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49章 针穴难传藏仁心,旧箱暗藏新生活

送走何主任和李副主任,陈墨反手带上诊室门,指尖还残留着批复文件上油墨的微凉。窗外的槐树叶被风卷得打旋,他望着两位主任匆匆远去的背影,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 部里八次专家论证才定下的急诊方案,轮不到他这个中医置喙。刚才何主任那句 “请教”,不过是碍于提议者的情面,真要是不知轻重地指手画脚,怕是要落个 “越俎代庖” 的名声。

办公桌上,王护士刚送来的温水还冒着热气,陈墨端起茶缸抿了一口,忽然想起刚才李副主任的话。针灸止血的本事确实能救急,可中医的门道哪是摘几个穴位就能传授的?他拉开抽屉翻出本泛黄的《针灸甲乙经》,指尖划过 “明堂孔穴图” 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心里暗自盘算:这四百多个正经穴位里,光禁针穴就有二十二个,进针深浅、角度差之分毫,疗效便天差地别,稍有不慎就是医疗事故。

正思忖间,诊室门被轻轻推开,梁明远背着手走了进来,鼻梁上的老花镜滑到鼻尖:“小陈,刚才外科那两位找你说啥呢?看他们脸色挺凝重。”

“主任,他们想让我教急诊科大夫针灸止血。” 陈墨把书推到桌中央,“可穴位这东西讲究太多,我实在不敢随便教。”

梁明远弯腰翻了两页古籍,指尖在 “百会穴” 旁敲了敲:“你做得对。前阵子儿科老周就因扎错风池穴赔了医药费,中医的传承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直起身往窗外瞥了眼,“不过也别把话说死,真有人肯下苦功,你带带也好 —— 中西医结合,本就该从这些实处做起。”

陈墨点点头,心里却清楚这有多难。外科大夫们整天跟手术刀打交道,哪有闲工夫背穴位歌诀?更别说不少西医打心底里瞧不上中医,总觉得 “几根银针治不了急病”。他想起上次会诊,外科刘大夫当众说 “针灸是江湖把戏”,还是梁明远拿《黄帝内经》怼回去才作罢。

看了眼墙上的挂钟,还差半小时下班。诊室里的药香混着消毒水味有些闷,陈墨索性脱了白大褂,揣上钱包和工作证往外走。沿着东单三条往西溜达,街角的修鞋摊正收摊,铁皮工具箱上的 “为人民服务” 字样被磨得模糊。胡同里飘来炸酱面的香气,几个孩子举着糖画追跑,恍惚间让他想起上一世的童年。

“哥们,要票不?” 突然有人拽了拽他的袖口。陈墨回头一看,个穿蓝布褂的年轻人正鬼鬼祟祟地往四下张望,口袋里露出半截粮票。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走到了信托商店门口,墙根下还蹲着三两个票贩子,都揣着手东张西望。

最近打击黑市正严,这些人便挪到了国营商店门口 “打游击”。陈墨摇摇头要走,脚刚抬起来又顿住 —— 家里的双胞胎快满周岁了,总爱在地上爬,要是能铺块长绒地毯,既能防凉又能省心。他转回头问:“有长绒地毯的票吗?”

年轻人的脸 “唰” 地黑了,翻了个白眼扭头就走,嘴里还嘟囔着:“逗我玩呢?有那票我早住四合院了!” 陈墨摸了摸鼻子,心里也犯愁。之前姐夫王建军提过,长绒地毯属于紧俏物资,票都是按 “国家奖励” 发的,市面上根本见不着。

既然来了,索性进信托商店逛逛。玻璃柜台里摆着些旧手表、搪瓷缸,货架顶层堆着几床洗得发白的棉被。墙角的收音机正播《东方红》,售货员趴在柜台上打盹,算盘珠子散落在台面上。转了两圈没见着地毯的影子,倒是瞥见最里面的货架旁立着个大家伙,银灰色的外壳蒙着层薄灰,乍一看像个小衣柜。

走近了才看清,机身正面贴着个菱形商标,上面印着 “雪花” 二字。陈墨心里一咯噔 —— 这不是国内第一家造冰箱的牌子吗?他记得雪花厂前身是北京医疗器械厂,早年专做医用制冷设备,1956 年造出第一台冰箱后,产品大多出口创汇,国内很少见。

他伸手拉开冰箱门,一股凉气扑面而来。上层是个窄小的冷冻抽屉,下层的冷藏区能放下两个铝制饭盒。“哎!同志轻点!” 旁边的售货员猛地惊醒,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这可是金贵东西,碰坏了你赔得起?”

“你们试过制冷吗?” 陈墨没理会她的急脾气,指尖摸了摸内壁的冷凝管。

“当然试过!上周还冻过橘子汽水,冰碴子能咬出响!” 售货员叉着腰,下巴往冰箱上一点,“想要?先说好了,价钱可不便宜。”

“多少?” 陈墨打量着冰箱的成色,外壳有几处划痕,一看就是二手货。

“三百八十块!”

