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皇帝首肯,曙光在前
残夜的月光像一层薄纱,笼着暂居小院的青石板路。路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身下的竹席已被汗浸湿大半。怀中的静思园地契副本硌着胸口,冰凉的锦盒触感与滚烫的心跳形成鲜明对比,每一次翻身,都能听见盒内纸张轻微的摩擦声,像一根细针,时时刺着他紧绷的神经。
“皇上会答应吗?王肃会不会在内阁散布谣言?”无数念头在脑海中翻涌,他索性披衣起身,走到院中的老槐树下。夜风卷着槐花香掠过脸颊,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心头的焦灼。树影婆娑,将月光剪得支离破碎,落在地上,像极了此刻混沌的心境。
不知站了多久,东方终于泛起鱼肚白。天际的微光穿透云层,给小院镀上一层朦胧的暖色。路智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正准备回屋洗漱,院门外突然传来“笃笃”的叩门声,力道急促却沉稳,正是李大人府上仆役的习惯。
他几乎是飞奔着冲过去开门,门轴“吱呀”一声转动,李大人的身影立刻撞入眼帘。老大人身着半旧的朝服,眼窝带着明显的青黑,显然也是一夜未眠,可那双总是带着疲惫的眼睛里,此刻却燃着明亮的光,像极了冲破阴霾的旭日。
“路公子!快!”李大人一把抓住他的手臂,指腹的薄茧蹭得他皮肤发疼,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皇上宣我们即刻进宫!内阁议过了,成了!”
路智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耳边只剩下自己“咚咚”的心跳声。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的锦盒,冰凉的触感瞬间化作暖流,顺着指尖蔓延至全身。“李大人……您说的是真的?”他声音发颤,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千真万确!”李大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大得几乎要将他拍倒,“周大人在阁议上据理力争,还拿出了百姓联名的请愿书,皇上当场拍板,准了!快些收拾,内侍还在府外等着!”
路智这才回过神来,转身冲进屋内,胡乱抓了件干净的长衫套上,连腰带都系得歪歪扭扭。李大人看着他慌乱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莫急,莫急,陛下已应允,不会再变卦。”话虽如此,他自己却也不停地整理着朝服的领口,指尖微微发颤。
两人快步走出小院,内侍早已牵着两匹骏马等候在巷口。马背上的铜铃随着呼吸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悦耳。翻身上马时,路智的靴底不慎蹭到了马镫,发出“叮”的一声轻响,却像是敲开了新希望的大门。
策马穿行在京城的街道上,晨光已洒满街巷。包子铺的热气袅袅升起,混着豆浆的甜香扑面而来;挑着担子的小贩沿街叫卖,声音洪亮;早起的孩童追着蝴蝶奔跑,笑声清脆。这寻常的市井烟火,在此刻的路智眼中,却充满了生机与暖意——不久后,这些百姓或许都会走进静思园,亲眼见证文化复兴的盛景。
再次踏入皇宫内殿,路智的心境已与昨日截然不同。殿内的檀香依旧浓郁,却不再让人窒息;龙椅上的皇帝依旧威严,目光却比昨日柔和了许多。阳光透过明瓦,在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将殿内的陈设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草民路智(臣李嵩),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两人跪地行礼,额头贴在冰凉的砖石上,路智却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虽快,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平身。”皇帝的声音依旧低沉,却少了几分昨日的审视,“内阁的议复,你们应该已经知道了。”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路智身上,带着一丝期许,“朕虽准了你们用静思园,但丑话说在前面,此次活动若出半点差池——无论是惊扰了皇家禁地,还是被人钻了空子生事,朕都唯你们是问。”
路智连忙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声音铿锵有力:“陛下放心!草民定当竭尽全力,将活动筹备得万无一失。若有任何差池,草民愿以项上人头谢罪!”
“不必如此。”皇帝摆了摆手,从龙椅旁拿起一份奏折,递给内侍,“这是内务府拟的静思园修缮章程,你们照着办。园内的古建只能修补,不可改动;所用物料需从官库支取,事后凭单据核销;活动当天,朕会派禁军外围警戒,内务府也会派专人到场监管。”
他目光扫过二人,语气缓和了些许:“朕并非不信你们,只是皇家禁地非同小可。朕盼着你们能办好这场盛会,让天下人看看,我朝的文脉并未断绝。”
路智接过内侍递来的章程,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皇帝的安排看似严苛,实则是在为活动保驾护航——有了禁军和内务府的支持,孙富即便想捣乱,也得掂量掂量。“草民谢陛下体恤!定不负陛下所托!”
“退下吧。”皇帝挥了挥手,重新拿起案上的奏折,“待盛会那日,朕会亲自去看看。”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炸得路智和李大人皆是一愣。他们连忙再次跪地谢恩,退出内殿时,脚步都带着几分飘虚——皇帝亲赴盛会,这不仅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更是对文化复兴最有力的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