胀、反酸;湿邪往上走,就头重、犯困;往下走,就腿沉、大便黏马桶。”他转身从药柜里抓药,“得用三仁汤加减,把三焦的湿气通开。”

“三仁汤?”男人凑过来看,“这里面都有啥啊?”

“杏仁10克,白蔻仁6克(后下),薏苡仁30克,”陈砚之一边称药一边说,“这仨是主药,杏仁开上焦,白蔻仁畅中焦,薏苡仁利下焦,三仁齐上,把三焦的湿气从上到下通出去。”他又抓了厚朴6克,半夏10克,“这俩能行气燥湿,您这肚子胀,就是气被湿邪堵了,得让气动起来,湿才能走。”

林薇在一旁补充:“再加6克通草,10克滑石(包煎),这俩是利湿的,能把湿气变成小便排出去。您是不是总觉得小便黄,还尿得不顺畅?”

男人连连点头:“是啊!每次就尿一点,还费劲。”

“那就对了,”林薇把药包好,“通草和滑石能通利水道,让湿气有地方去。不过滑石得用纱布包起来煎,不然会沉在锅底糊掉。”她顿了顿,又说,“要不要加5克藿香?您这反酸、打馊嗝,有点胃气上逆,藿香能化湿和胃,还能醒脾,让您吃饭香点。”

陈砚之点头:“加,藿香还是鲜的好,我去后院摘点。”他转身出去,很快拿回一把带着露水的鲜藿香,叶片翠绿,带着股清冽的香气。“鲜藿香比干的劲儿足,化湿醒脾的效果更好,煎药时最后五分钟放进去,别煮太久,免得香气跑了。”

男人看着药方,还是有点不放心:“这药苦不苦啊?我从小就怕喝中药。”

“不苦,”林薇笑着说,“薏苡仁本身就有点甜味,白蔻仁还有点香,煎出来带点清香,比你想象的好喝。对了,煎药的时候加3片生姜,1颗大枣,既能调和药性,又能让药味更顺口。”

这时爷爷拄着拐杖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些苍术和艾叶。“把这个拿去,”爷爷把竹篮递给男人,“苍术30克,艾叶20克,回家煮水洗澡,每次泡15分钟,能把皮肤里的湿气也吸出来点,跟喝的药内外配合,好得快。”

“洗澡?”男人有点意外,“这梅雨季洗澡,不是越洗越湿吗?”

“这你就不懂了,”爷爷坐在藤椅上,慢悠悠地说,“苍术和艾叶都是燥湿的,煮出来的水是温的,能打开毛孔,把湿气从皮肤里赶出去,跟喝药通三焦的湿邪,是两路兵马,各管一块。”他指了指男人的额头,“你看你这汗,黏糊糊的是虚汗,用这药水洗完,出的是透汗,汗一出来,头重脚沉的感觉就没了。”

陈砚之已经把鲜藿香用剪刀剪成小段,放进药包里:“煎药的方法记好了:先把除了白蔻仁和鲜藿香的药泡半小时,大火烧开,转小火煎20分钟,然后放白蔻仁,再煎5分钟,最后放鲜藿香,煮3分钟就行,药汁倒出来分两次喝,早晚各一次,温着喝,别放凉。”

“那我这饮食得注意啥?”男人追问,“总不能光喝药吧?”

“当然得忌嘴,”林薇拿出张食疗方,“这上面写着呢:别吃甜的、黏的,像蛋糕、粽子、汤圆,这些最生湿;也别喝冰的,冰啤酒、冰奶茶都得停,冰的会把湿邪锁在身体里,药都白喝了。多吃点祛湿的,像冬瓜、丝瓜、红豆,煮点红豆薏米粥当早饭,比你吃油条强。”

男人接过食疗方,又想起什么:“我这每天上班得吹空调,是不是也不行啊?”

“空调可以吹,但得穿件薄外套,护住腰和脖子,”陈砚之叮嘱道,“空调房里放盆水,别太干燥,也别对着风口吹,不然湿气没去,又招了寒气,更麻烦。”

爷爷这时又开口:“晚上睡觉前,用花椒水泡脚,花椒15克,煮10分钟,放温了泡,泡到微微出汗就行,能把下焦的湿气往下引,跟喝的药、洗澡的药形成‘上中下’三路夹击,湿气想不走都难。”

男人拿着药包、苍术艾叶和食疗方,感觉心里踏实多了:“谢谢你们啊,说得这么详细,比大医院的医生强多了,他们就知道开化验单,问多了还不耐烦。”

“这都是应该的,”林薇送他到门口,又叮嘱了句,“药渣别扔,用纱布包起来,趁热敷肚子,每次敷10分钟,能帮着消胀,一点不浪费。”

男人走后,雨还在下,葆仁堂的屋檐下挂着水珠,像串晶莹的帘子。陈砚之看着窗外的雨,对林薇说:“这梅雨季,湿阻的病人肯定多,得把三仁汤的药材多备点,鲜藿香也得多摘点,晾成干的备用。”

林薇点头:“我这就去整理,对了,刚才那方子,要不要再加10克茯苓?我看他舌体胖大,脾虚的症状也挺明显的,茯苓能健脾渗湿,正好。”

“加,”陈砚之应道,“下次他来复诊,就加上茯苓,这次先以通三焦湿邪为主,等湿邪去得差不多了,再重点健脾,脾虚是本,湿邪是标,得先治标,再治本。”

爷爷在一旁听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你们俩现在越来越会辨证了,知道分主次,别小看这湿阻,看着是小毛病,治不好能拖成大病,就像墙上的霉斑,刚开始不除,慢慢就把墙根都烂透了。”

陈砚之和林薇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认同。林薇拿起苍术,放在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这苍术真管用,上次我妈湿阻,用它煮水洗澡,三天就好了,说头不沉了,吃饭也香了。”

“那是自然,”陈砚之拿起鲜藿香,“中医治湿邪,讲究‘开鬼门,洁净府’,就是发汗和利小便,再加上健脾,三路齐下,没有治不好的湿阻。”他转身去煎药室,“我去把药锅洗干净,等下肯定还有病人来。”

林薇也拿起药杵,开始捣鼓刚到的砂仁:“我把砂仁也捣成粉,等下要是有胃胀的病人,直接给他们装成小袋,让他们泡水喝,方便。”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敲在青石板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和屋里的捣药声、煎药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慢悠悠的曲子。爷爷坐在藤椅上,看着忙碌的两人,嘴角慢慢扬起,拐杖轻轻敲了敲地面,像是在为这满室的药香和默契的配合,打着节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