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15章 笔记引热议,仁心诊癌患

陈墨整理的第二本中医笔记,在中医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知道,不少老中医一辈子就靠着一两门独门药方立足,把秘方看得比命还重 —— 有的甚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生怕别人学了去抢饭碗。可陈墨倒好,不仅把常见病症的调理方法写得明明白白,连那些独特的配伍、用量都毫无保留,这在守旧的中医圈子里,简直是 “离经叛道”。

京城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比如擅长治肝病的周老先生、专攻妇科的赵大夫,都托人打听陈墨的住处,想登门拜访 —— 有的是想探讨笔记里的药方,有的则是想 “劝劝” 他,让他别把 “压箱底的东西” 都抖搂出来。可这些请求,全被中医学院的陈院长挡了回去。

陈院长特意找到陈墨,笑着说:“小陈,你放心写你的笔记,那些老伙计我来应付。现在正是你出成果的时候,可不能让他们来打扰你。” 他心里打得算盘清楚 —— 陈墨的笔记是中医学院的 “宝贝”,要是被老中医们缠上,耽误了后续整理,损失可就大了。

陈墨也乐得清闲。他不是不想和同行交流,只是知道那些守旧的老中医,大概率会劝他 “藏私”,甚至质疑他的方法 “不正宗”。与其浪费时间争论,不如把精力放在笔记和病人身上。他笑着对陈院长说:“谢谢您,我确实想安安静静把第三本写完,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天早上,陈墨刚回到诊室坐下,王洁就端着一杯热茶进来:“陈医生,今天天气冷,您喝点热茶暖暖身子。” 她刚放下杯子,诊室门就被推开,走进来一男一女,看起来都三十岁左右,穿着洗得发白的棉袄,男的手里攥着一个皱巴巴的布包,女的则脸色蜡黄,走路都有些虚浮。

“大夫,您好!能不能给我媳妇看看病?” 男的一进门就急切地说道,声音带着几分沙哑,显然是急坏了。

陈墨连忙起身,示意他们坐下:“别着急,慢慢说。先把挂号票和病历本给我看看。”

男的慌忙从布包里掏出挂号票和一个蓝色封皮的病历本,双手递过来。陈墨没急着翻病历,而是看向女的,语气温和:“大姐,你哪里不舒服?跟我说说。”

没等女的开口,男的就抢着说道:“大夫,我媳妇之前在外科看过,那个西医大夫说她得了‘胃贲门癌’,要动手术,把肚子划开,切里面的东西!您说这肚子里的东西切了,人还能活吗?” 他说着,眼圈就红了,“我们家实在掏不起手术费,吃他们开的药也不管用,实在没办法了,才来试试中医。”

女的坐在一旁,双手紧紧攥着衣角,面容凄苦,一句话都没说,只是偶尔点点头,确认丈夫的话。陈墨心里一沉 —— 这是他行医以来,遇到的第一个癌症患者。胃贲门癌在当下的医疗条件下,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难度都极大。

他没有纠结于 “切了器官人能不能活” 的问题 —— 这些是外科医生该解释的,他要是插了嘴,反而容易引起误会。而且他知道,现在的老百姓大多不懂西医:既觉得 “外国来的医术先进”,生病先找西医,可对 “胃镜”“手术” 这些名词又一知半解;再加上普遍文化程度低,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想把西医的治疗逻辑讲清楚,没半天时间根本不可能。

陈墨翻开病历本,上面的字迹工整,写得很清楚:“胃贲门癌(中晚期),建议手术切除,术后化疗”,还附着胃镜检查的报告,日期是两个月前。封皮上写着患者的名字 —— 刘会英,年龄三十二岁。这么年轻就得了癌症,陈墨心里也替她惋惜。

“大姐,你平时具体有什么症状?” 陈墨合上病历,看向刘会英。

这次,男的没再插嘴,只是用眼神鼓励妻子。刘会英这才缓缓开口,声音微弱:“大夫,我现在吃不下饭,稍微多吃一口就吐,有时候吐的是酸水,有时候还带着点血丝……”

