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突破与隐患
监控屏上的绿色脉冲稳定跳动,每1.8秒一次,像某种生物在呼吸。林浩盯着热成像图,角点温度刚越过115℃,曲线突然抖了一下,0.3℃的微突跳出现在第3分17秒。他没说话,手指在控制台边缘敲了四下,比音叉基频慢半拍。
“离子释放过量。”他说。
苏芸正用发簪在构件样本边缘划痕,听到这句话抬了抬头,没接话,而是把音叉贴在金属表面,轻轻一震。全息投影弹出波形图,驻波扩散路径歪斜了17%,像水流撞上暗礁。
唐薇摘下耳机,耳膜还在嗡鸣。她刚从B2区三号舱出来,手套上沾着一层灰白色菌膜,指尖能感觉到那层膜在微微收缩。“上次接触后菌丝增速是60%,这次是89%。它不是在适应流程,是在加速响应。”
林浩调出参数日志,对比上一轮数据。音叉接触时长多出0.2秒,金属离子扩散范围扩大1.3倍。他切到烧结模块,插入动态补偿程序,冷却喷嘴在0.4秒内启动,压制住角点的热量积聚。曲线重新平滑。
“闭环流程跑通了。”他说,“但闭环太敏感。”
苏芸把样本放进检测槽,激光扫描启动。屏幕上,螺旋纹路的沟槽里浮现出细密的绿色节点,沿着波导路径呈链状分布。“纹路确实在导波,但它现在不只是通道。”她放大局部结构,“菌丝穿过了烧结层,跨颗粒迁移了。它们在纹路里‘走’。”
唐薇凑近看图,眉头皱起。“按理说高温烧结会杀死活性体,除非……它们在烧结前就钻进了晶格缝隙。”
“不是除非。”林浩调出打印过程的慢放影像,“看这里,菌膜定殖完成后,音叉接触释放离子,菌丝在0.8秒内向金属源方向集体偏转。它们感知到了,而且做出了选择。”
空气静了一瞬。
“我们以为是控制,其实是邀请。”苏芸低声说。
唐薇转身调出月壤监测数据。pH值曲线从7.2一路滑到6.8,持续下降,已维持14小时。“B-7区周边未处理月壤的酸碱度在变。我刚取了三个点位样本,菌膜痕迹都超出了打印边界,最远延伸了1.7米。代谢产物正在溶解钙长石,释放出更多游离钙离子。”
林浩走过去,盯着那条下坠的曲线。“意思是,它们不仅在迁移,还在改造环境?”
“不是改造,是重建。”唐薇放大矿物成分图谱,“菌群分泌的聚合物在包裹颗粒的同时,改变了离子交换平衡。如果继续下去,这片月壤的物理特性会和原始状态完全不同。不再是建筑材料,更像……某种**基质。”
苏芸忽然伸手按住控制台。“等等。如果菌群能重塑月壤结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利用?比如,让它们提前在预定区域‘铺路’,再引导打印流程?”
“你是在说‘可控活化’?”林浩看着她。
“对。不是阻止它蔓延,是划定边界,让它只在指定区域工作。就像古代修渠,不是堵水,是引水。”
唐薇摇头:“问题不在怎么用,而在它会不会听。刚才的数据表明,每次音叉接触,它的响应都在增强。这不是线性放大,是指数级加速。我们给的信号越强,它越‘兴奋’。一旦越过临界点,可能连边界都守不住。”
林浩沉默。他调出防护屏障运行日志,翻到三个月前的记录。屏障内壁曾检测到微量有机碳沉积,当时判定为实验残留。他放大那段数据,发现碳沉积分布与当前菌膜扩散路径高度重合。
“早就开始了。”他说,“只是我们没认出来。”
苏芸盯着那条重合的轨迹线,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音叉上的划痕。那道痕是上次试验时留下的,边缘已经泛出淡绿色,像是被什么东西侵蚀了。
“我们用声音唤醒它,用金属喂养它,用纹路给它方向。”她说,“它现在听得懂我们每一个动作。但问题是——它也开始学着预测了。”
唐薇调出菌群响应延迟图。第一次接触,响应滞后0.6秒;第五次,缩短到0.2秒;这一次,几乎是同步触发。“它在优化自己的反应模型。不是被动响应,是主动预判。如果我们再试一次,它可能在音叉接触前就开始迁移。”
林浩盯着屏幕,手指在控制台边缘敲了五下,节奏越来越快。
“那就测试。”他说,“启动第二批次打印,用同样的流程,但取消音叉接触步骤,看它会不会自行激活。”
“你疯了?”唐薇立刻反对,“没有信号源,菌群可能随机扩散,甚至触发连锁反应。一旦失控,整个B区都可能被污染。”
“那我们就停在这里?”林浩转头看她,“等六个月?等上级审批?等另一个团队用我们的数据抢先完成结构验证?现在每拖一天,广寒宫热控层的裂隙就多扩展0.3毫米。我们不是在做实验,是在抢时间。”
“抢时间不等于赌安全。”唐薇声音压低,“你忘了月尘过敏事件?一次微小泄漏导致三名工人肺部纤维化。这次不是材料缺陷,是生态变量。我们放出去的不是零件,是能自我演化的系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