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99章 朝堂自辩,民心归君

初冬的咸阳宫裹在一层蓬松的薄雪里,宫檐上的琉璃瓦积着雪,像撒了把碎银,寒风卷着雪沫子,“呜呜” 地擦过朱红宫柱,把殿外的宫灯吹得左右摇晃,昏黄的光在金砖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影子。朝堂内却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文武百官按爵位分列两侧,左边是武将,甲胄上还沾着宫外的雪粒,右边是文臣,衣袍下摆垂在冰凉的金砖上,没人敢多动,今日是秦风自辩的日子,也是始皇要当着满朝文武,厘清是非、定民心的日子。

殿中最高处的龙椅上,始皇穿着玄色朝服,领口金线绣的龙纹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他指尖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目光先扫过站在殿中的秦风,秦风穿一身素色布袍,腰间系着普通的麻绳,手里捧着三卷竹简,神色平静得像没看见满朝的目光;再看向列位官员,最后停在御史列首的王御史身上。

王御史约莫五十岁,穿着件半旧的紫色御史袍,袖口磨得发毛,腰间的玉带也少了颗玉扣,他在御史台待了十年,始终没升上去,自从秦风因推广区田法受宠,他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前些天还跟李斯的旧部喝了酒,听了些 “秦风苛待百姓” 的谣言,今日便想借着质疑出出风头。

“陛下,臣有本奏!” 王御史往前迈了一步,袍角扫过地面,带起一点雪粒,他躬身行礼,声音刻意提得又尖又亮,“秦风虽称南郡收麦十八万石,却无当庭实证!臣听闻,南郡江陵县百姓抱怨,秦风推广区田法时强征老弱劳力挖渠,连十三岁的娃娃都被逼着干活,此事若不彻查,恐失民心!”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起了点骚动,几个和王御史交好的官员悄悄点头,武将们则皱着眉 ,他们更关心边境,却也知道农事关乎军粮,若秦风真苛待百姓,确实不是小事。

秦风却没急着反驳,只是微微颔首,等王御史说完,才上前一步,声音沉稳得压过了骚动:“王御史所言‘强征老弱’,臣有三证可辨,请陛下与百官查验。”

他展开第一卷竹简,竹简边缘还沾着点麦壳和泥土,显然是刚从粮库或田里取来的:“第一证,南郡江陵县百户百姓的联名信。” 他让内侍把竹简传给百官,“去年南郡涝灾,江陵县两万亩麦田被淹,臣带墨家弟子去时,百姓正愁得要逃荒。挖渠排水时,是百姓自愿来帮忙 —— 王阿婆的孙子小石头,当时才十二岁,非要跟着墨家弟子递陶管,说‘帮着挖渠,麦子能活,冬天有饭吃’;李二家的老爹七十岁,主动来守夜看渠,怕有人破坏。信上不仅有每户的手印,还有百姓自己写的‘自愿帮忙,无一人强征’,王御史若不信,可传江陵县的百姓代表来问。”

内侍把联名信递给王御史,他翻了几页,见上面的手印密密麻麻,还有几处歪歪扭扭的小字,比如 “小石头爹代按”,却仍嘴硬:“手印可伪造!谁知道是不是你派人拿着刀子逼百姓盖的?再说,挖渠本是郡官的事,你越权管事,还耗损国库银钱,这又怎么说?”

“第二证,《秦律?徭律》与南郡太守的奏报。” 秦风展开第二卷竹简,是一卷《秦律》抄本,他翻到 “徭律” 篇,指着其中两条对始皇说,“陛下,《秦律?徭律》有云:‘兴徒以攻伐守城,若有亡失、断足、死之,以其起时日补缮之,勿征旁戍;又曰:徭役不得逾时,不得征老弱,违者偿日薪三倍,郡官知情不报者,降职。’” 他顿了顿,声音更清晰,“臣在南郡时,所有劳力皆自愿参与,且每日给参与的百姓发两升麦种当补贴,此事南郡太守在《农事进展奏报》中写得明明白白:‘秦风大人协调墨家弟子与百姓协作,百姓踊跃参与,无强征之嫌,渠成后麦田得救,百姓皆感其德。’ 奏报上还有太守的印信,可当庭核验。”

始皇让内侍把《秦律》抄本和太守奏报一起递给王御史,又看向掌管律法的廷尉:“廷尉,你看看,秦风所言《秦律》条文是否属实?”

