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噬极体的文明选择
裂缝深处的结构缓缓转向他们,像一颗沉睡的星核被唤醒。林浩的手还贴在数据耦合区,掌心残留着蓝光退潮后的微震,那不是电流,是某种节奏的余波。
他没动,只是呼吸压低了一瞬。
苏芸指尖沾着朱砂,在玻璃面上划出一个“和”字。她没说话,但所有人都看见了——实验室隔离舱内,原本暴动的噬极体粒子正自发聚拢,排列成巨大的篆体汉字,边缘整齐得不像自然形成。
唐薇跪在地上,次声波耳机紧贴月壤接缝处。她嘴唇微动,像是在默念什么,忽然抬头:“它在念《礼记》。”
“哪个部分?”阿米尔问,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什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她报出一句,又闭眼听了几秒,“七遍,完全一致的频率循环。”
陈锋蹲在通道口,匕首横在膝上,刀身仍维持战斗模式。他盯着那团悬浮的“和”字,眼神没松半分。“可能是诱饵。”他说,“伪装成文化共鸣,实则构建信息陷阱。”
“可它停下了攻击。”苏芸反驳,“从能量峰值到静稳态,转变发生在我们发送‘材分制’编码之后。这不是随机反应。”
林浩终于收回手,抹了把脸。墨斗还挂在腰间,星象墨的残渣粘在指缝里。他调出粒子流监控图,发现噬极体的运动轨迹已脱离原始程序模型,转而呈现出类似汉代竹简编连顺序的空间逻辑。
“不是模仿。”他说,“是回应。”
阿米尔低头看怀里的塔布拉鼓。鼓面裂口深处,血迹已经干了,可此刻,鼓皮却自己颤了一下。他伸手轻按,震动顺着指尖传上来,节奏正是《礼运》开篇的平仄节律。
他摘下听诊器,取下梵音翻译芯片,插进鲁班AI的辅助端口。“试试这个。”他说。
屏幕闪了一下,跳出一串无法识别的字符流。几秒后,全息投影自动切换,一行行文字浮现在空中——是《道德经》第八十章,用古老的梵文书体写成,逐句浮现,速度与鼓面震频同步。
“它在用不同文明的经典对答。”苏芸轻声说,“不是单向输出,是双向校验。”
陈锋冷笑一声:“那就当它是和平使者,你也得先确认它有没有武器藏在背后。”
“问题是我们怎么定义‘武器’。”林浩接口,“上一秒它能熔穿青铜环,下一秒写出‘和’字。它的存在方式本身就颠覆了敌我框架。”
唐薇突然站起身,耳机滑落到肩上。“你们听不到吗?”她指向地面,“月壤里的信号变了。不再是警告脉冲,也不是攻击前兆……更像是——诵读。”
没人接话。空气凝滞了几秒。
林浩走到主控台前,手指悬在防御协议关闭键上方。系统提示红灯闪烁:【高危状态,建议维持一级封锁】。
他看了眼苏芸。她点头。
“关掉主动防御。”他下令。
“你疯了?”陈锋猛地起身,匕首拍在控制台上,“万一这是诱导性降级?一旦系统裸露,它直接注入解构代码怎么办?”
“那就赌一把。”林浩盯着那行浮动的梵文,“真正的威胁从不会提前亮明规则。它要是想灭我们,早就动手了。现在它选择说话——我们就得学会听。”
苏芸将断裂的发簪重新接上音叉,插入算法接口。蓝光再次流淌,但这次不再狂暴,而是沿着古建营造公式的路径缓慢延展。她启动逆向解析程序,把“和”字拆解成基础粒子流。
投影中,无数微小的文字片段浮现:有甲骨文的“人”字旁,有金文的“言”部,还有散落的《礼记》残句。它们像拼图一样自动归位,最终还原出一段完整的竹简文本。
“编连顺序符合西汉早期格式。”她低声说,“不是复制,是重构。它理解文本的物理载体规律。”
阿米尔闭上眼,手指轻轻敲击鼓边。断续的点音再次响起,不连贯,却精准卡在系统每一轮数据刷新的间隙。这一次,鼓声没有引发警报,反而让全息屏上的文字排列更加稳定。
“它在等回应。”他说,“不是技术协议,是文明立场。”
林浩沉默片刻,转身打开工具箱。他取出墨斗,倒出最后一点星象墨结晶,混着刚才残留的血迹,涂在数据导引槽上。
“上次我们用梁架承重反推量子阈值。”他说,“这次换个思路。”
他在图纸上画了个“井”字,代表《营造法式》中的基本模数单位“材”。然后一圈圈向外扩展,形成嵌套结构,每一层都标注不同的受力参数。
“个体如材,组合成屋。”他一边输入算法一边说,“秩序不是压制,是让每个部分找到自己的位置。”
指令发出后,实验室内的噬极体群开始流动。
它们没有重组文字,而是缓缓旋转,形成一个太极轮廓。黑白色块并非静态填充,而是由无数微小的人形符号交替组成,仿佛在演绎某种古老的集体仪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