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光打进去,缝隙后的黑暗比之前更深,风从里面涌出,带着一股陈年的土腥味。罗令没动,只是把残玉从衣领里拿出来,贴在石缝边缘。指尖触到石头的瞬间,梦就来了。
他闭上眼,画面浮起:一个身影站在石墙前,双手捧着虎符形状的物件,举过头顶。没有脸,但动作沉稳,手臂抬起的角度和浮雕上的双虎姿态一致。耳边响起一段低沉的吟诵,节奏缓慢,三字一顿,像是在应和某种呼吸频率。声音落下的时候,石缝里的风忽然变了向,轻轻往里吸。
罗令睁眼,记下了那节奏。
“有规律。”他对赵晓曼说,“不是随便刻的。”
赵晓曼已经蹲下身,手套贴着石壁边缘,顺着缝隙往里看。她听清了那句话,立刻从背包里取出笔记本,翻到之前记录的星图页。她对照着刚才罗令念出的音节,在本子上划下几组符号。
“这些点……”她指着壁文旁细小的刻痕,“不是装饰。是音律标记,像教学用的节拍符。”
罗令点头:“你按那个节奏试试读。”
她深吸一口气,轻声开口,三字一停,尾音微沉。刚念完第一句,石缝里的风又动了,这次像是回应般,轻轻拂过她的手腕。
“对了。”她说,“这是口传文本,靠声音激活记忆。”
两人靠着手电光,逐行推进。文字密集,句式倒置,主语常被省略,动词前置。赵晓曼用语法拆解的方式,把句子拆成主干和修饰,再结合古越语残存的碑文结构,慢慢理出脉络。
“‘地眼启,信火燃’。”她念出第一句完整译文,“‘双虎对位,脉自通’。”
罗令盯着那行字,忽然想起什么。他低声说:“我爸以前修祠堂时,总让我背一段老话:‘门不开,火不灭,根不走’。”
赵晓曼猛地抬头:“我外婆教过我一首童谣,叫《守夜谣》,开头就是‘火不灭,门不开’。”
她当场哼了出来,调子简单,三拍循环,和刚才那段吟诵的节奏几乎一致。
“不是巧合。”罗令说,“这些话是密码,也是钥匙。”
他们重新开始翻译,这次以童谣的节奏为基准,逐句校对。原本晦涩的隐喻逐渐清晰:“地眼”指地下通道的起始点,“信火”并非实火,而是某种象征性的能量传递,“双虎”代表两个家族的信物合一对位,才能触发地脉流通。
最关键的句子出现在第三段:“信印合,嵌于坛心,七更鼓响,气自升。”
赵晓曼停笔:“‘信印’……就是虎符。”
罗令点头:“它不是调兵的令符,是仪式用的信物。放进祭坛中心,配合时间、声音和位置,才能启动地脉。”
“所以它从来不是权力的象征。”她低声说,“是责任。”
石壁上的内容继续延伸,描述了一场完整的祭祀流程:七更时分,两名执事分别持虎符与灯盏进入通道,一人来自王姓,一人来自赵姓。王姓者巡路清障,赵姓者诵文燃信,最终在祭坛前合符定信,完成祈年仪式。
“守夜者王,执灯者赵。”赵晓曼念到这里,声音轻了下去。
她忽然伸手,从手腕上褪下玉镯,贴在石壁一处被泥壳覆盖的刻痕上。油泥遇玉微温,竟缓缓裂开,露出半个“赵”字,笔画古拙,与玉镯内侧的族徽纹路完全吻合。
她的手指抖了一下。
“我祖上……真的来过这里。”
罗令没说话,只是看着她。她低头盯着那行字,又看向玉镯,像是第一次真正认识它。
“我一直以为,留下来教书是因为外婆一句话。”她声音很轻,“现在才知道,有些东西,早就埋好了。”
她把玉镯重新戴上,翻开笔记本,开始标注后续段落的位置编号。动作比之前更稳,笔迹也更用力。
“接下来是仪式细节。”她说,“包括步数、音节、手势。”
罗令顺着她的笔尖看去,壁文从第四段开始,出现大量动作描述。每一步都有对应的音符标记,甚至标明了呼吸频率。他注意到,其中一段写着:“左三步,叩首,呼‘信在’;右三步,举灯,应‘火存’。”
“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他说,“是配合。”
“像教学。”赵晓曼说,“一个引导,一个回应。”
他们继续往下译。空气越来越冷,手电的电量开始报警,光束边缘已经发暗。赵晓曼的指尖被石壁磨得发红,但她没停。罗令每隔几分钟就闭眼一次,用残玉触发梦境,获取更多碎片信息。梦里那道无脸的身影始终在重复同一个动作:将虎符嵌入石槽,然后退后三步,低头。
“嵌符之后,不能直视。”他睁开眼说,“像是怕惊扰什么。”
赵晓曼记下这一点,翻到本子最后一页,写下标题:“古越信火祭·初解”。她合上本子,抬头看罗令。
“我们知道了它是什么。”她说,“现在得知道,它为什么停了。”
罗令没答。他把手电光打向缝隙深处,光束穿过去,照到一段平整的地面,像是人工铺设的石板。再往里,黑暗重新吞没一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