廷尉接过抄本,仔细看了看,躬身道:“陛下,《秦律?徭律》确有此两条,若强征老弱,不仅主事者要罚,郡官也需追责,南郡太守的奏报印信属实,且无后续百姓告状的记录,可见‘强征’一说不实。”

王御史的额头开始冒汗,他用袖子擦了擦,却仍不肯罢休:“就算无强征,你推广区田法,造水力打麦机、做陶管,耗损国库银钱数十万,却只惠及南郡、河东郡几处,关中以西的安定郡、北地郡还有百姓饿肚子,这不是浪费民脂民膏是什么?”

“第三证,太仓寺的拨款账本与全国各郡麦收数据。” 秦风展开第三卷竹简,上面用朱笔和墨笔分别记着拨款和产量,“臣推广区田法所用银钱,皆来自朝廷‘农事专项拨款’,而非军饷或其他用度,太仓账本上写得清楚:元年冬,拨三万钱造水力打麦机;二年春,拨两万钱制水田陶管,每一笔都有太仓令和农事都尉府的双重签字。” 他又翻到产量页,“至于惠及范围,安定郡去年亩产仅三石,今年推广区田法后,亩产达五石;北地郡沙质土,之前亩产两石,今年用麦秸铺坑防沙,亩产也达四石,何来只惠及南郡?王御史若不信,可传太仓令和安定郡、北地郡的农官当庭对质。”

始皇当即让人传太仓令和两郡农官。太仓令捧着厚厚的账本,躬身道:“陛下,秦风大人的拨款皆从‘农事专项’走,无一笔挪用,账本可查;安定郡和北地郡的麦收数据,是农官亲自上报,臣派人去核查过,与粮库实际库存一致。”

安定郡农官也上前说:“陛下,今年安定郡推广区田法,百姓收了麦,都把新麦磨成粉,做了麦饼给娃吃,再也没人饿肚子了!秦风大人还派墨家弟子来教俺们防沙,明年还想种粟,哪来的‘浪费’?”

王御史的脸涨成了猪肝色,他攥着竹简的手指发白,突然想起之前听李斯家奴说的 “私藏农具”,又喊起来:“臣…… 臣还有一事!有人亲眼见你从墨家工坊拉走十把改良的水力打麦机零件,藏在自家院里,据为己有!你身为官员,私藏公物,这不是贪腐是什么?”

殿内瞬间又静了,连始皇都皱起眉,若真私藏公物,性质就变了。秦风却笑了,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巧的区田锄,锄刃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锄柄上有几个明显的握痕:“王御史说的‘私藏农具’,可是指这类东西?” 他举起锄头,“这是墨家弟子新改良的区田锄,锄刃加了挡板,挖坑时不会溅土。臣带在身边,是为了随时测试锄刃的磨损情况,昨日上午,臣还在咸阳城外的试点田,用它挖了二十个区田坑,准备明年种粟,锄上的泥土还是试点田的黑土,王御史若不信,可让人去试点田查验,坑还在呢!”

他又让内侍把锄头递给始皇,始皇接过一看,锄刃上确实有新鲜的黑土,握痕也磨得发亮,不像是刚藏的;再让内侍传墨家弟子墨影,墨影躬身道:“陛下,这把锄是弟子们做的试验品,让秦大人带着测试,还有五把在工坊里,哪来的‘十把零件’?王御史说的‘亲眼见’,怕是看错了,上个月工坊运零件去南郡,是用官府的马车,不是秦大人的私车。”

王御史张着嘴,却说不出话,他所谓的 “亲眼见”,其实是李斯家奴指着重车说的,根本没看清是谁的车。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个内侍匆匆跑进来禀报:“陛下!南郡百姓代表听说有人质疑秦大人,特意从南郡赶来,说要为秦大人作证!”

