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87章 推广区田,首获成效

秋老虎总算退了半分,太阳没那么毒了,可风里还裹着燥气,吹在脸上干得发紧,像砂纸轻轻蹭过,摸一把都能蹭下点细土。王家坳的田埂上,枯草被风吹得打旋,卷着土粒滚进干裂的土缝里,转眼就没了影 —— 这村子比栎阳试点村偏了二十多里,旱情也更重,田里的麦种撒下去十几天,只冒出几根枯黄的芽,细得像棉线,风一吹就断,村民们蹲在田边,脸比脚下的土还灰,连说话都没力气。

秦风带着墨渊、墨石和四个墨家弟子,还有试点村的王老汉,一早就踩着露水到了王家坳。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褂,肘部的补丁又磨破了点,腰间系着根麻绳,把褂子束得紧些,方便干活。手里攥着卷《泛胜之书》的抄本,封皮被翻得软塌塌的,边角还沾着点泥,里面夹着张试点田的草图,用炭笔画着整整齐齐的区田坑,旁边标着 “深一尺、宽一尺,每坑十粒种,浇一升水”,字写得小,却清清楚楚。

“秦大人,您说的这区田法,真能让麦子活?” 老村长王老实蹲在田边,手里捏着根枯麦秆,拇指和食指一捏,麦秆 “咔嚓” 碎成两段,粉末簌簌落在地上。他头发花白,梳得不齐,一缕贴在额头上,脸上的皱纹里嵌着土,说话时声音发哑,带着股不确定的颤音,“俺们这地比栎阳还旱,井都干了两口,前儿挑水得去三里外的河沟,水浑得能澄出半碗沙。就算挖了坑,没水浇,还不是白搭?”

秦风没急着解释,蹲下来,膝盖蹭了点土也不在意。他从布包里掏出个小布包,是用粗麻布缝的,打开来,里面是几株刚从试点村摘的麦芽,绿油油的,芽尖还带着点潮气,茎秆挺得直,不像王家坳的枯芽那样软塌塌。“王村长,您看,这是三天前从试点村摘的,用区田法种的,每天就浇一瓢水,您摸摸,多结实。” 他把麦芽递过去,王老实犹豫了一下,伸出粗糙的手,指尖轻轻碰了碰芽尖,凉丝丝的,眼里闪过点光,可很快又皱起眉:“可俺们没那么多麦种啊!去年收的麦,留的种只够撒半亩,要是挖坑种,这点种根本不够;再说草木灰,之前防蝗烧了不少,现在家里只剩小半筐,哪够填坑?”

“麦种俺们带来了!” 王老汉从背上的布袋里掏出麦种,布袋是粗布做的,上面印着个小小的 “秦” 字,是流民村工坊缝的。他抓了一把麦种递过去,颗粒饱满,比王家坳的麦种大一圈,“这是试点村留的良种,去年用区田法种的,发芽率高,俺们带了两石,够您村种三亩的。草木灰不够,咱们可以用麦秸碎,俺们试点村就是这么弄的 —— 把麦秸碾成末,拌上少量草木灰,填在坑底,麦秸烂了能肥地,还能保墒,比光用土强多了。” 他指了指墨石手里的石碾,那是墨家改良的小碾子,槐木架,青石盘,比普通石碾轻,两个人就能推,“这碾子快得很,半天能碾一筐麦秸碎,俺们试点村的妇女都能推。”

墨渊这时打开《泛胜之书》,竹简用麻绳串着,翻到 “区田法” 那一页,上面用红笔圈着重点:“区田法,一亩收十石,非必良田也。每坑深一尺,宽一尺,间距三尺,填肥浇水,虽旱亦收。” 他蹲下来,用木炭在地上画了个区田坑的图,还标上了尺寸,“您看,坑深一尺能存住水,就算天旱,水也不会很快渗下去;填上麦秸碎和草木灰,就是‘肥’,能让麦种长得壮;间距三尺,麦子长起来不挤,通风好,不容易生病。俺们在试点村算过,这样种比撒种省水一半还多,正好应对现在的旱情。”

王老实盯着地上的图,又看了看手里的麦芽,沉默了半天,嘴里咂摸了两下,终于点了点头:“行!俺们信秦大人一次!俺这就叫村民们来,跟着学挖坑!”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往村里喊:“大伙都来东头田!秦大人教咱们种麦子,能活!”

