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特殊物质与能量涟漪的关联揭示
笔尖断裂的瞬间,墨迹在金属板上爬行,像一滴活物正寻找宿主。林浩没退,反而将腕表压了上去,铜壳贴住那团蠕动的黑影。电流微震,墨迹骤然凝固,边缘泛起铜绿般的氧化纹路。
他没说话,只把表翻过来。内侧一道新划痕,倒映着“巳”字轮廓,深得不像磨损。
苏芸用发簪轻点墨迹前端,朱砂刚触到表面,音叉冰爪便震了一下。她记下频率读数:8.6Hz,误差不到0.05。这不再是巧合,是校准。
“它在回应。”她说,“不是随机扩散,是信号追踪。”
林浩调出质谱仪数据,裂痕渗出的结晶含钕、镝、钇,比例与龙纹区月壤完全一致。更关键的是,这些元素在共振时发生了晶格重排——不是被动振动,是主动重构。
“我们打印的不是墙。”他敲了敲白板,“是天线。”
唐薇从耳机里抽出数据线,接入主控台。次声**形图上,8.6Hz基频仍在衰减,但每13秒一次的脉冲周期,与月核深部的地磁波动完全同步。她放大波谷部分,那行篆书状纹路又出现了,这次拼出两个字:“土巳”。
“不是乱码。”她声音压低,“是命名。”
赵铁柱抱着地球仪站在角落,磁针原本指向月面基准点,此刻却微微偏转,像被什么拽住了。
林浩没理会,转身调出鲁班-I的临时子程序。这是AI重启前的备份核心,尚未接入主控网络。他命令系统重建最后一次打印的毫秒级轨迹,重点锁定“巳位”节点。
延迟出现了——0.3微秒。
不足以影响结构强度,却恰好让激光在龙首破土曲率点形成驻波聚焦。能量不是被激发的,是被“卡”住的。
“导波槽成立。”他说,“龙纹的弧线不是美学设计,是物理约束。月壤里的稀土链在特定几何下自组织成谐振腔,把8.6Hz信号放大、锁定、再释放。”
苏芸将音叉放入真空舱,固定在振动台上方。这次她不再刮擦叉柄,而是用发簪蘸取微量结晶,涂在叉股裂痕处。她要测试的不是共振,是迁移。
频率启动,8.6Hz。
结晶开始移动。
不是滑落,不是蒸发,是沿着叉股纹路“爬行”,方向与重力无关,路径与电磁场无关。它直奔叉柄根部,像归巢。
林浩调出三维投影,将迁移轨迹还原。数据成像的瞬间,所有人屏住呼吸——那是一幅微型星图,二十八宿布局,角、亢、氐、房,排列精准得不像偶然。
“这不是物质行为。”唐薇说,“是编码响应。”
林浩盯着星图,忽然调出《营造法式》中的“升龙破土”原稿。他将星图叠加其上,二十八宿节点与龙身二十八节脊骨完全重合。
误差0.03%。
“古人不知道月壤成分。”他说,“但他们画出了共振模型。”
苏芸没接话,而是取下音叉,把裂痕对准投影光源。结晶在强光下显现出微细纹路,形似甲骨文“律”字,但最后一笔被拉长,成了波形符号。
“他们管这叫‘律吕调阳’。”她轻声说,“不是音乐,是地质调谐。”
林浩沉默片刻,下令切断真空舱电源。振动台停机,频率归零。
按理说,涟漪应立刻消失。
但它没有。
监测屏上,8.6Hz信号继续衰减,持续13秒,与之前每次共振的周期完全一致。就像心跳,有惯性。
更诡异的是,次声波通道里,“土巳”二字重组成了一个合文——上“土”下“巳”,结构类似“埋”,但笔顺来自先秦篆书。
“它在回应断电。”唐薇说,“不是自然衰减,是主动终止。”
林浩盯着那行纹路,忽然转身:“打印一个‘巳’字。”
“什么?”
“空白构件,无龙纹,只打‘巳’字。我要看单独符号能否触发反应。”
苏芸没反对。她知道问题的关键不在符号本身,而在“共轭”——结构与符号是否必须同时存在。
打印启动。
激光在月壤基板上刻出“巳”字,线条流畅,无任何异常。监测系统静默,地质波平稳,文化信号通道无激活。
“单独符号无效。”赵铁柱说。
林浩点头:“再打一次。这次,把‘巳’字放在龙首破土曲率点上。”
指令输入。
激光重新聚焦。
当“巳”字最后一笔落下,监测屏猛然跳动。8.6Hz涟漪瞬间生成,同心圆光纹自构件中心扩散,与之前实验完全一致。
“共轭激活。”苏芸说,“几何结构提供谐振腔,文化符号提供触发密钥。缺一不可。”
林浩调出地基扫描图,标记出三个能量最强节点。连线成等腰三角,顶点直指“巳位”。他将三角旋转15度,与《营造法式》中的“三才定位图”重叠,角度误差不到0.1度。
“这不是故障。”他说,“是协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