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11章 土药亦道,万变不离其宗

清晨的药圃沾着露水,林薇蹲在灶门前,看着爷爷用铁铲刮着锅底的灶心土,金黄的碎屑簌簌落在陶碗里,像撒了把碎金。她手里捏着本《中药大辞典》,指尖在“灶心土”词条上划了又划。

“陈爷爷,”林薇终于开口,声音带着点犹豫,“我还是没太明白,这灶心土看着就是块泥巴,怎么就能治呕吐、止血呢?医院里从来不用,要是遇到需要它的病人,该用什么代替啊?”

爷爷把灶心土倒进竹筛里筛着,筛出的细粉白蒙蒙的,像刚下的雪。“你先闻闻。”他把筛好的土递到林薇面前。

林薇凑过去嗅了嗅,一股淡淡的烟火气混着土腥味,不算好闻,却让人莫名觉得踏实。“有点像……烧过的炕土味。”

“这就对了。”爷爷坐在灶门前的小板凳上,指着炉膛里的余烬,“灶心土是柴火反复烧过的土,火气进了土里头,又被米汤、菜汤养着,性子温厚得很,像村里最会哄孩子的老奶奶,能把闹腾的肠胃稳住。”他抓起一把细土,“它能止血,是因为土性‘收涩’,像晒干的棉絮能吸潮气;能止呕,是因为它‘温中和胃’,像给受寒的胃裹了层棉垫。”

陈砚之端着刚煎好的药过来,笑着接话:“上次张阿婆喝药总吐,爷爷就用灶心土煎水给她兑药,说‘这土跟她守了一辈子灶台,知她的脾气’,果然就不吐了。”

林薇还是不解:“可医院里没有灶心土啊,总不能让病人回家刮锅底吧?”

“傻姑娘,药是死的,人是活的。”爷爷敲了敲她的《中药大辞典》,“没有灶心土,就找性子相近的药代替。就像做馒头,没有酵母用老面,没有老面用酒酿,只要能发起来,法子不固定。”

他起身往药柜走,抽出几个药包:“你看这个,赤石脂,性温味甘,能涩肠止血,像灶心土的‘远房兄弟’,只是少了点烟火气,治久泻久痢比灶心土还稳妥。上次那个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在医院用了蒙脱石散不管用,我让他用赤石脂配干姜,像给溃烂的肠子铺了层保护膜,慢慢就长好了。”

林薇翻看着赤石脂的性味,忽然问:“那止呕呢?赤石脂好像不行。”

“用伏龙肝的‘表亲’——生姜。”爷爷拿起块生姜,“生姜性温,能温胃止呕,像灶心土的‘泼辣侄女’,少了点厚重,却多了点窜劲儿。医院里常用生姜配半夏,叫‘小半夏汤’,治胃寒呕吐,效果不比灶心土差。”他顿了顿,“只是生姜偏‘散’,灶心土偏‘收’,就像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秋阳晒田,都能让土地滋润,路数不同罢了。”

陈砚之帮着把药包摆好:“爷爷说‘用药如选工具’,刨木头用刨子,锯木头用锯子,没有刨子,用刀子慢慢削也成,就是费点劲。”

正说着,药铺的铜铃响了,进来个面色苍白的年轻媳妇,手里攥着块染血的手帕。“陈大夫,我这月经过多,都快半个月了,在医院输了血,还是止不住。”

林薇搭脉时发现脉象细弱,舌苔淡白:“是气虚不能摄血,我想用归脾汤加止血药。”

“加什么止血药?”爷爷问。

“地榆炭?”林薇有些不确定。

“可以加,但不如加点禹余粮。”爷爷说,“禹余粮是矿石,性涩,能收敛止血,像灶心土的‘铁哥们’,比灶心土多了点‘硬气’,治这种虚性出血,既能止血又能固涩,比单纯用炭药稳妥。”他对年轻媳妇说,“这药得打碎了煎,像把石头磨成粉,才能融进汤里。”

年轻媳妇走后,林薇看着禹余粮的药包,忽然想起医院里常用的止血敏:“西药止血快,中药好像慢些。”

“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妙。”爷爷往炉膛里添了块柴,“西药像消防队,能快速灭火;中药像修堤坝,能慢慢堵漏洞。就像洪水来了,先得把决口堵上,再慢慢加固堤坝,缺一不可。灶心土、禹余粮这些,就是加固堤坝的料。”

中午吃饭时,林薇看着碗里的小米粥,忽然说:“我明白了!灶心土煎粥,其实是‘药食同源’,医院里虽然不用灶心土,但可以让病人多喝小米粥、南瓜粥,这些也能养胃,像‘温柔版’的灶心土。”

“总算开窍了。”爷爷笑着给她盛粥,“上次那个化疗后呕吐的病人,在医院用了止吐药还是吐,我让他喝小米粥时加把炒米,炒米带着点烟火气,像‘微型灶心土’,果然就好点了——药不在名,管用就行。”

陈砚之扒着饭说:“爷爷还用过墙皮灰止血呢,当然是烧过的老墙皮,那时候条件差,找不到灶心土,就用它代替,也管用。”

“那是没办法的办法。”爷爷摆摆手,“就像没米下锅时用红薯充饥,能顶饿,但不如米养人。用药也一样,有好药不用是傻,没好药不会找代替品是笨。”

下午,林薇跟着爷爷整理药柜,见他把灶心土、赤石脂、禹余粮归在一类,标签上写着“温涩固脱”。“这些药性子相近,就像一个村里的乡亲,能互相帮衬。”爷爷说,“你在医院用不到灶心土,就多琢磨赤石脂、生姜、炒米这些,摸清它们的脾气,照样能治灶心土能治的病。”

林薇忽然想起个病例:“上次那个胃溃疡出血的病人,用了西药止血后总觉得胃里空落落的,是不是可以用点赤石脂配山药?山药健脾,赤石脂止血,像给胃里填了层软乎乎的垫子。”

“这个想法好。”爷爷赞许地点头,“山药像灶心土养出来的米,赤石脂像灶心土本身,俩药凑一起,又能补又能固,比单用一样周全。就像盖房子,光有墙不行,还得有地基,两者都得顾着。”

傍晚关门前,林薇在脉案本上写下:“灶心土者,非仅泥土也,乃‘温涩’之象也。无此药,当求‘温涩’之理,赤石脂、生姜、禹余粮皆可代,如寻路遇河,舟楫可渡,桥梁亦可渡,道不变也。”

写完,她抬头看见爷爷正对着她笑,陈砚之则在一旁帮她把脉案本收好,夕阳透过窗棂,把三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像幅温暖的画。林薇忽然明白,爷爷说的“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是让她不要被药的名字困住,而要抓住药的“性子”和“道理”——就像灶心土的“温中和胃、涩肠止血”,只要抓住这八个字,用什么药都能绕到这个理上,这才是真正的“活学活用”。

灶膛里的火渐渐暗下去,留下暖暖的余温,像爷爷讲的医理,不张扬,却能熨帖人心。林薇知道,以后再遇到需要灶心土的病人,她不会再犯愁了——因为她找到了比灶心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藏在药背后的“理”,像北斗星,不管走多远,总能指引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