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30章 五禽戏启晨韵,医海深耕献新章

陈墨靠坐在床头,指尖轻轻摩挲着床单,脑海里翻涌着华佗经验书中的诊疗案例。如今再回想之前遇到的病症,竟有种 “大学生做小学作业” 的通透感 —— 比如当初张政委的偏头痛,以前他需要针灸五六个穴位,配合七天的汤药才能缓解;现在只需在 “百会穴” 和 “风池穴” 各扎一针,再开三天调理气血的药方,就能药到病除。

“这医术提升得也太明显了……” 陈墨忍不住握紧拳头,轻轻挥了一下,眼底满是兴奋。可下一秒,他又皱起眉头 —— 华佗的诊疗方法里,有不少 “就地取材” 的偏方,比如用香灰止血、用新鲜狗血做药引、甚至用特定树下的泥土调理腹泻。这些方法虽然在当时有效,可放在现在,要是他开的药方里写这些,别说病人不信,恐怕还会被当成 “神棍”,甚至被医院质疑医术。

更让他顾虑的是外科手术 —— 华佗的 “刮骨疗毒”“剖腹取子” 等手术技巧,现在已经深深印在他脑海里,连缝合的针法、消毒用的草药配比都记得清清楚楚。可他以前从未接触过外科,突然掌握这么精湛的手术技能,要是贸然显露,别说解释不清来源,恐怕还会被当成 “异类”。他甚至能想象出被拉去 “研究” 的场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还是得藏着点,小命重要,不能太嘚瑟。”

中医方面的显露倒不用担心 —— 他之前的三本笔记已经奠定了 “年轻中医人才” 的形象,偶尔展现出更精湛的针灸或开方技巧,也能归结为 “临床经验积累”;可外科手术这一块,只能暂时压在心底,等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慢慢 “不经意” 地显露。

墙上的挂钟指向五点半,窗外的天色已经蒙蒙亮。陈墨下床拉开窗帘,清晨的冷风带着一丝凉意钻进屋,让他精神一振。他换上宽松的线衣线裤和布鞋,走到院子里,深吸一口气,开始做华佗开创的五禽戏。

虎戏时,他模仿猛虎扑食的动作,双臂前伸,腰腹发力,指尖仿佛能感受到 “扑抓” 的力道;鹿戏时,伸展头颈,身体缓缓扭转,颈椎和腰椎都得到充分拉伸;熊戏则注重伏倒站起,双腿下蹲时膝盖不超过脚尖,锻炼下肢力量;猿戏需要脚尖点地起跳,身形轻盈,像猿猴般灵活;鸟戏则展开双臂,模仿鸟类展翅飞翔,呼吸随着动作起伏,胸口的沉闷感渐渐消散。

一套五禽戏做下来,足足用了半个小时。陈墨站在原地,浑身大汗淋漓,线衣都湿透了,可每一个毛孔都透着舒畅,比跑五公里还解乏。“这五禽戏也太厉害了!” 他忍不住感叹 —— 以前他晨跑五公里,总会觉得腿酸;现在做一套五禽戏,不仅全身轻松,还能调理气息,比单纯的跑步效果好多了。

他快步走进卫生间,冲了个热水澡,换上干净的内衣,心里盘算着:以后每天都要做五禽戏,还要教给丁秋楠 —— 她刚生完宝宝,身体需要恢复,五禽戏温和又能强身;姐夫王建军和姐姐陈琴平时工作忙,也适合练这个;王叔王婶年纪大了,练五禽戏还能预防老年病。

至于丁妈和丁爸,他想了想,还是算了 —— 他们住在大杂院,院里人多眼杂,让他们像 “动物” 一样蹦蹦跳跳,恐怕会不好意思,还是继续用中药调理更合适。

小黑蹲在院门口,歪着脑袋看着陈墨,眼神里满是疑惑 —— 平时这个点,男主人早就带它出去遛弯了,今天不仅没遛弯,还在院子里 “瞎蹦跶”,难道是女主人不在家,男主人憋坏了?

陈墨被小黑的眼神逗笑了,走过去摸了摸它的头:“走,带你出去转一圈,刚才忘了。” 小黑立马摇着尾巴,跟在他身后,时不时用头蹭蹭他的裤腿,还是那副黏人的样子。

清晨的胡同格外热闹,卖豆浆的小贩推着车走过,吆喝声此起彼伏;邻居们提着菜篮子,准备去早市买菜;几个小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往学校走。陈墨领着小黑,慢悠悠地逛着,偶尔和熟悉的邻居打招呼,心里满是惬意。

转过拐角时,正好碰到隔壁的冉秋叶 —— 她穿着蓝布连衣裙,背着帆布书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显然是要去学校。“陈大哥,早上好!” 冉秋叶看到他,停下脚步,脸上泛起浅浅的红晕。

“冉同学早上好,这是去学校啊?” 陈墨笑着回应 —— 冉秋叶已经是十**岁的大姑娘了,他不敢像逗她妹妹冉子叶那样随意,只能客气地称呼 “冉同学”,避免不必要的闲话。

“嗯,今天有早课。” 冉秋叶点点头,双手轻轻攥着书包带,眼神有点躲闪,“陈大哥,你带小黑遛弯啊?”

