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60章 针艾同施见真章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160章 针艾同施见真章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葆仁堂的晨露还没干透,陈砚之正蹲在药圃里掐薄荷尖,就听见院门口传来“哎哟哎哟”的呻吟声。抬头一看,是邻村的赵老栓,由他儿子扶着,一步一挪地往里走,右腿不敢沾地,裤管卷着,脚踝肿得像个紫茄子。

“砚之,快救救你赵叔!”赵老栓的儿子急得满头汗,“昨儿个下夜坡时踩空了,脚踝崴得厉害,村里的土医生给揉了半天,越揉越肿,现在连鞋都穿不上了!”

陈砚之赶紧放下薄荷,迎上去扶着赵老栓坐下:“叔您先别动,我看看伤在哪儿。”他轻轻捏了捏赵老栓的脚踝,肿得最厉害的地方一按一个坑,皮肤透着青紫。“骨头没事,是韧带拉伤带淤血,又肿又胀,得先通淤,再消肿。”

赵老栓疼得龇牙咧嘴:“咋弄都行,只要能让我少受点罪!昨儿个疼得我一夜没合眼,这脚像被刀割似的。”

陈守义从屋里出来,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里是刚捣好的药泥:“砚之,用针先把淤放了,再灸灸,好得快。”

陈砚之点头,转身取了三棱针和酒精棉:“叔,我先在你脚踝周围扎几个小眼,把淤血放出来点,胀劲儿能松快不少。”他把三棱针在火上烤了烤,又用酒精棉擦了擦,“这针看着粗,其实快得很,就像被小蜜蜂蛰一下。”

赵老栓咬着牙点头:“扎吧扎吧,只要能止疼,啥都受得。”

陈砚之看准脚踝周围的几个淤血点,手腕一抖,三棱针飞快地刺入,又迅速拔出,几滴黑紫色的血珠立刻冒了出来。“您看这血,黑得发黏,就是堵在里面的淤血,放出来,经络就通了一半。”他边说边用消毒棉擦去血珠,连扎了五个点,直到流出的血变成鲜红色才停手。

“哎?还真奇了!”赵老栓动了动脚趾,“刚才那股憋得慌的疼轻多了!”

“这才刚开始。”陈砚之又取了几根毫针,“我再给您扎几个穴,把经络彻底通开。”他在赵老栓的太冲穴、解溪穴各扎了一针,“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能疏肝理气,解溪穴管脚踝屈伸,这俩穴通了,淤血才能走得顺。”

赵老栓儿子在旁边看着,忍不住问:“砚之,光扎针就行?要不要再敷点药?”

“得配着灸。”陈守义把药泥往赵老栓脚踝上敷,“这药泥里有红花、当归,能活血,外面再用灸盒烤,让药劲儿往骨头缝里钻。”他又对陈砚之说,“把灸盒拿来,用隔姜灸,姜能温通,艾能散寒,俩搁一块儿,比单用药强。”

陈砚之取来灸盒,切了片厚姜片,铺在药泥上,又捏了一小团艾绒放在姜片上,用火柴点燃。“叔您忍着点,刚开始会有点烫,一会儿就好了。这艾绒的热气裹着姜味儿往肉里钻,能把寒气逼出去,淤血才能散得干净。”

艾绒烧得“噼啪”响,白色的烟顺着灸盒的缝隙飘出来,带着股辛辣的暖意。赵老栓起初还皱着眉,过了一会儿,脸上的紧张慢慢松了:“哎,这热乎劲儿真舒服,从骨头缝里往外冒,刚才那股凉飕飕的疼跑了。”

陈砚之捻了捻针:“这就是针和灸的好处,针能通经络,灸能补阳气,就像先把路修通,再开车把货送过去,缺一不可。您这伤,又有淤又有寒,单扎针通了路,没阳气推着,淤血还是走不动;单灸着补阳气,路没通,阳气也过不去,所以得一块儿来。”

正说着,门口又进来个抱着肚子的年轻人,是村西头的小伟,脸色发白,额头上全是冷汗。“砚之哥,我这肚子疼得厉害,像有东西在里面拧,早上到现在拉了四回,全是稀水,浑身没劲。”

