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0章 普通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第10章 普通

作者:睡到几点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18:02:55

陈墨的指尖始终轻搭在刘桂兰老太太的腕脉上,指腹细细感受着那如蛛丝般微弱的搏动。病房里静得能听见监护仪 “滴滴” 的提示音,外间传来家属压抑的呼吸声。他先是诊右手寸口脉,三指依次在寸、关、尺三部停留,时而轻按,时而稍用力,眉头微蹙 —— 脉细如发,按之欲绝,且节律不齐,显然脏腑功能已极度衰弱。

五分钟后,他缓缓松开老太太的右手,没急着说话,而是绕到病床另一侧,小心地将老人的左手挪到脉枕上。这次诊脉速度快了些,不到两分钟便收回手,指腹在白大褂上悄悄蹭了蹭 —— 刚才按脉时,他分明感觉到老人指尖有极轻微的颤动,虽转瞬即逝,却让他心里多了丝底气。

“怎么样,陈大夫?” 穿军装的陈向东忍不住先开口,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他身后的陈向丽攥着衣角,眼睛死死盯着陈墨的脸,连呼吸都放轻了。

陈墨站直身子,先看向床边的监护仪 —— 心率从刚才的 102 次 \/ 分降到了 95 次 \/ 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 94%,虽仍不稳,但比之前好了些。他清了清嗓子,语气沉稳:“老太太体内脏腑已有器质性病变,尤其是心、肾两脏,功能损耗严重。要是早两年发现,还能通过汤药慢慢调理;现在…… 想彻底治好,可能性不大。”

这话一出,病房里的气氛瞬间沉了下去。陈向丽的眼圈立刻红了,转过身偷偷抹眼泪;陈向南握着拳头,指节泛白;中年男人陈国栋 —— 也就是政务院办公厅的陈主任,脸色更沉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显然不愿接受这个结果。

“陈大夫,” 陈国栋上前一步,目光紧紧锁住陈墨,“你这话的意思,是还有转机?” 他刻意加重了 “转机” 两个字,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张院长见状,赶紧打圆场:“老陈,别急,让陈墨把话说完。” 他转向陈墨,语气带着信任,“小陈,说说你的想法,不管什么方案,咱们都先听听。”

陈墨走到桌前,拿起笔在病历本上快速勾画:“我的思路是‘急救开窍 缓补脏腑’。第一步用针灸刺激百会、人中、内关等穴位,先让老太太恢复意识,同时用针刺血海、足三里止血化瘀,缓解脑部梗塞带来的压迫;第二步开一副益气活血的方子,用黄芪、当归、川芎为主药,配合茯苓、白术健脾益肾,慢慢调理脏腑功能。但我得说清楚 ——”

他抬起头,眼神坦诚,“彻底治好我没把握,毕竟老人年纪大了,脏腑损耗不可逆。但按这个方案,我有七八成把握能让老太太再活两年,这两年里只要精心护理,不出现并发症,生活基本能自理。要是想再延长时间,就得看后续调理的效果了。”

“七八成把握?” 陈国栋重复了一遍,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够了,能让我母亲多活两年,我就知足了。陈大夫,就按你的方案来,需要什么尽管说,医院这边我来协调。”

“不用太麻烦,” 陈墨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个深棕色牛皮包 —— 这是他师傅杨承和传下来的,里面装着三十根银质针灸针,针身闪着温润的光,“给我拿点医用酒精和无菌棉就行,针灸前得消毒。另外,麻烦护士准备一个干净的瓷碗,等会我要调点药粉敷在老太太脚心的涌泉穴上,辅助开窍。”

护士很快拿来了酒精和棉片,陈墨打开牛皮包,取出几根一寸半的毫针,先用酒精棉仔细擦拭针身,再捏起棉片给老太太的穴位消毒。他让护士帮忙把老太太侧过身,露出后背,手指在脊柱两侧轻轻按压,找到肾俞、肺俞两个穴位,手腕微抖,银针 “嗖” 地一下刺入穴位,深度刚好三分 —— 这是他练了十年的 “飞针” 手法,又快又准,能减少病人的疼痛感。

“每隔一分钟捻针一次,力度要轻,顺时针转半圈就行。” 陈墨一边叮嘱旁边的护士,一边又在老太太的百会穴扎了一针。他的手指纤细灵活,捻针时动作轻柔,眼神专注,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也没顾上擦。病房里没人说话,只有监护仪的声音和陈墨偶尔的叮嘱,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和病床上的老太太身上。

半个小时后,陈墨拔出最后一根针,长长舒了口气,白大褂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他刚收起针,就听见旁边的护士惊呼:“醒了!老太太眼皮动了!”

