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51章 立冬的人参补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51章 立冬的人参补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立冬的风卷着枯叶掠过葆仁堂的屋檐,药圃里的耐寒药材也裹上了厚厚的稻草。陈砚之正坐在暖炉边,翻着一本线装的旧书——那是爷爷珍藏的《汤药经残卷》,纸页泛黄发脆,字迹模糊,却藏着许多不常见的古方。他指尖划过“先天不足,当以温补脾肾为本,兼以填精”,心里默默记下这行字。

“砚之,前院有个孩子,你去看看。”爷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难得的温和,“是个十岁的小姑娘,家长说她从小就弱,总生病。”

陈砚之合上书,快步走到诊室。诊椅上坐着个瘦小的女孩,穿着件厚厚的棉袄,却还是缩着肩膀,脸色苍白得像张纸,嘴唇没什么血色。女孩的母亲红着眼圈说:“医生,这孩子打小就比别的孩子弱,走路稍快点就喘,吃饭也不行,稍微吃多点就腹胀,冬天更是三天两头感冒发烧,医院说她是先天性体质差,也没什么好法子。”

陈砚之让女孩伸出手,小手冰凉,指尖有些发青。他轻轻搭脉,脉象细弱无力,像根快要断的丝线。再看她的舌苔,淡白而薄,几乎没什么颜色。这正是《汤药经残卷》里说的“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两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亏虚,就会出现生长迟缓、气血不足、易生病的症状。

“孩子是不是特别怕冷,晚上总起夜?”陈砚之轻声问。

女孩的母亲连连点头:“是啊!冬天睡觉手脚总暖不热,夜里要起来两三次上厕所,人也瘦,十岁了才三十多斤。”

陈砚之走到药柜前,目光落在装着人参的瓷罐上。《汤药经残卷》里有个“固本汤”,以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山药、枸杞子为基础,专治先天不足。但女孩脾胃弱,熟地滋腻,恐怕难以消化,得做些调整。

他提笔写下:人参5克(另煎)、黄芪10克、炒白术8克、山药12克、枸杞子8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陈皮3克、砂仁2克(后下)。写完后,他盯着“人参5克”看了看,人参补气力强,但孩子体虚,用量不宜过大,5克刚好能温补元气,又不会虚不受补。

爷爷这时走进来,摸了摸女孩的额头,又看了看她的眼睑,对陈砚之说:“她眼睑淡白,是血虚明显,《汤药经残卷》虽重脾肾,但‘气血同源’,补气的同时得兼顾补血。”

陈砚之心里一动,想起残卷里“气能生血,血能载气”的说法,便在药方上加了“当归5克”——当归补血不滋腻,配合人参、黄芪,正好气血双补。他又问女孩:“平时是不是总觉得累,不想动?”

女孩怯生生地点点头,声音细若蚊蚋:“嗯,走路没力气。”

“再加3克杜仲,”爷爷说,“肾主骨,先天不足多累及肾,杜仲能补肾强骨,帮她长力气。”

陈砚之立刻添上“杜仲3克”,心里对残卷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所谓“固本”,不仅要补脾胃后天之本,更要顾护肾的先天之本,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他想起残卷里“治先天不足,如添柴加薪,需缓缓图之,不可急功近利”,便在药方下方注明“每日一剂,少量频服,忌生冷油腻”。

抓药时,陈砚之特意选了支体型饱满的野山参,小心切成薄片——爷爷说过,人参另煎,能最大程度保留药效,避免被其他药材的药性影响。他把人参片单独包好,叮嘱女孩的母亲:“这人参要单独用小碗煎,水开后小火煎一刻钟,药汁倒出来,和其他药汁混在一起喝。”

药煎好后,是淡淡的黄色,闻着有股人参和山药的甘香。女孩小口小口地喝着,没像平时喝药那样抗拒。“这药不苦。”她小声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

陈砚之笑了:“这药是补身子的,像甜甜的米汤,慢慢喝,身子就会好起来。”

傍晚,女孩的母亲带着药离开,爷爷走到陈砚之身边,指着那本《汤药经残卷》说:“残卷虽残缺,却藏着‘循序渐进’的道理。这孩子的病不是一天两天能好的,得像冬天煨火,慢慢添柴,才能让阳气一点点旺起来。”

陈砚之翻开笔记本,写道:“立冬,用《汤药经残卷》固本汤化裁。人参像团暖火,温补肾脾;当归像抹淡红,补足血虚。残卷说‘先天不足,需赖后天滋养’,就像冬天的种子,得用土(脾)的养分和阳光(气)的温暖,才能慢慢发芽。爷爷说,治虚证要‘慢’,慢才能扎根,才能长久。”

窗外的风还在呼啸,但暖炉里的炭火正旺,映得药柜上的人参片泛着温润的光。陈砚之看着那本残卷,忽然觉得,那些模糊的字迹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前人用经验凝结的温暖,指引着他用耐心和细致,去呵护每一个需要滋养的生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