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83章 四诊合参辨细微,脉证相应断病机

天刚蒙蒙亮,药铺门板还没卸完,就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陈砚之披上外衣开门,见是东巷的刘二婶,正扶着她丈夫老周——老周佝偻着身子,一手按在心口,脸色灰败,嘴唇发紫,呼吸像拉风箱似的(望诊)。

“小陈大夫,快救救老周!他凌晨突然心口疼,说不出话,冷汗把衣裳都湿透了!”刘二婶的声音带着哭腔(闻诊)。

陈砚之赶紧让老周坐下,先看他舌象:舌质紫暗,舌底络脉又粗又黑,像淤塞的河道(望诊)。“疼的时候是不是像有石头压着?”他一边问,一边伸手搭脉(问诊)。

“是是是!他说像被人用脚踩着胸口!”刘二婶连连点头。

指尖下的脉象沉得像坠了铅,又涩又滞,像摸着砂纸磨过的木头,时断时续(切诊)。“这是胸痹,气滞血瘀堵了心脉。”陈砚之飞快写下方子,“丹参15克、川芎10克、檀香6克,赶紧去抓药,用黄酒煎,煎好立刻灌下去!”他又转头对刘二婶说,“现在就去叫车,这病耽误不得,喝完药马上去医院!”

送走老周,陈砚之刚擦了擦手,卖花的赵大姐就来了。她脸上长了成片的红疹子,抓得血迹斑斑(望诊),一进门就抱怨:“痒死了!夜里根本睡不着,抓破皮也止不住,涂了止痒膏反倒更厉害(问诊)。”

陈砚之凑近闻了闻她身上的药膏味,带着股刺鼻的化学香精味(闻诊)。再看她舌苔,舌红苔黄腻,像铺了层发霉的豆腐渣(望诊)。搭脉时,脉象滑而数,像泥鳅在手里乱钻(切诊)。“您这是湿热郁在皮肤里,那药膏含激素,越用越厉害。”他开了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清肝胆湿热,苦参、地肤子外洗,内服外洗结合,三天准见效。”

正说着,门口一阵喧哗,几个汉子抬着个担架进来,上面躺着个年轻小伙,是码头扛活的阿力。他右腿肿得像水桶,裤管都撑裂了,伤口处渗着脓血,腥臭味老远就能闻到(闻诊)。“昨天扛货时被铁钩划了道口子,没当回事,今早起来就肿成这样,还烧得迷糊(问诊)。”同行的工友急声道。

陈砚之掀开伤口看,皮肉外翻,颜色发黑(望诊),按脉时洪大而数,指下像有股热浪涌上来(切诊)。“这是感染了,热毒入里。”他立刻用烈酒消毒的小刀清理腐肉,一边敷上拔毒膏,一边开方:“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蒲公英30克,再加皂角刺10克,让毒能排出来。这药得浓煎,一天喝三次,喝完盖上被子发点汗,把热毒逼出来。”

忙到晌午,才歇口气喝口茶。这时进来个穿长衫的先生,文质彬彬,却总不自觉地摸胸口,眉头紧锁(望诊)。“大夫,我这心口总发慌,夜里多梦,一闭眼就梦见被人追(问诊)。”他说话时声音发飘,像底气不足(闻诊)。

陈砚之看他舌淡苔白,舌尖却红得发亮(望诊),搭脉时脉细而促,跳得又快又乱,像琴弦快断了(切诊)。“您这是心气虚,又有点心火。是不是最近教书太劳心了?”

那先生叹气:“是啊,快考期了,天天熬夜改卷子。”“劳心伤气,心火跟着往上飘。”陈砚之开了炙甘草汤,“炙甘草得用15克,把心气补起来;加黄连3克,别多了,稍微清点火就行,免得伤了气。”

下午来的是个小姑娘,由娘领着,约莫十岁,却瘦得像根豆芽菜,头发枯黄(望诊)。“大夫,她总说肚子胀,不爱吃饭,咋喂都不长肉(问诊)。”小姑娘娘眼圈发红。陈砚之让孩子张嘴,见她舌上有层厚厚的白苔,像积了层霜(望诊),按脉时脉沉而缓,软得像没骨头(切诊)。“这是疳积,脾胃积滞堵着了。”他取了三棱针,在孩子手指关节处挑了点血,挤出些黄白色的黏液(望诊:挑疳积见秽物),“积得厉害,得先把滞气通了。”又开了鸡内金、炒麦芽,磨成粉让她冲水喝,“每天饭前吃一勺,先别给她吃油腻的,熬点小米粥就行,等舌苔薄了再慢慢加辅食。”

傍晚时,来了个特殊的病人——隔壁镇的李掌柜,据说是做茶叶生意的,最近总觉得口苦,吃啥都没味道(问诊),眼睛里还布满血丝(望诊)。“是不是总熬夜算账?”陈砚之问。李掌柜点头:“可不是嘛,月底盘账,天天熬到后半夜。”他说话时带着股火气,动不动就拍桌子(闻诊)。陈砚之看他舌红苔黄(望诊),脉弦而数,像根绷紧的琴弦(切诊):“这是肝火犯胃,口苦是胆气上逆,没胃口是肝火克了脾。”开了小柴胡汤加减,“柴胡用12克,能把肝火引下去;加茯苓15克,护住脾胃,别让药太猛。”

送走李掌柜,天已经擦黑。陈砚之整理脉案,发现今天的病人各有各的证:老周的胸痹,望舌紫、闻喘促、问胸痛、切涩脉,合起来是气滞血瘀;赵大姐的湿疹,望红疹、闻异香、问夜痒、切滑数脉,对应湿热郁肤;阿力的外伤感染,望腐肉、闻腥臭、问创伤史、切洪数脉,显是热毒炽盛;教书先生的心悸,望舌尖红、闻声怯、问多梦、切细促脉,属心气虚伴心火;小姑娘的疳积,望面黄、闻纳差、问腹胀、切沉缓脉,是脾胃积滞。

爷爷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他的旧脉案:“你看我年轻时治的这个案子,”他指着其中一页,“有个病人,也是心口疼,脉也涩,但他舌不紫,反而是淡白的,后来用了黄芪建中汤,就好了。这就是同脉不同证,全靠四诊合参来辨。”

陈砚之凑过去看,爷爷的字迹苍劲有力:“望其面白,知其非实瘀;闻其声低,知其气不足;问其喜热饮,知其有寒;切其脉涩,知其血不畅——合起来是虚寒夹瘀,故不用活血猛药,反用温药通阳。”

“就像看树,”爷爷指着窗外,“只看叶子黄了,可能是旱了,也可能是涝了,得看土是干是湿,闻闻根有没有烂味,问问最近下没下雨,摸摸枝干硬不硬,才能断定咋救。”

陈砚之看着自己记的脉案,忽然明白:四诊就像四个不同角度的镜子,合在一起才能照见病的全貌。少了哪一面,都可能看走了眼。他提笔在最后写道:“望以察形,闻以听气,问以知情,切以测机,四者同参,如日月星斗,缺一不可,方得病机真髓。”

月光透过窗棂,落在字迹上,像撒了层银粉,把每个字都照得透亮。药铺外的虫鸣渐起,混着远处的犬吠,衬得这诊室里的墨香愈发清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