众人赶紧围过去,只见刘桂兰的眼睛缓缓睁开一条缝,眼神浑浊,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陈向丽立刻扑到床边,声音哽咽:“奶奶,您醒了?感觉怎么样?”

老太太没力气说话,只是轻轻眨了眨眼。监护仪上的心率降到了 88 次 \/ 分,血氧饱和度升到了 96%,各项指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陈国栋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对着陈墨深深鞠了一躬:“陈大夫,大恩不言谢,以后有用得到我的地方,尽管开口。”

“陈主任客气了,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 陈墨连忙扶住他,“老太太刚醒,别太多人围着,让她先休息。我回诊室琢磨药方,半小时后让护士过去取,具体的煎服方法我会写清楚。”

张院长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你先回去,这里交给我们。等会我让护士长亲自去取药方,保证不出差错。”

陈墨跟众人打了招呼,又叮嘱护士注意观察老太太的血压变化,才拿着牛皮包离开病房。走出外科大楼时,阳光刚好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他身上,暖融融的,刚才会诊时的紧张感终于消散了些。

回到中医科诊室,罗启成正在整理病历,杨小红趴在桌上记笔记,见他进来,两人都抬起头。“陈大夫,怎么样?刘老太醒了吗?” 杨小红率先问道,眼睛里满是期待 —— 早上陈墨去会诊时,她特意查了脑梗塞的资料,知道这种病对老人来说有多危险。

“醒了,情况还算稳定。” 陈墨坐到自己桌前,拿出纸笔开始写药方,“我得赶紧把方子弄出来,等会护士要来取。” 他一边写一边跟两人说会诊的情况,从脉象到针灸穴位,再到后续的调理思路,讲得条理清晰。罗启成听得频频点头,偶尔还补充两句自己的经验,杨小红则在笔记本上记个不停,连标点符号都不敢漏。

写写画画了将近二十分钟,陈墨才把药方写完,又在旁边详细标注煎服方法:“黄芪 30g、当归 15g、川芎 10g、茯苓 12g、白术 10g,加水 800ml,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煎 40 分钟,取药汁 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饭后半小时服用。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服药期间避免情绪激动。”

他把药方折好放进信封,端起桌上的搪瓷茶缸 —— 里面的茶水早就凉透了,喝了一口,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去,瞬间驱散了疲惫。“终于完事了。”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回放着刚才的会诊过程,确认没有遗漏的地方,才彻底放松下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诊室门被轻轻推开,陈墨睁开眼,看见三个年轻人站在门口 —— 正是陈向东、陈向南和陈向丽。陈向东手里提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几个苹果和橘子,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陈向丽手里拿着个笔记本,眼神还有点红;陈向南则站在后面,显得有些腼腆。

“陈大夫,打扰您了。” 陈向东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感激,“我奶奶已经能说话了,刚才还念叨着要谢谢您呢。我叫陈向东,这是我二弟陈向南,在北大读数学系;这是我小妹陈向丽,师大的学生。”

陈向丽和陈向南赶紧跟着打招呼,声音里满是恭敬。“不用这么客气,应该的。” 陈墨起身让他们坐,又给每人倒了杯热水,“老太太刚醒,还得好好休息,你们别总围着,让她保持安静。”

他把装着药方的信封递给陈向东:“这是后续调理的方子,按上面的方法煎药,五天后我再去家里复诊。要是期间出现头晕、心慌或者出血的情况,随时来医院找我。”

陈向东接过信封,小心翼翼地放进上衣口袋,又把网兜递过来:“陈大夫,一点心意,您别嫌弃。我妈说让我们一定要好好谢谢您,要不是您,我奶奶……” 说着,他的声音又有些哽咽。