陈砚之让赵老栓儿子帮忙看着灸盒,转身给小伟把脉:“是不是昨天吃了啥不干净的?脉跳得又快又弱,是急性肠炎,还带点脱水。”

“昨儿个跟朋友去河里摸鱼,烤着吃了,许是没烤熟。”小伟捂着肚子直哼哼。

陈守义在旁边说:“这是湿热下注,得先止泻,再补点气。”

陈砚之点头:“我给您扎两针先止止泻,再开点药补补。”他在小伟的天枢穴、足三里各扎了一针,“天枢穴管肠子,能止泻,足三里是肠胃的‘守护神’,扎上它,肠子就不那么闹腾了。”

小伟疼得厉害,没心思看针,只一个劲催:“能快点不?我实在扛不住了……”

“别着急,”陈砚之又取了根艾条,点燃后在小伟的关元穴上方熏,“再用艾条烤烤关元穴,这穴能固肾气,止泻的同时还能补补元气,免得拉得太虚。您看,针往深处通,灸往表层补,里外夹攻,好得快。”

艾条的热气烤得小伟肚子暖暖的,没过十分钟,他就说:“不那么拧着疼了,刚才就像肠子打了个结,现在松快多了。”

陈砚之起了针,又开了方子:“这药里有黄连、黄芩,能杀肚子里的坏东西,还有白术、茯苓,能补脾胃,您回去熬两碗,分三次喝,喝完睡一觉,明天就差不多了。记得多喝淡盐水,别脱水了。”

小伟拿着方子刚走,赵老栓的灸也到时间了。陈砚之取下灸盒,掀开姜片,原本紫肿的脚踝消下去不少,皮肤的颜色也淡了。“您试着动动脚踝,慢点来。”

赵老栓小心翼翼地动了动,居然能轻轻点地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神了!神了!刚才还以为得躺个十天半月,这才多大会儿,就能着地了!”

“别高兴太早,”陈砚之把药泥用纱布缠好,“这两天别沾凉水,别使劲,每天过来换一次药,再灸一回,保险点。我再给您开点口服的药,当归、川芎、牛膝,都是活血的,帮着淤血彻底散干净。”

赵老栓儿子掏出钱要付账,被陈砚之拦住了:“叔您这是干啥?都是乡里乡亲的,等您能下地走路了,给我送两捆新割的麦子就行,比啥都强。”

送走赵老栓,陈守义坐在竹椅上,看着陈砚之收拾针灸盒,慢悠悠地说:“刚才给赵老栓用的隔姜灸,比直接灸温和,适合他这种又有淤又怕烫的。给小伟用艾条悬灸,火力散,适合肚子这种面积大的地方,这些分寸,你算是慢慢摸着了。”

陈砚之擦着银针,笑着说:“还是爷爷您教的好,说针是‘开路’,灸是‘护航’,药是‘补给’,三者配合,才能打胜仗。”

“学医就像种庄稼,”陈守义拿起个没烧完的艾绒团,“得知道啥时候该浇水,啥时候该施肥,啥时候该除虫,不能一刀切。就像赵老栓的脚,光放血不补阳,淤血散不干净;小伟的肠炎,光止泻不补气,拉完了人也垮了。”

阳光爬到药柜顶上,把一格格药材照得透亮。陈砚之看着手里的银针和艾条,忽然觉得,这两样东西虽小,却藏着天大的学问——针要扎得准,灸要烤得匀,药要配得对,更重要的是,得摸透病人的身子骨,知道他缺啥、堵啥,才能把针、灸、药的劲儿用在点子上。

院子里的薄荷被风吹得晃了晃,散发出清凉的香味,混着艾绒的暖意和药材的醇厚,在葆仁堂里慢慢漾开。陈砚之知道,这就是他要守着的日子,用一根针、一团艾、一剂药,陪着乡邻们熬过病痛,迎来舒坦,就像爷爷守了一辈子那样,踏实,也安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