村民们听说要推广区田法,都慢慢围了过来,二三十号人,有的揣着手,有的攥着锄头,脸上表情不一样 —— 有好奇的,有怀疑的,还有干脆站在后面不说话的。一个叫王二的壮汉,三十多岁,胳膊上有块疤,是之前扛柴时摔的,他手里攥着锄头,锄刃还沾着土,撇着嘴说:“挖这么深的坑,一天也挖不了几分地,俺家三亩地,得挖到啥时候?要是不出苗,俺们这季就真没指望了!到时候冬天喝西北风啊?”

旁边一个穿补丁衣裳的妇女,叫刘婶,怀里抱着个三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块干硬的糠饼,她跟着说:“是啊,秦大人!俺家男人去咸阳打工还没回来,就俺娘们,哪有力气挖这么深的坑?俺家娃还等着麦子活了吃饼呢,要是挖了坑不出苗,俺们可咋整?”

还有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叫张老栓,手里拄着根槐木拐杖,咳嗽着说:“俺们这地是黄土,挖深了容易塌,之前挖井就塌过一次,要是坑塌了,麦种不就埋里面了?白瞎了好种!”

秦风看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质疑,没着急,笑着说:“大伙的担心俺都懂,咱们分工来,别让一家受累!男人们力气大,负责挖坑;女人们和老人碾麦秸、拌草木灰,这活轻,坐着就能干;孩子们帮忙递工具、量尺寸,也能出力。墨家弟子和试点村的乡亲们也不闲着,帮着挖深的坑,教大伙怎么挖才不塌。” 他指了指远处的两辆龙骨水车,“俺们还把改良的水车带来了,村东头有口老井,墨家弟子昨天来看过,已经找到水脉了,只要把井清一清,就能提水浇地,不用怕没水。”

他又走到刘婶面前,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怯生生地把糠饼往怀里藏了藏,秦风笑着说:“刘婶,您要是没力气,就让墨家的女弟子帮您碾麦秸,她们力气大,还快,保证不耽误事。麦种是良种,俺们试点村种了一百多坑,只坏了两坑,发芽率高得很,您放心。”

张老栓还是有点犹豫,秦风就拉着他到田边,用锄头挖了个小坑:“张大爷,您看,这黄土虽然松,可挖的时候把坑壁拍实了,就不容易塌,俺们墨家弟子会教大伙怎么拍,保证坑挖得又深又稳。” 墨石也过来演示,用锄头把坑壁轻轻拍了拍,土壁立马结实了不少,张老栓凑过去摸了摸,点了点头:“这么弄,倒真不容易塌。”

大家听了,才慢慢动起来。墨石带着两个墨家弟子,先在田里拉了线,用木桩标出每个坑的位置,确保间距正好三尺,然后教村民挖坑:“坑要方方正正,深一尺,宽一尺,挖出来的土块要打碎,不然麦种埋在硬土块里,发不了芽。” 他拿起一把木尺,量了量刚挖的坑,“你看,这个坑深了半寸,得填点碎土,不然浇水的时候水会积太多,把麦种泡烂。”

王老汉则带着刘婶她们在田边碾麦秸,麦秸是村民们从家里抱来的,干得脆响,铺在石碾下,王老汉推着碾子转,“咯吱咯吱” 响,没一会儿就碾成了碎末。“刘婶,您拌草木灰的时候,别放太多,麦秸碎和草木灰按十比一拌,太多了烧苗。” 王老汉教她怎么拌,刘婶学得快,没一会儿就拌好了一筐,笑着说:“这活倒不难,比挑水轻多了。”

小石头也跟着忙,他今年六岁,力气小,扛不动锄头,就拿着个小木尺,给挖好的坑量尺寸。看到王二挖的坑歪歪扭扭,他跑过去,把木尺放在坑边,仰着小脸说:“王大叔,您这坑宽了半寸,得挖掉点土,不然间距不够,麦子长起来挤得慌!” 王二被个小孩说,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赶紧把坑修整齐:“好小子,比俺还认真!”

