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隐患的评估
林浩的手停在确认键上方,指尖离屏幕还有半厘米,监控屏上的绿色脉冲跳到了每1.6秒一次。音叉躺在台面上,震颤幅度已经大到能看清金属表面的细微波纹,像有电流在内部穿行。
苏芸松开了手指。
她没说话,只是把掌心贴在生物权限识别区。系统提示音响起:“认证通过,三级隔离协议启动。”
冷却气体注入管道的声响从墙内传来,B-7区的打印平台开始被惰性气体笼罩。林浩终于按下确认键,整个流程被冻结,所有生物实验转入待评估状态。
唐薇立刻调出数据终端,新建文件夹命名为“生态风险评估模型v1”。她把过去七十二小时的菌膜扩散路径、pH变化曲线、离子释放记录全部导入,同时标记出碳沉积与静电场分布的重合区域。
“我们之前只盯着活性看,忽略了迁移机制。”她说,“现在看,菌丝不是靠爬,是靠静电悬浮。月壤颗粒带负电,菌膜表面带正电,它们能贴着颗粒链漂移。1.7米不是极限,是观测窗口内的结果。”
林浩站在她身后看了一会儿,没提修改意见,也没质疑数据来源。他只是问了一句:“算力够吗?”
“不够。”唐薇直接回答,“全模拟需要调用‘鲁班-IV’的残余子程序,尤其是陆九渊那套基于《六韬》的布阵推演逻辑。它擅长处理非对称扩散问题。”
苏芸点头:“可以用。但得先剥离伦理协议层,否则它会判定‘生物扩散’为‘敌军侵袭’,直接建议焦土策略。”
三人围在主控台前,重新接入陆九渊AI的子程序模块。系统加载时弹出一行古文注释:“存天理,灭人欲——节能协议已关闭,战场推演模式启动。”
唐薇输入初始参数:菌群密度、月壤导电率、环境电场强度。模型开始运行,第一轮模拟显示,若不加干预,菌丝网络将在14天内覆盖整个B区,穿透二级防护层的概率达到37%。
“这不是泄露。”林浩说,“是渗透。”
“更麻烦的是,它在改环境。”唐薇放大矿物交换模型,“分泌聚合物的同时,它在溶解钙长石,释放钙离子,反过来又促进自身定殖。这不是共生,是闭环自养。只要有一点金属源,它就能持续扩张。”
苏芸突然调出音叉的最新扫描报告:“你们看这个。”
屏幕上是音叉表面有机附着物的分子结构图,绿色节点沿着青铜纹路排列,形成与螺旋缠枝纹完全一致的拓扑结构。
“它不是随机附着。”她说,“它在复制。而且不是简单复制,是理解了纹路的声学功能后,主动重构了自己的分布模式。”
林浩盯着那张图看了很久。他想起第一次用音叉测试共振频率时,苏芸说“频率是语法”。现在语法被反向解析了,工具变成了教材。
“所以它学得很快。”唐薇接话,“我们给一次信号,它记下来;给第二次,它优化响应;到第三次,它开始预判。这不是条件反射,是建模学习。”
“那我们现在测的,还是它的真实上限吗?”苏芸问。
没人回答。
唐薇重启模型,加入“伪指令测试”方案:在不启动打印流程的前提下,提前释放微量金属离子,观察菌群是否提前激活。她设定了三组对照实验,分别对应低、中、高浓度释放节奏。
第一轮测试开始十分钟后,菌群出现定向移动,方向直指离子释放点。
“没有音叉接触,没有振动信号,只有化学提示。”唐薇调出轨迹图,“但它动了,而且路径最短。”
林浩问:“响应时间?”
“比上次正式流程快0.18秒。”
空气沉了一下。
“它不是等命令。”苏芸低声说,“它在抢答。”
唐薇继续推演,把“迁移性”作为第一阶评估指标,设定扩散速度超过每日5米为黄线阈值;第二阶是“改造性”,以月壤物理特性偏离原始值15%为预警节点;第三阶是“演化性”,即是否出现跨代适应或基因重组迹象。
“目前卡在第二阶边缘。”她说,“但演化性无法排除。我们只有七轮实验数据,时间跨度太短,看不出长期变异趋势。”
苏芸提出加一项:“文化扰动评估”。
“什么意思?”林浩问。
“如果月壤变成**基质,而它又能编码人类文化符号——比如青铜纹路、建筑结构、甚至语言节奏——那它还是材料吗?还是说,它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记忆载体?”
唐薇皱眉:“你是说,广寒宫的地基可能不再是混凝土加月壤,而是一块会‘记住’我们设计逻辑的生物组织?”
“不只是记住。”苏芸指着音叉图谱,“它在复现,还在优化。下次我们不用螺旋纹,它会不会自己生成更高效的导波结构?如果它开始‘设计’我们?”
林浩沉默了很久。
他调出广寒宫整体结构图,标记出所有使用B-7型月壤的区域。红色高亮部分连成一片,像一张正在苏醒的神经网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