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13章 脉诊里的加减方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313章 脉诊里的加减方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葆仁堂的窗台上,一盆仙人掌开了朵嫩黄的花,花影落在摊开的《温病条辨》上,字里行间都沾着点暖意。陈砚之正在用小毛刷清理铜制脉枕,林薇蹲在药柜前核对药材,指尖划过“知母”标签时,铜铃“叮铃”响了,带着股淡淡的油烟味。

“小陈医生,小林医生。”推门进来的是街口饭馆的王师傅,围裙上还沾着点面粉,“我这阵子总觉得口干,喝多少水都不管用,夜里还盗汗,枕头能湿透半块,你给瞧瞧?”

林薇给他倒了杯石斛茶:“王师傅先润润喉,最近是不是又熬夜揉面了?”她记得王师傅总说,做包子得凌晨三点起,发面的火候最讲究。

“可不是嘛,”王师傅接过茶杯,喉结动了动,“前阵子赶中秋,做了两百多个月饼,连着熬了三宿,之后就总觉得浑身乏,手心脚心还烫得厉害。”

陈砚之把脉枕推过去:“伸手我看看。”指尖搭上王师傅的腕脉,他特意沉了沉指力——王师傅常年揉面,手腕肌肉结实,得摸到深层的脉象。片刻后他抬眼,“脉细数,是阴虚的脉。”他示意王师傅张嘴,“舌苔我看看。”

王师傅张开嘴,舌面干得发皱,舌质红得像熟透的樱桃,苔少得几乎看不见。“这阵子是不是还觉得大便干?”陈砚之问。

“哎!对!”王师傅一拍大腿,“三天才解一次,跟羊屎蛋似的,费劲得很。”他又补充,“早上起来还口苦,眼睛也干,总揉得发红。”

林薇拿笔在纸上记着,笔尖顿了顿:“症见口干咽燥,夜间盗汗,五心烦热,大便干结,伴口苦目涩。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这该是阴虚内热吧?”

“是,”陈砚之起身往药柜走,“更具体点,是肝肾阴虚。他常年熬夜,肝开窍于目,肾主水,熬夜最伤肝肾阴液,阴液亏了,虚火就上来了,所以口干、盗汗、手足心热。”

爷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个小秤,秤盘里放着几粒枸杞:“王师傅这是‘劳伤虚损’,光补水不行,得补阴。”他往王师傅手心放了粒枸杞,“尝尝,这是宁夏来的,嚼着甜,补肝肾阴的。”

王师傅嚼着枸杞,眼睛亮了:“那得开啥药?我听说六味地黄丸治这毛病,管用不?”

“六味地黄丸是基础方,但你这还有口苦目涩,说明肝火旺,得加点清肝火的药。”陈砚之抓出熟地,戥子称了二十克,“熟地是君药,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不过它性子滋腻,得配点山药。”他又抓出十五克山药,“山药能健脾益肾,既助熟地补肾,又能防止熟地腻胃,王师傅天天吃面食,脾胃得顾着点。”

林薇在旁边记方子,笔尖在“山茱萸”三个字上停了停:“加山茱萸不?补肝肾的,还能固涩,他不是盗汗吗?山茱萸能敛汗。”

“加,十五克。”陈砚之点头,“山茱萸酸温,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涩精止汗,正好对他的盗汗。”他又抓出茯苓和泽泻,“这俩是佐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水清热,能防熟地、山茱萸滋腻碍胃,让补药能运化开。”

爷在旁边补充:“得再加知母和黄柏,各十克。他不是五心烦热、口苦吗?这俩是苦寒的,能清退虚火,也就是‘滋阴降火’,光补不泻,火降不下来,口干盗汗也好不了。”

“那这不就成了知柏地黄丸的方子了?”林薇抬头问,“我记得书上说知柏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治阴虚火旺证。”

“对,但剂量得调。”陈砚之往药秤上添了五克丹皮,“丹皮清热凉血,泻肝经火,他不是目涩口苦吗?肝火旺得厉害,丹皮能清泻肝火,比单纯用黄柏更对症。”他又抓出十克麦冬,“再加麦冬,润肺生津,他口干得厉害,麦冬能滋肺阴,肺津足了,口渴就能缓解。”

王师傅看着药包里的药材,有点犯愁:“这药苦不苦?我打小就怕喝苦药。”

