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55章 秋雨夜的咳喘与三代人的辨证

九月的雨下了整宿,葆仁堂的青石板路被泡得发亮,药柜上的铜环沾着潮气,摸起来凉丝丝的。陈砚之刚把最后一味当归称进纸包,玻璃门就被风推得吱呀响,一个裹着厚外套的女人抱着孩子冲进来,发梢滴着水,怀里的小男孩脸憋得通红,每喘一口气都带着哨子似的尖响。

“陈医生!林医生!快看看我家乐乐!”女人声音发颤,把孩子往诊台上放时,手都在抖,“从昨天后半夜开始咳,刚才突然喘得厉害,嘴唇都紫了!”

林薇刚煮好的生姜红枣茶还冒着热气,赶紧搁在一旁,伸手探向孩子的额头——不烧,但小手冰凉,指甲盖泛着青。“别急,先让孩子平躺着。”她轻声安抚,指尖已经搭上孩子的腕脉,同时示意陈砚之拿听诊器。

陈砚之的听诊器刚贴上孩子后背,就听见一阵密集的哮鸣音,像破风箱在拉。“双肺满布哮鸣音,呼吸频率快,”他眉头微蹙,又翻了翻孩子的眼睑,“结膜有点水肿,是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看这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奶油,还有水珠似的黏液——这是寒饮阻肺,得温化寒饮,宣肺平喘。”

女人急得快掉泪:“昨天给他吃了退烧药、止咳糖浆,一点用都没有,刚才路上还吐了,吐的都是清稀的痰水。”

“不能用凉药。”林薇一边往孩子鼻下抹薄荷脑软膏通鼻,一边对女人说,“您看孩子吐的痰是清稀的,手脚冰凉,这是寒邪裹着痰饮堵在肺里了,用退烧药反而会把寒气憋得更深。”她转身从药柜最下层抽出个陶罐,“这是去年冬天泡的细辛干姜酒,先给孩子擦胸口和后背,能散寒通窍。”

陈砚之已经在处方笺上写起来:“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克,桂枝6克,细辛3克——这三味是辛温解表的,能把肺里的寒气往外透;干姜5克,半夏6克,温化寒饮,孩子吐的清痰就是寒饮;再加五味子5克,收敛肺气,免得麻黄发散太过;甘草3克调和诸药。”他顿了顿,抬头问女人,“孩子是不是早上光着脚在地板上跑了?还吃了冰箱里的酸奶?”

女人愣了愣,连连点头:“是啊!他爸说秋老虎还没走,就让他光脚玩,下午还偷喝了大半盒冰酸奶……”

“这就是根由了。”林薇正好用棉球蘸着药酒擦完孩子的后背,孩子的喘息似乎匀了些,“寒从脚下起,再加上冰酸奶引邪入里,痰饮就堵在肺里了。现在得先把寒气散出去,痰饮化掉,喘才能平。”

陈砚之把药方递给林薇抓药,自己则取了银针:“我先给他扎几针平喘。取定喘穴、膻中、肺俞——定喘穴就在第七颈椎旁,专治咳喘;膻中在两**中间,能宽胸理气;肺俞在第三胸椎旁,是肺的背俞穴,能宣发肺气。”他消毒后,银针快速刺入,手法轻快得像蜻蜓点水,“有酸胀感吗?孩子小,得浅刺。”

孩子大概是舒服了些,原本紧闭的眼睛微微睁开,哼唧了两声没再哭闹。

林薇抓药时忽然停住:“细辛用量是不是得减点?毕竟孩子才五岁,细辛不过钱,虽然现在炮制过的细辛毒性小了,但还是谨慎点好。”

陈砚之点头:“改成2克,再加上生姜3片当药引,既能助桂枝散寒,又能温胃,免得孩子喝药后反胃。”他又对女人说,“这药得大火烧开,再小火煎20分钟,药汁分三次喝,每次温温的送服,千万别放凉。”

女人拿着药方还想问什么,就见里屋的门帘被掀开,爷爷拄着拐杖走出来,手里拿着个牛皮纸包。“把这个贴上。”爷爷的声音带着清晨的沙哑,打开纸包,里面是块黑褐色的药膏,散发着淡淡的芥子味,“这是芥子、延胡索、细辛研末,加生姜汁调成的,贴在肺俞和膻中穴上,能温肺化痰,配合汤药和针灸,好得快。”

林薇赶紧取来医用胶布,帮孩子把药膏贴上,刚贴好,孩子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咳出几口清稀的痰,之后喘息明显轻了。“这是好现象,”爷爷在一旁坐下,指节敲了敲桌面,“痰能咳出来,就说明气道通了些。等下汤药煎好,第一次喝的时候,稍微加一点点红糖,别太多,免得腻住脾胃。”

陈砚之给孩子起针时,发现孩子的嘴唇已经不紫了,呼吸也平稳了许多。“再做个艾灸巩固一下。”他取了艾条,点燃后在孩子的大椎穴上方悬灸,艾烟袅袅升起,带着股草木的温香,“大椎是诸阳之会,灸这里能升阳散寒,比吃药快。”

