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14章 针药并施的辨证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314章 针药并施的辨证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葆仁堂的药碾子“咕噜”转着,陈砚之正碾着炒白芍,米白色的药粉顺着碾槽往下滑,混着窗外飘进来的槐花香,倒有几分清雅。林薇蹲在药炉边,盯着砂锅里翻腾的药汁,鼻尖萦绕着柴胡和黄芩的苦香:“这小柴胡汤熬得差不多了吧?李大姐的少阳证,就等这药疏肝呢。”

“再熬五分钟,”陈砚之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柴胡得久煎才能出味,她那胁肋疼了快半个月,肝气郁得厉害,得多出点药油。”他往药架上看,“爷晒的玫瑰花呢?等会儿给她包点,泡水喝能疏肝理气,比光喝药汤舒坦。”

话音刚落,铜铃“叮铃”响了,一个穿灰色夹克的中年男人走进来,捂着胸口直皱眉,夹克第二颗纽扣崩开了,露出里面印着“汽修”字样的t恤。“医生,”他往藤椅上坐,动作僵得像生锈的零件,“我这心口窝疼,串着后背也疼,喘气都得小心翼翼的,吃了硝酸甘油也没咋缓解。”

林薇赶紧给他倒了杯丹参茶:“张师傅先缓缓,您这疼是针扎似的,还是闷闷的疼?”她记得张师傅在街口开汽修厂,常年钻车底,总说腰不好。

“说不上来,”张师傅喝了口茶,喉结滚动着,“像有根绳勒着,又像有东西在里面搅,尤其生气的时候,疼得更厉害。昨天跟徒弟吵了架,夜里疼得没合眼。”

陈砚之摸出脉枕:“伸胳膊。”指尖搭上张师傅的腕脉,他特意沉了沉指力——常年干活的人,脉象往往偏沉。片刻后抬眼,“脉弦紧,是肝气犯胃,气机郁滞。”他示意张师傅张嘴,“舌苔我看看。”

张师傅的舌苔白腻,舌尖红得发亮,像点了颗朱砂。“平时是不是爱叹气?”陈砚之问,“吃饭也没胃口,还总觉得胃胀?”

“哎!可不是嘛,”张师傅一拍大腿,“徒弟笨手笨脚,一个活儿能做错三遍,我天天气的,饭都吃不下,吃点就堵得慌。”他又补充,“早上还反酸水,嗓子眼辣乎乎的。”

林薇拿笔在纸上记着,笔尖在“胁肋胀痛”几个字上顿了顿:“症见胃脘及胁肋胀痛,痛连后背,嗳气频作,遇怒加重,伴反酸、纳差。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这该是肝气犯胃证吧?”

“对,”陈砚之起身往药柜走,“肝主疏泄,他这是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所以疼、反酸、胃胀。得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爷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个小瓷瓶,里面装着沉香粉:“老张啊,你这是‘气结’,光活血不行,得顺气。”他往张师傅手心倒了点沉香粉,“闻闻,这味儿能顺气,比啥止痛片都来得快。”

张师傅凑到鼻尖闻了闻,眉头果然舒展些:“嗯,闻着舒坦。那得开啥药?我听隔壁王婶说,她心口疼喝的丹参饮,管用不?”

“丹参饮能活血,但你这以气滞为主,得加疏肝的药。”陈砚之抓出柴胡,戥子称了十二克,“柴胡疏肝解郁,是治肝气郁滞的要药,不过它有点升散,得配点白芍。”他又抓出十五克炒白芍,“白芍养血柔肝,还能缓急止痛,跟柴胡配着,一散一收,既疏肝又不伤阴血。”

林薇在旁边记方子,笔尖在“香附”二字上停了停:“加香附不?理气解郁的,还能调经,但张师傅是男的……”

“香附不光调经,”陈砚之笑着打断,“它是‘气病之总司’,不管男女,气滞都能用。十五克,配柴胡、白芍,增强疏肝之力。”他又抓出陈皮和枳壳,“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壳行气宽中,消胀除痞,这俩都是理气的,能助肝气疏泄,还能和胃。”

爷在旁边补充:“得再加延胡索和川楝子,各十克。他不是疼得厉害吗?这俩是‘止痛对药’,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川楝子疏肝泄热,合在一起,既能理气又能止痛,对付这种气滞引起的疼痛最管用。”

“要不要加黄连?”林薇问,“他不是反酸吗?黄连能清胃热。”

“加三克就行,”陈砚之摇头,“他这反酸是肝气犯胃引起的,不是实热,少加点黄连清胃热,再配六克吴茱萸,既助黄连止呕,又能疏肝,还能制黄连的苦寒,这叫‘左金丸’,专治肝火犯胃的反酸。”