“这个症状持续多久了?” 陈墨追问。

“大概有半年了。” 刘会英想了想,补充道,“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吃东西咽不下去,总觉得堵在胸口,咽下去以后偶尔想吐,我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就没在意。后来越来越严重,才去医院看的。”

陈墨在心里暗暗叹气 —— 多少病都是这么拖出来的!把 “小毛病” 不当回事,等拖成了 “大病”,往往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他又问:“上次西医给你开的药,吃了有什么感觉?”

“没什么用。” 刘会英摇摇头,“吃了一个多月,该吐还是吐,饭也没多吃几口,反而觉得浑身没力气。”

“这两个月里,除了呕吐,还有没有别的症状?比如胃疼、体重下降?” 陈墨继续问。

男的又忍不住开口:“她吐过一次血,是和饭一起吐出来的!体重也掉了十多斤,以前一百一十多斤,现在只剩九十多斤了。别的倒没什么,就是越来越没力气。会英,我说得对吗?”

刘会英点点头,眼里的泪水忍不住涌了出来:“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好的就得了这病……”

陈墨让刘会英把右手放在脉枕上,指尖搭了上去。脉象沉细无力,脾胃脉尤为虚弱,还带着几分 “涩脉”—— 这是气血不足、瘀血内停的表现,和癌症中晚期的症状完全吻合。他又看了看刘会英的舌苔,舌面光滑少苔,颜色发紫,进一步印证了 “瘀血阻滞、脾胃衰败” 的判断。

“大姐,我说实话,你的病确实严重。” 陈墨收回手,语气坦诚,“我还是建议你们去外科,接受西医的手术治疗 —— 你还这么年轻,手术至少有一半的希望能延长生存期。”

“可我们没钱啊!” 男的一下子急了,声音都提高了几分,“上次外科大夫说,手术加化疗,最少要五百块!我们两口子都是临时工,单位不管报销,去哪凑这么多钱啊!”

陈墨这才注意到他们的穿着:男的棉袄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棉絮;刘会英的裤子是打了补丁的,鞋子还是去年的旧棉鞋。他之前还以为他们是有正式工作的,没想到是临时工 —— 在那个年代,临时工不仅工资低(一个月最多三十块),还没有医疗、养老这些福利,生病了基本全靠自己扛。

“我明白了。” 陈墨点点头,心里也有些无奈 —— 没钱,再好的治疗方案也白搭。他拿起笔,在纸上写药方:黄芪十五克、当归十克、白术十二克、茯苓十克、半夏六克、陈皮六克、白花蛇舌草十克、半枝莲十克…… 写好后,他又盯着药方看了半天,把 “半夏” 的用量改成了五克,加了一味 “生姜三片”—— 刘会英脾胃虚弱,半夏虽能止呕,但药性偏寒,减量加生姜,能减少对脾胃的刺激。

“你拿着这个方子去中药房抓药,每天煎一剂,分两次喝,饭后半小时服用,连喝五天。” 陈墨把药方递给刘会英,“五天后再来找我,我根据你的情况调整药方。”

男的凑过来,盯着药方看了半天,小声问:“大夫,这药…… 真的有用吗?”

陈墨没有打包票,而是反问:“上次西医跟你们说,这病的情况了吗?”

两口子互相看了一眼,男的咽了口唾沫,声音带着哽咽:“大夫说,要是不手术,最多还有半年时间……”

“你也听到了,这病不仅严重,还很难治。” 陈墨语气平静,“我开的方子,主要是帮你调理脾胃、活血化瘀,先让你能吃下东西,有力气,至于能不能控制癌症发展,我也没有把握。你们得想清楚,要不要吃这个药。”

男的一把从刘会英手里拿过药方,语气坚定:“吃!怎么不吃!只要有一点希望,我们就治!就算治不好,能让她少受点罪也行!”

