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07章 针影分两地,妙手各一方

陈砚之把最后一根银针放进消毒盒时,天刚蒙蒙亮。灶房飘来艾草粥的香气,混着他娘煎鸡蛋的焦香,勾得人肚子直叫。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传呼机,林薇昨晚发来的消息还在:“县中医院的针灸科开诊了,我分到了三号诊室,窗外有棵梧桐树,跟葆仁堂的老槐树似的。”

“发啥呆?”他娘端着粥出来,往桌上放了碟腌萝卜,“快吃,吃完还得去给刘大爷扎针,他孙子说老爷子凌晨又喊腿疼。”

陈砚之扒拉着粥,忽然抬头:“娘,我想把西厢房收拾出来当诊室,以后来看病的人多了,总在院里也不是事儿。”

“早该收拾了,”他娘往他碗里夹了个鸡蛋,“你爷爷昨儿还说,该让你独当一面了。我这就去把你爹的工具箱找出来,你爷说那面墙得钉块木板当诊桌。”

陈砚之笑着应了,粥没喝完就往刘大爷家跑。晨露打湿了石板路,踩上去“咯吱”响,路过竹鼠养殖场时,几只幼崽正挤在笼子角睡觉,绒毛沾着草屑,倒比平时的闹腾更让人心里踏实。

刘大爷家的院门虚掩着,刚推开就听见里屋的咳嗽声。陈砚之拎着药箱进去时,老爷子正趴在炕沿上哼哼,右腿肿得像根发面馒头,裤管都系不上。“小砚子,你可来了!”刘大爷的孙子红着眼圈,“我爷后半夜疼得直打滚,吃了止痛片也不管用。”

陈砚之放下药箱,蹲在炕边捏了捏老爷子的膝盖:“还是滑膜炎,上次放的淤血没排干净。”他从箱里拿出三棱针和玻璃罐,“大爷,今儿得再放放血,可能比上次疼点,您忍着点。”

刘大爷攥着炕沿直哆嗦:“放、放吧,总比疼死强。”

陈砚之先用酒精棉球消毒,三棱针在膝盖侧面的青筋上快速点了三下,暗红的血珠立刻冒出来,他赶紧扣上玻璃罐。“您看这血,黑得发黏,堵在里头能不疼?”他边说边捻着罐口的橡皮管,“再留三分钟,保证您能伸直腿。”

老爷子疼得直抽气,嘴里却念叨:“你比你爷爷手轻,他上次给我放血,疼得我三天没敢下地。”

“我爷那是‘猛药治顽疾’,”陈砚之笑着起罐,用棉球擦净淤血,“我这是跟林薇学的,她总说‘治疼先安神’,下手轻点,病人不紧张,气血才顺。”他往膝盖上抹了层艾草膏,用纱布缠好,“明儿我再来给您扎‘阳陵泉’,保准能下地挪两步。”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声,是邻村的马大姐,车后座绑着个布包,老远就喊:“小砚子,给我家汉子看看!他昨儿割稻子闪了腰,现在连炕都下不去!”

陈砚之跟着往马大姐家走,心里盘算着西厢房的诊室得赶紧收拾——这阵子秋收,扭腰闪腿的人越来越多,总在人家里扎针也不是办法。

县中医院的针灸科里,林薇刚给一个产妇扎完“催乳针”。那年轻媳妇抱着孩子,眼里含着泪笑:“林医生,真谢谢您!前儿还胀得跟石头似的,这针一扎,奶水哗哗的,孩子总算不用喝奶粉了。”

“没事就好,”林薇收拾着针包,“回去用热毛巾多敷敷,别总坐着,适当走走。”

送走产妇,护士长拿着排班表进来:“小林,院长说让你带两个实习生,这俩孩子刚从卫校毕业,对针灸一窍不通,你多费点心。”

林薇接过排班表,上面两个名字看着眼生:“行,让他们明儿来上班吧,先从认穴位开始学。”她忽然想起陈砚之,小时候他教她认药圃里的艾草,也是这么一点一点指着叶片说:“这锯齿状的是野艾,药效比家艾烈。”

正愣神,诊室门被推开,进来个捂着胳膊的大爷,身后跟着个年轻人,手里捏着张片子。“林医生,我爹这胳膊抬不起来,西医说肩周炎,让打封闭,我们想试试针灸。”

林薇让大爷坐在诊疗床上,抬着他的胳膊试了试:“能抬到这儿?疼不?”

“疼!跟扯着筋似的!”大爷龇牙咧嘴。

“是‘肩凝症’,”林薇拿出银针,“我给您扎‘肩髃’‘肩贞’,再配合艾灸,比打封闭舒坦。”她边说边消毒,银针在穴位上轻轻一点,“酸胀不?”

“酸!酸到手指头了!”大爷惊呼。

“气到了就好。”林薇捻着针尾,忽然想起陈守义的话:“扎针就像给庄稼松土,得找准地方下锄头,劲儿大了伤根,劲儿小了没用。”她对旁边的年轻人说,“您爹这病跟劳累有关,以后别让他干重活,每天帮他揉揉胳膊,从肩膀往手腕揉,像搓麻绳似的。”

年轻人连连点头:“我们村有个老郎中,说这病得‘针药并用’,您看用不用配点草药?”

“可以,”林薇笑着开了张方子,“这是‘羌活胜湿汤’,加了点桂枝,能温通经络,跟针灸配着用,好得快。”

傍晚陈砚之回到葆仁堂时,他爹正往西厢房的墙上钉木板,锤子敲得“咚咚”响。“回来了?”他爹抹了把汗,“这木板够宽不?你娘说让你把爷爷那套铜人模型摆上去,看着气派。”

“够了够了,”陈砚之放下药箱,摸出手机给林薇发消息:“西厢房收拾成诊室了,我爹钉了块大木板当诊桌,明天就能用。”

没过多久,手机“嘀嘀”响了:“恭喜!我带了两个实习生,笨手笨脚的,教他们认穴位比给张奶奶扎针还累。对了,肩周炎用‘温针灸’效果好,记得在针尾加艾绒。”

陈砚之笑着回:“知道了,我娘给你晒了罐艾草,说比医院的艾绒纯,让去城里的王师傅捎过去。”

他娘端着刚蒸好的红薯进来,见他对着手机笑,用围裙擦了擦手:“跟小林姑娘说,让她抽空回来看看,诊室收拾好了,得让她来‘开光’——你爷说的,第一个病人让她扎,图个吉利。”

陈砚之把红薯往嘴里塞,含糊不清地应着,心里却盘算着:等诊室正式开诊,得请林薇回来扎第一针,就扎“合谷”,上次她给张奶奶扎这穴时,针尾稳得像钉在那儿,他学了好久才学会那股巧劲儿。

窗外的老槐树影摇摇晃晃,落在刚钉好的木板上,像谁用墨笔画的经络图。陈砚之摸出磨得发亮的银针,对着影子比划——他知道,不管是在葆仁堂的新诊室,还是在县医院的三号诊室,他和林薇手里的针,都在往同一个方向使劲:让那些疼的、苦的,都慢慢变成暖的、甜的。

手机又响了,是林薇发来的:“明天教实习生扎‘足三里’,紧张。”

陈砚之回:“就像第一次给竹鼠打针,别想太多,扎准了就不慌。我在这儿给你加油。”

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灶房飘来蒸红薯的甜香,混着药圃里飘来的艾草味,在暮色里缠成了一股让人踏实的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