“是啊,刚做完运动,带它出来透透气。” 陈墨指了指小黑,“那你快走吧,别耽误早课。”

“好,陈大哥再见!” 冉秋叶说完,快步往前走,走到胡同口时,还回头看了一眼,正好对上陈墨的目光,又赶紧转过头,加快了脚步。

陈墨看着她的背影,无奈地笑了 —— 他刻意和冉秋叶保持距离,就是怕院里的人说闲话。毕竟他已经结婚生子,冉秋叶还是未婚姑娘,走得太近对谁都不好。

带着小黑逛了一圈,回到家时已经六点半。陈墨简单吃了点面包和牛奶(是王婶送的,当时算稀罕物),就骑着自行车往医院赶。到了医院食堂,他又买了两个肉包子和一碗小米粥 —— 早上消耗大,得多吃点。

走进中医科诊室,陈墨换上白大褂,刚拿起桌上的西医书,准备吃完早点就去内科学习,就看到梁明远推门进来。“小陈,你这阵子怎么总往内科跑?” 梁明远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语气带着几分好奇。

陈墨放下书,把自己的顾虑和盘托出:“主任,是这样的 —— 我之前会诊时,发现中西医的术语差异太大,比如西医说的‘急性肠胃炎’,中医有‘湿热泄泻’‘食积泄泻’好几种说法,沟通起来特别费劲。我想多学些西医知识,把中西医的病症对应起来,以后会诊能顺畅点。”

梁明远听完,点点头,眼神里满是赞同:“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中医发展的一大难题。很多老中医会诊时,都因为术语不通闹过笑话,甚至耽误病人治疗。”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你现在能考虑到这些,说明你不仅医术好,还很有远见。”

“您过奖了,我就是想方便工作。” 陈墨有点不好意思。

“别谦虚!” 梁明远摆摆手,语气严肃起来,“我有个提议 —— 你把自己已经掌握的中西医病症对应关系,整理成一本手册。比如‘肾劳’对应西医的‘肾功能衰竭’,‘湿热泄泻’对应‘急性肠胃炎’,把症状、病因、治疗方法都写清楚。我会把手册提交给中医专业委员会,再联合西医各专业委员会一起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他拍了拍陈墨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期待:“这可是件大事!要是能做成,不仅能方便以后的中西医会诊,还能为国家医学发展做贡献。而且,这也能成为你的资历 —— 你现在年轻,还没进中医专业委员会,有了这本手册,以后进委员会就容易多了。”

陈墨听完,瞬间觉得头大 —— 编撰手册可不是小事,中西医病症的对应关系错综复杂,比如西医的 “高血压”,中医可能对应 “头痛”“眩晕”“中风先兆” 好几种病症,每种病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都不同,要梳理清楚难度极大。他苦笑着说:“主任,这恐怕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中西医术语统一,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撑,甚至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我一个人最多只能整理出部分对应关系。”

“我知道这是个大工程!” 梁明远笑着说,“中医专业委员会早就有人提过这个想法,只是一直没人牵头做。你先整理出自己确定的部分,作为‘初稿’,后面会有更多医生加入,一起完善。就像你之前的三本笔记,不也是从无到有,慢慢被推广的吗?”

陈墨沉默了一会儿 —— 他对 “资历” 没什么兴趣,可一想到这本手册能帮助更多医生,减少会诊时的误解,甚至能让中西医更好地结合,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治疗,他就动摇了。“好,我试试。” 他抬起头,眼神坚定,“我会尽快整理出初稿,争取把自己临床遇到的、有把握的对应关系都写清楚。”

“好!我等着看你的成果!” 梁明远满意地站起来,“你忙吧,我去趟院长办公室,跟他说说这事。”

梁明远走后,陈墨坐在办公桌前,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脑海里开始梳理中西医病症的对应关系。他想起之前会诊的那个 “肾功能衰竭” 病人 —— 西医通过化验报告确诊,中医通过诊脉判断为 “肾劳”,两者的治疗目标都是恢复肾脏功能,可病因解释完全不同:西医认为是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中医则认为是 “脾肾两虚、湿浊内阻”。要把这些差异说清楚,还要找到共同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慢慢来吧。” 陈墨叹了口气 —— 全国各地肯定有不少医生在研究这个问题,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总有一天能达成共识。他拿起桌上的病历本,起身往内科住院部走去 —— 现在还是先多学些西医知识,积累更多临床经验,才能更好地整理手册。

内科的医生们看到陈墨,早就见怪不怪了。陈国栋看到他,笑着说:“小陈,今天来得挺早啊!要不要跟我一起查房?”

