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06章 月满时的针影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206章 月满时的针影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陈砚之蹲在药圃里摘艾草时,裤兜里的手机突然“嘀嘀”叫,掏出一看,是林薇发来的:“医院放了中秋假,明儿回去,带了盒城里的莲蓉月饼,给爷爷和你娘尝尝。”

他手一抖,艾草叶上的露水洒了满手,凉丝丝的倒让心跳更欢了。刚想回点啥,就见他娘挎着竹篮从院里出来,篮子里装着刚揉好的面团和一罐子艾草粉。“发啥愣?”他娘用围裙擦了擦手,“赶紧摘够了回来,艾草月饼得趁新鲜烤,不然馅子要塌。”

“林薇明儿回来。”陈砚之的声音有点发飘,手里的艾草掐断了好几根。

“知道了,”他娘笑得眼睛弯成月牙,“我多和了点面,她爱吃甜的,馅子里多放了勺蜂蜜。对了,把那坛去年泡的桂花酒找出来,你爷爷说中秋得喝两口。”

陈砚之应着,脚步轻快地往药圃深处走,露水打湿了裤脚也没察觉。远处传来竹鼠养殖场的吱呀声,混着风吹艾草的沙沙响,倒比平时的蝉鸣更让人心里发暖。

第二天傍晚,林薇背着包走进葆仁堂时,正撞见陈砚之蹲在门槛上磨银针。夕阳把他的影子投在地上,手里的细沙布来来回回蹭着针身,针尾在光线下闪着细碎的亮。

“磨针呢?”她把月饼盒往石桌上一放,包带勒得肩膀发红。

陈砚之“噌”地站起来,手里的银针差点掉地上:“回、回来了?路上累不?”他想帮她拎包,手伸到一半又缩回去,挠了挠头,“我爷在里屋看医书,我娘在灶房烤月饼,说让你来了就尝热乎的。”

林薇笑着把包往竹椅上一放:“不累,王师傅的三轮车开得稳。对了,张老板闺女的面瘫好多了,昨天给我打电话,说能鼓着腮帮子吹蜡烛了,非要送我两斤核桃,我带来给你补脑子。”

“谁要补脑子。”陈砚之嘟囔着,眼睛却亮得很,“我给你留了瓶薄荷油,上次你说医院空调吹得头疼,抹点这个管用。”他从药柜里翻出个小瓷瓶,塞到她手里,瓶身还带着他掌心的温度。

正说着,陈守义拄着拐杖从里屋出来,手里捏着本翻得起毛的《针灸大成》。“回来啦?”老爷子往竹椅上一坐,指节敲了敲桌面,“听说你在医院搞了个‘针灸治失眠’的法子,给我说道说道。”

“就是结合了爷爷教的‘安神针’,”林薇挨着老爷子坐下,“在‘神门’‘三阴交’上扎针,留针时让病人听点轻音乐,比单纯用药见效快。前阵子有个护士总熬夜值夜班,扎了三次,现在沾枕头就能睡。”

“嗯,”陈守义点头,手指在书页上点了点,“医者不光要治身,还得治心。就像这艾草,不光能做药,还能做月饼,让人心里舒坦了,病气自然就散了。”他忽然看向陈砚之,“去把你磨好的针拿来,让小林瞧瞧你的手艺。”

陈砚之赶紧从针包里抽了根银针,递到林薇面前。针身亮得能照见人影,针尖细得几乎看不见,却透着股稳当劲儿。“比上次给我扎‘合谷’时强多了。”林薇笑着说,指尖轻轻碰了下针尾,“能扎‘头皮针’了不?我带了本新图谱,上面的‘运动区’定位比老书清楚。”

“正想跟你学呢。”陈砚之的耳朵红了,“前儿村东头的刘大爷说他孙子总头晕,我猜是脑供血不足,想试试头皮针,又怕定位不准。”

灶房传来他娘的吆喝:“月饼出炉喽!趁热吃!”

晚饭时,院子里摆了张方桌,桌上摆着刚出炉的艾草月饼、林薇带的莲蓉月饼,还有一碟炸花生和那坛桂花酒。陈守义抿着酒,看着两个年轻人互相推让月饼,忽然说:“明儿是中秋,村西头的祠堂要请人去给老人做义诊,你俩一块去。”

“义诊?”林薇咬了口艾草月饼,甜丝丝的带着点清苦,“有啥要提前准备的不?”