“宣!” 始皇话音刚落,就见三个百姓走进殿来,为首的是王阿婆,她裹着件旧棉袄,怀里抱着个布包,里面是新收的稻穗,稻穗上还沾着点雪;身后是李二,手里提着个竹篮,装着刚烤的麦饼,还冒着热气;最后是南郡粮官周大人,捧着一个陶罐,里面是粮库的麦种样本。

王阿婆一进殿,就 “扑通” 跪在地上,举起稻穗:“陛下!民妇是南郡江陵县的王阿婆,去年涝灾,俺家两亩麦快淹死了,是秦大人带着墨家弟子来挖渠,还送了早熟麦种,今年俺家收了六石麦,还种了水稻,这稻穗就是俺家新收的!秦大人从没强征过谁,俺家小石头天天盼着秦大人再来,说要跟墨家弟子学做打麦机,王御史说的都是瞎话!”

李二也跪下来,从竹篮里拿出一块麦饼,递到内侍手里:“陛下,您尝尝这麦饼,是用秦大人推广的区田法种的麦做的,比以前的麦香多了!俺们村去年收了麦,还盖了新粮仓,秦大人帮俺们造的水力打麦机,一天能打三石麦,以前人工打麦,一天才一石,这能是浪费吗?俺们安定郡的亲戚还来问,啥时候能给他们那也造一台呢!”

周粮官捧着陶罐,躬身道:“陛下,这是南郡粮库的麦种样本,按《秦律?仓律》封存,共十八万石,每罐都贴着封条,写着收粮日期、数量和经手人,可当庭开封查验。王御史说的‘百姓饿肚子’,臣今年去安定郡巡查,见百姓都在晒新麦,哪有饿肚子的?”

王御史看着眼前的稻穗、麦饼和样本罐,再也撑不住,“扑通” 跪在地上,膝盖磕在金砖上 “咚” 的一声,他声音发颤:“陛下,臣…… 臣是听了李斯家奴的谣言,没查证就乱说话,还…… 还想借着质疑出风头,求陛下恕罪!”

始皇看着王御史,又看向殿外,宫门外,不知何时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他们举着麦种、稻穗,有的还提着装满新麦的布袋子,小声喊着 “秦大人清白”“陛下圣明”,声音虽轻,却像一股暖流,淌过整个朝堂。他突然站起身,走下龙椅,走到秦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秦风,你不仅为自己辩白,更让朕看清了民心,民心不是靠口号,是靠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他转身回到龙椅上,语气坚定:“王御史,你仅凭谣言就质疑有功之臣,罚俸一年,去北地郡协助农事,戴罪立功!若再敢不查证就乱说话,朕绝不姑息!” 王御史连连磕头:“谢陛下恕罪!臣一定好好学农事,再也不敢乱说话了!”

解决了王御史,始皇看向秦风,眼里满是赞许:“秦风,你说说,今后该如何让更多百姓归心于大秦?”

秦风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民心归心,不在赏赐有多厚,而在‘三实’—— 实事、实利、实信。” 他顿了顿,继续说:“一曰实事,推广区田法、改良农具、教百姓防灾,解决百姓‘吃饭难’的实事;二曰实利,减免农事赋税、发放救济粮、设农事便民点,让百姓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曰实信,按《墨子?尚贤》所言‘言必信,行必果,察其功,赏其贤’,朝廷承诺的事,必做到;官员做的事,必查其功过,不欺百姓,不瞒陛下。”

他又补充道:“臣已让墨家弟子编写《农事便民册》,里面不仅有《泛胜之书》的种植方法,还有防涝、防沙、防虫害的知识,用图画配文字,哪怕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明年春耕,臣计划在各郡设‘农事便民点’,派农官和墨家弟子驻点,百姓有问题随时能问,有困难随时能帮。”

