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26章 载誉归来,妙手仁心绽新篇

县医院门诊楼的玻璃门刚被推开,就见林薇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走进来,包上还沾着点药草的碎屑——那是陈砚之昨天帮她收拾行李时,不小心蹭上的艾绒。

“林薇?你可算回来了!”护士长王姐从护士站探出头,手里还拿着个输液瓶,“院长昨天还念叨你呢,说你这半年基层锻炼,肯定脱胎换骨了。”

林薇刚把包放在儿科诊室的桌子上,就见院长和几个科室主任走了进来。院长手里捏着个牛皮纸信封,脸上笑开了花:“小林啊,葆仁堂那边托人捎来封信,全是乡亲们给你写的感谢信,说你用看指纹、艾灸的法子,治好了不少孩子和媳妇的病,这可是给咱医院长脸了!”

信封里的信纸皱巴巴的,有红纸上歪歪扭扭的毛笔字,还有作业本撕下来的纸页,上面画着小太阳和笑脸。林薇看着看着,眼眶有点发热——那是李婶写的“林姑娘的艾灸比暖水袋管用”,是王大娘画的“小宝不咳嗽了”,还有陈砚之偷偷夹在里面的一片干紫苏叶,叶脉清晰得像他说过的话。

“院长,我就是跟着陈爷爷学了点皮毛。”林薇把信纸小心翼翼地折好,“基层的法子简单,但对路了确实管用。”

“简单才见真功夫!”院长拍着她的肩膀,“院里研究过了,让你在儿科和妇科轮岗,把你在葆仁堂学的本事用起来。现在患者总说咱医院太‘硬’,光靠检查单和吊瓶,缺了点人情味儿,你正好给咱添点‘软’功夫。”

林薇刚换上白大褂,儿科诊室就涌进来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孩子哭得脸红脖子粗,嗓子都快哑了。“林大夫,您快给看看,这孩子烧到39度,抽血化验说是病毒感染,打了退烧针也没用。”

林薇接过孩子,下意识地掀开他的小手——这动作在葆仁堂做了无数次,现在做起来依旧自然。指尖在孩子食指上轻轻一推,就着诊室的灯光看指纹,鲜红的纹路在风关打着转,像条小蛇。

“是风热感冒,还带点积食。”林薇说,“退烧药继续吃,我再给您开点中药洗剂,金银花、连翘、薄荷各10克,煮水给孩子擦手心脚心,像给体内的火气开个小窗户,让热散出来。”

母亲愣了愣:“洗洗手脚就行?不用再开点消炎药?”

“孩子太小,药吃多了伤脾胃。”林薇笑着说,“就像地里的小苗,水多了会涝,药多了也会蔫。您试试这法子,要是明天还烧,咱再调方子。”

旁边的年轻大夫小张凑过来,小声问:“林薇,你真能从指纹看出病?我在医学院学了五年,老师可没教过这个。”

“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像看云彩识天气,看得多了就有谱了。”林薇把指纹的三关指给他看,“你看这风关红,多是外感;气关紫,可能是里热;到了命关,就得小心了……”

正说着,妇科那边打来电话,说有个痛经的病人疼得直打滚,吃了止痛药也不管用,让林薇过去看看。

林薇赶到妇科诊室时,病人正趴在床上哼哼,额头全是汗。“以前来月经也疼,但没这么厉害,这次像有把刀子在肚子里搅。”

林薇摸了摸她的小腹,冰凉一片,再看舌象,苔白腻,像蒙了层霜。“是寒湿凝滞,光吃止痛药治标不治本。”她想起爷爷教的艾灸法子,“咱科里有艾灸仪吧?给她灸关元和三阴交,再开点温经汤,内外一起治,像给冻住的水管又烤火又浇水,才能化开。”

护士把艾灸仪推过来,林薇调整好温度,让艾热慢慢渗进穴位。“这比单纯吃西药强,”她对旁边的妇科主任说,“好多女病人的痛经是寒气攒出来的,就像冬天不穿棉裤,腿肯定会疼,得从根上祛寒才行。”

半小时后,病人坐起来,惊讶地说:“真不疼了!肚子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林薇叮嘱她:“回去别吃凉的,经期前三天就开始用艾叶泡脚,像给身体提前供暖,免得再冻着。”

这事儿很快在医院传开了,说新来的林大夫有“绝活”,看指纹、用艾灸,治好了不少西医头疼的小病。没过几天,林薇的诊室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带孩子来看指纹的,有来做艾灸调理的,连以前总说“中医不科学”的外科主任,都抱着孩子来请教:“小林,你给看看,我家娃总流口水,是不是有啥毛病?”

林薇看了看孩子的指纹,淡红隐隐,舌苔薄白:“是脾胃虚,像装水的碗底有点漏,收不住津液。用点炒白术、茯苓煮水喝,再让孩子多嚼嚼馒头,锻炼脾胃,像给漏碗补补丁,慢慢就好了。”

外科主任半信半疑地拿着方子走了,没过三天就拎着水果来道谢:“真神了!喝了两天,口水真少了,比吃益生菌管用!”

院长看着林薇诊室门口的长队,乐得合不拢嘴:“我就说嘛,中西医结合才有出路!小林,你带带年轻大夫,把看指纹、艾灸这些法子教给他们,咱医院也搞个‘中医特色门诊’。”

林薇爽快地答应了,还特意回了趟葆仁堂,把爷爷的脉案和自己记的笔记都带了回来。陈砚之帮她捆书时,小声说:“我跟院长打过招呼了,他说等我把手头的事安顿好,就让我去药房进修,到时候……咱又能一块儿了。”

林薇心里像揣了颗甜枣,又甜又暖。她看着陈砚之帮她把爷爷珍藏的《幼科铁镜》包好,忽然觉得,自己从葆仁堂带回来的不光是医术,还有那份“把病人当自家人”的心意——给孩子看诊时多哄两句,给痛经的姑娘递杯热水,这些琐碎的温暖,比任何检查单都更能拉近和病人的距离。

这天傍晚,林薇整理诊室时,发现桌角放着个小布包,是早上那个发烧孩子的母亲送来的,里面装着晒干的金银花,还夹着张纸条:“林大夫,这是俺家院子里种的,您说的法子真管用,孩子烧退了,谢谢您。”

林薇把金银花放进抽屉,和葆仁堂捎来的感谢信放在一起。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照进来,在白大褂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她忽然明白,不管是在葆仁堂的小药铺,还是在县医院的诊室,医者的初心都是一样的——用最适合的法子,让病人少受罪、早康复。

而她从基层带回来的,正是这份“灵活”与“贴心”,像给医院的诊疗添了点柔软的光,让冰冷的器械和化验单之外,多了些人情味儿。林薇知道,这条路还长,但只要像爷爷说的那样“心里装着病人”,就一定能走得稳稳当当,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的温暖,也让中西医的结合,开出更美的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