陈墨本来想叮嘱几句饮食注意事项,比如 “多吃流食”“别吃生冷”,可转念一想 —— 对连饭都快吃不上的人来说,“注意饮食” 太奢侈了,能吃饱就不错了。他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说:“抓药的时候,让中药房的师傅帮你看看药方,有不懂的就问他们。”

刘会英两口子千恩万谢地走了。王洁才走过来,小声问:“陈医生,癌症真的这么难治吗?我以前在妇产科,只听说过这种病,没见过真人。”

“相当难治。” 陈墨点点头,“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现在都没办法根治,最多就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轻痛苦。” 他心里还想起了那本被他放在书房最深处的《华佗经验书》—— 那是他重生时带过来的,里面记载了不少古代的疑难杂症治疗方法。他突然琢磨:华佗当年能提出 “开颅治脑瘤”,会不会有治疗癌症的方子?

可转念一想,华佗的方法本质上还是 “手术”,和西医的思路类似,而刘会英现在缺的就是手术钱。就算真有药方,估计也需要名贵药材,他们照样买不起。陈墨摇了摇头,把杂念抛开,拿出笔记本,继续整理第三本笔记 —— 这一本他打算写 “疑难杂症调理”,里面会涉及一些癌症、肺痨的辅助治疗方法,希望能给其他医生提供点思路。

中医学院的陈院长,现在隔一两天就来医院一趟,每次来都要 “顺便” 看看陈墨的进度。上次还带来两瓶麦乳精,笑着说:“小陈,你天天写东西费脑子,喝点这个补补。” 陈墨心里清楚,院长哪是 “送营养品”,分明是来监督的 —— 怕他偷懒,耽误了笔记的整理。

不过他也确实没偷懒,只是第三本笔记越来越难写:涉及的病症更复杂,配伍也更讲究,每写一个药方,他都要反复查证古籍,还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确保安全有效。有时候坐在桌前,盯着空白的纸页,半天都写不出一个字。

中午吃饭的时候,陈墨特意去中药房找丁秋楠,约她一起去食堂。丁秋楠穿着白色的护士服,头发扎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笑意:“墨哥,今天中药房不忙,刘主任还教我认了‘半枝莲’,说这药能清热解毒,你之前给刘会英开的方子,是不是就有这个?”

“对,半枝莲能抗肿瘤,配合白花蛇舌草,效果更好。” 陈墨笑着点头,给她夹了一块排骨,“快吃,你现在怀着孕,要多补点营养。”

食堂里人很多,大多是医院的双职工,大家对他们俩坐在一起吃饭早就习惯了,偶尔还有同事过来打招呼:“陈医生,丁护士,今天食堂的排骨不错,多吃点!”

吃完饭,陈墨把丁秋楠带到自己的诊室,让她躺在里间的小床上休息:“你睡半小时,我去给你倒杯热水,醒了再去上班。” 丁秋楠怀孕后容易累,中午能睡一会儿,下午才有精神。

接下来的几天,日子过得很平静。陈墨除了在诊室接诊,就是去保健组值班 —— 不过他在保健组也没什么事,大多时候都是坐在那里写笔记。加入保健组这么久,他还没见过一位 “大人物”,倒是那几位专职医生,经常被电话叫走,回来的时候还一脸紧张。

“陈医生,您运气真好,每次值班都没事。” 保健组的张医生笑着说,“我们上次值夜班,半夜被叫去给一位老领导调理血压,折腾到天亮才回来。”

陈墨笑着回应:“我这是‘新人运气’,说不定下次就轮到我了。”

很快就到了刘会英复诊的日子。第六天早上,天刚亮,两口子就来了,比平时的门诊时间早了一个小时。陈墨一眼就看出了变化:刘会英的脸色虽然还是偏黄,但比上次多了点血色;走路也稳了些,不用丈夫搀扶了;两口子脸上的愁容少了,眼里多了几分希望。

“大夫,您快看看!我媳妇好多了!” 男的一进门就激动地说,声音都比上次洪亮了。

陈墨让他们坐下,给刘会英倒了杯热水:“大姐,喝药以后,具体有什么变化?”