“多少?” 陈墨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每月工资才六十四块,这价钱相当于近半年的收入。要知道当年海尔的瑕疵冰箱都卖一千七百多,可人家是新的,这台看款式至少是三年前的旧款。

“三百八,少一分都不行!” 售货员翻了个白眼,转身要走,“不买别耽误我干活。”

陈墨盯着冰箱门发愣。这时候国内冰箱还属于 “奢侈品”,雪花厂的产量虽高,大多供外贸出口,市面上的二手货更是稀缺。有了这东西,家里的中药膏方能冷藏保存,孩子的辅食也能放得久些,夏天还能冻点冰棍给双胞胎解暑。他咬咬牙,追上去说:“开票吧,我要了。”

售货员猛地回头,上下打量他半天。陈墨穿的的确良衬衫洗得发白,布鞋鞋尖还补了块橡胶,怎么看都不像能拿出三百八的人。“同志,你到底买不买?别拿我寻开心。”

“当然买。” 陈墨掏出钱包,刚要数钱,从里屋走出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胸前别着 “经理” 徽章。“小周,怎么跟顾客说话呢?” 他瞪了售货员一眼,又转向陈墨,“同志,这冰箱是进口抵账来的二手货,价钱确实高。最近查得严,大额交易都要核实身份,您别介意。”

陈墨心里透亮,这是怕他的钱来路不正。他干脆掏出工作证递过去:“我是协和医院的医生,陈墨。这钱是攒了大半年的工资,还有保健局给的科研补贴。”

田经理接过工作证,看见 “保健局兼职” 几个字时眼睛亮了亮,连忙把证还回来,脸上堆起笑:“原来是陈大夫!失礼失礼!前段时间我家老婆子的关节炎,就是你们医院中医给扎好的。” 他转头冲售货员喊,“还愣着干啥?赶紧开票!再给陈大夫找块布把冰箱擦擦!”

售货员撅着嘴去开票,田经理则拉着陈墨聊起来:“这冰箱是去年从广州外贸公司收的,原主是个华侨,回国时带的。雪花牌的质量没话说,听说有的用了十几年还制冷呢。” 他压低声音,“您要是早来两天,还有台双门的,被外交部的同志买走了。”

陈墨笑着道谢,心里却在犯愁 —— 这么大的冰箱怎么运回去?他家住在胡同深处,平板车都进不去。正琢磨着,田经理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您别急,我们有送货三轮车,能直接推到您家门口,就是得加五块钱运费。”

付完钱拿了票,陈墨跟着送货师傅往家走。三轮车碾过石板路 “嘎吱” 作响,冰箱用蓝布盖着,引得路人频频回头。路过粮店时,正好撞见姐夫王建军下班,他看见冰箱眼睛都直了:“陈墨,你这是发财了?三百八能买半头猪了!”

“给家里用,值。” 陈墨帮着扶车,“对了姐夫,你上次说长绒地毯票是国家奖励的,具体给哪些单位啊?”

王建军挠挠头:“好像是给外贸、科研系统的先进个人。去年我们局就给了一张,奖给粮票管理先进的老张了。怎么,你想要?”

陈墨点点头,王建军一拍大腿:“这事包在我身上!下个月市里评‘模范家属’,你姐在街道办管这事,说不定能申请到一张。”

说话间到了胡同口,送货师傅小心翼翼地把冰箱推进院。陈墨的母亲正择菜,看见冰箱吓得手里的菠菜都掉了:“小三,这是啥?要花多少钱啊?”

“妈,这是冰箱,能冻东西。” 陈墨掀开布,双胞胎听见动静,扶着门框 “咿咿呀呀” 地扑过来,小手在冰箱上拍得 “砰砰” 响。

这时陈琴下班回来了,看见冰箱也吃了一惊:“弟,你这钱也太能攒了!我和建军攒了三年才买着自行车。” 她蹲下来逗孩子,“以后咱家宝儿有冰棍吃咯!”

田经理没说错,雪花冰箱的制冷确实好。当晚陈墨就把剩菜放进冷藏区,第二天早上还是凉丝丝的。他看着孩子们围着冰箱转圈圈,突然觉得这三百八花得值 —— 重生回来,不就是想让家人过得好点吗?

正对着冰箱发呆,院门外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丁建华,手里举着个玻璃瓶:“姐夫,我姐让我送点酸梅汤,说你买了冰箱,正好冻着喝。” 他看见冰箱眼睛都直了,“好家伙!这就是雪花冰箱?我们药房李师傅找了半年都没买到!”

陈墨接过酸梅汤,笑着说:“以后想吃冰棍了,就来家里拿。” 丁建华连连点头,蹦蹦跳跳地跑了。

晚饭时,王建军喝着冰镇酸梅汤,咂着嘴说:“还是你们当医生的挣钱多。我们局长大人,到现在还没冰箱呢。” 陈琴瞪了他一眼:“就知道攀比!陈墨这是凭本事挣的钱。”

陈墨没说话,看着窗外的月光。冰箱嗡嗡的运转声很轻,却像在奏响新生活的序曲。急诊科要建了,肾病研究有了支持,家里添了新物件,日子正一点点往好里走。他想起杨院长说的 “重点培养”,又想起梁明远的叮嘱,心里暗下决心:不管是医术还是生活,都得好好走下去。

收拾碗筷时,陈墨发现田经理送的保修卡上写着 “保修一年”。他小心翼翼地把卡放进抽屉,和肾病研究的笔记放在一起。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冰箱上投下淡淡的影子,也照亮了他眼底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