可没干多久,就有人喊起来:“秦大人!井里的水不够了!” 是负责浇水的村民王小三,他二十出头,跑得满头大汗,手里的水桶还滴着水,桶底沾着点泥,“这老井之前干了,俺们清了半天,只清出半桶水,墨家弟子说找到水脉,可提了半时辰,就提了半池,不够浇这么多坑啊!”

秦风心里一沉,水是种麦子的关键,没水就算挖了坑、填了肥,麦种还是活不了。他赶紧跟着墨渊、墨石往井边跑,老井在村东头的槐树下,井口用石头砌着,里面黑黢黢的,能看见井底的湿土,却没多少水。墨渊拿出测水罐,是之前用过的粗陶罐,烤干了的,埋在井边三尺深的土里,半个时辰后挖出来,罐壁只有下半截是湿的,上半截还是干的。

“水脉在地下两丈深,这口井只挖了一丈五,没到水脉深处,所以水少。” 墨渊皱着眉,用探水钎戳了戳井底的土,钎子只戳进去半尺就戳不动了,“底下有层硬土,得把井再挖深五尺,穿破硬土层,才能抽到足够的水。”

“可现在哪有时间挖井?” 王老实急了,搓着手,“麦种已经运来了,不少坑都挖好了,再不浇水,麦种放久了就干了!”

“俺们有探水钎和破石锤,能快速挖深!” 墨石扛着工具跑过来,探水钎是青铜做的,尖头上磨得发亮,破石锤是墨家改良的,锤头沉,能凿硬土,“之前在试点村挖深井用过,两个人轮流下井,天黑前肯定能挖好!” 说着,他找了根粗麻绳,系在腰上,又在腰上绑了个小筐,用来装挖出来的土,“俺先下,你们在上面拉绳子。”

几个年轻村民赶紧过来帮忙,把绳子抓紧。墨石慢慢下到井底,井底空间小,只能侧着身,他拿起探水钎,对着硬土层 “砰砰” 地凿,凿下来的土块放进小筐里,上面的人拉着绳子往上运。井底的土硬得像石头,凿一下只能掉一小块,墨石的胳膊很快就酸了,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井底的湿土上,晕开小圈。

“俺来换你!” 王二看墨石累得不行,主动说,他系上绳子,下到井底,接过探水钎,“俺力气大,让俺来凿!” 村民们也都过来帮忙,有的拉绳子,有的递水,有的把运上来的土块搬到一边,井边很快热闹起来,连刘婶都抱着孩子过来,给大家递水喝。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吵嚷声,一个穿短打的汉子跌跌撞撞地跑过来,头发乱得像鸡窝,脸上沾着土,嘴里喊着:“别挖了!快别挖了!这区田法是妖法!冯大人说了,用了会得罪上天,以后栎阳会更旱,还会闹蝗灾,连牛都得死!” 是冯劫的余党王二狗,之前跟着冯安在栎阳捣乱,冯劫被抓后,他跑回了王家坳 —— 他是王家坳人,之前跟着冯劫发了点财,现在想继续散布谣言,搅黄区田法。

村民们都停了手里的活,围了过去,有的脸上开始慌了。张老栓拄着拐杖,往前走了两步:“二狗,你说的是真的?要是得罪上天,可不敢再弄了,俺们经不起折腾了!” 刘婶也抱着孩子往后退了退,小声说:“要是再闹蝗灾,俺们娃可咋活啊?”