刘会英喝了口水,语气也轻快了些:“大夫,我现在能吃下半碗饭了,也不怎么吐了 —— 这五天里,就吐过一次,还是因为吃快了。胸口的堵得慌的感觉也轻了,身上也有点力气了,昨天还帮着家里洗了两件衣服呢!”

男的在一旁补充:“她体重也长了两斤!以前晚上总睡不着,现在喝完药就能睡着,睡得还挺香!”

陈墨点点头,又给刘会英把了脉 —— 脉象比上次有力了些,脾胃脉的 “虚弱感” 减轻了,涩脉也淡了。这说明药方起作用了:脾胃功能在恢复,瘀血也在慢慢消散。他心里也替他们高兴,笑着说:“效果比我预想的好。我再给你调整一下药方,把黄芪加五克,再加点山药,继续补脾胃。你再喝十天,十天后再来复诊。”

“谢谢大夫!谢谢大夫!” 刘会英两口子连连道谢,男的还从布包里掏出几个煮好的鸡蛋,硬塞给陈墨,“大夫,这是我们家自己养的鸡下的蛋,您别嫌弃,补补身子。”

陈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那我就不客气了。你们回去以后,还是尽量吃点软的、好消化的,比如粥、面条,别吃硬的、凉的。”

这次,他没再省略饮食叮嘱 —— 刘会英的脾胃功能在恢复,适当的饮食调理能帮她更好地恢复,而且现在她能吃下东西了,“注意饮食” 也不再是 “奢侈的要求”。

两口子走后,王洁笑着说:“陈医生,您这药方真管用!刘会英上次来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撑不过多久呢,没想到才五天就好这么多。”

“只是暂时控制住了症状,要根治还早着呢。” 陈墨没有骄傲,“癌症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慢慢调理。”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刘会英的病例:“胃贲门癌中晚期,初诊以‘黄芪当归汤’加减,五日后复诊,纳食增,呕吐减,续方加山药、黄芪……” 他想把这个病例写进第三本笔记里 —— 虽然不能保证 “根治”,但至少能给其他医生提供一个 “中医辅助治疗癌症” 的思路。

阳光透过诊室的窗户照进来,落在笔记本上,也落在陈墨身上。他看着笔记上的字迹,心里满是感慨 —— 当医生最开心的,不是得到多少荣誉,而是看到患者从 “绝望” 到 “有希望” 的转变。哪怕只是让他们多吃一口饭、多睡一个安稳觉,也是值得的。

中午丁秋楠过来吃饭时,陈墨把刘会英的情况告诉了她。丁秋楠也很高兴:“太好了!我就知道你的药方肯定管用。对了,中药房的杨小红还问起你呢,说你开的‘半枝莲配白花蛇舌草’的方子,她查了古籍,确实有抗肿瘤的记载。”

“以后遇到类似的病例,也能给她参考参考。” 陈墨笑着说,给丁秋楠夹了一块她爱吃的红烧肉,“快吃,吃完我陪你在院子里散散步,消消食。”

两人吃完饭后,手牵手在医院的院子里散步。春天快到了,院子里的树枝开始发芽,偶尔有小鸟落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丁秋楠靠在陈墨身边,小声说:“墨哥,我觉得现在的日子真好 —— 能跟你一起上班,还能看到你治好病人,我就觉得特别幸福。”

陈墨握紧她的手,心里满是踏实:“会越来越好的。等你的宝宝出生,咱们一家人一起,日子会更幸福的。”

他知道,刘会英的病还没根治,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他的笔记也还没写完,中医界的争议还会继续。但只要有丁秋楠在身边,有治病救人的初心,他就有信心 —— 不管是面对疑难杂症,还是行业的质疑,都能一步步走下去,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