“好啊!” 陈墨连忙点头 —— 跟着陈国栋查房,能学到不少西医的诊疗思路。

不仅医生们习惯了陈墨的存在,连护士站的护士们都笑着跟他打招呼:“陈医生,今天还帮我们给病人扎针吗?你上次扎的针,病人都说不疼!”

陈墨笑着回应:“今天先跟着陈主任查房,等有空再帮你们。”

倒是内科的实习生们,看到陈墨就有点发怵。陈墨平时话不多,可遇到不懂的问题,总爱问实习生 —— 他不是故意为难,只是想了解实习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顺便帮他们查漏补缺。可偏偏他的问题都很 “刁钻”,比如 “为什么‘急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脱水症状?中医的‘补液’方法和西医有什么不同?”

要是实习生能回答上来,陈国栋还会表扬两句;要是回答不上来,陈国栋的眼神就会像 “刀子” 一样飞过来,实习生们免不了会被单独 “补课”(其实就是批评教育)。

今天跟着查房时,陈墨看到一个实习生正在给病人量血压,就走过去问:“小王,这个病人的血压是 160\/100mmhg,西医诊断为‘高血压’,你知道中医对应的病症可能有哪些吗?每种病症的治疗思路是什么?”

小王是刚到内科实习的大学生,平时就怕陈墨提问,听到这话,脸瞬间红了,支支吾吾地说:“我…… 我知道可能对应‘头痛’,治疗思路是…… 是平肝潜阳……”

“还有呢?” 陈墨追问,“除了‘头痛’,‘眩晕’‘中风先兆’也可能对应高血压,每种病症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比如‘眩晕’如果是‘气血不足’导致的,需要补气养血;如果是‘肝火上炎’导致的,需要清肝泻火。”

小王低着头,认真地记着,陈国栋站在旁边,满意地看着陈墨 —— 他早就发现,陈墨不仅自己医术好,还很会 “带教”,实习生们虽然怕他,却能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查完房,陈国栋拍着陈墨的肩膀说:“小陈,你要是愿意来内科,我跟院长申请一下,把你调过来!咱们中西医结合,肯定能治好更多病人!”

“谢谢陈主任的好意,我还是想留在中医科。” 陈墨笑着拒绝,“不过我会经常来内科学习,有会诊的事,您随时叫我。”

“行,我不勉强你!” 陈国栋笑着说,“你整理的中西医病症对应手册,要是需要内科的数据,随时跟我说,我让科室的人帮你收集。”

“太谢谢您了!” 陈墨心里满是感激 —— 有内科的支持,整理手册就容易多了。

中午吃饭时,陈墨在食堂遇到了许大茂 —— 他今天来医院给娄晓娥拿产检的化验单。“楚哥!” 许大茂看到他,连忙走过来,“我正想找你呢!晓娥的产检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一切正常,你要不要帮她看看?”

“不用了,西医的产检很专业,只要正常就没事。” 陈墨笑着说,“你好好照顾晓娥,有不舒服的再找我。”

“好!” 许大茂点点头,又神秘地说,“对了,我听说你要整理中西医的手册?楚哥,你太厉害了!以后你就是咱们四九城的名医了!”

陈墨愣了一下 —— 没想到梁主任的动作这么快,连许大茂都知道了。他无奈地笑了:“只是整理初稿,还早着呢。”

“不管怎么说,你都是最厉害的!” 许大茂竖起大拇指,“我先回去了,晓娥还在家等着呢。”

看着许大茂的背影,陈墨心里泛起一股暖意 —— 无论是医院的同事,还是院里的邻居,都在默默支持他。他知道,整理手册的路会很难走,可只要有这些支持,他就有信心坚持下去,为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午,陈墨在内科待了一下午,跟着医生们分析病例,记录中西医病症的对应关系。下班时,他的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比如 “肺炎” 对应中医的 “咳嗽”“喘证”,“糖尿病” 对应 “消渴”,每种病症都标注了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的异同。

骑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陈墨看着夕阳,嘴角忍不住上扬 —— 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可他已经找到了方向。他会继续深耕中西医知识,整理好手册,帮助更多医生,治好更多病人,不辜负自己重生的机会,也不辜负身边人的支持。

回到家,小黑欢快地跑过来,蹭着他的裤腿。陈墨走进屋,看着空荡荡的客厅,想起丁秋楠和宝宝,心里满是思念 —— 等周末去看他们,一定要把整理手册的事告诉丁秋楠,她肯定会为他高兴的。

他拿出笔记本,坐在桌前,开始整理下午记录的内容。灯光下,他的笔尖飞快地移动着,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对医学的热爱,对病人的责任,也承载着他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本手册或许不会马上改变什么,可只要能为后来人铺哪怕一小步路,他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落在笔记本上,也落在陈墨的脸上。他抬起头,看着窗外的星空,眼神里满是坚定 —— 他会一直走在这条 “中西医结合” 的路上,用自己的医术和努力,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