“带够银针和艾草膏就行,”陈守义放下酒杯,“都是些老毛病,腰疼腿疼的,你们俩一个扎针一个配药,正好练练手。对了,祠堂后院那棵老桂花开了,摘点回来泡酒,比去年的更香。”

陈砚之赶紧点头:“我明儿早起磨针,把三棱针也带上,万一有人要放血呢。”

林薇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想起在医院时,他发来的那句“等你回来教我透刺”。月光悄悄爬上院墙,把桌上的针包照得半明半暗,针影落在月饼盒上,像谁用细笔描的线。

中秋清晨,祠堂院子里已经坐了不少老人。陈砚之摆开针包时,林薇正给张奶奶量血压,老人家攥着她的手不放:“姑娘,你可算回来了!我这膝盖又开始疼,上次你给我扎的那几个穴,还记得不?”

“记得,”林薇笑着帮她挽起裤腿,“‘内膝眼’和‘足三里’,今天给您加个‘血海’,补补气血。”她转头对陈砚之说,“帮我递根一寸半的针,要消毒好的。”

陈砚之赶紧挑了根银针递过去,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背,两人像被烫着似的往回收,针尾在光线下晃了晃,倒比平时更稳了。

刚给张奶奶扎完针,就见个老爷子拄着拐杖挪过来,捂着后腰直哼哼:“小先生,我这腰从昨儿就直不起来,弯着像只虾米,你给瞧瞧?”

陈砚之让他趴在长条凳上,手指在腰眼周围按了按:“是腰肌劳损,扎‘肾俞’和‘委中’试试。”他捏起银针,忽然抬头看林薇,“你帮我盯着点,我总怕角度偏了。”

林薇凑过去,指尖轻轻点在穴位旁:“往左偏半分,对,就这位置。”她的气息拂过他的手腕,陈砚之的手稳得像钉在那儿,进针时快得几乎没让老爷子察觉。

“酸!酸到大腿根了!”老爷子忽然喊。

“气到了。”陈砚之和林薇异口同声,说完又都笑了,眼里的光撞在一块儿,比桌上的阳光还亮。

忙到日头偏西,祠堂里的老人才渐渐散了。陈砚之收拾针包时,发现林薇正蹲在院角摘桂花,指尖沾了不少金黄色的小花,像落了片星星。“够了不?”他走过去,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艾草月饼。

“差不多了,”林薇把桂花往布袋里装,“泡两坛够喝到明年了。”她忽然抬头,月亮已经悄悄挂上树梢,清辉洒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老长,几乎要叠在一块儿。

“祠堂后院有口老井,”陈砚之的声音有点低,“小时候我总跟我爷来挑水,他说井里的月亮能照见人心。”

林薇跟着他往后院走,老井的轱辘上缠着锈迹斑斑的铁链,井水里浮着个圆圆的月亮,被风吹得轻轻晃。“真亮啊。”她趴在井沿上,头发垂下去,差点碰到水面。

陈砚之赶紧伸手扶了她一把,掌心贴着她的后背,能感觉到布料下的温热。“小心点,”他的声音发紧,“这井深着呢。”

林薇直起身,转身时差点撞到他怀里,鼻尖蹭到他的衣领,闻到股艾草混着桂花的香。“你磨的针真好,”她往后退了半步,声音轻得像月光,“比医院药房里的还顺手。”

“你教我的头皮针图谱,我看懂了。”陈砚之盯着她的眼睛,“等过阵子不忙了,咱给刘大爷孙子扎扎试试?”

“好啊。”林薇笑着点头,眼角的月光亮得像针尾的反光。

回到葆仁堂时,他娘正把凉透的月饼往坛子里装,见两人进来,笑着往林薇手里塞了块:“带回去当宵夜,你爷爷说你俩今儿累坏了,明儿不用早起,睡够了再练针。”

陈砚之送林薇到客房门口时,她忽然从包里拿出个小布包:“给你的,在医院附近的铺子买的,据说能安神。”打开一看,是个用蓝布缝的小枕头,里面塞着薰衣草,边角绣着只小兔子,针脚比上次的鞋垫细密多了。

“我、我放床头。”陈砚之的手指捏着布包,有点抖。

“晚安。”林薇推开门,月光跟着她飘进去,在门槛上投下道温柔的影子。

陈砚之站在门口,手里攥着薰衣草枕,闻着院里飘来的桂花酒香,忽然觉得这中秋的月亮,比往年的都要圆,亮得能照见针影里藏着的那点心思——就像艾草和桂花,看似不搭,混在一块儿,却能酿出最绵长的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