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团队关系的真正缓和
倒计时归零的瞬间,主控屏上的星图没有消失,反而开始旋转。二十八宿连线与八阵图的重叠结构缓缓偏转,甲骨文“律”字的笔顺轨迹在星点间游走,像一条被唤醒的神经链。林浩的手还悬在确认键上方,但这次他没有按下。他转头看向苏芸,又看向陈锋,声音很轻:“我们先看懂它,再决定要不要让它运行。”
苏芸的音叉仍贴在样本架上,轻微震颤已停止。她没去碰它,而是调出三重时间轴——工程组的频率记录、文化舱的符号生成日志、安保系统的光纹变化曲线。三条波形并列显示,节奏错位,像是三个不同世界在各自低语。
“你们听的是同一个节拍。”她说,“只是用的翻译不一样。”
林浩立即接入共振模型,将7.3Hz设为基准节拍器。苏芸同步输入“律”字笔顺的时间序列,每一笔对应一个脉冲。陈锋沉默片刻,将戍字光纹的闪烁周期导入系统,作为第三轨信号。三组数据开始对齐。
第一秒,三线重合。
第三秒,工程频率出现0.03秒提前,文化笔顺滞后,安保光纹则维持稳定。
第七秒,偏差扩大到0.15秒,系统自动标红预警。但就在第八秒,三线再次收敛——不是因为校准,而是外部信号主动调整了节奏。主控屏边缘,“律”字的第四笔轨迹微微拖长,补上了那0.15秒的空隙。
“它在等我们。”苏芸说,“不是我们在控制协议,是协议在等我们达成一致。”
林浩关闭自动同步,改为手动微调。他把母亲留下的实验记录调出来,那段标注为“7.3Hz机械激励辅助”的数据被重新解析。结果显示,该频率不仅能增强材料结合力,还能在特定条件下触发记忆性响应——就像人听到熟悉的旋律会不自觉地哼唱。
“我们不是第一个试的人。”他说,“她早就知道这条路能走通。”
陈锋盯着八阵图与星图的重叠区域。生门位置的光点比其他更亮,且亮度变化与月壤颗粒重组速度呈正相关。他调出巡检报告,发现王二麻子记录的“非设计裂纹”扩展方向,恰好指向生门。这不是巧合,是某种反馈机制在运作。
“系统没记录,但它记得。”他说,“每一次震动,它都在学。”
三人不再各自为战。林浩开放全域共振方案的权限,设为待审状态。苏芸建立“三重编码映射表”,将工程频段、文化笔顺、阵法节奏统一为可交互的时间序列坐标。陈锋提供戍字光纹的历史数据流,用于验证外部扰动下的稳定性。
当第一份联合分析报告生成时,主控屏上的星图突然静止。甲骨文“律”字的笔顺轨迹在末端出现0.3秒滞后,仿佛信号传输遇到了延迟。苏芸立刻标记该节点,备注:“时间同步存在微小偏移,可能影响长周期共振累积效应。”
“这不是bug。”林浩看着数据,“是提醒。它告诉我们,不能只靠机器算,还得有人盯着。”
会议定在文化舱召开。这是第一次,工程组和文化组共同发布下一阶段工作计划。赵铁柱抱着工程日志进来时,眉头还是皱的。他不相信“笔画完整率”能当KPI用。
“斗拱覆盖率83%,这是实打实的数据。”林浩说,“但如果‘律’字第四笔断了,保护膜就会在张宿方位出现应力缺口。这不是玄学,是实测结果。”
“所以我们要等一个字写完,才能继续打印?”赵铁柱冷笑。
陈锋没说话,从战术背包里取出长城砖粉末的密封袋。他打开盖子,将粉末倒在会议桌上,用匕首刃体轻轻划出“井”字结构。
“这是阿依古丽模拟的应力分布。”他指着中间区域,“也是甲骨文里的‘田’字。”他划出第二道线,形成“八阵图”的核心阵眼,“还是我布防时的标准单元。”
他抬头:“你们管它叫结构,我管它叫阵法,她管它叫田。但长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夏蝉小声说:“我茶盏底的‘成化年制’投影,最近总和防护膜电压波动共振。我试过换角度,它还是会自动对齐。”
赵铁柱盯着那堆粉末,终于开口:“如果文化编码真能预测结构弱点,那我认。但得有数据支撑,不能靠感觉。”
林浩点头:“下一阶段,我们设三个共享指标:斗拱覆盖率、笔画完整率、阵法完整度。每小时同步一次,谁掉链子,谁负责。”
苏芸补充:“所有数据开放互查,文化组不垄断符号解释权,工程组也不能随意简化设计。”
会议结束时,系统自动生成纪要。文档元数据中,“文化-结构协同生长协议”被归类为“戍字光纹系统子模块”。没人注意到这个细节,除了陈锋。他看了一眼分类路径,没说话,只是把匕首插回战术背包。
散会后,苏芸整理样本盒。她准备将“吕”字双口结构的声学模拟结果归档,顺便记录长城砖粉末的最新形态。陈锋站在门口,没进来,也没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