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01章 迷雾难破,老医出手定乾坤

腊月初十的雪下得绵密,药铺的屋檐下挂着冰棱,像串透明的玉簪。陈砚之正在用小秤称川贝,忽听门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个穿青缎马褂的家丁滚鞍下马,抱着个锦盒冲进药铺,棉鞋上的雪水在青砖上洇出串串脚印。

“陈大夫!救救我家少爷!”家丁的声音发颤,锦盒打开,里面是颗鸽蛋大的东珠,“这是定金,只要能救少爷,我家老爷还会重谢!”

陈砚之放下秤杆:“别急,慢慢说,令郎怎么了?”

“我家少爷今年八岁,前儿去冰湖滑冰,掉水里捞上来后就一直发烧,说胡话,城里的西医给输了液,烧退了些,可昨天开始抽风,眼睛往上翻,牙咬得咯咯响!”家丁急得直跺脚,“请了好几个大夫,有的说是惊风,有的说是脑炎,开的方子都不管用,老爷说再不行就要送省城了!”

爷爷从里屋出来,往炭炉里添了块炭:“在哪家?”

“城西张府。”

陈砚之抓起诊箱:“我去看看。”

张府的朱漆大门敞着,院里的积雪被踩得乱七八糟。陈砚之跟着家丁穿过回廊,就听见里屋传来孩子的哭喊声,尖利得像猫爪挠心。进了屋,见个胖小子躺在床上,手脚被布条捆着,脸涨得通红,嘴角挂着白沫,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房梁。

“刚又抽了一阵。”张老爷搓着手,眼圈发黑,“陈大夫,您给瞧瞧,这到底是啥病?”

陈砚之解开布条,摸孩子的额头,热得灼手。再看舌苔,黄腻得像涂了层黄油,舌尖却红得发亮。搭脉时,脉象滑数得像打鼓,重按下去却有些虚浮。“发烧时是不是总说冷?”

“是!裹着棉被还喊冷,可身上烫得像火炭。”张夫人抹着泪。

“抽风时是不是先胳膊动,再腿动?”

“对!就是这样!”家丁在一旁说。

陈砚之皱眉——这症状像惊风,又像外感热病,可总觉得哪里不对。他翻开孩子的眼睑,结膜充血得厉害,又检查手脚,指缝里有几个细小的红点。“这红点什么时候有的?”

“昨天发现的,以为是出疹子。”张夫人说。

这时,先前来看病的李大夫凑过来:“小陈大夫,我看是急惊风,得用钩藤、蝉蜕镇惊,再加石膏退烧。”他递过方子,上面果然是这些药。

“我开的方子也是这个路数,可吃了更抽。”另一位王大夫叹气。

陈砚之没说话,忽然问:“孩子掉水里的冰湖,是不是挨着芦苇荡?”

张老爷一愣:“是!湖边长满了芦苇,这跟病有关系?”

“不好说。”陈砚之取来银针,“先扎人中、合谷,止抽风。”针扎下去,孩子的哭声弱了些,却还在抽搐。

“不对。”陈砚之忽然停手,“若是惊风,扎这两针该缓些,可他还抽,说明不是单纯的惊风。”他又摸孩子的后颈,“这里是不是比别处烫?”

张夫人试了试:“是!烫得厉害!”

“这就怪了。”陈砚之喃喃道,“热邪在表,可抽风却像邪入心包……”他一时没了主意,额头上渗出汗珠。

“爷爷要是在就好了。”他心里忽然闪过这个念头,刚要开口说回去请爷爷,就见管家匆匆进来:“老爷,陈老爷子来了!”

众人回头,见爷爷拄着拐杖,踩着雪进来了,身上落了层白霜。“砚之,看不准?”

陈砚之红了脸:“是,这孩子又发烧又抽风,有红点,颈后特别烫,我分不清是惊风还是别的。”

爷爷走到床边,没看孩子,先问张老爷:“冰湖里的水,是不是有点发绿?”

“是!”张老爷惊道,“湖水看着发绿,还有股腥气,老爷子怎么知道?”