王二狗见有人信,更起劲了,拍着大腿说:“咋不是真的?俺前儿在栎阳城外看见的,有个村用了区田法,第二天牛就死了三头!冯大人说了,这是上天示警,再用,还要死人呢!” 他指着田里的区田坑,“你们看这些坑,挖得跟坟似的,就是招灾的!”

秦风脸色一沉,走到王二狗面前,眼神冷得像冰:“冯劫已经被始皇陛下抓了,你不知道吗?他勾结匈奴,囤积居奇,把粮价抬到天上去,害得多百姓没饭吃,他的话你也信?” 他转身从布包里掏出那株麦芽,举起来给村民们看,“你们看,试点村用区田法种的麦子都发芽了,长得这么壮,要是妖法,能长出麦子吗?妖法能让大家有饭吃吗?”

他又让墨渊把测水罐拿过来,罐壁上的湿痕还很明显:“墨家弟子用测水罐找水脉,靠的是本事,不是靠上天!刚才挖井,你们也看见了,凿开硬土层就有水,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是骗人的!” 王老汉也走过来,指着王二狗说:“你别在这瞎咧咧!之前你跟着冯安抢俺们试点村的麦子,俺亲眼看见的!冯劫给了你多少钱,让你在这造谣?”

一个叫王四的村民,之前被冯劫的人抢过粮,也站出来说:“对!俺去年冬天没粮吃,去栎阳买粮,冯劫的人把一斗粮卖到五百钱,就是二狗你在旁边帮腔!你就是帮凶!” 村民们这才反应过来,围着王二狗,有的喊着 “把他赶出去”,有的要去报官。王二狗吓得脸发白,想跑,却被王二伸脚绊倒,摔在地上,嘴里还喊着 “你们会遭报应的”,最后被几个村民架着,扔出了村外。

赶走了王二狗,村民们又干劲十足地忙起来。太阳快落山时,深井终于挖好了,墨石下到井底,用瓢舀了瓢水,往上递:“有水了!清得很!” 大家赶紧把水车装在井口,墨石踩了踩踏板,水车 “咯吱咯吱” 转起来,清澈的井水顺着竹筒流出来,流进旁边的蓄水池里,没一会儿就满了。王小三高兴得跳起来:“够了!这么多水,够浇完所有坑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到田里给区田坑浇水。王老实拿着个陶瓢,一瓢一瓢地往坑里浇,动作轻得像怕碰坏了坑似的:“慢点浇,别浇多了,一瓢正好。” 刘婶带着妇女们撒麦种,每坑撒十粒,不多不少,撒完了还用手把麦种埋进碎土里,拍实了。

接下来的几天,秦风每天都来王家坳,查看麦子的情况。秋老虎彻底退了,一天傍晚,还下了点毛毛雨,虽然不大,却把土润透了,空气里带着股泥土的清香。第三天早上,王老实天没亮就到了田里,刚蹲下来,就看见区田坑里冒出了嫩绿的芽尖,像小针尖似的,透着生机,他激动得喊起来:“秦大人!发芽了!麦子发芽了!”

秦风赶紧跟着去田里,只见几乎每个区田坑里都冒出了芽,有的已经长到半寸高,绿油油的,和周围没种区田的枯苗形成鲜明对比。村民们都围在田边,张老栓蹲下来,用指尖轻轻碰了碰芽尖,笑着说:“活了!真活了!俺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么壮的芽!” 刘婶抱着孩子,孩子伸手想去摸,刘婶赶紧拦住:“轻点,别碰断了,这是咱们的口粮!”

