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雨还在下。
罗令站在田埂上,裤脚全湿,手里握着一根细竹竿。他蹲下身,把竿子插进泥里,数着刻度。三指深,淤泥没过指节,黏而不散。他拔出竿子,稻根缠在上面,像网一样兜住整团泥土。
身后传来脚步声,王二狗披着塑料布跑过来,鞋底啪啪拍着水。“罗老师,赵队那片田炸了。”
罗令没回头,又量了一处。
“漂了!全漂了!”王二狗喘着,“机械插的那些苗,水一冲,根没扎住,全浮在水面,像撒了一层稻草。”
罗令收起竹竿,往赵崇俨划的试验田走去。
那片地靠坡下,地势低,水排不出去。原本整齐的稻苗东倒西歪,有的连秧盘都翻了,塑料格子里的土块散开,苗子随波打转。泥浆浑浊,看不出底。他伸手捞起一株,根短而脆,轻轻一扯就断。
“他们插得太浅。”他说。
“浅?”王二狗愣了,“机器不是能调深度吗?”
“调了,但土没沉实。”罗令把苗扔进水里,“机械快,可土是软的。插完当天看着整齐,一遇大雨,底下空,扛不住。”
他转身往自家田走。这边的苗歪得不多,大部分还立着。雨水顺着叶片滑下去,根部裹着一层厚泥,结成壳状。有几处甚至冒出新绿,是昨夜风雨里长出来的。
王二狗跟在后面,忽然一拍大腿:“咱们这田,像被盖了被子!”
罗令没接话,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特写淤泥层,拍根系缠绕结构,拍田埂边缘用草绳加固的痕迹。他没说话,但动作很稳。
回到工坊,赵晓曼已经在等。她看了照片,眉头慢慢松开。
“王二狗说的没错,网上已经开始传了。”她把平板推过来。直播弹幕刷着“机械田翻车”“手工插秧赢麻了”。有人发了对比图,一边是漂浮的稻苗,一边是扎在泥里的根网。
“赵崇俨的人在论坛发帖,说我们数据造假。”赵晓曼说,“说暴雨百年一遇,不能代表常态。”
罗令点头。“请张教授来吧。”
赵晓曼一怔。“真请?”
“请。”他说,“得让懂数据的人说话。”
两小时后,张教授到了。黑框眼镜,夹着记录本,裤脚卷得整整齐齐。他先看机械田,踩进泥里,取了三处土样,测含水量、温度、有机质。仪器嘀嘀响,数字跳出来。
“土壤松散,孔隙率高,持水能力差。”他念着数据,“夜间保温比正常值低2.8℃,根区温度波动大,不利于缓苗。”
他走到手工田,又取样。这次仪器停顿时间更长。
“淤泥层形成保温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他抬头,“你们这田,像盖了层天然地膜。雨水冲刷后,泥反而结得更紧,根扎得更深。”
村民围在边上,有人小声问:“那……是不是说明,咱们这法子,比机器强?”
张教授没直接答。他指着两块田的对比图:“机械插秧依赖平整土地、标准化作业。可山村地形复杂,土质不均,一遇极端天气,系统就崩。你们这手工法,每株苗插下去都带土团,深浅靠手感,反而适应性强。”
他合上本子:“这不是落后,是顺应。你们没改自然,自然也没亏待你们。”
王二狗咧嘴笑了,掏出手机开直播。
“来来来,专家说话了!”他把镜头对准张教授,“您再说一遍,咱这手工田,到底强在哪?”
张教授皱眉,但还是配合。“第一,根系发育完整;第二,土壤结构抗冲刷;第三,微环境稳定。这三点,机械目前做不到。”
“那是不是说,机械在咱们这儿,水土不服?”
“可以这么理解。”
弹幕炸了。
【土法赢了?】
【专家都认了!】
【机械神话破灭】
罗令没看手机。他走到田边,从包里拿出一张草纸,是昨夜梦里记下的画面——先民在暴雨后巡视田地,用草绳捆扎田埂,有人往泥里埋腐叶,说是“养土气”。
他没说这是梦里看到的,只把草纸递给张教授:“这是我们祖上留的法子。”
张教授接过,仔细看。“草绳加固,有机物还田,控制水流方向……”他抬头,“这些,有文献记载吗?”
“没有。”罗令说,“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
张教授沉默一会儿,把草纸折好,放进本子。“我回去写个报告。这种生态智慧,值得系统研究。”
王二狗趁机把镜头扫过两块田。一边泥水横流,一边稳如磐石。
“看见没?”他对着镜头喊,“不是我们不信科技,是科技得接地气!你机器再先进,土不认你,白搭!”
弹幕刷得飞快。
【笑死,专家打脸现场】
【赵崇俨脸疼不疼】
【建议改名叫“机械的局限”】
罗令没参与直播。他蹲在田头,手指插进泥里。温度比昨天高,湿度适中,根在动,往上顶新芽。
手机震了一下。赵晓曼递过来,是张教授刚发的消息:“他们那边又发通稿,说这次失败是‘外部环境异常’,强调机械仍是未来方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