“东西你们拿回去,老太太需要补充营养,你们给她吃。” 陈墨把网兜推回去,语气坚决,“我治病不是为了这个,你们能好好照顾老太太,让她安度晚年,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了。”

推让了半天,陈向东见陈墨实在不肯收,只好把网兜拎回去,又说了半天感谢的话,才带着弟弟妹妹离开。看着他们的背影,陈墨笑了笑 —— 行医这么多年,最让他满足的,就是看到病人康复后家属的笑容。

这时,墙上的挂钟指向了十二点,下班的广播准时响起。陈墨拿起桌上的铝饭盒 —— 这是他刚到医院时发的,边缘已经有些变形,却被他擦得锃亮。罗启成和杨小红早就收拾好东西准备走了,两人都是有家室的,中午要回家吃饭,不像陈墨,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陈大夫,我们先走了,下午见。” 杨小红挥了挥手,跟着罗启成走出诊室。陈墨锁好门,拿着饭盒往食堂走去。食堂里人不多,窗口前只有几个人排队,他买了一份白菜豆腐和两个馒头,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白菜豆腐没什么油星,馒头倒是暄软,他吃得津津有味 ——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饱就已经很满足了。

吃过饭,陈墨在诊室的桌子上趴了一会,下午的工作就在看病、写病历和看书中慢慢过去了。下班后,他没回家做饭,而是去了医院附近的国营饭店 —— 他是个无肉不欢的人,在家做饭时,肉香味一飘出去,整个院子都能闻到,现在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他不想因为这点事被人说闲话。

饭店里人不多,他点了一份红烧肉和一碗米饭,慢慢吃着。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是他这段时间吃得最满足的一顿。吃完饭,他走到院门口,看见三大爷和一大爷正在下棋,围了好几个人看热闹。他凑过去看了一会,三大爷的 “马” 被一大爷的 “炮” 困住了,急得直拍大腿,逗得众人哈哈大笑。陈墨跟他们闲聊了几句,直到天色擦黑,才慢慢走回家。

家里还是老样子,一间十几平米的平房,摆着一张床、一个书桌和一个衣柜,收拾得整整齐齐。陈墨打开台灯 —— 灯泡只有 25 瓦,光线昏黄却很温馨,他拿出《本草纲目》翻了几页,困意渐渐袭来,洗漱完就上床睡觉了。睡前他还琢磨着,明天休息,得把屋里的炉子拆了,现在天气暖和了,再用炉子容易上火。可一想到早上跟陈向东约了喝酒,又有点犯愁 —— 喝酒误事,看来拆炉子的事只能往后推了。

第二天早上,陈墨是被窗外的鸟鸣声吵醒的。他伸了个懒腰,坐起身,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腹部 —— 六块腹肌线条清晰,比上一世那个 “低头看不见脚尖” 的自己强多了。他走到镜子前,看着镜中挺拔的身影,肌肉线条流畅,眼神明亮,满意地点了点头,握了握拳头:“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洗漱完,他出去跑了一圈,沿着护城河跑了两公里,回来时在路边的早点摊买了一碗卤煮 —— 汤汁浓郁,肺头和大肠炖得软烂,配上两个火烧,吃得浑身暖和。回到家稍作休息,就拿着一瓶白酒出门了 —— 陈向东约他在国营饭店喝酒,还说要介绍家人认识。

饭店的包间里,陈家人已经到齐了。陈国栋夫妇坐在主位,陈向东三兄妹坐在旁边。见陈墨进来,陈国栋赶紧起身迎接,态度热情却不失分寸。饭桌上,菜很丰盛,有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还有一瓶茅台 —— 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一般人根本喝不到。

“陈大夫,我敬您一杯。” 陈国栋端起酒杯,“我母亲的事,多亏了您,这杯我干了,您随意。” 说着,他仰头喝光了杯中的酒。陈墨也赶紧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 茅台醇厚绵长,确实是好酒。

饭桌上的气氛很融洽,陈向东聊起自己在部队的生活,说他现在是副连长,负责训练新兵;陈向南话不多,偶尔会问陈墨一些中医的问题,他对《黄帝内经》很感兴趣;陈向丽则频频给陈墨夹菜,眼神里满是敬佩,还说自己以后想考医学院,跟陈墨学中医。

