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老巷的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林砚已经带着村里的张叔、刘叔在民宿后院的菜园里忙活开了。锄头挖开湿润的泥土,翻出一串串饱满的红薯,带着泥土的清香;畦里的青菜绿油油的,挂着晨露,随手一掐就能挤出汁水。今天是民宿推出“农耕体验日”的第一天,提前预订的十多位游客已经在院子里等候,脸上满是期待。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咱们的农耕体验园!”林砚擦了擦额头的薄汗,笑着走向游客,“今天咱们要体验的是挖红薯、摘青菜,中午就用自己亲手收获的食材做饭,尝尝最地道的农家菜。”他身后,张叔扛着几把小锄头,刘叔提着竹篮,都是一副庄稼汉的朴实模样。
游客里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夫妻,有退休结伴而来的老人,还有几个对乡村生活充满好奇的大学生。“哇,这红薯叶子都这么嫩!”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摸着红薯藤。孩子妈妈笑着说:“我们家孩子从来没见过庄稼地,这次特意带她来体验,让她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
林砚给大家分发了小锄头和手套,张叔手把手教大家怎么辨认红薯的位置:“看这藤子长得旺的地方,下面肯定结着大红薯,挖的时候要顺着根往下刨,别太用力,不然容易把红薯挖碎。”刘叔则带着几位游客去摘青菜,“这是上海青,没打农药,摘的时候只掐外面的老叶,留着芯还能再长。”
田地里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跟着父母学挖红薯,小锄头挥得有模有样,虽然动作生疏,却干劲十足。有个小男孩挖了半天没挖到像样的,急得满头大汗,张叔走过去,指着一处鼓起的土包说:“娃,你看这儿,土都被顶起来了,下面肯定是个大家伙。”小男孩照着张叔说的,顺着土包边缘慢慢刨土,果然挖出一个拳头大的红薯,举着欢呼起来:“我挖到啦!好大的红薯!”
林薇和小芳则在院子里布置手工体验区,长桌上摆着提前准备好的竹篾、红枣、面粉和粗布。“今天上午的手工课有两项,一项是跟着王奶奶学做枣糕,另一项是跟着李大爷学竹编小筐。”林薇笑着给游客介绍,“大家可以自由选择,都是咱们村里代代相传的手艺,做完的作品还能带回家当纪念。”
王奶奶已经系上了围裙,面前的盆里装着捣好的枣泥,散发着浓郁的甜香。“做枣糕可得有耐心,面粉要选当年的新麦磨的,枣泥要煮到软烂,发酵的时候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她一边说,一边示范着把枣泥和面粉混合,手指灵活地揉搓着面团,“你们看,面团要揉到表面光滑,这样蒸出来的枣糕才松软。”
几位阿姨围在王奶奶身边,跟着学揉面团,有的揉得太干,有的揉得太稀,王奶奶耐心地一一指导:“加点枣泥,别加水,枣泥里的汁水够了”“再揉会儿,力气用匀,面团才筋道”。有位阿姨学得快,很快揉好了面团,小心翼翼地放进模具里,压出好看的花纹,脸上满是成就感:“没想到做枣糕这么有讲究,比我在家做的馒头有意思多了。”
另一边,李大爷正拿着竹篾教大家编小筐。“竹篾要选三年以上的毛竹,削得厚薄均匀,才能又韧又结实。”他手指翻飞,几根竹篾在他手里来回穿插,很快就有了小筐的雏形,“编的时候要注意松紧,太紧容易断,太松不结实。”
几个大学生学得格外认真,手里的竹篾虽然不听话,却越编越熟练。“李大爷,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感叹道,“现在会这种竹编的人不多了吧?”李大爷笑了笑:“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现在年轻人都出去了,就剩我们这些老头子还会。还好砚娃子他们回来,想着把这些手艺传下去,不然再过几年,怕是没人会了。”
小芳拿着手机,正在进行实时直播,镜头对着农耕体验园和手工体验区,时不时给网友讲解:“大家看,我们的游客正在体验挖红薯,都是纯天然种植的,没有化肥农药”“王奶奶教大家做的枣糕,用的是老枣树的红枣,纯手工制作,无添加哦”。直播间里热闹非凡,网友们纷纷留言:“好羡慕!下次我也要去体验农耕,亲手挖红薯”“竹编小筐太好看了,能不能直接买成品?”“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就该让他去体验一下农活,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中午时分,农耕体验和手工课暂时告一段落。游客们提着自己挖的红薯、摘的青菜,捧着亲手做的枣糕和竹编小筐,兴高采烈地来到民宿的公共厨房。林砚早就准备好了灶台和厨具,张婶和几位村民也来帮忙,指导游客们处理食材。
“红薯可以蒸着吃,保留原汁原味;青菜炒鸡蛋,简单又下饭。”张婶给大家支招,“咱们村里的土鸡蛋,蛋黄特别黄,炒出来香得很。”游客们分工合作,有的洗红薯、削红薯皮,有的摘菜、洗菜,有的生火、炒菜,厨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