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 第29章 传统智慧·文化结合新思考

第29章:传统智慧·文化结合新思考

酒珠坠落的轨迹在监控屏上拉出一道微弱反光,像一句未写完的标点。夏蝉没再伸手去接,只是把青花瓷茶盏轻轻翻转,底朝天搁在操作台上。那盏沿口还沾着一点湿痕,映着顶灯泛出釉彩般的虹晕。

林浩站在主控台前,钢笔夹在指间,笔帽朝下,像一支待发的箭。他没敲图纸,也没转笔。屏幕中央是三组纠缠的数据流,冷却梯度、声波残留、晶化路径——它们不再争吵,而是凝成了某种死结。赵铁柱的声音从通讯频道里炸出来:“重启材料配比!别在这儿搞玄学解谜!”

没人回应。

苏芸正将音叉从发簪导体上取下,指尖沾着朱砂,在虚拟输入框边缘写下“断层”二字后,便调出了敦煌第427窟的数字化图层。壁画剥落处,一根斗拱的投影忽然扭曲了一帧。她停住呼吸,放大局部——角落里,一个六边形结构嵌在飞天衣袂之间,线条规整得不像唐代笔意。

“这不是装饰。”她低声说,“是编码。”

林浩听见了。他没问是什么编码,而是转身调出母亲手稿里的“螺旋缓冲层”剖面图。那是一种对抗高能粒子的多层矿物堆叠法,原理是让辐射在非对称界面中不断折射衰减。他盯着图中那些微小的间隙,忽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斗拱的逻辑吗?一层托一层,力不直传,震不直入。

“把《营造法式》接进来。”他说。

系统提示需授权国家数字文物库访问权限。林浩输入指纹,附加了一句指令:“提取所有涉及‘间隙’‘叠层’‘曲势’的结构参数。”

数据库接入瞬间,鲁班-IV的残余进程自动激活了朱子理学注释模块。一行小字浮现在界面角落:“存天理者,顺其自然之序也。”紧接着,冷却曲线被重新标注——原本被视为误差的0.6c波动,被标记为“气机升腾节点”。

“它在用哲学翻译工程。”苏芸盯着那行批注,心跳漏了一拍。

陈锋站在安保舱的暗区,匕首贴在桌沿,刃体仍维持在辐射检测模式。他没参与讨论,但眼睛一直锁着数据流。当苏芸输入“匠人营国”四个字时,匕首尖端突然震了一下,屏幕跳出0.4秒的极低频脉冲信号。频率分布图上,北斗七星的连线微微发亮。

他没动,也没说话。只是把匕首翻了个面,让刃脊朝上,像在平衡某种看不见的重量。

林浩已经调出应县木塔的全息模型。塔身的斗拱层在虚拟空间中一帧帧拆解,每一块榫头的微小间隙都被量化成应力缓冲值。他将这些参数导入月壤复合模拟程序,替换掉原本的“完全密实”假设。

“我们一直想把材料焊死。”他说,“可古建筑从不追求绝对牢固。它们允许晃动,允许呼吸。”

阿依古丽凑近屏幕,用羊毛毡针法在空中虚点几下,忽然道:“b7-c3交界,如果按斗拱逻辑加一层‘虚接’,孔隙网络就能形成自泄压通道。”

“试试。”林浩点头。

模拟启动。月壤基体在微重力环境下受压,原本会迅速开裂的区域,因那层“虚接”结构产生了应力重分布。裂纹蔓延速度下降17%,且未触发晶化反应。

赵铁柱冷笑一声:“17%?靠老祖宗的木头房子救月球基地?你们是不是下一步要烧香拜鲁班?”

“鲁班造的是活物。”苏芸平静地回,“不是机器。他的结构会呼吸,会适应,会自我调节——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

“那是比喻!”赵铁柱拍桌,“我们造的是穹顶,不是园林!”