陈墨一一回应,既不显得巴结,也不冷淡,始终保持着平常心。他知道陈国栋是政务院的副主任,是高官,但他没想着攀关系 —— 行医靠的是本事,不是人脉。酒过三巡,陈墨已经喝得有些晕乎,他看了看表,快下午三点了,赶紧起身告辞:“陈主任,向东,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去了,明天还要上班。”

陈国栋也不挽留,让陈向东送他回家。路上,陈向东还在说感谢的话,陈墨笑着让他别放在心上,到家后又叮嘱他好好照顾老太太,才晕晕乎乎地进了门。

回到家,陈墨倒在床上就不想动了。屋里有点燥热,他摸了摸额头,全是汗 —— 四月底的天气已经暖和了,炉子确实该拆了。可现在喝得头晕脑胀,根本没力气干活,只好叹了口气:“喝酒误事啊,以后还是少喝。” 他洗漱完,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想着,自己穿越过来两年,身体一直在强化,肌肉越来越结实,精神也越来越好,这要是放在以前,喝这么多酒早就醉得不省人事了。可不管怎么想,都想不通原因,只好作罢 —— 反正没坏处,想那么多干嘛。

第二天早上,陈墨醒得很早,头还有点疼。他洗漱完,又出去跑了一圈,回来时感觉精神多了。吃过早饭,他慢悠悠地往医院走,刚到中医科门口,就看见诊室里空荡荡的 —— 杨小红被梁明远安排到中药房学习了,罗启成则搬到了隔壁的第二诊室,因为第二诊室的两个大夫要去农村支援。

“又到下乡的时候了。” 陈墨叹了口气,想起去年自己去的那个村子 —— 土地贫瘠,庄稼长得稀稀拉拉,村民们个个面黄肌瘦,有的人家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灾荒年,农民的日子最难熬。他打扫完诊室,去开水房打了一壶热水,给自己冲了杯茶水,坐在桌前翻开了《伤寒论》。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暖融融的。陆陆续续来了几个病人,有来看感冒的,有来复诊的,陈墨都一一仔细诊治,直到中午,诊室才又安静下来。

就在这时,一道倩影出现在诊室门口,轻轻敲了敲门:“陈大夫?” 声音清脆,像山涧的泉水。

陈墨抬起头,眼前一亮 —— 门口站着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梳着两条乌黑的长辫,辫梢用红头绳扎着,透着股灵气。她上身穿着藏蓝色工装,应该是自己改过,腰部收得恰到好处,衬得身姿玲珑;胸口绣着 “城北机修分厂” 的字样,因为身形的缘故,字体微微变形;下身是一条灰色长裤,包裹着两条修长的腿,搭配一双洗得发白的布鞋,却难掩清丽。

“我是陈墨,请问您是?” 陈墨站起身,语气温和。

姑娘走进来,微微低头,耳朵有点红,却显得很大方:“陈大夫您好,我叫丁秋楠,是城北机修分厂来进修的,梁主任让我过来找您。” 她说话时眼神很亮,带着对中医的好奇和期待。

“哦,我记起来了,梁主任跟我提过。” 陈墨赶紧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玻璃杯,用热水涮了涮,倒了杯温水递过去,“丁同志,快请坐。一路过来累了吧?先喝口水。”

“谢谢陈大夫,您叫我秋楠就行。” 丁秋楠接过杯子,指尖不小心碰到陈墨的手,赶紧缩了回去,脸上又红了几分。她坐到椅子上,双手捧着杯子,小声说:“我以前跟邻居学过点中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背过,这次来进修,想跟着您好好学。”

陈墨点点头,心里有了底 —— 有基础总比从零开始强。“秋楠,我得跟你说实话,半年的进修时间,想把中医学好很难。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得靠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经验,不是光背书就行的。”

“我知道,” 丁秋楠抬起头,眼神坚定,“我会好好学的,每天多跟您看诊,多记笔记,有不懂的就问您,肯定不会浪费这次机会。” 她说话时语气很认真,让陈墨想起了刚学中医时的自己。

