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新的危机预警
唐薇的红色预警在指挥舱主屏上持续闪烁,像一颗不肯熄灭的脉冲星。林浩盯着那串数据流,手指划过屏幕边缘,调出YH-3区地基应力热力图。锚桩位移曲线已经突破黄线,正朝着警戒阈值爬升。他没说话,只是把墨斗从工装内袋里掏出来,放在控制台边缘。铜皮上的“门”字依旧完整,但触手温热,像是内部有某种低频震荡在持续传导。
他看了眼鲁班系统的运行状态——打印协议仍在“九鼎纹”逻辑框架下自洽运行,构件生成速度比标准模式慢了37%。常规加固流程走不通。他直接切入备用通道,调出赵铁柱团队预存的标准化锚桩模板,绕过主控模块,启动低频高密度打印模式。进度条开始缓慢爬升,绿色光标每跳动一次,都像在跟时间赛跑。
“用老模板压住节奏,先稳住地基。”他对通讯端说,“不求快,求稳。”
系统响应了,但第三根构件成型时,结构内部再次浮现出非标准纹路。林浩放大显微图像,确认那不是故障,而是“九鼎纹”的变体强化结构。应力分布比原设计优化了12.6%,但重量超出了运输车额定负载。他没叫停,反而调出牵引方案,准备临时改装月面车。
---
苏芸的音叉在指尖转了一圈,她把它贴在通讯终端的共振板上。常规频段全被干扰,信号发不出去。她调出唐薇的地磁记录,发现光脉节奏与月壳微震完全同步,每七秒一次,像某种地质心跳。她把撤离指令压缩成七组次声波脉冲,嵌入《考工记》谐波编码,通过地质探测信道反向推送。
信号在传输中被月壤晶格吸收大半,只剩断续震动抵达裂缝区域。但她知道,只要频率对得上,探险队的次声波接收器就能捕捉到。夏蝉的耳机能听出节奏,赵铁柱的探测仪能还原数据,王二麻子的战术芯片能解析指令。
“不是发消息。”她低声说,“是敲墙。”
三分钟后,裂缝方向传来一次短促的震动回应——三下轻,四下重,是预设的确认信号。他们收到了。
---
陈锋站在战术沙盘前,手里捏着一枚黑子。他没看屏幕,而是把棋子轻轻落在沙盘边缘。落子瞬间,内置传感器读取指压变化,AI开始分析探险队成员的心理波动曲线。这是他的“量子测谎围棋”,靠力道判断情绪稳定性。
第一轮测试,夏蝉的落子偏轻,波动值轻微上扬。陈锋调出她最近三小时的生理数据,确认是轻度焦虑,但认知功能正常。赵铁柱的棋子落得稳,力道均匀,无异常。王二麻子最后一子压得极重,系统标红——应激反应超标,但方向明确:他对撤离路线有异议。
陈锋没质疑,而是抓起一把长城砖粉末,撒在沙盘上。粉末在微重力环境下缓缓悬浮,他用唐横刀划出三条路径,刀锋划过时,粉末自动聚拢成线。结合光脉周期,他标注出每条路线的暴露窗口。最终,他选定暴露时间最短的路径,刀尖在终点顿了一下。
“走这条。”他说,“七秒一停,跟光脉节奏对齐。”
---
林浩盯着鲁班机组的输出日志,第三根锚桩已完成打印,正由运输车拖往YH-3区。他调出牵引方案,发现原定的月面车已报废,动力系统瘫痪。他切换到勘探队废弃设备清单,锁定一台停在环形山西侧的旧型号牵引车。车体完整,只是能源模块失效。
他接通王二麻子:“回收西侧牵引车,改装为应急运输装置。边撤边援,不耽误行程。”
“明白。”王二麻子的声音从地质信道传来,带着轻微失真,“但牵引车距离我们还有1.8公里,暴露时间增加4分17秒。”
“你们按陈锋给的节奏走。”林浩说,“每七秒移动一段,光脉熄灭时前进,亮起时静止。我这边加快锚桩输出,争取在你们抵达前完成四根加固桩。”
“前提是系统别再给我们加‘文化buff’。”王二麻子说。
林浩看了眼墨斗。铜皮温度又升了两度。
---
苏芸把音叉收回靴筒,发簪在玻璃桌面上划出一串甲骨文注脚。她刚完成新一轮谐波校准,确保后续指令能穿透干扰层。她抬头看林浩:“他们最多只能携带两根锚桩,剩下的得靠基地自主部署。”
“不。”林浩调出全息结构图,“我们不用运,我们直接打。”
他启动鲁班-IV的远程打印协议,将YH-3区地基作为目标坐标,直接在原位逐层构建加固结构。这需要极高精度,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应力错位。他调出“九鼎纹”拓扑模型,发现其自洽逻辑恰好能弥补月壤热胀冷缩带来的形变误差。
“用它的规则,修我们的墙。”他说。
系统响应了。第一根原位锚桩开始生长,从地基底部向上延伸,像一棵逆生的金属树。进度条稳定推进,但林浩知道,这种模式耗能极高,鲁班机组撑不了太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