王二蹲在自己挖的坑边,看着发芽的麦子,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之前俺还不信,现在看来,这区田法真是好法子!俺家那三亩地,俺得赶紧挖完坑,也种上!” 小石头也跑过来,指着芽尖说:“秦大人,你看,比试点村的芽还壮!” 秦风笑着点头:“是,王家坳的地好,再好好浇水,肯定能长得更好。”

没过多久,农官带着五个随从,骑着马来到了王家坳。他之前在栎阳听说秦风推广区田法,特意赶过来查看。看到田里绿油油的麦芽,农官从马上跳下来,走到田边,蹲下来仔细看了看,又问了问区田法的细节,高兴得拍着秦风的肩膀:“秦大人,你这区田法真是好法子!既省水又高产,俺要把这事详细报给始皇陛下,在关中各县都推广,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他让随从拿出竹简和炭笔,把区田的尺寸、施肥方法、浇水用量都记下来,还让随从画了张区田坑的图:“俺回去就把这些编成册子,发给每个县的农官,让他们都学着教村民种,今年冬天,关中百姓就不用挨饿了!”

秦风心里踏实了,他看着田里的麦芽,又想起了试点村的麦子,现在已经长到半尺高了,绿油油的,像一片小草原。墨渊走过来,手里拿着卷《吕氏春秋?任地》的抄本,翻到 “凡耕之大方” 那一页,笑着说:“《任地》里说‘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咱们的区田法,就是让土地‘劳’‘息’结合 —— 挖坑是‘劳’,填麦秸碎肥地是‘息’,既能保墒,又能肥地,算是把典籍用活了。”

可就在这时,墨石突然跑过来,手里捏着一株麦芽,脸色有点凝重:“秦大人,您看这麦芽上!有小虫子!” 他指着麦芽的叶子,上面有几个小洞,还有只小小的绿色虫子在爬,虫子只有米粒大,却能把叶子啃出洞,“俺刚才看了好几株,都有这种虫子,要是多了,会把麦芽啃光的!”

秦风心里一紧,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 —— 麦子好不容易发芽了,却来了新的麻烦。他赶紧蹲下来,仔细看了看虫子,又看了看周围的麦芽,发现靠近田边的几株虫子多些,中间的少点。“大家别慌!” 他站起来,对村民们说,“这种虫子叫麦蚜,专门啃麦子的叶子,不过咱们有法子治!墨家弟子之前在流民村遇过,用草木灰撒在叶子上,就能杀死虫子,还能肥地,一举两得!”

墨渊也点头:“《泛胜之书》里也说‘撒灰于田,可除虫保苗’,咱们现在就多烧点草木灰,撒在麦芽上,肯定能治好!” 村民们听了,赶紧去家里拿草木灰,有的还把之前存的干柴拿出来,当场烧灰。王老实拿着个筛子,把草木灰筛了筛,只留细灰:“细灰才能粘在叶子上,粗灰没用。”

大家拿着细灰,轻轻地撒在麦芽上,连叶子背面都撒到了。过了半天,秦风再去看,虫子都不动了,有的掉在地上,已经死了。刘婶高兴得说:“管用!真管用!俺家的麦芽有救了!” 农官也说:“俺回去就调些草木灰过来,再派农技的人来指导,保证不让虫灾扩散!”

夕阳西下,把王家坳的麦田染成了金黄色,嫩绿的麦芽在夕阳下闪着光,像撒了一地的绿宝石。村民们还在田里撒草木灰,有的哼着小调,有的聊着秋收的事,虽然累,却笑得很开心。王老实拉着秦风的手,手里满是老茧,却很有力:“秦大人,谢谢您!要是没有您,俺们这季麦子就完了,冬天就得挨饿!”

秦风笑着说:“不用谢俺,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们齐心,不管是旱情还是虫灾,都能扛过去!” 他望着远处的麦田,心里清楚,推广区田法只是第一步,以后还会遇到更多农事问题,但只要有典籍的指导,有墨家的技术,有村民们的肯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晚风里带着泥土和麦芽的清香,吹在脸上,再也不觉得干了。秦风仿佛已经看到了秋收时,关中各地的麦田里,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摆,村民们捧着刚磨的新麦,笑得满脸都是褶子 —— 那是大秦最好的样子,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希望,是典籍里的智慧,落在了实实在在的土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