陈墨笑了笑,不再多说:“好,那咱们就从基础开始。你进修这段时间,有病人的时候你跟着看,帮我记录病历;没病人的时候就看书,我给你列个书单,都是中医的经典着作,医院阅览室里有,你拿着我的工作证去借。” 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工作证,又拿出纸笔,快速写了个书单:《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备要》。

“这些书你先看着,看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 陈墨把工作证和书单递给丁秋楠,“现在快到饭点了,你的饭盒和粮票带了吗?我带你去食堂,顺便给你介绍下医院的情况。”

“带了,我去宿舍拿饭盒,马上回来!” 丁秋楠接过东西,脸上露出笑容,转身快步走了出去,长辫在身后轻轻晃动,像两只飞舞的蝴蝶。

陈墨看着她的背影,心跳莫名快了几分,赶紧摇摇头 —— 想什么呢,人家刚过来,还是先把教学的事做好。他拿起饭盒,等丁秋楠回来,两人一起往食堂走去。路上,陈墨给她介绍了医院的布局,哪里是药房,哪里是病房,哪里是阅览室,还跟她讲了医院的规章制度,丁秋楠都认真记在心里。

吃完饭,两人回到诊室。陈墨拿出《伤寒论》,随便翻了一页,考了丁秋楠几个问题:“桂枝汤的组成是什么?适应症有哪些?”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丁秋楠张口就来,语气流畅,“适应症是太阳中风症,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她还补充道,“要是有呕吐的症状,可以加半夏;要是口渴,就去桂枝加栝楼根。”

陈墨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基础很扎实。下午我给病人诊脉的时候,你注意看我的手法,记清楚不同脉象对应的症状,晚上回去再结合书里的内容琢磨。”

丁秋楠赶紧拿出笔记本,认真记下:“好,我一定记清楚。”

接下来的一下午,陈墨一边给丁秋楠讲解脉象知识,一边处理病人的病历,时间过得很快。就在快要下班的时候,梁明远突然快步走进诊室,脸色焦急:“小陈,情况紧急,跟我去产房!”

陈墨一愣:“梁主任,怎么了?”

“妇产科有个产妇产后大出血,血止不住,人已经昏迷了,西医那边没办法,我记得你会针灸止血,赶紧跟我去!” 梁明远说着,拉起陈墨就往外走,又回头对丁秋楠说,“小丁,你也跟着来,看看怎么处理紧急情况,对你有好处。”

丁秋楠赶紧跟上,心里又紧张又期待 —— 这还是她第一次遇到紧急情况,不知道陈墨会怎么处理。三人一路小跑往产房赶,梁明远边跑边说:“产妇已经生完孩子了,观察的时候突然出血,出血量快有 1000ml 了,找不到出血点,输血也止不住,再这样下去,人就没救了!”

说话间,三人已经到了产房门口。外面乱作一团,一个中年妇女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我的闺女啊!你可不能有事啊!” 旁边一个年轻女子蹲在地上安慰她,自己也在掉眼泪;墙角站着个年轻男人,双手抓着头发,指缝里渗出泪水,看见梁明远他们过来,猛地冲上去,抓住梁明远的胳膊,声音嘶哑:“大夫!救救我媳妇!求你们了!”

梁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坚定:“我们会尽力的,你先让开,别耽误时间。” 说完,带着陈墨和丁秋楠快步走进产房。

一进产房,浓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产床上,产妇脸色苍白如纸,下体还在不断出血,床单已经被染得通红;妇产科的几个大夫围着产床,急得满头大汗,手里的止血钳不停操作,却根本止不住血。

“陈大夫,你快看看!” 妇产科主任看见陈墨,像看到了救星,赶紧让开位置,“血压已经降到 80\/50mmhg 了,再止不住血,就真的没救了!”

陈墨没说话,快步走到产床前,先摸了摸产妇的脉搏 —— 脉细欲绝,又看了看她的舌苔 —— 舌淡无苔,显然是失血过多导致的气随血脱。他立刻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牛皮包,对旁边的护士说:“快,酒精消毒,准备毫针!要三寸的长针!”

丁秋楠站在旁边,紧张地攥着衣角,眼睛却紧紧盯着陈墨的动作 —— 她知道,这是她学习紧急处理的最好机会,也是对陈墨医术的考验。产房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陈墨身上,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只有监护仪的 “滴滴” 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