爷爷掀开孩子的衣服,看了看后背,又让张夫人取来孩子的尿盆,闻了闻:“尿里有股土腥味,对不?”

张夫人点头:“是!我还说这尿味怪呢!”

爷爷这才搭脉,指尖在孩子腕上停了片刻:“不是惊风,是钩端螺旋体病,湖里的水不干净,孩子掉进去,被病菌染了。”

“钩端螺旋体病?”众人都愣住了,这名字听着就陌生。

“乡下叫‘打谷黄’,多在水边得的病。”爷爷解释,“发烧、抽风、身上起红点,都是这病的症,颈后烫是它的特点,跟惊风不一样。”他转向陈砚之,“你是不是没问清湖水的情况?”

“是我疏忽了。”陈砚之羞愧道。

“这病光用退烧药、镇惊药不管用,得用青霉素。”爷爷对张老爷说,“城里西医有这药,赶紧去买,按说明用。另外,用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黄芩15克,煮水当茶喝,清热解毒。”

李大夫不服气:“老爷子,这病用中药就不行?”

“这病来得凶,中西医结合好得快。”爷爷看着他,“中药能辅助解毒,但杀不死那螺旋体,得靠西药。治病不是争高下,是能救命。”

张老爷赶紧让人去买青霉素,爷爷又对陈砚之说:“你看他的尿,有土腥味,这是病菌伤了肾;颈后烫,是病菌在血里跑。这些细节,比光看舌苔脉象更重要。”

陈砚之点头:“我记住了,以后看病,不光问病情,还得问环境。”

青霉素买回来时,孩子又抽了一阵,护士给打了针,半个时辰后,抽搐渐渐停了,体温也开始往下降。张夫人喜极而泣:“不抽了!真的不抽了!”

李大夫和王大夫红着脸告辞,爷爷拉住他们:“这病少见,记着点,以后遇着水边来的病人,发烧抽风起红点,先想想是不是这病。”

回程的雪路上,陈砚之扶着爷爷,小声说:“爷爷,我还是太嫩了。”

“嫩才好,有长头。”爷爷踩碎冰棱,“我像你这么大时,还把麻疹当水痘治过呢。医道上的病千奇百怪,哪能都见过?关键是别死认书本,多问、多看、多想——问清来龙去脉,看清细枝末节,想通前因后果,再难的病也能看出点头绪。”

陈砚之望着漫天飞雪,忽然明白爷爷为啥总说“行医如探路”——有的路平坦,有的路崎岖,有的路藏着陷阱,得一步一步摸清楚,不能凭着经验瞎闯。刚才要是自己硬开方子,说不定就耽误了病情。

“那钩端螺旋体病,您是怎么知道的?”

“年轻时常去湖边给渔民看病,见多了就记住了。”爷爷笑了,“那时候没青霉素,就用大剂量的金银花、黄连,也能救回来些,只是不如现在稳妥。”他顿了顿,“记住,不管中医西医,能治病的都是好医;不管草药西药,能救命的都是好药。别守着老规矩不放,也别盲目信新法子,得有自己的判断。”

回到药铺时,炭炉的火还旺着,陈砚之给爷爷倒了杯热茶。窗外的雪还在下,药铺里却暖融融的。他翻开脉案本,在新的一页写下:“张姓小儿,8岁,钩端螺旋体病……问诊当问环境,细察尿味、颈后温度,勿误作惊风。”

写完,他忽然觉得这第一百零一章,比任何一次“显身手”都有意义——因为他知道了,真正的医术,不是永远不犯错,而是知道自己哪里不足,懂得向更有经验的人请教;不是固守一派,而是兼容并蓄,只要能救病人,什么法子都该试试。

爷爷喝着茶,看着他写脉案,忽然说:“砚之,以后遇着看不准的病,别硬撑,回来问我,或者去查医书,实在不行,就推荐给别的大夫——病人的命比你的面子重要。”

陈砚之重重点头,心里像被炭火烤过一样暖。他知道,自己在医道上的路还很长,但有爷爷这样的引路人,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雪还在下,可他一点也不觉得冷,因为心里的那点光亮,比炭火还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