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声波共振·结构优化
苏芸的音叉还插在主控接口里,震颤未停。那股从地核深处涌上来的陌生公式仍在数据流中翻滚,像一段被强行塞进齿轮的异形齿条。林浩盯着屏幕角落不断刷新的参数流,手指无意识敲着图纸边缘,钢笔尖在纸面划出一串断续的点。
“不是干扰。”他忽然开口,“是对话。”
阿米尔摘下听诊器,额角渗出细汗:“它在用我们的语言改写物理规则——但节奏错了,像有人背诵经文却漏了半拍。”
夏蝉捧着茶盏,月尘旋涡正缓缓收拢成环状。她没说话,只是将茶盏往导流槽又推了半寸,虹光随之校准方向。
苏芸抽出音叉,指尖微麻。她低头看玻璃台面,朱砂写的音律编码只完成一半,末尾那一划拖得极长,像是被什么力量中途拽断。她没去擦,转而将音叉贴向主控台共振节点,低声对林浩说:“把《考工记》的‘材分制度’调出来,我要和这股频率对线。”
林浩点头,调出母亲遗留的抗辐射涂层响应曲线,同时接入鲁班系统深层协议。屏幕上,甲骨文编码与古代营造参数开始并行滚动,像是两列在荒原上相向而行的列车。
“文化不是装饰。”苏芸闭眼,音叉轻震,“是结构底层的语法。”
她起手奏《广陵散》第一音,低沉如钟鸣。声波顺着接口传入建筑基底,外墙晶簇微微发亮,裂纹处泛起淡青色光晕。几乎同时,阿米尔戴上梵音芯片,听诊器贴地,捕捉到月壤内部传来一阵紊乱的应力波动。
“来了。”他迅速架起塔布拉鼓,双手交替击打,《谐波宇宙》第三节逆序频率轰然响起。
两股声波在空中交叠,却未能融合。主控屏上,建筑外壳的应力云图瞬间爆红,局部区域出现高频抖动。赵铁柱怀里的地球仪指针剧烈晃动,未来影像中的广寒宫轮廓模糊了一瞬。
“不对频。”夏蝉突然出声,“鼓点第七拍滞后零点三秒,月尘分支已经开始分叉。”
阿依古丽调出羊毛毡模拟图,金粒在手套表面闪烁不定。“按我的应力模型,必须用七拍校正法——前六拍压幅,第七拍拉满相位差。”
“我来调。”苏芸睁开眼,改奏《大夏》中段,基频降低,音色转柔。她的手腕微微倾斜,音叉角度调整十五度,像是在拨动一根看不见的弦。
阿米尔立刻感知到变化。他停下鼓点,重新绷紧鼓膜,呼吸节奏放缓。下一组节拍落下时,精准卡在第七拍的峰值上。
嗡——
整座圣殿轻轻一震。
主控屏上,红色警报如退潮般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均匀的蓝绿色应力分布图。外墙表面开始流动,原本因辐射累积产生的微尺度形变被悄然抹平,新的曲面结构自动生成,线条流畅如风过水面。
“空气动力学适配完成。”林浩看着建模反馈,“外壳现在像个会呼吸的壳。”
赵铁柱低头看地球仪,液态指南针正在缓慢旋转,模拟出某种未知的震动谱系。他没吭声,只是把仪器轻轻放在共振场中心。
片刻后,投影浮现。
未来的广寒宫静静悬浮在月表,檐角二维码项链微微发亮,整座城池外层浮现出一层半透明罩体,波纹起伏,似有若无。
“可调节式月震防护罩。”阿依古丽轻声念出标注信息,“还没激活,但结构雏形已经生成。”
陈锋一直蹲在匕首旁,扫描仪显示能量波仍在与“望舒”同频,但波动形态已趋于稳定。他收起匕首,战术背包里的长城砖粉末安静躺着,没有再自行排列。
“他们听见了。”阿米尔摘下听诊器,声音有些哑,“不只是我们,是所有用声音记录文明的人——他们听见了。”
林浩没接话。他盯着应力图谱,发现斗拱内部的金粒闪烁频率正与晶簇生长同步,节奏稳定得像心跳。他拿起钢笔,在图纸空白处写下一行字:**声波不是工具,是触觉。**
苏芸走到玻璃台前,重新沾了朱砂,准备补全那段中断的编码。她的指尖刚触到台面,主控屏突然跳出一条提示:
【外部公式输入持续】
【新增项:墨家机关术·九变图解】
【匹配度:87.6%】
“又来了。”赵铁柱喃喃。
“别切断。”林浩抬手,“让它进来。”
数据流再次扩容,一幅残缺的机械图谱缓缓展开,线条古拙,却与现代流体力学模型惊人契合。苏芸将音叉重新贴上接口,低声问:“这次,换谁来回应?”
阿米尔没犹豫,重新戴上听诊器,芯片自动切换至低频接收模式。他闭眼聆听地壳深处传来的回响,忽然睁眼:“是《梨俱吠陀》第四节,但混进了编钟的泛音。”
“有规律。”夏蝉捧着茶盏,月尘旋涡已恢复钟摆节奏,“分支流向呈螺旋递进,每七圈重复一次。”
阿依古丽调出生物打印系统的实时日志,发现斗拱单元正在自动迭代,新材料的应力分布与新公式高度吻合。“它在学习。”她说,“我们每校正一次,它就进化一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