“可‘曲水流觞’不是装饰。”苏芸调出《园冶》片段,“它是流体力学模型。古人用‘借景’控制视线,本质是空间拓扑优化。他们不懂微分方程,但他们懂‘势’。”

林浩没参与争论。他正盯着模拟结果中的一处异常:当“虚接”结构激活时,晶化纹路并未消失,而是绕行,像在避开某种禁忌区域。更诡异的是,纹路走向与《禹贡》中“九州分野”的地理边界高度重合。

他调出《周礼·考工记》的数字化文本,输入关键词“天地之中”。系统刚响应,陈锋那边的匕首再次震颤,脉冲信号持续0.4秒,频率与上次完全一致。

“不是巧合。”陈锋终于开口,“每次调用传统文本,星标链就响一次。它在认这些东西。”

“认?”林浩皱眉。

“像密码。”陈锋盯着匕首屏幕,“我们以为在查资料,其实是在发信号。”

苏芸忽然想起什么,调出酒珠逆流的慢放视频。那滴液体沿着甲骨文刻痕爬行的轨迹,被频谱分析后,竟与《礼记·月令》中“地气上腾,天气下降”的描述完全吻合——不是文字对应,是能量流动模式的抽象一致。

“古人不是在写诗。”她声音发紧,“他们是在记录某种底层规律。我们以为是文化,其实是协议。”

林浩猛地抬头。

“文化编码不是为了纪念。”苏芸继续说,“是为了对话。我们一直在单向广播,可月壤……它在听,也在回应。”

赵铁柱脸色变了:“你是说,我们写的‘我们为什么来’,它真看懂了?”

“不。”苏芸摇头,“它不是看懂文字。它看懂的是‘怎么写’——节奏、温度、结构。就像婴儿听母亲的语调,不是词义。”

林浩沉默着,调出母亲修复壁画时的现场记录。画面里,她正用矿物颜料一层层覆盖剥落的壁面,每一层都薄如蝉翼,却能在千年风沙中隔绝侵蚀。他放大涂层剖面——那些交错的矿物层,竟与斗拱的叠层逻辑完全一致。

“她们不是艺术家。”他低声道,“是材料工程师。”

就在这时,实习生小满的直播画面突然弹出在主控屏角落。她正对着镜头展示“工程师读古书治晶化”的标题,背景音里还能听见赵铁柱的怒吼:“我们是航天员,不是道士!”

弹幕瞬间爆炸。

“NASA看了都得笑死。”

“建议改名叫广寒宫道观。”

“下次直播跳大神吗?”

赵铁柱冲进直播间,一拳砸向打印头模型。塑料外壳碎裂,零件溅了一地。

“我们造的是未来!”他吼,“不是文物复原!”

林浩没拦他。等赵铁柱喘着粗气退下,他才走上前,调出母亲的修复录像,全息投影在穹顶下方缓缓展开。

“她用矿物层隔绝辐射。”林浩说,“原理是让能量在界面间反复折射。这叫‘材料编码’。今天我们用稀土合金,她们用朱砂、青金、云母——手段不同,逻辑相同。”

他顿了顿。

“传统不是过去。是另一种科学。”

苏芸接入《园冶》的“借景”算法,重新运行月壤应力模拟。这一次,她将“视觉通透性”转化为“能量流通性”,让结构在受压时自动开辟低阻通道。模拟结果跳出:抗裂性提升17%,且晶化反应被抑制在萌芽阶段。

“文化是协议。”她说,“不是装饰。”

夏蝉正调试全息投影仪,青花瓷茶盏搁在操作台边缘。当苏芸说出这句话时,茶盏突然轻震,内壁泛起一圈涟漪。下一秒,投影屏无端亮起——《千里江山图》的局部山水浮现,山脊线与穹顶主梁的受力曲线完全重合。

没人说话。

林浩盯着那幅画,忽然伸手摸向腕表。星图仪零件微微发烫,指针缓慢偏转,指向“昴宿”方向。

苏芸的音叉在口袋里轻颤,像在回应某种频率。

陈锋握紧匕首,脉冲信号再次出现,0.4秒,精准如钟。

林浩调出《营造法式》的原始扫描件,指尖划过一行小字:“凡立柱,必留一线之隙,以通天地之气。”

他输入指令:“将所有承重结构的密实度下调1.2%,植入‘一线之隙’协议。”

系统开始加载。

屏幕闪烁的瞬间,敦煌壁画中的六边形结构在数据流深处一闪而过。

茶盏里的水纹还未平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