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非遗联盟成立的庆典刚落幕,一场突如其来的版权纠纷就给了欧阳雪当头一棒。意大利那家百年皮具作坊的继承人马可,突然向欧盟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诉,声称格律诗推出的“皮木结合”定制音箱,盗用了其家族传承的“植鞣皮包裹工艺”,要求格律诗立即停止销售相关产品,并赔偿巨额损失。
消息传开,刚有起色的联盟陷入舆论漩涡。欧洲媒体纷纷报道,将这场纠纷形容为“东方对西方传统工艺的窃取”,之前对联盟持支持态度的文化机构也纷纷表态观望。格律诗的股价应声下跌,欧洲市场的订单量骤减,不少合作的非遗作坊也开始动摇,担心受到牵连。
欧阳雪坐在联盟总部的会议室里,看着马可提交的申诉材料,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桃木牌——那是王庙村李师傅送给她的,上面的“格律诗”三字已经被她摸得光滑温润。材料里附了一张老照片,是马可的祖父在1950年制作的皮具,工艺确实与格律诗“皮木结合”音箱的包裹工艺有几分相似。
“欧总~,马可的家族确实有相关工艺的传承记录,虽然没有注册专利,但在欧洲工艺圈有一定的认可度。”肖亚文眉头紧锁,“现在舆论对我们很不利,如果不能尽快拿出证据,联盟可能会面临解散的风险。”
欧阳雪没有说话,而是打开了那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着丁元英给她的所有短信和邮件。她一遍遍地看,从“盛名之下,需守初心”到“和而不同,方为大道”,每一句话都像一剂镇静剂,让她纷乱的心绪渐渐平复。
她想起丁元英当年应对乐圣起诉时的场景,想起他说的“实事求是”,想起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的那份清醒与从容。心底的思念与信仰交织在一起,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她知道,此刻最该做的,不是慌乱,不是辩解,而是找到事实的真相。
“马可的工艺是皮具制作,我们的是音箱包裹工艺,看似相似,核心用途和细节处理一定有区别。”欧阳雪语气坚定,“我们立刻成立专项小组,一方面联系王庙村的老工匠,整理‘皮木结合’工艺的传承记录和制作细节;另一方面,邀请国际权威的工艺鉴定机构,对两种工艺进行对比鉴定……。”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同时,我们公开回应媒体,表明我们尊重传统工艺的态度,愿意配合调查,用事实说话。弱势文化的人,遇到质疑会急于辩解,甚至情绪化对抗,而强势文化的人,会直面问题,用事实证明自己……。”
专项小组很快成立,肖亚文负责对接鉴定机构和媒体,欧阳雪则亲自带队前往王庙村,整理工艺传承记录。车子驶入熟悉的山间小路,看着路边的草木,欧阳雪的思绪又飘回了那个夜晚。丁元英坐在火塘边,给她讲“自强自救”的道,火光映着他的侧脸,轮廓分明,让她至今难忘。
到达王庙村时,老工匠们已经在厂房里等候。听说格律诗遇到了版权纠纷,李师傅当即说道:“欧总~,咱村的‘皮木结合’工艺,是老辈人流传下来的,用来做木盆、木箱的包裹,跟外国的皮具工艺没关系!我这就把家里的老木盆找出来,给你当证据……!”
李师傅的话让欧阳雪松了一口气。她跟着李师傅来到家里,李师傅从地窖里搬出一个布满灰尘的老木盆。木盆的边缘用皮革包裹着,工艺确实与格律诗音箱的包裹工艺一脉相承。李师傅指着木盆上的刻字:“你看,这是我爷爷刻的,民国二十八年的东西,比他们的老照片早了十几年……!”
欧阳雪看着木盆上的刻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格律诗的根,是王庙村村民的底气,也是她面对困境时的支撑。她立刻安排人给老木盆拍照、存档,并联系鉴定机构,将老木盆作为关键证据提交。
接下来的几天,欧阳雪留在王庙村,和老工匠们一起整理工艺传承记录。他们翻出了祖辈留下的手札、工具,回忆着工艺的演变过程,一点点还原“皮木结合”工艺的传承脉络。欧阳雪看着老工匠们认真的模样,心中忽然明白了丁元英当年的用心——他不仅是想给王庙村的村民一条生路,更是想守护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
晚上,欧阳雪坐在火塘边,看着跳动的火苗,想起了丁元英。她拿起手机,编辑了一条短信:“王庙村寻得百年老物件,工艺传承脉络清晰,坚信实事求是可破迷局。念君之言,心定如磐……。”犹豫了很久,她还是按下了发送键。
这次,短信很快就回复了:“事实为基,道不欺人;心无旁骛,自见清明。”
看着短信,欧阳雪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她知道,丁元英一直都在关注着她,他的智慧与支持,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她没有回复,只是将手机紧紧握在手里,感受着那份遥远而珍贵的回应。
鉴定结果出来的那天,欧阳雪正在联盟总部召开会议。鉴定报告明确指出,格律诗的“皮木结合”工艺与马可家族的皮具工艺,在核心用途、材料处理、工艺细节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不存在盗用行为。格律诗的工艺源于中国传统的木作包裹技艺,有明确的传承脉络和实物证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