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月震影响的深度解析
腕表的震颤没有停止,而是进入了一种林浩从未记录过的节奏。指针在7.3秒周期边缘徘徊,像被什么拖拽着,始终无法稳定。主控台的波形图自动刷新,背景噪声如沙暴般覆盖了核心频段。他没有说话,直接调出戍字感应阵列的原始数据流,将八阵图路径作为信号重构拓扑导入滤波模块。
系统开始重新采样。
赵铁柱从工程日志里抬头:“你真信那玩意儿能滤掉静电噪音?它连月尘漂移都算不准。”
“不是让它算。”林浩敲击键盘,“是让它‘看’。”
“看?”
“人看阵图,看出虚实进退;AI看数据,看出噪声和信号。现在,我们让它用‘看’的方式,重新定义什么是干扰。”
八阵图的几何逻辑被拆解为信号权重分配规则。每一处阵眼对应一个感应节点,每一道虚线代表数据通道的优先级衰减。原本杂乱的电荷波动图开始显现出周期性脉冲——7.3Hz±0.1Hz的信号在重构后清晰浮现,像从沙砾中筛出的金粒。
林浩将该频段锁定为核心共振区间,反向推演其对月壤颗粒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当震动频率精确落在该区间时,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出现短暂增强,局部形成类晶体排列。这种结构不具备长期稳定性,但在微震持续激励下,能自我修复并扩展。
“不是被动防护。”他在日志中写道,“是主动生长。”
他调出母亲遗留的实验记录,一段未标注用途的辐射屏蔽测试数据引起注意。测试日期是二十年前,参数栏里赫然写着“7.3Hz机械激励辅助”。他愣住。那段实验从未公开,连项目编号都已被归档删除。她为什么用这个频率?是为了屏蔽宇宙射线,还是……早已察觉月壤的某种响应?
苏芸在文化舱调取“律”字结晶的生长记录。全息投影显示,每一次微晶延展都发生在月震波通过后的0.4秒内,且第四笔的断裂位置高度一致。系统判定为“随机析出”,她却调出了防护膜电压波动曲线。
茶盏投影与电压曲线的重合数据被重新加载。当两条波形对齐,她发现“律”字笔画的延伸方向,恰好与电场扰动的矢量方向一致。这不是巧合。文化编码系统拒绝承认符号与物理场的关联,但她强行将敦煌星图残片作为坐标系叠加进去。
星图旋转,定位到“张宿”方位时,模型突然收敛。
“律”字第四笔的断裂点,正对月球背面的张宿投影坐标。
而张宿,在二十八宿中属木,主律历之始。
她输入指令,将“律”字甲骨文拆解为笔顺频率序列,与月震波传播矢量进行动态匹配。系统警告三次后,终于生成模型。屏幕上,“赤”字的主频段与“律”字的笔顺激励点形成谐波链,像一把钥匙,正在拧动某种深层机制。
“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设计符号。”她低声说,“其实是月震在教我们写字。”
陈锋站在个人储物柜前,取出长城砖粉末。粉末结成的“关”字边缘已开始弯曲,右上角的折笔向内收拢,形似“月”字的起笔。他用匕首刃体轻触,辐射剂量仪读数再次异常回落。这不是设备故障。低重力环境下,静电场持续作用,粉末在缓慢重组。
他调出戍字光纹系统的运行日志。系统记录显示,光纹亮度变化仅与散热负载相关,无地质响应字段。但他不信。他导入王二麻子的巡检报告,提取“非设计裂纹”走向数据,与光纹亮度变化曲线进行滞后分析。
结果令人不安:光纹的每一次衰减,都滞后于裂纹扩展约18.7秒。
不是同步,不是因果,而是记忆。
他将唐横刀划出的八阵图扫描输入结构分析模块,与月壤“斗拱”承重单元进行拓扑比对。相似度91.7%。这不是巧合,也不是人类对秩序的执念投射。月壤的自我重组,与冷兵器时代的阵法,在结构逻辑上达成了某种共鸣。
“系统说这是散热调整。”他对着空荡的储物间说,“可它记下了裂纹。”
他回到主控室,林浩正将7.3Hz共振区间与月壤保护膜的生长效率进行关联建模。图表显示,当波形稳定在该频段时,保护膜厚度以每小时0.02微米的速度递增,且三维“斗拱”结构覆盖率提升至83%。
“这不是技术突破。”林浩说,“是月球在回应我们。”
“回应?”赵铁柱冷笑,“你打算给月震写感谢信?”
“我不是在浪漫。”林浩调出母亲的数据记录,“这个频率,她二十年前就在用。她不是在屏蔽辐射,她是在和某种东西对话。”
苏芸接入音叉监测模块,将“律”字笔顺频率反向注入样本架。月壤颗粒立即响应,微晶再次凝出,这次没有碎裂,而是完整拼出“律”字甲骨文。显微图像显示,保护膜的“斗拱”节点与结晶笔画完全重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