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感仪的蜂鸣声还在罗令耳边回荡,他站在校舍门口,盯着那台未关的设备。屏幕上的曲线又跳了一下,幅度比刚才更大。他没动,只是把残玉从衣袋里拿出来,贴在掌心。凉的,但不是死物,像是沉睡的脉搏。
赵晓曼从文化站走出来,手里拿着刚充好电的无人机遥控器。她没说话,把设备递过去。他知道她信了。
“先看海。”她说。
罗令点头,接过遥控器,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几下,调出昨晚记录的磁扰区域坐标。那是他根据梦境里船阵的位置和海流方向推算出来的,和《海事辑要》里提到的“外洋失向”地带基本重合。他把坐标导入无人机航线,设定为夜间巡航模式。
“要是没人呢?”赵晓曼问。
“那就当是巡一遍。”他说,“但那台仪器不会无缘无故响。”
天黑得很快。村里早早安静下来,连狗都懒得叫。王二狗蹲在自家屋檐下抽烟,看见罗令背着无人机包往海边走,喊了一嗓子:“又搞什么名堂?”
“看看海。”罗令没停。
“半夜看海?你当你是海龙王?”王二狗嘟囔着,但还是站起身,跟了上去。
三人到了礁石滩。罗令打开无人机,旋翼启动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清晰。赵晓曼盯着平板屏幕,等信号稳定。红外成像开启后,海面一片暗蓝,只有零星的光点在移动。
“那是渔船?”王二狗凑过来。
“太小。”赵晓曼摇头,“渔船不会只亮一盏灯,也不会停在这么远的水深区。”
罗令盯着屏幕,手指悬在回放键上。他忽然想起梦里那个画面——老槐树下的残玉第一次发烫,梦中浮现出一艘沉船,船尾有几个人影在水下活动,手里拿着金属探测器,动作很轻,像怕惊动什么。他们怕光,怕声音,尤其是铃声。
“启动铜铃阵。”他说。
“现在?”赵晓曼抬头。
“试试。”他声音不高,“先祖用铃声定航,我们用它探路。”
王二狗皱眉:“你真觉得那玩意儿能管用?”
“你不信,可以回去。”罗令说,“但仪器在响,海里有灯,这不是巧合。”
王二狗没再说话,转身往村里走。几分钟后,文化站外的铜铃响了。低沉的嗡鸣顺着山势传向海面,像从地底爬出来的声音。
无人机画面里,那几盏微弱的灯光突然晃动起来。其中一个迅速上浮,另一个原地停留了几秒,也跟着上升。红外图像显示,水下温度出现短暂波动,像是有大量生物在快速移动。
“鱼群。”赵晓曼指着屏幕,“东南方向,一大片。”
罗令放大画面。银白色的鱼群从海底涌出,密密麻麻,像被什么驱赶着,朝着那几处灯光围过去。潜水员的身影在红外中变得模糊,接着彻底消失。
“他们上来了。”赵晓曼说。
“不是上来。”罗令盯着时间戳,“是被逼走的。”
鱼群没有散开,反而在原地盘旋,形成一个动态的环形屏障。水面上,那几盏灯再没亮起。无人机绕了一圈,确认区域已空。
赵晓曼截下视频,选了几个关键帧:铜铃启动时间、鱼群涌出时间、潜水员撤离轨迹。她把文件传到直播平台,配文只有一句:“今晚,青山村的铜铃响了。”
弹幕很快炸开。
“又是罗老师搞玄学?”
“鱼群自己游的吧,哪能听铃声?”
“等等,时间对得上吗?”
赵晓曼把三张图拼在一起,标注出铜铃启动与鱼群反应的时间差——十七秒。她又贴出水流速度测算:该海域平均流速每秒0.3米,鱼群从海底到水面至少需要四十五秒。十七秒内形成包围,不可能靠自然游动。
“除非它们是冲着声音去的。”她在评论区回复。
“卧槽,真不是巧合?”
“这铃声有频率讲究?”
罗令没看手机,他盯着海面。风不大,但海浪的节奏变了,像是被什么牵引着。他把残玉贴在耳边,闭眼。梦境没来,但他记得那个频率——三短一长,间隔两拍,和昨晚画在沙地上的阵型节奏一致。
“他们还会来。”他说。
“谁?”赵晓曼问。
“想拿东西的人。”他睁开眼,“那艘船底下有他们想要的。”
“你怎么知道?”
“梦里见过。”他没多解释,“不是一次,是好几次。有人在水下找东西,不敢用强光,不敢用机器,怕惊动什么。”
“怕什么?”
“怕这里的海。”他说,“也怕这村子。”
赵晓曼没再问。她把视频重新剪辑,加上时间轴和坐标标记,发到几个考古论坛。不到半小时,转发量破万。有海洋生物研究者留言:“某些鱼类对特定声波有趋避反应,但形成群体屏障极罕见。”也有人质疑:“声波能传这么远?还能指挥鱼?”
罗令没回应。他收起无人机,往村里走。路过文化站时,铜铃还在微微震颤。他伸手碰了下铃身,凉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