张师傅看着药包里的药材,有点发怵:“这药得熬多久?我那汽修厂离不得人。”

“我给你代煎,”林薇笑着说,“下午四点来取,装在保温壶里,回去热一下就能喝,一天两次,喝三天看看。”她往张师傅手里塞了包砂仁,“这是爷晒的,每次熬药时放三粒,能化湿开胃,免得药太苦伤胃。”

陈砚之又补充:“回去别总跟徒弟生气,气出病来不值当。每天抽十分钟,找个没人的地方,深吸气再慢慢呼出来,能顺肝气。”他往张师傅兜里放了颗疏肝丸,“疼得厉害就吃一丸,比硝酸甘油对症。”

送走张师傅,林薇帮着陈砚之抓药,药柜上的标签“柴胡”“白芍”“香附”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刚才加吴茱萸时,我还怕剂量大了,”她突然说,“吴茱萸不是有毒吗?”

“六克没事,”陈砚之往药臼里倒了些山楂,“而且有黄连制约它的毒性,这叫‘相畏为用’。爷说过,中药配伍讲究‘相反相成’,只要辨证准,毒药也能变成良药。”

爷在旁边翻着《临证指南医案》,闻言抬头:“说得对。当年我给你表叔治胃痛,左金丸用了黄连六克、吴茱萸一克,他还说‘这药咋不苦’,其实就是吴茱萸把黄连的苦味中和了,药效还在。”

正说着,门帘又响了,进来个穿碎花裙的老太太,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拐杖头包着层厚厚的铜皮。“小陈医生,”老太太往藤椅上坐,拐杖“笃笃”敲着地面,“我这腿又肿了,按下去一个坑,半天起不来,你给看看是不是又犯风湿了。”

林薇扶着老太太坐下,卷起裤腿,见小腿肿得发亮,像灌了水的皮囊。“奶奶您这肿是早上轻,晚上重不?”她记得老太太有静脉曲张,去年来治过。

“是啊,”老太太叹气,“早上起来还好,走两步路就肿得厉害,晚上躺床上,腿得垫得高高的才舒服。”她又说,“小便也少,黄乎乎的,像浓茶。”

陈砚之摸了摸老太太的脉,又看了舌苔:“脉沉缓,舌淡胖苔白滑,是脾虚湿盛,水湿内停。您这不是风湿,是脾虚运化不了水湿,水湿下注导致的水肿。”

“那得开啥药?”老太太有点慌,“不会是肾出毛病了吧?”

“不是肾病,是脾虚,”陈砚之笑着安抚,“脾主运化,您这年纪大了,脾虚了,水湿排不出去,就往下走,腿就肿了。”他往药柜走,“林薇,记辨证:症见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劳累后加重,伴纳差、便溏、尿少。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缓。辨证属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林薇问,“人参、茯苓、白术健脾,薏苡仁、泽泻利水。”

“对,但得加黄芪,”陈砚之抓出黄芪,称了二十克,“黄芪能补气升阳,利水消肿,性子温和,适合老年人。白术用炒的,十五克,健脾燥湿,比生白术更能助脾运化。”他又抓出茯苓和猪苓,“茯苓健脾渗湿,猪苓利水渗湿,这俩搭配,利水而不伤正,正好排她腿里的水湿。”

爷在旁边补充:“加十克桂枝,温阳化气,能助水湿运化。再加点陈皮,理气健脾,让补药不滞腻。老太太年纪大了,药别太猛,得慢慢调。”

林薇往药包里放了张纸条:“奶奶,这药得熬四十分钟,早上空腹喝,晚上睡前喝,喝完别马上站起来,躺十分钟再动。”她又往老太太兜里塞了包玉米须,“这是我晒干的,泡水喝能利水,比喝白开水管用。”

日头偏西时,爷坐在竹椅上,看着陈砚之给李大姐包玫瑰花,林薇在旁边写药方,突然说:“你们俩现在辨证越来越准了。就像老张那肝气犯胃,知道用柴胡、香附疏肝,加延胡索止痛;老太太那脾虚水肿,用黄芪、白术健脾,配猪苓利水,这就是‘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了。”

陈砚之笑了,把玫瑰花包递给林薇:“还是爷教得好。”林薇接过花包,鼻尖萦绕着花香和药香,突然觉得这葆仁堂的日子,就像这辨证施治的过程——看似琐碎,却在一味药、一句话里,藏着对“人”的琢磨,对“病”的通透,而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药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