林薇把煎好的汤药过滤出来,倒在小瓷碗里,用勺子搅了搅:“温乎了,可以喝了。”她舀起一勺,自己先抿了抿,“嗯,不算太苦,加了生姜和红糖,孩子应该能接受。”

女人抱着孩子,一勺一勺喂药,孩子居然没怎么抗拒,喝完还咂了咂嘴。“真神奇,刚才喘得像要背过气,现在居然能安静喝药了。”女人眼圈红了,“早上在西医院,医生说要住院输液,我想着先来你们这儿试试……”

“能不输液就不输液。”爷爷慢悠悠地说,“孩子脏腑娇嫩,输液太寒凉,容易伤脾胃。这病看着急,其实就是寒饮阻肺,抓住‘温化’两个字就好办——针灸通经络,汤药化寒饮,药膏贴穴位,艾灸补阳气,几样齐上,邪气退得快。”

陈砚之收拾着针具,补充道:“回去后别让孩子再受凉,晚上睡觉穿个小肚兜护住肚脐,饮食清淡点,煮点生姜大枣水当茶喝,别放糖。明天再来复诊,我看看要不要调方子。”

林薇又给女人装了些备用的药膏:“这药膏6小时换一次,揭下来的时候慢点,别弄疼孩子。要是中间喘得厉害了,就按揉他的定喘穴,顺时针揉三分钟,能临时缓解。”

女人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离开时,雨已经小了,晨光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在葆仁堂的药柜上,“麻黄”“桂枝”的标签泛着暖光。

“刚才那孩子,你注意到没?”爷爷忽然开口,拐杖指向窗外,“眼胞有点肿,舌苔白腻带水,这是脾湿也重,明天复诊时,得在方子里加茯苓和白术,健脾祛湿,不然痰饮总化不干净。”

陈砚之恍然:“难怪他吐的痰那么多,原来是脾虚生湿,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加茯苓10克,白术8克,既能健脾,又能渗湿,正好。”

林薇正在记录病历,闻言抬头:“那细辛还保持2克吗?孩子明天要是不那么喘了,麻黄是不是也得减点?”

“嗯,”爷爷点头,“麻黄能宣肺平喘,但也耗气,明天看他咳喘情况,要是好转,就减成4克,再加炒麦芽6克,帮他开胃,生病这两天肯定没好好吃饭。”他站起身,往药柜走,“我去把茯苓和白术称出来,免得明天忘了。”

陈砚之看着爷爷的背影,对林薇笑了笑:“每次爷爷一指点,思路就特别清。”

林薇把病历本合上,指尖划过“辨证施治”四个字:“可不是嘛,就像昨天那个关节痛的病人,爷爷说把生薏米改成炒薏米,我才想起生薏米性凉,病人熬夜伤了阴,炒过的确实更稳妥。”她起身去煎药室,“我再去看看那锅药,刚才加了白术,得盯着火候。”

陈砚之跟过去,煎药室里弥漫着药香,砂锅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白术的清香混着麻黄的辛味,在空气里缠成一股温暖的线。“其实咱们刚才处理得还行,”他看着林薇用筷子搅了搅药汁,“先针灸急则治标,缓解喘息,再用汤药治本,配合膏药和艾灸,内外兼治。”

“就是少考虑了脾虚的问题,”林薇有点不好意思,“还是经验不够。”

“慢慢来,”陈砚之递给她一杯温水,“爷爷说过,辨证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往里剥,刚开始总会漏点什么,剥多了就熟了。”

正说着,爷爷拿着两个小布包进来:“这是给你们的。”打开一看,是两包炒南瓜子,“刚才那孩子妈带的,说自家种的,让我给你们尝尝。”

林薇拿起一颗放进嘴里,香得眯起眼睛:“真好吃!爷爷,您也吃。”

爷爷笑着摆手:“我牙口不好,你们吃。对了,等下把昨天泡的药酒再翻一翻,细辛和干姜泡得差不多了,该加当归和川芎了,活血化瘀,冬天擦关节痛正好。”

窗外的雨彻底停了,几只麻雀落在药柜顶上,啄着昨天晒的谷粒。陈砚之看着林薇认真翻搅药酒的侧脸,又看了看爷爷在药柜前核对药材的背影,忽然觉得,葆仁堂的时光就像这锅汤药,慢火细熬着,有君臣佐使的默契,有三代人的传承,更有辨证施治里藏着的,对每个生命的认真。

林薇忽然“呀”了一声:“差点忘了!早上那个关节痛的病人该来复诊了,他的药里得把生薏米换成炒薏米,我去改下药方。”

“我跟你一起去,”陈砚之跟上她的脚步,“顺便问问他膝盖积液消了没,要是还肿,得加泽泻和车前子。”

两人的脚步声在药堂里轻快地响着,爷爷看着他们的背影,慢慢笑了,拐杖轻轻敲了敲地面,像是在应和着这满室的药香与生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