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57章 霜降日的老寒腿与温通法

霜降这天的风带着冰碴子,葆仁堂的木门被吹得直晃,门轴发出吱呀的呻吟。陈砚之刚把最后一块艾草饼收进陶罐,就见一个穿军大衣的老爷子拄着双拐挪进来,军大衣下摆沾着泥点,右腿裤管空荡荡的——是住在街尾的退伍老兵孙大爷,十年前因意外截了右肢,左膝却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一到阴雨天就疼得直冒冷汗。

“小陈医生,小林医生……”孙大爷把双拐靠在椅边,坐下时疼得倒吸凉气,左手死死攥着左膝,“这霜降一到,我这腿就像被冰锥扎似的,昨儿夜里疼得没合眼,贴了三贴膏药,烫得皮肤发红,疼劲儿却一点没减。”

林薇赶紧端来带棉垫的藤椅,又往孙大爷膝盖上盖了块羊毛毯:“大爷您先暖暖,我去给您倒杯生姜花椒水,喝着发点汗。”她转身进了内屋,很快端来个粗瓷碗,里面飘着姜片和花椒,热气腾腾的。

陈砚之蹲下身,隔着羊毛毯摸了摸孙大爷的左膝,皮肤冰凉,还带着点僵硬。“比上次来肿得厉害,”他指尖按压膝盖内侧,孙大爷“哎哟”一声,“这是关节腔有积液了,寒气裹着湿邪堵在里面,不通则痛啊。”

孙大爷喝了口姜椒水,咂咂嘴:“还是你们这儿的水喝着舒坦,家里煮的总没这股劲儿。我这腿啊,天热的时候还好,一到霜降、冬至,就准时‘报信’,以前在部队落下的病根,那年冬天在雪地里趴了半夜,就为了抓个逃兵……”

“所以这是陈年的寒湿痹阻,”林薇接过话,翻开孙大爷的眼睑,结膜有点发白,“您看,气血也虚,不然寒气不会这么顽固。单纯用膏药不行,那是治标,得温通经络,再补补气血,才能把寒气从骨头缝里赶出去。”

陈砚之点头:“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克,专门祛下焦风寒湿,您这膝盖在下肢,它能直奔病灶;桑寄生15克,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您这老寒腿,根子在肝肾不足;秦艽10克,防风10克,这俩是祛风的,帮着独活把湿气往外带;细辛3克,温经散寒,劲儿猛,但量得控制好,免得上火。”

他一边说一边写方子,笔尖在纸上沙沙响:“还得加当归12克,白芍10克,川芎8克,这三味是补血的,您气血虚,光散寒不行,得把血补上去,才能抵御寒气;再放杜仲12克,牛膝15克,强腰膝,您这腿用了一辈子,得给它加点‘劲儿’。”

林薇在一旁称药,忽然停住:“要不要加桂枝6克?温通经脉的,能帮着细辛把阳气往下引,直达膝盖。”她顿了顿,又说,“上次周大爷那老慢支,加了桂枝后,痰饮化得就快些。”

“加,”陈砚之点头,“但得加炙甘草5克,调和一下细辛和桂枝的温燥,您这气血虚,太燥了容易伤阴。对了,大爷您是不是总觉得膝盖发沉,抬不起来?”

孙大爷连连点头:“可不是嘛,走两步就得歇着,膝盖像灌了铅似的。”

“那再加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砚之补充道,“健脾祛湿,您这积液就是湿邪,得从根源上化掉。煎药的时候放3片生姜,5枚大枣,既能调味,又能补气养血,跟当归、白芍搭着,效果更好。”

孙大爷看着药方,有点犯愁:“这药得煎多久啊?我眼神不好,怕掌握不好火候。”

“我给您代煎,”林薇笑着说,“煎好装在真空袋里,您回去放热水里烫烫就能喝,一天两袋,早晚各一次。对了,药渣别扔,用纱布包起来,趁热熨膝盖,每次熨20分钟,等于给膝盖做个‘药浴’,内外夹击,寒气退得快。”