始皇听得连连点头,当即下旨:“朕今日颁《农事惠民诏》:其一,全国各郡减免明年一半农事赋税;其二,各郡粮库预留十万石麦种,用于救济贫困百姓;其三,设‘农事监察司’,由秦风任司长,监督各郡农事,确保政策落地;其四,《农事便民册》印刷千册,发往各郡,让百姓人人能学。”

诏书本一宣读,殿内外顿时爆发出欢呼。殿外的百姓举着麦种高喊 “陛下圣明”,声音震得宫檐上的雪都簌簌落下;殿内的百官也躬身行礼:“陛下圣明!大秦万岁!”

王阿婆捧着稻穗,泪水直流:“俺们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陛下和秦大人都是俺们的救星!” 李二也笑着说:“明年俺要多种两亩稻,用秦大人教的法子,肯定能收更多!”

当天下午,始皇在御花园设宴,召秦风、扶苏、李斯(已从南郡赶回,面色悔改)、张苍等人参加。御花园的梅花开了几枝,雪落在粉色的花瓣上,红白相间,格外雅致。炉子里烧着炭火,暖意融融,桌上摆着新麦做的麦饼、稻米粥,还有墨家弟子培育的新粟种。

“今日朝堂之上,朕最欣慰的不是厘清了是非,是看到了民心。” 始皇举起酒杯,“李斯,你在南郡写的《农事杂记》,朕看了,里面记的‘百姓插秧时笑谈今年收成’,比任何奏折都实在。以后要多向秦风学,多去田里走走,多听百姓说说话。”

李斯躬身道:“臣遵旨!臣在南郡跟着百姓学插秧,才明白‘为官者,当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前是臣糊涂,以后定实心实意为百姓做事。”

扶苏笑着说:“父皇,明年春耕,儿臣想和秦风一起去北地郡,看看粟种的长势,也听听百姓的建议,北地郡防沙难,说不定还能帮着想些新法子。”

“好!” 始皇点头,“朕也会去,看看大秦的土地上,能长出多少希望。”

秦风举起酒杯,看向众人:“臣定不负陛下和公子所托,让区田法在全国开花结果,让百姓都能吃饱饭,让民心永远归向大秦。”

宴会结束后,秦风走出御花园,雪已经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咸阳宫的琉璃瓦上,泛着温暖的光。殿外的百姓还没散去,见秦风出来,都围上来,有的递麦饼,有的送稻穗,嘴里说着感谢的话。

王阿婆拉着秦风的手,把一块还热乎的麦饼塞给他:“秦大人,你一定要多保重身体,明年还要来南郡,教俺们种水稻呢!” 李二也说:“俺们南郡百姓都盼着你,到时候给你做最好吃的稻米粥!”

秦风接过麦饼,心里暖暖的。他看着眼前的百姓,看着远处的粮库,手里攥着《农事惠民诏》和《泛胜之书》,心里清楚,朝堂自辩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未来,他要带着百姓的信任,推广更多农事技术,解决更多难题,让大秦的每一寸土地都长满庄稼,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

就在这时,一个内侍匆匆赶来,递给秦风一封密信,是北地郡守将传来的,说匈奴最近在边境频繁异动,可能会在明年春耕时南下骚扰,想抢百姓的新麦。秦风看完信,眉头微微皱起,但很快又舒展开来,他相信,只要大秦百姓团结,农事稳固,再加上军方的防备,一定能守住麦田,守住百姓的希望。

他抬头望向北方,仿佛看到了明年春天,北地郡的粟苗绿油油的,百姓们在田里忙碌,军人在边境巡逻,阳光洒在麦田上,泛着金色的光。这就是他想要的大秦,是始皇想要的大秦,也是所有百姓想要的大秦,一个有饭吃、有安稳、有希望的大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