“有点苦,”林薇笑着说,“但我们加了点甘草调和,您煎药时再放两颗乌梅,又能滋阴,又能调味。”她把方子折好递过去,“这药得煎四十分钟,因为熟地不容易煎透,先用冷水泡一小时,大火烧开转小火,药汁得煎出半碗,早晚空腹喝。”

陈砚之又补充:“最近别熬夜了,哪怕少做两笼包子,也得早睡。每天吃两颗梨,润肺生津,比光喝水管用。”他往王师傅手里塞了包桑葚干,“泡水喝,甜甜的,能补肝肾阴,比喝饮料强。”

王师傅走后,林薇整理着药方,突然指着“丹皮”问:“刚才为啥不加菊花?菊花也能清肝明目啊。”

“菊花偏于疏散风热,”陈砚之擦着脉枕,“他这是虚火,得用丹皮这种能清泻虚热的,性质更平和,不会伤阴。”他看了眼爷,“对吧,爷?”

爷正用放大镜看药书上的批注,闻言抬头:“没错。用药就像做菜,同样是调味,有人爱用花椒,有人爱用胡椒,得看食材本身的性子。王师傅是阴虚为本,虚火为标,知柏地黄丸打底,加丹皮泻肝火,麦冬滋肺津,就是让方子更贴合他的证。”

正说着,门帘又响了,进来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扎着马尾辫,手里攥着张体检表。“医生,”小姑娘把表往柜台上放,“体检说我贫血,血红蛋白才90,妈妈让我来开点补血的药。”

林薇摸了摸她的额头,皮肤白得有点透明:“平时是不是总觉得累?上楼梯都喘气?”

“嗯,”小姑娘点头,“体育课跑八百米,我跑一半就跑不动了,眼前发黑。”她掀开袖子,胳膊细得像根芦苇,“妈妈说我脸色比墙还白。”

陈砚之让她伸出手,指甲盖透着点青,半月痕几乎看不见。“脉细弱,”他摸了摸脉,“是血虚。”他看了看小姑娘的眼睑,结膜淡得几乎没有血色,“平时挑食不?爱吃肉不?”

“不爱吃,”小姑娘抿着嘴,“觉得肉腥,就爱吃咸菜和米饭。”

爷在旁边叹气:“这哪行?血虚得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来补,光吃咸菜哪行?”他往小姑娘手里放了颗红枣,“先吃颗枣,补补气血。”

陈砚之往药柜走:“林薇,记一下——症见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气短,指甲、眼睑淡白。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属缺铁性贫血,中医属‘血虚’范畴,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和胃。”

“用八珍汤?”林薇问,“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血。”

“对,但她是小姑娘,脾胃弱,得加点助消化的。”陈砚之抓出党参,称了十五克,“用党参代替人参,性平,不容易上火。白术用炒的,十克,健脾燥湿,比生白术更适合她这种脾虚的。”他又抓出当归,“当归十克,补血活血,还能润肠,她这种血虚的,往往大便也干。”

爷补充:“加十克鸡内金,炒过的,磨成粉兑在药汤里喝。她不爱吃肉,脾胃运化差,鸡内金能消食化积,帮助吸收药里的营养。再加点阿胶珠,五克,烊化兑服,阿胶补血最好,但她脾胃弱,用阿胶珠更易消化。”

“要不要加黄芪?”林薇问,“黄芪补气升阳,能助血生成。”

“加五克就行,”陈砚之摇头,“她年纪小,别用太多补气药,免得气机壅滞,反而不舒服。白芍用酒炒的,十克,既能补血,又能柔肝,她总头晕,肝血足了,头目就能濡养。”

小姑娘看着药包里的药材,小声问:“这药能熬成甜的不?”

“能,”林薇笑着说,“我们加了甘草和红枣,煎好后再放一勺红糖,甜甜的。”她往小姑娘兜里塞了包枸杞糕,“这个当零食吃,补气血的,比辣条强。”

送走小姑娘,日头已经爬到药炉上方。林薇看着摊开的两张方子,一张知柏地黄丸加减治阴虚,一张八珍汤加减治血虚,突然觉得中医的辨证就像给人量体裁衣,同样是“虚”,阴虚要滋阴降火,血虚要益气生血,差一点都不行。

陈砚之往药炉里添了块炭,火苗舔着锅底,把“辨证施治”四个字映得发烫。他知道,这葆仁堂的药香里,藏着的不仅是草木的魂,更是望闻问切里的细心思——就像爷说的,“药是死的,证是活的,能让方子跟着证走,才算真学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