陈砚之这时已经拿出艾灸盒和艾绒:“再给您灸灸穴位,温通的效果更快。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膝眼就在膝盖骨下面的凹陷处,专治膝关节痛;阳陵泉是筋之会,您这膝盖僵硬,它能舒筋活络;足三里补气血,跟汤药里的当归、白芍呼应。”

他把艾绒捏成小团,放进艾灸盒,扣在孙大爷膝盖上,很快就有股温热的气渗出来。孙大爷舒服地叹了口气:“这股热乎劲儿,比膏药得劲儿,直往骨头缝里钻。”

“那是自然,”林薇在一旁给孙大爷揉着小腿,“艾灸是从里往外热,膏药是从外往里烫,不一样的。您这腿得慢慢来,不能急,就像烧开水,得小火慢慢烧,才能把冰彻底化掉。”

这时爷爷拄着拐杖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个牛皮纸包,打开一看,是些黑色的药粉。“把这个和着黄酒调成糊,贴在膝盖上,”爷爷的声音带着点沙哑,“里面有生川乌、生草乌(都是炮制过的)、天南星,温经散寒的劲儿比艾灸还猛,不过得注意,每次贴不超过4小时,皮肤发红就揭下来,别起泡了。”

孙大爷赶紧接过来:“还是老爷子您想得周到,我这腿啊,就得用点‘猛药’才能治住。”

“猛药也得看时机,”爷爷坐在藤椅上,慢悠悠地说,“您这腿现在是寒凝血瘀,用这些温燥的药合适,等开春暖和了,就得减点量,加些养血的,不然容易耗伤气血,跟种地似的,冬天得施热性肥,春天就得换温和的。”

陈砚之给艾灸盒换了新的艾绒,接口道:“爷爷说得对,您这药喝到冬至就得调方子,到时候加熟地、枸杞,补补肝肾,冬天是藏精气的时候,得抓住机会把底子补牢。”

孙大爷连连点头,又想起什么:“对了,我那小孙子最近总流口水,晚上睡觉还磨牙,能给看看不?”

“当然能,”林薇笑着说,“下次带他来,估计是脾虚,小孩子流口水大多是脾虚不能收摄,喝点健脾的药就好了。”

孙大爷喝光了姜椒水,膝盖上的艾灸也快结束了,他试着活动了下膝盖,惊喜道:“真不那么疼了!刚才进来时挪一步都费劲,现在能自己抬起来点了。”

“这才刚开始,”陈砚之帮他取下艾灸盒,“等喝上汤药,再贴上药糊,过几天就能拄着单拐走路了。”他顿了顿,又叮嘱,“最近别出门吹风,尤其别让膝盖沾凉水,洗脸都用温水,晚上睡觉脚下垫个枕头,把腿抬高,积液消得快。”

孙大爷谢过三人,拄着双拐站起来,比来时稳当多了:“我这就回去等着喝药,谢谢你们啊,比大医院的医生说得明白,治得也舒坦。”

林薇送他到门口,又塞给他两包暖宝宝:“这是给您贴在膝盖上的,出门时贴上,别冻着。”

孙大爷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时,风好像小了点。陈砚之看着手里的方子,对林薇说:“孙大爷这腿,得连续治三个冬天才能去根,明年霜降前就得提前用药,防患于未然。”

“嗯,”林薇点头,“我记在日历上了,明年九月就提醒您。对了,刚才那药粉里的生川乌、生草乌,得在方子上注明‘炮制后使用’,免得抓药时出错。”

爷爷在一旁听着,端起茶杯喝了口:“你们俩现在辨证越来越细了,就是还得记着,治慢性病就像熬粥,得有耐心,火急了就糊,火小了不熟,火候得拿捏准。”

陈砚之和林薇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笃定。窗外的风还在吹,但葆仁堂里却暖融融的,药香混着艾灸的烟味,还有爷爷茶杯里飘出的茶香,像一床厚实的被子,把所有的寒气都挡在了外面。林薇开始收拾药材,陈砚之则往药罐里添了些新的独活,准备明天给孙大爷代煎药用——这老寒腿的根,得一点一点,用耐心和细心,慢慢拔掉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